正文 第二十九章 谁是政变者
推荐阅读: 宝鉴 扶明录 叶辰萧初然 重生之再铸青春 女神的上门豪婿(又名:女神的超级赘婿,主角:赵旭) 女神的上门豪婿 女神的上门贵婿 逆天丹帝 神魂丹帝 神魂丹帝 重生之搏浪大时代 仙府种田 这个领主大人非常科学 六指诡医 重生之我真是富三代 刚被悔婚超级天后带娃堵门 踏枝 叶君临
吕后死后留下的权力真空引发了一场史称“诸吕之乱”的政变,史书上给出的正义方是官僚集团和齐王,邪恶方就是吕氏外戚集团,最终,正义战胜邪恶,造反罪名也就扣在作为失败者的吕氏外戚集团头上,连已与刘邦团聚的吕后也连带背锅,证据主要由官僚集团和齐王提供,太史公也是这样记载的,但是事件的真相真的是这样的吗?我既无意翻案,或洗白谁,也不怀疑太史公的客观性,只是其中的疑点和矛盾之处太多了,仅想还原事件的真相。
这些疑点和矛盾之处都是太史公留下来的,这也是太史公的高明之处,从不主观给某事某人判定是非对错,都只是客观的记述,留待读者自己探秘,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是《史记》能有如此高的历史和文学地位的原因。
疑点和矛盾之处主要有三处,分布事件的前中后,贯穿整个事件的始终,事前的会先详述,事中的和事后的列举一下,之后的写作中穿插介绍,关键点集中在以吕后为首的外戚集团有没有做吕氏代刘的造反,其一,事件前吕后杀刘氏诸侯,并立吕氏诸侯,是否为吕氏代刘扫清道路。其二,吕后临终前的权力移交的奇怪做法。其三,事后官僚集团为何要换皇帝。
吕后杀三个刘氏赵王,分别是刘如意c刘友和刘恢。立三个吕氏诸侯王,分别是赵王吕产c梁王吕禄和燕王吕通。那三个刘氏赵王都是刘邦的儿子,先后做过赵王,这是齐王刘襄伐吕檄文列出吕氏代刘的造反罪名之一,首先,刘如意之所以被杀,只是接班人之争的续集,这个肯定不能成为罪名的。其次,刘友和刘恢改封赵王,其实是获益的一方,趬国可是拥有四个郡的大国,吕后之所以如此优待他们,因为这两人都娶了吕氏女,后来在事件中最活跃的刘章和刘兴居兄弟俩也都娶了吕氏女,不但被封了侯,还得到高官厚禄。刘章在一次酒席上作了一首讽吕的歌诗,还杀了一个吕家人。吕后都没有怪罪他,吕后让刘吕联姻明显是为了让刘吕更亲密,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拉拢多过清除,刘友和刘恢之所以被吕后逼死,与这两人的情商低有关系,夫妻关系搞得一塌糊涂,刘友更是对吕氏老婆喊出对付吕氏的狂言,被吕后抓回长安活生生饿死。刘恢的死更是跟吕后没有一毛钱关系,他是面对不和谐的夫妻关系而自杀而死的,吕后被他气得半死,连王位都不让他儿子继承。因此,我们可以说吕后在构建刘吕命运共同体方面很失败,至于杀刘氏诸侯是为了让吕氏代刘而做的造反准备显然是不成立的。刘襄的檄文遍发刘氏诸侯,却是没有一个人响应他的伐吕军事行动,也从侧面说明这是一个诬告,为他的起兵找正当理由而已。最后,吕后立三个吕氏诸侯王一事,要知道吕太公不但把女儿吕后送给还是穷小子的刘邦,还出钱出人全力支持刘邦夺取天下,吕家作为创始人,无非想多分点收益,特别是吕后当家之后,看上去无可厚非,只是方式方法既简单粗暴,又用错了。有人说吕后是精明的政治家,打死我也不信,下面看看事件的整个过程。
吕后的权力移交也让人看不懂,不是交给自己一直苦心培养的外孙女张嫣,而是交给了吕产和吕禄,吕后和张嫣都是是刘家媳妇,算半个刘家人,有掌权的合理性存在,吕产和吕禄只能算外人,为了掌权的合理性,吕禄把女儿硬塞给少帝做皇后,可仍然让人诟病。
还有一点更让人看不懂,若吕后有心要吕氏代刘为什么会把权力平分移交给吕产和吕禄两人呢!恐怕刘汉江山还没到吕氏手中,吕氏内部就先乱了,再说吕后的临终遗言压根没有提及刘氏诸侯和怎么进行吕氏代刘的计划,全是叮嘱这两人防范和对付官僚集团,从吕后的权力移交来看,吕氏外戚集团没有进行吕氏代刘的造反图谋。
外戚集团和官僚集团是天敌关系,吕后两次下手都没有得逞,吕后未完成的任务就落到吕产和吕禄的头上了,吕后的临终遗言也是这件事,那大家就开个会商议怎么对付官僚集团吧,权力分散的弊端开始出现了,正所谓人多嘴杂,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刘章的老婆是吕禄的女儿,在回娘家省亲时,居然也在闲谈中知道了要对付官僚集团的密谋,女人是舌头最发达的物种,回家后就把这事当趣事跟刘章说了,真把刘章当吕家人了,刘章是吕氏外戚之外第一个得到消息的,刘章觉得机会来了,左思右想之后,终于想出了一个里应外合的计谋,就是让兄长齐王刘襄和官僚集团里应外合夹击外戚集团。
刘章马上去见陈平,陈平对刘章上门造访也很意外,刘章既有诸侯集团的背景,又有外戚集团的背景。难不成上门来打探官僚集团的消息,刘章通报吕氏外戚集团要对付官僚集团的内幕,并献上自己里应外合之计,陈平将信将疑,可当刘章开出条件之后,陈平疑虑尽去,原来刘章之所以出卖吕氏,是有自己的好处的,事成后,刘襄做皇帝,而他自己要做赵王,弟弟刘兴居做梁王,什么为保刘汉江山而大义灭亲,完全不是那回事,妻子与岳父只是刘章登上赵王之位的垫脚石,陈平知道外戚集团与官僚集团之战不可避免,现在齐王这个外援还白送上门,陈平毫不犹豫答应了,就算刘章开出他自己要做皇帝的条件,估计陈平也答应,现在连性命都朝不保夕,还有什么支票是陈平不敢开的,陈平将计就计,利用齐王在外起兵,乘机为官僚集团夺回军权,转移外戚集团的注意力。
刘章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连陈平的支票都敢接,陈平压根没打算兑现,陈平的打算是利用齐王夺回军权后,并禁止齐王入关,官僚集团就可以操控一切了,什么还不是自己说了算。
刘章心里为自己的英明神武点了n个赞,赵王之位仿佛在向他招手,即刻通知刘襄起兵,皇位的诱惑力太大了,还有大臣们做内应,刘襄立马杀了中央任命的齐相,并发出讨吕檄文给天下刘姓诸侯,可是等了n天,愣是没人响应他,这就尴尬了,现在刘襄已是骑虎难下了,这些刘姓诸侯既没有事成做皇帝或某些收益的好处,最重要的是没有天子求助的诏命。不但要担着私自起兵的造反罪名,还胜败难料,事成也可能是白忙活,刘襄只好把邻居琅琊王刘泽忽悠上贼船,勉强组了一个比较看得过去的联军,刘泽被气得半死,梁子从此结下了,刘泽一直找机会报复。
外戚集团得到刘襄起兵讨伐他们的消息后,慌乱过后,发现也就刘襄一个人捣乱,那就简单了,无非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事,可是把老吕家翻了个底朝天,硬是找不出个会带兵打仗的,头上的将军头衔是有一大堆,最后还是腆着脸让官僚集团出人,陈平看到了夺取荥阳军队军权的机会,推荐灌婴去领兵平叛,并叮嘱灌婴到荥阳前线就要和刘襄取得联系,维持不打不和的局面,必要时率兵入关与外戚集团决战,灌婴很好的完成任务,官僚集团得到荥阳军队的控制权后,胜算有三成以上了。
外戚集团也有自己的打算,等灌婴与刘襄开战后,就在关中对官僚集团下手,陈平两军“和平相处”,刚好歪打正着,让外戚集团迟迟动不了手,而陈平乘机谋划夺取吕产和吕禄手中的南北军军权,陈平了解到吕禄有一个好基友叫郦寄,是郦商的儿子,吕禄挺听郦寄的话,陈平决定先用软手段,于是派人把郦商绑架了,让郦寄去劝吕禄把手中的北军交给太尉周勃,在决定国家未来命运的权斗中,用的居然是逼格如此低的绑架手段,真是让人大跌眼镜,这是腹黑陈平的风格,郦寄对陈平这个万恶绑匪毫无办法,朋友哪有爹重要,只好出卖朋友了,吕禄对郦寄的劝告一时也犹豫不决,即使是和家族众人商量之后也是如此。
之前两军迟迟不开打,那外戚集团就迟迟不能动手,吕产派了郎中令贾寿去促战和打探消息,这是贾寿也回京复命了,就在吕禄犹豫不决之际,贾寿是称职的,打探到灌婴已与刘襄勾结,可他给吕产的应对之策就有点喜人了,居然建议外戚集团放弃中央权力,各回各封国去守那一亩三分地,真怀疑他是一个隐藏很深的间谍,吕产当然不会听这么弱智的计策,只要南北军还握在手上,那主动权还在自己这边。
陈平消息还算灵通,贾寿一回来,他就知道事情败露了,即刻当机立断,让周勃随掌管节杖的刘揭一起进入北军,节杖的作用和通行证一样是用来开路的,周勃成功进入北军军营,却调动不了军队,因为还少了吕禄手中的帅印c皇帝的诏命以及虎符,陈平的打算是只要周勃在北军军营中,那外戚集团也用不了这支军队,同时让郦寄和刘揭两人组团忽悠吕禄交出帅印,估计陈平已对郦寄下了不成功就撕票的最后通牒,这招果然有用,吕禄把帅印交了出来,这时官僚集团的胜算已超过七成了。
吕产不知道吕禄已把北军交了出去,这时正打算入宫,估计是找小皇帝借印盖好抓官僚集团众人的文书,御史大夫曹窋马上过来向陈平报信,吕产若入宫和小皇帝在一起,那不胆大臣们造反的罪名坐实,到时吕产还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官僚集团还要投鼠忌器。总不能派兵攻打皇宫吧,陈平马上让曹窋去通知卫尉,阻止吕产入宫,并让刘章率一千士兵干掉吕产,吕产虽然入了宫,可皇帝还没见到,就在未央宫门口被刘章拍马赶到,最终被杀,吕产一死,南国没人能指挥得动了,吕氏一个一个被抓住杀掉,诸吕之乱就此结束,仅用了一千士兵,陈平就取得了完胜,这是陈平常用的四两拨千斤的作风。
从整个事件经过可以看得出来,吕氏外戚集团造反一事纯属子虚乌有,只不过是外戚集团和官僚集团争权夺得的政治斗争而已,压根没人造反,硬说谁是造反者,那也只能是官僚集团和齐王刘襄,仅私自调动军队就已构成造反了,只是真相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吕氏外戚集团不背上造反的黑锅,那又怎么显得官僚集团是正义的,师出必有名嘛,失败者无权反对。
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这些疑点和矛盾之处都是太史公留下来的,这也是太史公的高明之处,从不主观给某事某人判定是非对错,都只是客观的记述,留待读者自己探秘,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是《史记》能有如此高的历史和文学地位的原因。
疑点和矛盾之处主要有三处,分布事件的前中后,贯穿整个事件的始终,事前的会先详述,事中的和事后的列举一下,之后的写作中穿插介绍,关键点集中在以吕后为首的外戚集团有没有做吕氏代刘的造反,其一,事件前吕后杀刘氏诸侯,并立吕氏诸侯,是否为吕氏代刘扫清道路。其二,吕后临终前的权力移交的奇怪做法。其三,事后官僚集团为何要换皇帝。
吕后杀三个刘氏赵王,分别是刘如意c刘友和刘恢。立三个吕氏诸侯王,分别是赵王吕产c梁王吕禄和燕王吕通。那三个刘氏赵王都是刘邦的儿子,先后做过赵王,这是齐王刘襄伐吕檄文列出吕氏代刘的造反罪名之一,首先,刘如意之所以被杀,只是接班人之争的续集,这个肯定不能成为罪名的。其次,刘友和刘恢改封赵王,其实是获益的一方,趬国可是拥有四个郡的大国,吕后之所以如此优待他们,因为这两人都娶了吕氏女,后来在事件中最活跃的刘章和刘兴居兄弟俩也都娶了吕氏女,不但被封了侯,还得到高官厚禄。刘章在一次酒席上作了一首讽吕的歌诗,还杀了一个吕家人。吕后都没有怪罪他,吕后让刘吕联姻明显是为了让刘吕更亲密,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拉拢多过清除,刘友和刘恢之所以被吕后逼死,与这两人的情商低有关系,夫妻关系搞得一塌糊涂,刘友更是对吕氏老婆喊出对付吕氏的狂言,被吕后抓回长安活生生饿死。刘恢的死更是跟吕后没有一毛钱关系,他是面对不和谐的夫妻关系而自杀而死的,吕后被他气得半死,连王位都不让他儿子继承。因此,我们可以说吕后在构建刘吕命运共同体方面很失败,至于杀刘氏诸侯是为了让吕氏代刘而做的造反准备显然是不成立的。刘襄的檄文遍发刘氏诸侯,却是没有一个人响应他的伐吕军事行动,也从侧面说明这是一个诬告,为他的起兵找正当理由而已。最后,吕后立三个吕氏诸侯王一事,要知道吕太公不但把女儿吕后送给还是穷小子的刘邦,还出钱出人全力支持刘邦夺取天下,吕家作为创始人,无非想多分点收益,特别是吕后当家之后,看上去无可厚非,只是方式方法既简单粗暴,又用错了。有人说吕后是精明的政治家,打死我也不信,下面看看事件的整个过程。
吕后的权力移交也让人看不懂,不是交给自己一直苦心培养的外孙女张嫣,而是交给了吕产和吕禄,吕后和张嫣都是是刘家媳妇,算半个刘家人,有掌权的合理性存在,吕产和吕禄只能算外人,为了掌权的合理性,吕禄把女儿硬塞给少帝做皇后,可仍然让人诟病。
还有一点更让人看不懂,若吕后有心要吕氏代刘为什么会把权力平分移交给吕产和吕禄两人呢!恐怕刘汉江山还没到吕氏手中,吕氏内部就先乱了,再说吕后的临终遗言压根没有提及刘氏诸侯和怎么进行吕氏代刘的计划,全是叮嘱这两人防范和对付官僚集团,从吕后的权力移交来看,吕氏外戚集团没有进行吕氏代刘的造反图谋。
外戚集团和官僚集团是天敌关系,吕后两次下手都没有得逞,吕后未完成的任务就落到吕产和吕禄的头上了,吕后的临终遗言也是这件事,那大家就开个会商议怎么对付官僚集团吧,权力分散的弊端开始出现了,正所谓人多嘴杂,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刘章的老婆是吕禄的女儿,在回娘家省亲时,居然也在闲谈中知道了要对付官僚集团的密谋,女人是舌头最发达的物种,回家后就把这事当趣事跟刘章说了,真把刘章当吕家人了,刘章是吕氏外戚之外第一个得到消息的,刘章觉得机会来了,左思右想之后,终于想出了一个里应外合的计谋,就是让兄长齐王刘襄和官僚集团里应外合夹击外戚集团。
刘章马上去见陈平,陈平对刘章上门造访也很意外,刘章既有诸侯集团的背景,又有外戚集团的背景。难不成上门来打探官僚集团的消息,刘章通报吕氏外戚集团要对付官僚集团的内幕,并献上自己里应外合之计,陈平将信将疑,可当刘章开出条件之后,陈平疑虑尽去,原来刘章之所以出卖吕氏,是有自己的好处的,事成后,刘襄做皇帝,而他自己要做赵王,弟弟刘兴居做梁王,什么为保刘汉江山而大义灭亲,完全不是那回事,妻子与岳父只是刘章登上赵王之位的垫脚石,陈平知道外戚集团与官僚集团之战不可避免,现在齐王这个外援还白送上门,陈平毫不犹豫答应了,就算刘章开出他自己要做皇帝的条件,估计陈平也答应,现在连性命都朝不保夕,还有什么支票是陈平不敢开的,陈平将计就计,利用齐王在外起兵,乘机为官僚集团夺回军权,转移外戚集团的注意力。
刘章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连陈平的支票都敢接,陈平压根没打算兑现,陈平的打算是利用齐王夺回军权后,并禁止齐王入关,官僚集团就可以操控一切了,什么还不是自己说了算。
刘章心里为自己的英明神武点了n个赞,赵王之位仿佛在向他招手,即刻通知刘襄起兵,皇位的诱惑力太大了,还有大臣们做内应,刘襄立马杀了中央任命的齐相,并发出讨吕檄文给天下刘姓诸侯,可是等了n天,愣是没人响应他,这就尴尬了,现在刘襄已是骑虎难下了,这些刘姓诸侯既没有事成做皇帝或某些收益的好处,最重要的是没有天子求助的诏命。不但要担着私自起兵的造反罪名,还胜败难料,事成也可能是白忙活,刘襄只好把邻居琅琊王刘泽忽悠上贼船,勉强组了一个比较看得过去的联军,刘泽被气得半死,梁子从此结下了,刘泽一直找机会报复。
外戚集团得到刘襄起兵讨伐他们的消息后,慌乱过后,发现也就刘襄一个人捣乱,那就简单了,无非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事,可是把老吕家翻了个底朝天,硬是找不出个会带兵打仗的,头上的将军头衔是有一大堆,最后还是腆着脸让官僚集团出人,陈平看到了夺取荥阳军队军权的机会,推荐灌婴去领兵平叛,并叮嘱灌婴到荥阳前线就要和刘襄取得联系,维持不打不和的局面,必要时率兵入关与外戚集团决战,灌婴很好的完成任务,官僚集团得到荥阳军队的控制权后,胜算有三成以上了。
外戚集团也有自己的打算,等灌婴与刘襄开战后,就在关中对官僚集团下手,陈平两军“和平相处”,刚好歪打正着,让外戚集团迟迟动不了手,而陈平乘机谋划夺取吕产和吕禄手中的南北军军权,陈平了解到吕禄有一个好基友叫郦寄,是郦商的儿子,吕禄挺听郦寄的话,陈平决定先用软手段,于是派人把郦商绑架了,让郦寄去劝吕禄把手中的北军交给太尉周勃,在决定国家未来命运的权斗中,用的居然是逼格如此低的绑架手段,真是让人大跌眼镜,这是腹黑陈平的风格,郦寄对陈平这个万恶绑匪毫无办法,朋友哪有爹重要,只好出卖朋友了,吕禄对郦寄的劝告一时也犹豫不决,即使是和家族众人商量之后也是如此。
之前两军迟迟不开打,那外戚集团就迟迟不能动手,吕产派了郎中令贾寿去促战和打探消息,这是贾寿也回京复命了,就在吕禄犹豫不决之际,贾寿是称职的,打探到灌婴已与刘襄勾结,可他给吕产的应对之策就有点喜人了,居然建议外戚集团放弃中央权力,各回各封国去守那一亩三分地,真怀疑他是一个隐藏很深的间谍,吕产当然不会听这么弱智的计策,只要南北军还握在手上,那主动权还在自己这边。
陈平消息还算灵通,贾寿一回来,他就知道事情败露了,即刻当机立断,让周勃随掌管节杖的刘揭一起进入北军,节杖的作用和通行证一样是用来开路的,周勃成功进入北军军营,却调动不了军队,因为还少了吕禄手中的帅印c皇帝的诏命以及虎符,陈平的打算是只要周勃在北军军营中,那外戚集团也用不了这支军队,同时让郦寄和刘揭两人组团忽悠吕禄交出帅印,估计陈平已对郦寄下了不成功就撕票的最后通牒,这招果然有用,吕禄把帅印交了出来,这时官僚集团的胜算已超过七成了。
吕产不知道吕禄已把北军交了出去,这时正打算入宫,估计是找小皇帝借印盖好抓官僚集团众人的文书,御史大夫曹窋马上过来向陈平报信,吕产若入宫和小皇帝在一起,那不胆大臣们造反的罪名坐实,到时吕产还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官僚集团还要投鼠忌器。总不能派兵攻打皇宫吧,陈平马上让曹窋去通知卫尉,阻止吕产入宫,并让刘章率一千士兵干掉吕产,吕产虽然入了宫,可皇帝还没见到,就在未央宫门口被刘章拍马赶到,最终被杀,吕产一死,南国没人能指挥得动了,吕氏一个一个被抓住杀掉,诸吕之乱就此结束,仅用了一千士兵,陈平就取得了完胜,这是陈平常用的四两拨千斤的作风。
从整个事件经过可以看得出来,吕氏外戚集团造反一事纯属子虚乌有,只不过是外戚集团和官僚集团争权夺得的政治斗争而已,压根没人造反,硬说谁是造反者,那也只能是官僚集团和齐王刘襄,仅私自调动军队就已构成造反了,只是真相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吕氏外戚集团不背上造反的黑锅,那又怎么显得官僚集团是正义的,师出必有名嘛,失败者无权反对。
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