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 吕后的理想
推荐阅读: 宝鉴 扶明录 叶辰萧初然 重生之再铸青春 女神的上门豪婿(又名:女神的超级赘婿,主角:赵旭) 女神的上门豪婿 女神的上门贵婿 逆天丹帝 神魂丹帝 神魂丹帝 重生之搏浪大时代 仙府种田 这个领主大人非常科学 六指诡医 重生之我真是富三代 刚被悔婚超级天后带娃堵门 踏枝 叶君临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换届,总是伴随着腥风血雨,这不奇怪,就算是在普通人家,还争个锅碗什么的,何况是拥有生杀大权且富有四海的皇位,这个位置的诱惑太大了,引得无数人折腰,就算粉身碎骨也乐此不疲,就像苍蝇追着臭味,汉惠帝一驾崩,一场争权的腥风血雨同样在酝酿着。
汉惠帝对此有很大的责任,登基后就忙着喝酒玩女人去逃避,在位仅七年,死时也不过二十四岁的小青年,虽然玩女人玩出了一堆儿子,但是这些孩子也不过是小于七岁的小屁孩,根本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更谈不上与老狐狸们共舞,吕后本来打算让儿子和外孙女张嫣生了儿子,然后立为太子来接班,继续背靠皇权把持外戚位置,可张嫣蛋还没生一个,汉惠帝就挂了,真是人算不天算,好在吕后有自己的办法,就是把汉惠帝其中一个儿子的生母杀掉,让张嫣做这孩子的母亲,然后在汉惠帝死前就立这孩子为太子,汉惠帝一驾崩,这孩子也就顺利登基了,史称前少帝,官僚集团和诸侯集团也默认了由吕后内定的皇帝人选,虽然大家明知是由吕后一手操纵的,但是前少帝毕竟是汉惠帝生前立的太子。程序正确,一点问题没有,所谓争权的斗争,并不是发生在由哪个皇子应该继位上,而是吕后与官僚集团的博弈上。
吕后在刘邦驾崩时,就密谋过对官僚集团中的军头下手,在官僚集团软硬兼施的威吓下流产了,可吕后亡官僚集团的心不死,汉惠帝驾崩后,吕后又决定故技重施,怪不得孔夫子感叹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记仇报复之心简直是没完没了,官僚集团表示心好累,可也只能见招拆招了。
第一个觉察到吕后要对官僚集团下手的人是张良在宫中做侍中的十五岁的儿子张辟强,他看到吕后在汉惠帝丧礼上一滴眼泪都没流,由此知道吕后肯定心里另有算计,这个可能性很小,应该是他听到或看到吕后和审食其的密谋了,老鼠的孩子天生会打洞,作为一代谋略大师的后人,他对阴谋还是有天生的敏感的,他马上去找丞相,这时丞相有王陵和陈平两人,不知他找的是谁,也许两人都在,他的应对之策是让丞相把官僚集团的军权让给吕后,只有这样吕后才不会对官僚集团动手,否则一场腥风血雨的斗争不可避免,官僚集团发现真的不能和吕后起冲突,吕后现在代表的是至高无上的皇权,官僚集团任何反对行动都将被视为造反,到时与诸侯集团来个内外夹击,那到时灭亡就指日可待了,这是刘邦留下对付官僚集团的权力体系,官僚集团不能也无力打破,可官僚集团让出军权后退一步,不但可以保全力量,还能避免冲突。也不会成为吕后的目标,试想谁会怕失去了牙齿的恶兽。
官僚集团采纳了张辟强的应对之策,向吕后奏请立吕台c吕产和吕禄为将领,中央南北军的控制权也落入吕后手中,周勃身为太尉(国防部长)都不能进入军营视察,更别说调动了,吕后很高兴,官僚集团总算识时务了,军权在手之后,吕后马上就称制以发号令,诏是皇帝下发命令的称呼,制是吕后下发命令的称呼,前少帝不能亲政,吕后的制就相当于皇帝的诏,吕后是明目张胆的越权了,官僚集团让出军权后无力反对,诸侯集团和外戚集团是因为保卫皇权而存在的,并不是天生的对手,且诸侯集团还远在天边,只要皇位上的人还是姓刘的,诸侯集团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前少帝估计连反对是什么意思都不懂,吕后对自己的高明甚是得意,现在是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连太史公也为吕后立了纪,这可是理论贫困汉惠帝都没有的待遇,过分了啊!要知道后面的武则天不但做了皇帝,还改朝换代。可吕后的权力一点也不比武则天小,后世甚至还把政治家的高帽给她戴上,我是不认同的,一个死刘邦的套路就套住了活吕后,八年努力得到的成果,死后不到一个月就被铲除得一干二净,这哪像是一个具有长远战略目光的政治家所为,吕后所有的疯狂的行为都只是在刘邦构建的权力体系内打转,刘邦留下的陈平和周勃合力剿灭过分鼓胀的吕后外戚势力,刘邦才是幕后套路深不见底的政治家,看一下吕后是怎么把自己作死的,或者说怎么被刘邦套路的。
吕后称制后,第一个制就是立娘家人为诸侯王,这也太简单粗暴了,连点铺垫都不做,哪有一丝政治家一步步套路达成目的的政治手段,大臣们对吕后简单粗暴的做法,也是当场懵逼了。平时大家玩的都是软刀子杀敌于无形的玩法,这种直来直去的玩法还真一时无法适应,领导既然都发话了,又不能不接。右丞相王陵是百官之长,吕后用眼睛盯着他,王陵真是一个直男,直接搬出刘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约定,也是非常简单粗暴的反对,吕后的面子直接掉地上。尴尬地转过去看着陈平,让他来表态,陈平当即表示支持,之后的周勃也表示支持,周勃和陈平合作过,陈平谋略之深也是了解的,跟着走总不会错的,周勃是这样想的,吕后的脸色这才好了一点,其实议题在王陵反对时就已经流产了,因为丞相是拥有封驳权的,吕后只能灰头土脸撤退了,一出手就是开门黑。
那问题来了,陈平为什么会支持吕后的议题,因为他知道称制的吕后行使的是皇帝的权力,而皇帝的权力是可以任免丞相的,王陵对陈平和周勃拍吕后的马屁非常不满,可第二天王陵就被免去了右丞相一职,去做那有名无权的太傅,气得他当即称病辞官,听话的陈平被任命为右丞相,吕后的男闺蜜审食其做了左丞相,可说话顶用的是审食其,谁叫人家关系硬,这下全换成了听话的人,王陵完成掩护任务,功成身退。
陈平真的是一个听话的人吗?其实陈平的目光看得更远,他明白只有保住官位,才能徐图后着。吕后的意图也是被他摸得一清二楚,称制的吕后还真把自己当成了皇帝,把那些刘姓诸侯们都视为异姓诸侯,吕后无非想和刘邦一样立拥护自己的吕氏诸侯王,这势必会触动刘姓诸侯们的利益,只需坐等吕后作死,到时联合刘姓诸侯反戈一击就行了,陈平一边让陆贾整合官僚集团内部的团结,一边等待最佳时机的到来。
吕后吃一堑长一智,上次那样简单粗暴都没把事办成,连面子也丢了,也许是和审食其商量了一方案,来一个几步的方案,让各方都受益的方案,第一步封一大批侯,三方势力的人都有。第二步封汉惠帝其他的儿子或王或侯。第三步才让买通的官员奏请立吕台为吕王。吕后觉得这个方案各方都受益了,大家应该觉得公平了吧,可这是原则问题,吕后把它当成菜市场买菜了,以为还能讨价还价,然后你情我愿公平交易达成。
吕后称制后的第八年三月,吕后被狗咬伤,同年七月就病死了,有人说是得了狂犬病,也有人说是刘如意回来报复,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举改变。
吕后,全名吕雉,字娥姁。古代女子多数没有名字,可连她妹妹也有名字,因此这个名字是可信的,生年不详,但绝对比刘邦小,她绝对称不上一个好人,可绝对是一个好母亲,只是对孩子的爱让人不敢苟同,一个称职的外戚,也是权力的外戚,后面的汉元后王政君活了八十多岁也不敢称制,只可惜她称制后,角色就混乱了,死后发生的诸吕之乱的黑锅就给她背上了,因此她被放在历史的反面被批判了二千多年,其实她所谓的恶在民间就很正常,无非是大妈对后妈的孩子进行了虐待。然后把夫家的东西拿点回去给娘家人,只是在儒家和男权统治的中国古代社会,每个事都被无限放大了,谁让舆论导向都在士大夫手上,其实吕后母子统治期间,汉朝内外都没有发生大的战争,比文景时期还和平得多,国力也是蒸蒸日上,刘恒登基后,他也算是个明白人,他知道吕后所做的所谓坏事,其实只是在做护卫皇权的本份,因此刘恒没有把死去的吕后从刘邦的长陵中扒走,只能说刘邦构建的三股政治力量的权力体系套路太深了,岂是吕后能随随便便打破的。
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汉惠帝对此有很大的责任,登基后就忙着喝酒玩女人去逃避,在位仅七年,死时也不过二十四岁的小青年,虽然玩女人玩出了一堆儿子,但是这些孩子也不过是小于七岁的小屁孩,根本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更谈不上与老狐狸们共舞,吕后本来打算让儿子和外孙女张嫣生了儿子,然后立为太子来接班,继续背靠皇权把持外戚位置,可张嫣蛋还没生一个,汉惠帝就挂了,真是人算不天算,好在吕后有自己的办法,就是把汉惠帝其中一个儿子的生母杀掉,让张嫣做这孩子的母亲,然后在汉惠帝死前就立这孩子为太子,汉惠帝一驾崩,这孩子也就顺利登基了,史称前少帝,官僚集团和诸侯集团也默认了由吕后内定的皇帝人选,虽然大家明知是由吕后一手操纵的,但是前少帝毕竟是汉惠帝生前立的太子。程序正确,一点问题没有,所谓争权的斗争,并不是发生在由哪个皇子应该继位上,而是吕后与官僚集团的博弈上。
吕后在刘邦驾崩时,就密谋过对官僚集团中的军头下手,在官僚集团软硬兼施的威吓下流产了,可吕后亡官僚集团的心不死,汉惠帝驾崩后,吕后又决定故技重施,怪不得孔夫子感叹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记仇报复之心简直是没完没了,官僚集团表示心好累,可也只能见招拆招了。
第一个觉察到吕后要对官僚集团下手的人是张良在宫中做侍中的十五岁的儿子张辟强,他看到吕后在汉惠帝丧礼上一滴眼泪都没流,由此知道吕后肯定心里另有算计,这个可能性很小,应该是他听到或看到吕后和审食其的密谋了,老鼠的孩子天生会打洞,作为一代谋略大师的后人,他对阴谋还是有天生的敏感的,他马上去找丞相,这时丞相有王陵和陈平两人,不知他找的是谁,也许两人都在,他的应对之策是让丞相把官僚集团的军权让给吕后,只有这样吕后才不会对官僚集团动手,否则一场腥风血雨的斗争不可避免,官僚集团发现真的不能和吕后起冲突,吕后现在代表的是至高无上的皇权,官僚集团任何反对行动都将被视为造反,到时与诸侯集团来个内外夹击,那到时灭亡就指日可待了,这是刘邦留下对付官僚集团的权力体系,官僚集团不能也无力打破,可官僚集团让出军权后退一步,不但可以保全力量,还能避免冲突。也不会成为吕后的目标,试想谁会怕失去了牙齿的恶兽。
官僚集团采纳了张辟强的应对之策,向吕后奏请立吕台c吕产和吕禄为将领,中央南北军的控制权也落入吕后手中,周勃身为太尉(国防部长)都不能进入军营视察,更别说调动了,吕后很高兴,官僚集团总算识时务了,军权在手之后,吕后马上就称制以发号令,诏是皇帝下发命令的称呼,制是吕后下发命令的称呼,前少帝不能亲政,吕后的制就相当于皇帝的诏,吕后是明目张胆的越权了,官僚集团让出军权后无力反对,诸侯集团和外戚集团是因为保卫皇权而存在的,并不是天生的对手,且诸侯集团还远在天边,只要皇位上的人还是姓刘的,诸侯集团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前少帝估计连反对是什么意思都不懂,吕后对自己的高明甚是得意,现在是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连太史公也为吕后立了纪,这可是理论贫困汉惠帝都没有的待遇,过分了啊!要知道后面的武则天不但做了皇帝,还改朝换代。可吕后的权力一点也不比武则天小,后世甚至还把政治家的高帽给她戴上,我是不认同的,一个死刘邦的套路就套住了活吕后,八年努力得到的成果,死后不到一个月就被铲除得一干二净,这哪像是一个具有长远战略目光的政治家所为,吕后所有的疯狂的行为都只是在刘邦构建的权力体系内打转,刘邦留下的陈平和周勃合力剿灭过分鼓胀的吕后外戚势力,刘邦才是幕后套路深不见底的政治家,看一下吕后是怎么把自己作死的,或者说怎么被刘邦套路的。
吕后称制后,第一个制就是立娘家人为诸侯王,这也太简单粗暴了,连点铺垫都不做,哪有一丝政治家一步步套路达成目的的政治手段,大臣们对吕后简单粗暴的做法,也是当场懵逼了。平时大家玩的都是软刀子杀敌于无形的玩法,这种直来直去的玩法还真一时无法适应,领导既然都发话了,又不能不接。右丞相王陵是百官之长,吕后用眼睛盯着他,王陵真是一个直男,直接搬出刘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约定,也是非常简单粗暴的反对,吕后的面子直接掉地上。尴尬地转过去看着陈平,让他来表态,陈平当即表示支持,之后的周勃也表示支持,周勃和陈平合作过,陈平谋略之深也是了解的,跟着走总不会错的,周勃是这样想的,吕后的脸色这才好了一点,其实议题在王陵反对时就已经流产了,因为丞相是拥有封驳权的,吕后只能灰头土脸撤退了,一出手就是开门黑。
那问题来了,陈平为什么会支持吕后的议题,因为他知道称制的吕后行使的是皇帝的权力,而皇帝的权力是可以任免丞相的,王陵对陈平和周勃拍吕后的马屁非常不满,可第二天王陵就被免去了右丞相一职,去做那有名无权的太傅,气得他当即称病辞官,听话的陈平被任命为右丞相,吕后的男闺蜜审食其做了左丞相,可说话顶用的是审食其,谁叫人家关系硬,这下全换成了听话的人,王陵完成掩护任务,功成身退。
陈平真的是一个听话的人吗?其实陈平的目光看得更远,他明白只有保住官位,才能徐图后着。吕后的意图也是被他摸得一清二楚,称制的吕后还真把自己当成了皇帝,把那些刘姓诸侯们都视为异姓诸侯,吕后无非想和刘邦一样立拥护自己的吕氏诸侯王,这势必会触动刘姓诸侯们的利益,只需坐等吕后作死,到时联合刘姓诸侯反戈一击就行了,陈平一边让陆贾整合官僚集团内部的团结,一边等待最佳时机的到来。
吕后吃一堑长一智,上次那样简单粗暴都没把事办成,连面子也丢了,也许是和审食其商量了一方案,来一个几步的方案,让各方都受益的方案,第一步封一大批侯,三方势力的人都有。第二步封汉惠帝其他的儿子或王或侯。第三步才让买通的官员奏请立吕台为吕王。吕后觉得这个方案各方都受益了,大家应该觉得公平了吧,可这是原则问题,吕后把它当成菜市场买菜了,以为还能讨价还价,然后你情我愿公平交易达成。
吕后称制后的第八年三月,吕后被狗咬伤,同年七月就病死了,有人说是得了狂犬病,也有人说是刘如意回来报复,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举改变。
吕后,全名吕雉,字娥姁。古代女子多数没有名字,可连她妹妹也有名字,因此这个名字是可信的,生年不详,但绝对比刘邦小,她绝对称不上一个好人,可绝对是一个好母亲,只是对孩子的爱让人不敢苟同,一个称职的外戚,也是权力的外戚,后面的汉元后王政君活了八十多岁也不敢称制,只可惜她称制后,角色就混乱了,死后发生的诸吕之乱的黑锅就给她背上了,因此她被放在历史的反面被批判了二千多年,其实她所谓的恶在民间就很正常,无非是大妈对后妈的孩子进行了虐待。然后把夫家的东西拿点回去给娘家人,只是在儒家和男权统治的中国古代社会,每个事都被无限放大了,谁让舆论导向都在士大夫手上,其实吕后母子统治期间,汉朝内外都没有发生大的战争,比文景时期还和平得多,国力也是蒸蒸日上,刘恒登基后,他也算是个明白人,他知道吕后所做的所谓坏事,其实只是在做护卫皇权的本份,因此刘恒没有把死去的吕后从刘邦的长陵中扒走,只能说刘邦构建的三股政治力量的权力体系套路太深了,岂是吕后能随随便便打破的。
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