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 > 历史军事 > 女真金国的百年风云 > 第六卷、一代明君小尧舜---完颜雍篇 十、大定之治4

第六卷、一代明君小尧舜---完颜雍篇 十、大定之治4

推荐阅读: 宝鉴   扶明录   叶辰萧初然   重生之再铸青春   女神的上门豪婿(又名:女神的超级赘婿,主角:赵旭)   女神的上门豪婿   女神的上门贵婿   逆天丹帝   神魂丹帝   神魂丹帝   重生之搏浪大时代   仙府种田   这个领主大人非常科学   六指诡医   重生之我真是富三代   刚被悔婚超级天后带娃堵门   踏枝   叶君临  

    no:3“知人”宰相——石琚

    石琚字子美,河北定州人(今河北定县),他个人简历的少年部分和良弼同志颇为相似,都是属于神童级的人物,只不过良弼是女真人中的神童,而石琚则属于汉人中的神童。soudu.org

    七岁时石琚便可以做到博览群书,并过目成诵,成年后,石琚并没有被神童的光环所拖累,而是继续着自己的一贯优良表现。

    天眷二年(公元1139年),二十八岁的石琚高中状元,终于摆脱了笼罩在自己头是所有参与“王八运动”人员的花名册。

    完颜阇母很生气,决定按照花名册上的名单逐一抓捕治罪,艰巨的任务又一次落到了石皋头上。

    如果花名册上仅仅是以王八为首的几位首脑人物的话,石皋会毫不犹豫的点名抓人,但王八同志的花名册却给石皋出了个大难题。

    原因是这份“王八运动”花名册上居然有几千号人,难道真的要按领导的要求逐一抓捕吗?且不说这份花名册的可信度到底有多高?

    此刻,几千号唐县百姓的性命全部掌握在石皋手中,石皋在霎那间作出了自己的决定,必须挽救这些百姓们的性命。

    做好事有时候并不见得要做到光明正大、义正词严,动用一些智慧、暗中做些手脚,同样可以做成好事。

    石皋假装拿着这本花名册去向阇母汇报工作,但就在石皋将花名册交给阇母的那一瞬间,石皋突然被堂前的台阶绊了一跤,很不幸的是这本花名册掉到了堂上的火盆中,霎时化为灰烬。

    石皋当然必须表现出很无辜、懊悔的表情,但事已不可挽回。

    领导阇母自然不会相信一向办事谨慎的石皋会犯这种幼稚的错误,苦笑之余,阇母也似乎明白了石皋用心良苦、精心策划的摔跤、烧书计划。

    无可奈何之余,阇母只得处死了以王八为首的几位首脑人物,其它参与者全部不予追究。

    石皋第二次以自己的智慧再次挽救了数千百姓的生命。

    就凭这两次事情,石皋同志绝对可以载入金国的史册,可惜,金国的历史一向非常吝惜笔墨,不过令石皋同志可以欣慰的是,金国的历史对他的儿子石琚却十分垂青。

    县令石琚不与邢州太守等贪官污吏同流合污的举动虽然很解气、很勇敢,但得罪上级领导的日子可不好过,随时都会被挨骂、被穿鞋。

    不过,石琚的运气还不错,不久后,这位邢州太守贪污受贿的罪行东窗事发,所有参与的官员全部被革职查办,除了邢台县令石琚外,整个邢州府下属县城的几位县令全部落网。

    于是,石琚的清正廉洁开始在金国广为传播,很快石琚得到了升迁的机会,分别担任行台礼部主事,左司都事和吏部郎中等职位。

    贞元三年(公元1155年),石琚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回家守孝,但孝期未满再次被朝廷提拔为吏部侍郎。

    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已经年过五十的石琚终于得到了金国皇帝完颜雍的重用,久闻石琚盛名的完颜雍亲自接见石琚,任命石琚为右谏义大夫兼吏部侍郎。

    在完颜亶和完颜亮时期都无法得到重用的石琚终于可以施展自己的从政才能了,已经为官二十多年的石琚终于第一次进入了金国的高级管理部门。

    所以,石琚必须发挥自己的百分之百的才能来报答完颜雍的提拔之恩,因此石琚同志很快针对朝政提出了自己的六大观点:言正纪纲,明赏罚,近忠直,远邪佞,省不急之务,罢无名之役。

    以上六条每条都是利国利民的治国良策,完颜雍很高兴再次发掘了一位未来之良相,所以石琚同志被三级跳,从员外郎直接跳到吏部尚书。

    在担任吏部员外郎及吏侍郎期间,石琚同志用了十余年潜心研究和编纂金国的各项典章制度,真正做到了胸有制度、出口典章。

    不论以前北宋、南宋及齐国的官员职位名称如何更换,他都能够做到南北通解,东西注释,并且能随便说出每个官职的档次和等级。

    朝臣们送石琚外号为“详明先生”,意思是什么典章制度在石琚眼里都能解释的详细而明确。

    人才当然不能仅仅停留在吏部尚书的官位上,很快完颜雍又想再次提拔石琚,任命石琚为参知政事,但却遭到了石琚的再三推辞。

    为人谦虚谨慎、处理低调的石琚有点受宠若惊,自己对国家和新任领导寸功未建却连升数级,似乎有点不太公平。

    ok,既然你老人家非要经受考验和折腾,那么我们就走正常程序,给你安排些重要任务去处理,如果能够顺利、圆满地完成,那么你就必须“被参知政事”。

    完颜雍开始给石琚出考题了,负责和尚书右丞苏保衡一起担任十六位宫修缮工程的项目总指挥。

    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奇怪,金国的皇家宫殿中怎么会有“十六位宫”这么奇怪的名字,因此,又到了名词解释的时间了。

    完颜亮在迁都燕京前,对燕京府的皇家宫殿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最后完工的燕京府皇宫内殿凡九重,殿凡三十有六,楼阁倍之,其中正中间的宫殿是皇帝居住,称之为正位,后面的宫殿称之为皇后正位,东边的宫殿称之为内省殿,而西边的宫殿则是**嫔妃居住之处,则称之为十六位宫。

    至于我们的“个性帝”完颜亮同志为什么会别出心裁地取这么个怪名字,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

    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二月,燕京府十六位宫突遭大火,这场大火将十六位宫化为灰烬,甚至殃及到了旁边的神龙殿、太和殿及厚德殿。

    对于初登大位的完颜雍来说,这场意外的天灾来的太不合时宜了,难道是燕京府不欢迎他这位新主人吗?

    但事后的调查结果显示,这场大并非天灾,而是人祸,纵火犯居然是一位名叫称心的小宫女。

    结果实在太令人意外了,为何这位名叫称心的宫女会无缘无故地放火烧宫殿呢?

    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永远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们的宫女称心其实一点也不称心,她的心中也有怨恨。

    怨恨的主题当然一定和完颜雍有关,那么是否完颜雍和这位宫女有什么感情纠结吗?

    如果这是部琼瑶的言情小说剧,那么宫女称心的故事绝对是个相当不错的题材。

    但没有办法,我写的是正史,不能有片刻的娱乐,我只能将枯燥和史实进行到底。

    完颜雍其实是位相当仁慈的皇帝,在入主燕京府后不久,他便发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宫女的数量太多,当然这都是完颜亮的功劳。

    这些宫女入宫时都是刚成年的少女,但为了皇帝的一已私利,只能牺牲自己的青春年华,直至老死宫中。

    既然完颜亮是个被后人所大加贬损的荒淫皇帝,那么完颜雍就不能继承完颜亮在这方面的衣钵,因此完颜雍很快做出了裁减**宫女的决定,将**中的一部分宫女放回家乡,过正常女人的生活。

    这对那些长年蛰居**、寂寞度日的深宫怨女们来说简单就是个天大的喜迅,原以为将在宫中终老一生的宫女们居然盼到了新生活的希望,大家都翘首以待期盼着能够入选裁减名单。

    称心宫女原本是被划入裁减名单之中的,但后来不知是何缘故,也可能是被别人,也是很不公平的事”。

    此言一出,朝堂一片哗然,在女真族占统治地位的金国,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敢当着皇帝的面发表女真和汉人地位平等的言论,唐括安礼是第一位。

    所以他也触动了完颜雍心中最为敏感的话题,完颜雍发怒了,后果当然很严重。

    “整个金国的天下都是我们女真族人流血牺牲所换来的,所以女真人在金国的地位当然要高于汉人,你唐括安礼也是女真人,但却处处向着汉人”。

    “所有的宰相都以女真人的礼仪进行朝拜,就唯独你唐括安礼非要搞什么汉族人的方式朝拜,所以我现在怀疑你的思想政治有问题,你已经不再适合担任尚书左丞的职务,我的建议是你立即外出为官,到地方上好好反醒反醒”。

    虽然完颜雍是个难得的贤明君主,一般的直言诤言都能够虚心接受,但这个沉重而又敏感的话题确实使完颜雍心情非常不佳。

    作为一名女真族的皇帝,完颜雍当然希望自己的女真族民全部能够过上小康富足的生活,所以从骨子里特殊关注女真族人也是可以理解的。

    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王朝中,又有几位皇帝能够真正做到各民族地位完全平等呢?

    唐括安礼的观点其实并没有错误,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求完颜雍完全做到平等一致,难度太大了。

    结果很麻烦,唐括安礼被贬职,降为横海军节度使,数年之内不得升迁。

    但毕竟完颜雍是个类似“小尧舜”的君主,对于真正的人才是绝对不会放弃的,在石琚的建议下,唐括安礼很快又回到了朝堂之上。

    虽然唐括安礼在敏感问题上公然和完颜雍唱反调,但毕竟他的出发点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偶而犯点错也很正常。

    所以升官还得继续,唐括安礼进升平章政事、封莘国公。

    大定二十一年,唐括安礼进升尚书右丞相、封申国公。

    作为一名曾经忤逆过皇帝旨意的罪臣,唐括安礼最终能够成功地当上宰相,只能证明完颜雍心胸的宽敞。

    可惜,这是唐括安礼最后的辉煌,在当上尚书右丞相的当年,唐括安礼便因病去世。

    四大良相的表演暂时谢幕,接下来应该是八大贤臣的表演时刻!

    八大贤臣:苏保衡、翟永固、魏子平、梁肃、孟浩、移剌道、移剌綖、移剌子敬。(排名不分前后顺序)

    苏保衡:字宗尹,云中天成人,为人正直忠诚,父亲苏京曾经是辽国的西京留守,粘罕攻破西京后,苏京带领苏保衡投降粘罕,加入了金国集团。

    苏京去世后,苏保衡在粘罕的推荐下开始入朝为官,相继担任撒离喝陕西驻军的参谋、同知兴中尹等官职。

    天德年间,完颜亮大兴土木兴建燕京府,苏保衡有幸作为督工跟随张浩一起见证了燕京府建设的整个过程。

    有了建设燕京府的丰富经验,苏保衡很快当上了工部尚书。

    新的考验再次降临苏保衡,完颜亮别出心裁地要大搞规模战船制造工程,作为工部尚书的苏保衡自然责无旁贷,苏保衡和徐文一起顺利了完成了完颜亮的战船工程。

    但随后完颜亮的战场乱点将则差点儿断送了苏保衡的性命。

    作为文人出身的苏保衡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战场的实战经验,更别提水军作战了,但完颜亮同志一向喜欢擅作主张、乱出怪招,所以苏保衡直能被“水军主帅”。

    不过苏保衡同志的运气不错,就因为比水军大部队晚出发了两天,苏保衡没有亲身经历惊心动魄的陈家岛海战,否则苏保衡必将成为陈家岛海战的殉葬品。

    人才的使用必须做到人尽其才,完颜亮其实已经发现了苏保衡这位人才,但却不能做到人尽其才,将一位善于内政、擅长建设的官员当作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帅使用,实在是既可悲、又可惜。

    完颜雍在人才的使用方面显然做到要比完颜亮好,人才必须要用到最适合的岗位上,否则只能是埋没人才,荒废人才。

    对于苏保衡的使用,完颜雍自然有自己独特的方式。

    大定二年,诏令苏保衡安抚山东百姓、赈灾放粮。

    大定二年,苏保衡担任刑部尚书,奉命到河南、山东、陕西一带慰问屯田军人,并根据实际战功酌情处理军人的升迁。

    大定三年,仆散忠义反攻南宋,苏保衡担任户部尚书、负责后勤供应。

    大定四年,金宋和谈,苏保衡迁礼部尚书,辅助仆散忠义参与了和南宋方面的历次谈判。

    大定四年,议和成功,苏保衡担任十六位宫的修缮建设工程总指挥。

    短短两年时间,苏保衡相继担任工部、刑部、户部、礼部尚书,标准一个万能胶型的官员,就像足球场上的多面手,什么位置都能踢。

    也就是说苏保衡在治理内政方面是个万能胶式的全面型人才,但只适合于搞内政,并不适合于搞军事。

    完颜亮没能懂这一点,所以金国的海军最终全军覆没,而完颜雍看懂了这一点,所以苏保衡能够成为一代贤臣。

    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苏保衡因病而逝,年亡五十五岁。

    当时正在郊外放鹰打猎的完颜雍闻听此讯,立即停止打猎,回朝祭拜苏保衡。

    一个大臣的去世能够让皇帝如此重视,可见苏保衡在完颜雍心中的重要地位。

    而我记得好象完颜亮在张仲轲去世后,也曾经非常伤心,但张仲轲岂能和苏保衡相提并论。

    一个是紊乱朝纲的佞臣,一个是忠心为国的贤臣,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小人张仲轲也只能在完颜亮手下混饭吃,而贤臣苏保衡则可以在完颜雍掌中成大器。

    翟永固:字仲坚,中都良乡人。

    天会元年(公元1123年),赵佶靠着阿骨打的半送半买,重新获得了燕京一带的领土主权,翟永固因此也意外从辽国百姓成为了北宋的百姓。

    在当年燕京地区实行的经义考试中,翟永固排名第一,被封为北宋的开德府仪曹参军。

    但好景不长,燕京府很快再次更换主人,成为了金国的领土,翟永固于是乎又更换国籍,成为了金国的官员。

    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翟永固又参加了金国的科举考试,并成功中举,相继担任怀安丞,望云令,枢密院令史,左副元帅粘罕府掾等低微职务。

    在粘罕的推荐下(粘罕同志好象比较喜欢推荐一些原辽国旧臣),翟永固开始入朝为官,相继担任左司郎中、定武军节度副使、礼部郎中、翰林直学士等中级官职。

    翟永固同志在翰林直学士的岗位上一干又是数十年,直到完颜亮的上台。

    在完颜亮手下混饭吃,绝对是件非常痛苦而又无奈的差事。

    在贞元二年的科举考试中,作为主考官的翟永固给进士们出了一道名为《尊祖配天赋》的考题,原本是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凡是你认为正常的事到了完颜亮眼中,就会变得不正常了。

    完颜亮原本就是个猜忌多疑的皇帝,他居然认为《尊祖配天赋》这个题目是在暗中影射自己是个类似桀、纣之群,于是翟永固同志就要倒霉透得头头是道,但完颜亮却很不高兴,作为大臣完全不能迎合主人的意思,那么你也只有给我座穿冷板凳吧。

    当然,魏子平的冷板凳最终还是没有坐穿,因为很快金国就更换了领导人。

    对于曾经劝阻完颜亮南征而受到冷落的大臣们,完颜雍基本上是极力提拔的,比如纥石列良弼、翟永固等。

    魏子平很快重上表演舞台,担任户部尚书,负责在河南一带为仆散忠义讨伐南宋进行后勤总负责。

    很快,魏子平便升任参知政事,怪鱼恶梦的故事便是在他担任参知政事期间所发生的。

    完颜雍很喜欢和这些良相贤臣们讨论一些关于国家民生大计的问题,魏子平当然也不能“幸免”。

    完颜雍和魏子平谈论的话题和金国的田税有关:

    原来的政府向百姓们收取十分之一的田税,百姓们好象都很富足,没有什么怨恨和情绪,但很奇怪的是我明明设置百分之一的田税,但金国的百姓们却变得更加贫困,对此税率好象很不满意,到底是何原因?

    税率降低了,百姓们反而变穷了,反而不满意,难道是金国的百姓比较变态,喜欢政府收取高税率田税吗?

    答案当然不是,魏子平讲出了其中的原由:

    原来的田税和我们目前的田税虽然相差很大,但两个田税的基数和收取方式完全不同。

    原来的田税的基数是公田,政府的田地,政府只是将这些田地租给百姓们耕种,收取一定的地租,所谓的田税虽然很高,但也只是政府向政府收取,基本不影响百姓们的生活水平。

    但目前田税收取的对象变成了私田,也就是百姓们自己的田地,虽然田税税率不是很高,但实际官府征收时并没有严格按照田地九等征收,不论你有多少亩地,也不论你的田地质量如何,一律按上等田地进行征收。

    比如说张三一家共有三亩地,一亩是上田,一亩是中田(一年荒而不种之田),一亩是下田(二年荒而不种之田),如果说上田按百分之一进行收税的话,那么中田和下田的粮食产量肯定要大打折扣,按理田税也应该是比上田要低。

    如果说上田一年平均的粮食产量是500斤,那么中田的一年的平均粮食产量就应该是250斤,下田的一年平均粮食产量则基本为零。

    张某的一年粮食总产量就应该是750斤,那么他所交纳的田税就应该是7.5斤粮食。

    但实际状况是这样吗?

    目前的官府不论田地等级如何,全部按上田的标准进行收税,那么张某家三亩地,按照规定必须以500*3=1500斤为基数来上交田税,那么张某就应该实际上交15斤粮食。

    张三实际交的田税比按规定的田税多交了一倍,你说百姓们的生活能不贫困吗?

    原来如此,听完魏子平的分析完颜雍恍然大悟,其实自己制定的政策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主要是一些执行者变相地执行政策,所谓的政策于是就变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不久后,南宋襄阳一带的百姓在汉江上用浮舟搭设了三座浮桥。

    襄阳位居金宋边境,南宋在边境地区大张旗鼓地营建军事设施,必然会引起金国方面的强烈关注。

    金国南京统军司连忙向完颜雍上奏这一重要军事情报,于是完颜雍立即召开内阁会议,请朝廷重臣们对此状况发表意见。

    对于南宋方面特殊举动的评价必须慎之又慎,否则很有可能引起两国之间的外交纠纷或军事冲突。

    参知政事魏子平率先发言:“我听说目前襄阳一带柴火紧缺,所以百姓们搭设浮桥的目的是为了到汉江北岸去收集柴火,所以大家没必要搞得神经过敏、紧张过分”。

    但也有部分军事爱好者反对魏子平的意见,比如河南统军使完颜宗叙同志就显得相当神经过敏。

    他从边境报道及南宋逃亡者的传说中得到的可靠消息是:目前南宋方面正在调兵遣将,造战船浮桥,运粮饷,修城郭,移兵江北,复设制置司,所以我们必须做好军事预警准备。

    一个说是百姓捡柴,一个说是军事行动,孰真孰假?当然眼见为实。

    完颜雍命令修起居注粘割斡特剌亲自到边境地区进行视察,结果南宋方面根本没有任何军事行动,宗叙的可靠消息完全是传说消息,当然魏子平的猜测完全正确,百姓们只是去江北拾柴而已。

    事实证明是一场虚惊,同时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军事冲突,魏子平功不可没!

    魏子平以后在金国的政治经历则比较简单。

    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被罢为南京留守。

    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起为平阳尹,复致仕。

    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病逝于家。

    梁肃:字孟容,奉圣州人

    魏子平不幸遭遇“鱼的诱惑”,而我们的梁肃则有幸艳遇“天赐夫人”。

    故事同样出自元问的《续夷坚志》,只不过魏子平是困于恶梦,而梁肃则是夜遇美艳。

    少年时代的梁肃非常勤奋好学,经常通宵达旦、秉烛夜读,每次都要其母强行灭烛方肯入睡。

    乡试中举后,梁肃曾经有一次和众学子们在凉凉夏夜中谈古论今,很快大家的话题谈到了神明鬼怪身上。

    众学子们历数古往今来胆大不怕鬼神者,但在梁肃眼中都不屑一顾。

    梁肃认为自己一身正气,鬼神不侵,并且为了证明这一点,他自愿单独一人深夜到附近的广宁闾山公庙居住一晚。

    广宁闾山公庙位于深山老林中,庙中的塑像面目极其狰狞,平时行人就是白天入内,都会有毛骨悚然的感觉,公庙有夜间还经常发现一些怪叫声,一般过路行人在经过闾山公庙时都会主动避开公庙,唯恐被鬼神纠缠。

    所以众学子闻听梁肃敢单身前往闾山公庙居住,纷纷表示不敢相信,并且质问梁肃如何证明他去过闾山公庙。

    既然发出大话,梁肃当然就得兑现诺言,不过他早已有了计划。

    不就是要有个凭证吗?很好办,等今晚深夜,你们和我一起去公庙,我一个人进入公庙,你们全部在庙外等候,我沿着整个公庙四周走一圈,然后沿着走的路径画个圈,不就可以了吗?

    平常人连公庙都不敢进入,梁肃居然敢深夜在公庙内走一圈,实属胆大,众学子一心想看好戏,最好能看到梁肃被鬼怪吓跑的狼狈模样,所以很爽快地答应了梁肃的计划。

    深夜降临,处在古树参蔽、曲径通幽之中的闾山公庙开始渐渐显露出它的狰狞面目。

    但对于梁肃来说,一切的神鬼都是浮云,自己的目的就是要活捉神鬼浮云,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胆量。

    事上本无神鬼,世人自生神鬼,梁肃原本就不信神鬼之说,如有神鬼也是人之神鬼。

    抱着这种无所畏惧的态度,梁肃义无反顾地踏入了闾山公庙的门槛,并且开始沿着公庙行走画圈。

    一切似乎都非常顺利,但当梁肃摸索着走到公庙的东侧时,突然发现有一个人倚墙而靠!

    难道是公庙中真的有神鬼吗?梁肃突然感觉到有些全身发冷。

    但不是说一切神鬼都是浮云吗?管他什么神鬼人妖,既然让我梁肃碰到了,那么就要让你出原形。

    梁肃不管三七二十一,牢牢抓住庙中的人,将其负之背上,然后大摇大摆地走出公庙,面对公庙外惊愕不已的众学子说:“大家看到了吗?我把公庙中的鬼都抓到了”。

    众学子当然不会相信梁肃的鬼话,难道梁肃连鬼都不怕吗?梁肃啥时候又变成钟馗了呢?

    大家高举火把,翘首以待,希望一睹被梁肃生擒活捉的公庙小鬼的庐山真面目。

    哇,果然是鬼,而且还是个鬼中美女!

    原来梁肃所捉住的居然是个美艳少妇,这位美妇衣着艳丽、与众不同,但状若昏醉、气息奄奄,难道真的是美女艳鬼。

    这种荒山野岭、阴森古刹如何会有此等美女出现,一定是鬼、必须是鬼,所有的学子一致持有相同观点。

    但就在众人为此女鬼评头论足时,这位“女鬼”居然主动开口说话了。

    原来这并非山中女鬼,而是天降美妇。

    这位天降美妇原本是南宋扬州某大族之女,但在新婚之日、乘轿出嫁的路上,突然遭遇龙卷风袭击,结果居然不可思议的被狂风刮到了闾山公庙。

    从江南的扬州刮到塞外的河北,这场龙卷风确实够猛够给力。

    难道还要我们的梁肃同志学一回千里送京娘,将这位美少妇送回南宋吗?

    天上掉下个美夫人,当然是天赐夫人,有喜欢好事的学子们决定玉成美事。

    既然这位夫人是被梁肃同学发现的,那么就应该归梁肃所有,反正梁肃同学还未结婚,就当捡了个现成老婆吧。

    美艳少妇,谁人不爱,梁肃新手捉拿的女鬼最终成了梁肃的新娘,在当时的金国确实也算得上是一件奇闻异事。

    不过对于这位天赐夫人的来历,我还是抱有怀疑态度的,一个大活人从扬州被风刮到河北,不死也得大伤,怎么可能活生生地出现在闾山公庙呢?

    多半的真相是这位美少妇可能路过闾山,迷失山路,而夜宿公庙,最终被梁肃当鬼抓获。

    得到天赐夫人后的梁肃就连政治生涯也开始变得一帆风顺。

    天眷二年梁肃中进士,任平遥县主薄、迁望都、绛县令。

    正隆年间完颜亮营建汴京府,梁肃担任分护役事,摄大名少尹。

    正隆末年,金国境内盗贼四起,很多百姓被迫胁从加入盗贼行列,整个大名府牢狱中人满为患,梁肃明查秋毫,分辩忠奸,只处罚了为首的几名盗贼,胁从百姓一律释放。

    大定二年,梁肃以勤恪清廉而受到提拔,担任大兴少尹,相当于现在北京市副市长的职务。

    担任副市长后的梁肃充分发挥了直言敢谏的性格,一口气上疏向完颜雍提出了有关吏治、赋税、农业方面的多条非常有建议意义的建议,但并未得到完颜雍的完全采纳。

    而后,梁肃便开始走霉运了,因为不能如期捕杀蝗虫而遭到贬官。

    在中国古代农业历史长河中,水灾、旱灾和蝗灾并称危害农业生产的三大灾害。

    水灾和旱灾毕竟可以通过兴修一些水利设施来预防和控制,但对于小小的蝗虫,就是天皇老子也没有办法。

    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金国,蝗虫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是相当巨大的,对于一心要快速发展农业的完颜雍来说,小小的蝗虫已经成了完颜雍心中的永远的伤痛。

    皇帝又能怎么样,普天之下虽然都是皇土,但普天之下其实又都是“蝗土”,蝗虫可以任意地肆虐农作物,你又能奈我何?

    对于蝗虫,大家还真的没什么好办法,没有好办法并不等于没有办法,唯一的办法便是派遣官员担任捕蝗官,负责监督各地百姓们用手工的方式捕捉蝗虫。

    在当时的金国,完全靠人工和简陋的工具要想大规模捕杀蝗虫,几乎就是天方夜谭,所以捕蝗官在当时的金国绝对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职位。

    按要求捕到了蝗虫是应该的事,但如果没有按照要求捕到蝗,那就是破坏金国农业发展的罪人,那就等着倒霉吧。

    我们的梁肃同志很“幸运”,被担任大兴府的捕蝗官。

    结果很正常,梁肃再怎么勤奋工作、也搞不定四处飞扬的蝗虫,最后的罪名是不能如期捕蝗,必须接受处罚。

    梁肃被贬官一级,降为川州刺史,削官一级并解职。

    不过梁肃同志在金国群臣中的口碑还相当不错,很快就有同僚们向完颜雍再次举荐梁肃,梁肃很快又担任河北东路转运副使。

    重出江湖后的梁肃再次接受了严峻的考验,负责在东平路、大名府两地进行“通检推排”。

    何为“通检推排”,又到了名词解释的时间了。

    完颜雍继承金国的皇位以来,发现金国的赋役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金国的开国史基本上就是一部战争史,从阿骨打起兵到完颜亮南征,整整四十多年时间,金国和周围邻居们的战争几乎就没有停止过。

    频繁的战争导致百姓们的生活水平无法提高,因此出现了贫富变更的普遍现象,今儿是地主的你明天可能就会变成中农,而明儿是中农的你后天可能变成贫农。

    但政府可没有功夫去调查百姓们的实际生活水平,赋税还是照旧收取,所以给百姓们带来了很大的生计问题。

    赋役制度的改革刻不容缓,完颜雍决定对赋役进行一次革新,如何革新?

    当然赋税的收取必须以事实状况、实际情况为依据,所以对百姓民户、物力的全面调查就势在必行。

    对民户、物力的普查称之为“通检”,而根据普查结果定赋役标准之为“推排”,通检推排合起来的意思是调查民户、物力并据以定赋役的一种制度。

    大定四年(公元1164年),完颜雍正式下令首次在全面范围内实行“通检推排”制度,完颜雍派出十三位官员分路通检天下民户、物力。

    梁肃有幸参加了第一次“通检推排”,并且非常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东平、大名两府“户籍物力、称其平允”,基本上缓解了两地赋役不均的弊病。

    完颜雍为此要求全国各地向东平、大名两地学习“通检推排”的经验。

    成功“通检推排”后的梁肃马不停蹄,继续接受完颜雍加倍的严峻考验。

    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梁肃担任都水监之职,负责治理黄河的泛滥问题。

    黄河作为中原王朝的母亲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原王朝,但也就是这条母亲河会不定期狂发脾气,肆虐中原,给历朝历代的百姓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金国在入主中原之前,可能并未意识到黄河可能会带金国带来的灾难,因为它毕竟还是在北宋的控制之中,发不发脾气,搞不搞泛滥,和金国毫无关系。

    但北宋已经灭亡,刘豫的伪齐国已烟消云散,金国在继承中原的锦绣江山时,也必须同时接纳黄河这位爱发脾气的母亲河。

    黄河似乎并不太喜欢这位新的中原主人,在拥有黄河才十多年的时间里,黄河便已经在河南、山东、两地数度发威,或决或塞,迁徒无定。

    但这几次黄河发威都未对百姓们造成很大的灾难,充其量也就是些小灾小难,再加上当时的完颜亶和后来的完颜亮同志根本就没把心思放在治理黄河身上。

    所以黄河母亲终于开始彻底发怒了,而倒霉的便是完颜雍同志。

    完颜雍已经意识到了黄河对于中原百姓和中原农业生产的威胁,因此开始重点关注黄河同志。

    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八月,黄河决李固渡口,水淹曹州和单州城。

    梁肃受命前往曹、单两州查看灾情,并制定治黄措施。

    如何治理黄河已经成了完颜雍执政以来的又一个重要话题。

    河南路统军使完颜宗叙认为:“黄河之所以容易决堤,主要是因为河道积淤太多,容易堵塞,现在曹、单两州本来就以水田为主,所以这次水灾对农作物影响不大,如果要想堵塞新河道,必然会劳民伤财,而且如果下次如果再次决堤,将危害整个山东”。

    宗叙反对以堵的方式来治理水患,作为都水监的梁肃当然也得发表自己的意见:

    “旧河水六分,新河水四分,如果我们将新河堵塞,那么两股黄河水将汇流一处,如果遇到水涨再次决堤,那么南边将危害南京府,北边则危害山东、河北。”

    “我的建议是索性在李固渡口岸筑堤,将新旧河道分为两股进行分流,减弱水势,就可以防止决堤的再次发生。”

    梁肃的以疏代堵的方式虽然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称得上是明智做法,但要想对付黄河,决不是件简简单单的事。

    虽然曹、单两州的黄河水患暂时得到了控制,但黄河似乎铆足了劲想和完颜雍较真,在以后的十多年时间内,黄河又分别在河南、山东一带六次决堤。

    在金国的皇帝中间,完颜雍在治理黄河方面是最下苦功,最下本钱的一位,但“我本将心照黄河,奈何黄河依泛滥”,完颜雍一方面感叹黄河的巨大威力,同时也只能感叹金国没有治水达人的出现。

    大定十五年,升任刑部尚书的梁肃接收了完颜雍的第三次考验,出使南宋进行外交斡旋,帮助在出使南宋活动中丧失国体的完颜璋同志擦屁股。

    完颜璋没能办成的外交事务,在梁肃手中居然信手拈来。

    赵昚非但亲自面见梁肃,并且还主动写信向完颜雍为外交方面的无理行动进行道歉。

    经受了三次严峻考验的梁肃在自己“天赐夫人”的保佑下终于修成正果,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大定二十三年,梁肃以年老为由,致仕退休,二十八年病逝,谥号正宪。

    孟浩:字浩然,泺州人

    孟浩同志在这部书中应该不是个陌生人,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在皇统七年的蔡田党争案中,孟浩便是田党集团的二号人物。

    曾经是进士出身的孟浩原本是辽国的旧臣,辽国灭亡后,孟浩也就顺其自然地成为了金国的正式员工。

    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孟浩分别担任枢密院令史、平州观察判官等官职。

    天眷初年,孟浩相继担任元帅府备任使、、归德少尹,、行台吏、礼部郎中,、户部员外郎、郎中等职务。

    一代贤相韩企先慧眼识人才,大力提拔包括田珏、孟浩在内的一大批原辽国旧臣。

    田珏担任吏部侍郎,孟浩担任左司员外郎,这两位仁兄掌握着金国大多数官员的升迁之路,相当于现在的国家人事组织部的官员。

    在田珏、孟浩的管理下,整个金国尚书省官员的提拔和选择变得非常正规和有效,一时间整个尚书省都是君子,很少有滥竽充数者。

    要想升官发财,那么就必须讨好田孟两人,以蔡松年、曹望之、许霖为代表队的另一批汉族官员千方百计的利用各种手段讨好献媚田珏和孟浩,希望能够得到升官发财的机会。

    但很可惜,人事组织部部长田珏同志是个性格耿直、脾气刚烈的猛人:

    我们尚书省需要的是正人君子,像你们这种只会溜须拍马、阿谀谄媚的小人是不配进尚书省的,所以升官无门,不给你降职已经是很给面子了。

    这是田珏给蔡松年等人的冷酷答案。

    既然田珏不给面子,那么蔡松年当然必须寻找新的靠山,蔡松年等人选择自己的老上级——金国的一代战神兀术当大靠山,组成蔡党同田珏集团进行对抗。

    党争双方获胜的最大砝码当然要看朋党集团背后的靠山,蔡党集团的背后靠山是兀术、而田党集团的支持力量则是韩企先,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皇统六年(公元1146年),韩企先病逝,田党集团失去了最后的支持力量,悲剧终于酿成。

    兀术率领蔡党集团向田党集团发起了致命攻击,最后田党集团被彻底打跨,田党集团成员几乎遭受灭顶之灾。

    田珏、奚毅、邢具瞻、王植、高凤庭、王效、赵益兴、龚夷鉴等尚书省官员被斩首。

    而田党集团的二号人物孟浩和三十多名其它成员则免职罢官、迁徙海上、不得赦免。

    至于为何兀术会放过二号人物孟浩,其中的缘故值得耐人寻味,似乎老天也希望能够看到田党集团沉冤昭雪的那一天。

    白驹过隙,一晃十六年过去了,昔日的政治犯孟浩终于得到了平反的机会。

    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完颜雍决定释免田党集团成员,正式为田珏案平反,孟浩终于再次得到了重出江湖的机会。

    而当年饱受冤屈的田党集团成员则只剩以孟浩为代表的五位幸存者,分别是孟浩、田谷(田珏之兄)、王补、冯煦、王中安。

    孟浩二度担任右司员外郎,大定七年升为参知政事。

    终于可以为心中的明主完颜雍出谋划策、鞠躬效命了!

    但十六年后的孟浩再也不复当年在尚书省吏部时的雷厉风行的果敢作风,年过六旬的孟浩已经无法再承担繁重的政务工作。

    尽管如此,完颜雍还是给予了孟浩足够的荣耀和地位,直接将他从御中名丞提拔到了参知政事,这在大定年间是绝无仅有的先例。

    所以孟浩还得以年老之体为完颜雍和金国尽职尽责。

    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十月,完颜雍命令有司们为皇太子完颜允恭增建东宫凉楼的事宜。

    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先简单介绍一下完颜允恭同志吧!

    完颜允恭,原名胡土瓦,皇统六年出生,是完颜雍的第二个儿子,同时也是乌林答氏唯一的儿子。

    史称完颜允恭“体貌雄伟,孝友谨厚”,从这点上看,完颜允恭似乎完全继承了父亲、母亲的优良特点。

    所以无论从血统上考虑,还是从能力上考量,完颜允恭都应该是完颜雍心中众望所归的皇太子人选。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鉴于完颜允恭的母亲为了保全完颜雍的性命而被迫牺牲,所以完颜雍对完颜允恭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疼爱和宠幸。

    大定二年五月,登基不久的完颜雍便立刻册封完颜允恭为皇太子,并任命当时的儒者郑松贤当太子老师,辅助完颜允恭读书,尽心竭力培养完颜允恭。

    完颜雍对于完颜允恭的宠爱非常过分,所以他别出心裁地想对皇太子的宫殿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修建,目的是想把东宫的规模搞得和自己的皇宫差不多。

    金国刚刚结束和南宋的四年残酷战争,各行各业百废待举、急需恢复,再加上不久前十六位宫又进行了火灾后的修缮工程,如果再搞大规模的政府工程,必将给国家和百姓们带来沉重的负担。

    直言敢谏的老臣孟浩于是当面反对完颜雍的建议,“皇太子其实也是皇帝的臣子,如果皇太子的宫殿规模搞得和皇帝的宫殿规模相同,就有违了皇家制度,所以建议不要大规模修建东宫凉楼,我们还是应该提倡勤俭节约”。

    虽然孟浩的劝谏很直接,很不耐听,但完颜雍还是非常虚心地接收了孟浩的意见,“既然如此,东宫凉楼不要搞工程建设了,大家确实应该倡导勤俭节约”。

    孟浩因为正面直言而得到了完颜雍的赞赏,很快升迁为尚书左丞、兼太子少傅。

    但这次孟浩真的老了,身体状况已经很难应付正常的政务工作,大定十三年孟浩病逝。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上一页 加入书签 目录 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 特种精英玩网游   重振大明   齐天大魔猴   仕途青云   神弃   神峰   网游之统领天下   网游之主宰万物   万能神戒   网游之影子大师   穿越之嫡女锋芒   约会大作战之反转士道   武侠英雄联盟系统   游戏王之竞技之城   撼仙   娇蛮小姐傲总裁   御龙无双   天玄剑传奇   婚城难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