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 > 历史军事 > 女真金国的百年风云 > 第二卷 白山黑水间的真命天子――阿骨打篇 八、海上之盟

第二卷 白山黑水间的真命天子――阿骨打篇 八、海上之盟

推荐阅读: 宝鉴   扶明录   叶辰萧初然   重生之再铸青春   女神的上门豪婿(又名:女神的超级赘婿,主角:赵旭)   女神的上门豪婿   女神的上门贵婿   逆天丹帝   神魂丹帝   神魂丹帝   重生之搏浪大时代   仙府种田   这个领主大人非常科学   六指诡医   重生之我真是富三代   刚被悔婚超级天后带娃堵门   踏枝   叶君临  

    辽国天庆六年、金国收国二年,公元1116年秋,阿骨打乘着辽东渤海人高永昌起兵的机会,一石中三鸟。

    既击败了耶律淳的辽兵,又消灭了高永昌的渤海国,并且乘势占据了整个辽东地区。

    一时间,金国的疆土急速扩大,整个东北地区全部变成了金国的领土,而相反的是辽国的领土急剧减少,耶律延禧所能控制的仅仅只有辽国的四京。

    形势对阿骨打的金国相当的有利,但阿骨打却有了另外的烦恼,那就是金国的“人才”太少。

    确切的说是“文人才”太少,诸如完颜宗翰、完颜娄室、银术可等都是英勇善战的武将,但谈到治理国家,搞好内政就不是这帮兄弟们的专长了。

    阿骨打的金国建立快两年了,国家的治理急需各种类型的人才,而目前善于治理国家、管理内政的也就是国论勃极烈撒改一人。

    这种情况下,单靠撒改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何况撒改的年龄已高,随时都有一命乌呼的可能。

    而辽东的夺取为阿骨打选取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为,当时的辽东地区是渤海人和北方汉人聚集地,而该地区的渤海人大部分都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因此这种地区的“文人才”比起“白山黑水”间自然要多许多。

    于是,阿骨打在攻占辽东地区时,便提出了“渤海人和女真人本是一家人”的政治口号,希望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渤海人才投奔自己。

    阿骨打的号召力还是相当大的,前面提到的渤海人高祯便是这一口号的第一个响应者,还未等金国大军攻下东京,他便顺应潮流,投降了金国。

    而金国对这位先驱者的待遇还是相当优惠的,东京城被攻下后,高祯第一时间便被封这东京留守。

    而在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这位高先生深得几代金国皇帝的赏识,多次担任国家的重要职务,直至去世前还担任着太子太保和御史大夫的职务。

    但高祯还并不是阿骨打在辽东所挖掘到的最厉害的“文人才”,金兵占领东京后,有两位渤海年青人主动要求加入金国的阵营,一位叫张浩,还有一位叫杨朴。

    张浩字浩然,辽东渤海人,其祖先世代为辽国官员,张浩就是在这种官宦家庭中长大的一名知识分子。

    所以张浩深受父辈们的影响,从小就开始学习汉文化,同时也对中原地区的人文制度产生了兴趣。

    对于这种人才,阿骨打的金国是非常需要的,虽然金国已经建国两年多,但说的难听点,当时的金国最多还只是属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之中。

    对于封建国家和帝王的许多规章制度都还没有形成,所以阿骨打急需像张浩这样的人才去充实自己的国家。

    于是,张浩马上被任命为“承应御前文字”的职务,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专门帮助阿骨打记记笔记、写写稿子之类的工作。

    有人可能会认为,张浩这是大材小用,你说对了,但在当时的金国,一个渤海人能进入女真王国的中央枢纽工作,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事实也证明,张浩的工作能力相当强,而且在以后的工作生涯中张浩先生将会对金国的政治改革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后面的历史发展中,我还会提到这位张浩先生。

    但在这里,我主要想重点介绍另一个人才----杨朴。

    杨朴,辽东铁州人,曾在辽国担任过秘书朗的职务,后投靠金国,这是关于杨朴的生平事迹简介,因为有关这个人物的争议较多,无法详细介绍。

    史书上关于杨朴这一人物的记载,争议很多,而且在最重要的文献《金史》中却对这一人物很少提及,相反在后来南宋方面的许多史料的记载中,杨朴是作为阿骨打前期称帝时的一位重要谋臣被反复提到的。

    而关于杨朴劝阿骨打称帝的时间上也有很大有争议,《金史》上记载,阿骨打是在辽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称帝的,其中并未提到杨朴,而《辽史》中提到杨朴劝阿骨打称帝是在辽天庆八年(公元1117年)。

    在这里,我采取了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那就是杨朴确实是阿骨打在位期间的幕僚,但他很大可能性是地高永昌起兵失败后,投靠阿骨打的,这后便成了阿骨打的重要谋臣,于是杨朴便开始为阿骨打的金国效力,并在公元老1118年劝阿骨打改年号为天辅。

    不管采用哪一种说法,杨朴都是作为阿骨打时期的一名重要人物真实地存在过。

    公元1117年十二月,阿骨打在众臣的呼吁下,决定改年号为天辅,尊号为金国大圣皇帝。

    而此时作为阿骨打的头号谋臣,杨朴提出来了新的观点,那就是你这个皇帝当的不是很名正言顺,首先要搞一个册封方式,要得到邻居辽国的认可,然后主动提出议和条件,这样才能取信于四海之内。

    阿骨打对杨朴是相当尊重的,对于他的建议是言听计从,而议和的内容无非还是归还阿疏等老一套。

    关于杨朴的事迹就到此为止了,在以后的历史中几乎再也看不到杨朴的身影了,而作为当时阿骨打的头号谋臣,不能不说是有点奇怪。

    总之从辽天庆七年二月至辽天庆八年一月,辽金双方一直处于打打停停再谈谈的态势。

    对于阿骨打来说,既然已经攻占了辽东,那就要做好长期占领的准备,必须派人管理整个辽东地区,所以暂时性的对辽谈判也是有必要的。

    而对于耶律延禧来说巴不得盼望阿骨打早日停战,好让他过几天安静日子。

    然后双方这种僵持的局面随着一个人的出现被彻底打破了。

    这个人叫马政,公元1118年春天的一个早晨,他和十几个同伴坐船来到了辽东半岛,当他们第一次登上金国的领土时,便被金国的巡逻士兵抓获。

    被捕后,金国士兵们强走了他们的所有财物,并打算把他们当作间谍全部处死。

    关键时候,他们中的一位“语言大师”起了作用,此人名叫呼延庆。

    大家可能对这个名字比较熟悉吧?小将呼延庆,呼延庆打擂,这都是我们小时候非常熟悉的故事。

    这里我要解释一下,此呼延庆非彼呼延庆,我们所熟知的呼延庆只是在小说《呼家将》和戏曲中频繁出现,他是宋朝名将呼延赞之后,其父辈被奸臣庞文陷害,后业呼延庆在一帮宋朝爱国忠臣的帮助下,最终铲除奸臣,报仇雪恨。

    但很遗憾,我查了很多史书,对这个人物并未有过记载,也就是说,呼家将中的这个呼延庆只是个虚构的人物,正史中并没有此人的存在。

    而我们这里的呼延庆却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呼延庆,宋朝将领、外交大臣,熟悉多国语言、并善于辩论,多次担任出使外国的职务。

    因此,在这帮人生命垂危之际,语言交流就显得非常重要,否则你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呼延庆及时的向这群金国士兵传达了他们的信息,那就是我们是中原宋国来的商人,有重要事情要见你们的金国皇帝。

    虽然这群士兵对呼延庆的话是半信半疑,但他们最终还是把这群不速之客带回了金国的首都会宁,准备让自己的老大来处理这群人。

    经过近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马政和呼延庆等人终于到达了金国的首都,并获得了阿骨打的接见。

    马政等人的表面身份是中原来的贩马商人,但他的实际身份却远非商人那么简单,他的真实身份是宋朝的登州防御使。

    他们是从隔海相望的登州坐海船经过近一个月的漂泊,横穿渤海海峡,才来到辽东半岛的。

    而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了与金国结盟共同对抗辽国。

    当时的宋国与金国的领土并不接壤,两国之间从来没有过正式来往,那么远在中原的宋国为何会派使者到东北的深山老岭中来见一个素不相识的异族皇帝呢?

    因此在这里,我有必要把金国的另一个邻居宋国的情况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

    众所周知,宋国的建立者是人称“香孩儿”的赵匡胤,这位仁兄在公元960年发动了著名的“陈桥兵变”,夺取了他结拜大哥柴荣的天下,建立了宋王朝。

    经过赵匡胤和他弟弟赵光义近二十年的南征北战,宋国终于统一了整个中原地区,成了中原大地唯一的正式代表。

    但宋朝的建立并没有解决中原地区的心腹之患,随之而来的危机却无时无刻不在折腾着这个新生的国家。

    早在后唐时期,由于中原地区连年军阀混战,给了北方的辽国可乘之机。

    军阀兼野心家石敬瑭为了达到个人称帝的目的,不惜将山西、河北北部长城附近的重要军事地带割让给了当时的辽国太宗耶律德光,史称“幽云十六州”,而目的是让耶律德光出兵消灭后唐,帮助自己称帝。

    耶律德光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帮助石敬瑭登上了皇位,同时也获得了中原地区非常重要的军事要地---幽云十六州,石敬瑭则厚颜无耻地称耶律德光为父亲,当上了臭名昭著的“儿皇帝”

    石敬瑭给中原地区带来的祸害是无穷的,自从得到了幽云十六州后,中原地区对北方辽国的防御屏障已不复存在,辽国可以随时发动对中原的进攻。

    幽云十六州便是新生宋国的心腹之患,这了解决这个心腹之患,宋国的第二代掌门人赵老二赵光义在消灭了北汉割据政权后,便迫不及待地发动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战争”。

    但赵老二的能力显然不如老大,可能还缺了点运气,总之这次复仇之战以宋国的惨败而告终。

    从此以后,“幽云十六州”就成了宋国历代皇帝“挥之不去的恶梦”。

    而围绕着这个“幽云十六州”,宋辽两国间战乱不断,各有胜负,但谁都无法将对方彻底击倒。

    到了公元1004年,辽国出个女强人萧燕燕,这位萧大姐在自己丈夫英年早逝,继位的儿子仅有十二岁的情况下,挺身而出,挑起了国家的重担。

    为了消除南方宋国对“幽云十六州”的威胁,萧大姐率领二十万大军发动了对宋国有史以来最猛烈的一次进攻。

    战争初期,辽国部队节节胜利,先头部队一直打到了距离宋国首都东京城不到五百里的黄河北岸澶州城下。

    危急时候,宋国的第三代掌门人,赵老二的儿子赵恒想当跳兵。

    幸亏当时宋国还有几位高人,宰相寇准急力劝说宋恒御驾亲征。

    宋恒最终还是听从了寇准的建议,亲自来到了澶州城下,看到自己的老大亲自出马,宋国的将士们大受感动。

    于是宋军士气大振,发动反击,打败了澶州城下的辽军。

    就差一步就可以渡过黄河的萧大姐遭此打击后是心灰意冷,再加上看到宋辽连年战争,造成将士和百姓们痛苦万分,她再也没有入主中原的雄心壮志了。

    于是,在公元1004年的十二月,宋辽双方在澶洲城下签订了著名的停战合约,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后的一百多年内,宋辽双方都和平相处,再也没有发动过大规模的战争。

    时光飞逝,一转眼距离“澶渊之盟”已经一百多年过去了,此时宋国的掌门人名叫赵佶,如果按辈份算应该是赵老二的五世孙。

    这位仁兄原本是没有机会当皇帝的,而碰巧他大哥宋哲宗赵煦没有子嗣,所以大臣们只好从赵煦的弟弟中间挑选继承人。

    赵佶先生运气不错,在当时的皇太后的支持下,登上了宋国的皇位。

    但很可惜,这位仁兄并不是当皇帝的料,用他自己的话说,没有这方面的天赋。

    但他在其它方面有着相当高的天赋,比如说:绘画、书法之类,而且他的书法和绘画水平相当的高,可以这么说,他的水平基本上超过了一般的书法家和绘画家。

    另外他还有个特殊的爱好,那就是信奉道教,还自称是道君皇帝。

    当赵佶登上宋国的最高领导人位置时,正逢宋国天下太平、歌舞升平的时候。

    对内宋国的经济、科技、文化正在快速的发展,并且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对外,宋辽之间已经和平共处百年,宋国和另一个邻居西夏之间也签订了和平条约。

    因此,赵佶从他大哥手里继承的是一笔丰厚的遗产,但他并没有好好利用这份遗产,相反,他正在把这份遗产进行着无休止的挥霍。

    史书记载:赵佶在位期间,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荒淫无度,使宋国的百姓遭受了无尽的痛苦。

    如果一个国家摊上了一个坏皇帝,老百姓的生活就会相当痛苦,但如果一个国家摊上了一个坏皇帝外加一群坏大臣,那么对老百姓来说简单就是无法生活。

    当时的宋国就是这么个情况,赵佶自己对当皇帝没兴趣也就算了,那你找一帮高人来管理国家,自己不就轻松了吗?平时经常练练书法、画画图外加和道士们聊聊天,生活岂不忧哉。

    对,赵佶是这么想的,也这么做了,但是可惜他找错了人。

    蔡京、童贯、高俅、王黼、朱、梁师成、李彦。

    相信大家对以上几位的名字不会陌生吧?而且,以上七位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奸臣并贪官。

    很不幸,这七位仁兄在同一时代,同一皇帝身边出现,简单就是宋国老百姓的恶梦啊!

    其实也不难理解为何赵佶都会搜罗这些有来治理自己的国家,一句话“物以类群,人以群分。”既然要被我们的赵老师,那你就得有点真实水平。

    蔡京,兴化军仙游人(今福建),曾经还是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后来变法失败遭到排挤,赵佶即位,重新得到任用,官拜宰相。

    大家可能很奇怪,从蔡京的经历来看,似乎并不符合赵佶的选人标准,那你接着往下看。

    蔡京同时还在书法、诗词、散文方面有着较高的天赋,这一点很重要,迎合了赵佶的口味。

    至于童贯,更厉害,此人还是个太监,但他很懂得迎合赵佶的口味,虽然自己在书法、绘画方面没什么天赋,但他经常帮助赵佶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因此也就飞黄腾达,成了朝中仅次于蔡京的二号人物。

    高俅,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小说《水浒传》中记载的高俅是因为会踢“足球”,而被赵佶看上的,当然当时的“足球”运动只不过是王家贵族的一种娱乐活动,并非现代有足球。

    总而言之,只要你与当今皇帝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你就有可能升官发财,否则你就基本没戏。

    以上的七位仁兄基本上都身怀绝技,并且都比较合赵佶的口味,所以他们便成了当时大宋国的实际掌权人。

    但是这七位仁兄大大地辜负了赵佶的期望,基本上是好事不做、坏事做绝,整天就是想着如何搜刮民脂民膏,至于如何为国家做事,这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赵佶用了这七个家伙来管理国家,后果可想而知,宋国的百姓们是怨声载道,整个国家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可以说赵佶与辽国的那位耶律延禧相比,好不到哪儿去,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耶律延禧。

    赵佶和他的那七位“同学”们在宋国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如果辽金之间没有发生战争的活,他们可能就这样度过荒淫的一生。

    但辽金大战的硝烟终于也将这位昔日的邻居拖入了双方腥风血雨的战场之中。

    事情的起因还在于宋国对辽国的一次出使活动。

    宋辽之间自从“澶渊之盟”后,外交关系便趋于正常化,双方在以后的一百多年时间内,每年都互派使者进行正常的外交活动。

    本来这种外交活动也很正常,但就在辽天庆元年,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双方的外交活动中,情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因为此次宋国所派的使者身份非常特殊,此人是一名太监,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非常罕见。

    这名太监非常受赵老师的信任,不用猜大家都知道是谁了吧,对是童贯同学。

    童同学可能是整个宋朝历史上最牛的太监了,不但担任过外交使者,还担任着宋朝枢密院事的职务,相当于是宋朝的军区司令员,手握重兵。

    幸亏童同学只贪财,对赵老师还算忠心,否则他要取代赵老师的位子也并非不可能。

    童同学第一次担任出使辽国的使者后,心情非常兴奋,估计在出发当晚乐过了头,睡不着觉。

    到了辽国以后,童同学便到处游山玩水,将整个辽国的主要名胜古迹基本上玩了个便。

    辽国虽好玩,终究不是自己国家,一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童同学的外交活动已结束,宋国外交使团告别辽国,返回了宋朝。

    但就在使团经过宋辽边境的幽云十六州时,童同学碰到了一个在将来十几年内足以改变整个东北亚政治格局的重要人物。

    此人名叫马植,祖先也是汉祖人,但随着幽云十六州的割让,他的祖先成了辽国的正式居民,马植的祖先们便选择了为辽国效力。

    而到了马植这一代,仍然在辽国当官,他在辽国的官职也不低,为光禄卿,主要负责国家的祭祀、朝会、宴会之类。

    但马植为人比较狡诈,在辽国的朝廷里被许多同行所看不起,使他感觉心情郁闷,总想干点大事情证明自己的能力。

    于是这位仁兄酝酿了一个相当大胆的计划,但这个计划的实现必须要得到某些人的帮助,童同学便是他最理想的帮手。

    在宋朝使团留宿幽州的夜晚,马植孤身一人来到童同学的官邸,要求见宋朝的使节。

    出于对外国官员的礼貌,童同学接见了马植,而马植对童同学说出了他酝酿已久的惊天大计划。

    童贯听后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因为这个计划的核心内容是要求宋国撕毁与辽国签订了一百多年的澶渊之盟,与辽国北方的女真人联合,共同对付辽国,收复被辽国侵占了近两百年的幽云十六州。

    为什么一个辽国的官员要对自己说这番话,难道他不是辽国人吗?这样做对他有什么好处呢?童同学感到非常困惑。

    马植看出了童贯的疑虑,他马上又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大道理。那就是他虽然在辽国做官,但他同时又是个汉人,幽云十六州是汉人心中永远的痛,作为一个汉人,他是有义务帮助宋国收复幽云十六州的。

    我猜想当时马先生说这番话时的情绪是相当慷慨激昂的,因此童同学被马先生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他决定相信马植一次,于是他便将马植一起带回了宋国。

    在历史上,马植是个相当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马植是导致宋国灭亡的始作俑者,而有人认为马植是个汉族人的英魂,只是运气不好,碰到了一帮宋国的“大水货”。

    但不管怎样,有一点马植非常厉害,那就是他准确的预料到了辽国的没落和金国的崛起,并成功的促成了宋金的联盟。

    回到了宋朝的童贯和马植受到了赵佶的隆重款待,而马植则亲自向赵佶述说了自己的伟大复仇计划。

    还别说,赵佶对马植的计划是相当感兴趣,“幽云十六州”是大宋国的伤痕,这个伤痕曾经伤害了几个宋国皇帝,如果能把这个伤痕给治好了,那他赵佶不就是大宋国的一代明君了。

    所以说,赵佶虽然对当皇帝没什么兴趣,但挣面子,占小便宜的事情他是一向很感兴趣的。

    为发表示对马植弃暗投明的奖励,赵佶特批赐马植改姓赵姓,并改名为赵良嗣,从此以后,赵良嗣变成了宋国的高级官员,并在以后的宋辽金三国演义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虽然赵良嗣的计划听起来很完美,但要实施起来却需要时间,因为当时的女真人虽然势头很猛,但说到底还是在辽国的控制之下,女真人的老大乌雅束对辽国还是比较尊重的,想联合女真人抗辽是有一定难度的。

    但风云突变,没过几年,女真人在新的领导阿骨打的带领下,举起了抗辽的大旗,并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数次击败辽国军队,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辽金大战的消息自然会传到宋国的领土,得到这个消息最高兴的莫过于赵佶、童贯、赵良嗣三人。

    看来这把赌博成功了,赵良嗣所希望看到的局面终于出现了,金国逐渐强大,而辽国逐渐衰落,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宋国的机会来了。

    于是,赵佶和童贯、赵良嗣、蔡京等人开始迫不及待地开始实施伟大的联金抗辽计划了。

    赵佶、童贯、蔡京等人的共同特点是贪财、爱占小便宜、喜欢欺软怕硬。

    因此看到辽国没落、金国强盛,利用金国的力量打击辽国,乘机收复幽云十六州便成了他们这伙人的小算盘。

    皇帝糊涂,大臣们也糊涂,整个宋国难道都是这帮鼠目寸光的小人吗?

    当然不是,也有人对这个计划提出了反对,最大的反对派是来自西北地区的世代名将种师道。

    种师道原名种建中,洛阳人,其父种谔和其祖父种世衡都是镇守西北边疆的名将,小说《小浒传》中鲁智深经常提到的“老种经略相公”便是指种谔,而“小种经略相公”则是种师道本人。

    种师道向赵佶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宋辽已经和平相处片一百多年,双方的历代统治者都能很好的遵守双方签订的和平条约,如今辽国有难,作为辽国的盟支理应出兵帮助辽国对抗金国,这才是我们宋国应该做的,而我们如果联合金国去打辽国,是属于背信弃义的做法,于情于理都不应该这么做。

    种师道的说法其实非常在理,但赵佶和他的学生们已经被这个宏伟的复仇计划冲昏了头脑,哪理还听得进任何劝告啊!

    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联金抗辽,那就着手办理此事吧,赵佶于是安排童贯、蔡京、赵良嗣全权处理与金国结盟事宜。

    但与金国结盟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宋国与金国的领土上并不接壤,要派使者去金国必须要经过辽国的领土,这显然行不通,本来就是偷鸡摸狗的事,万一被辽国知道了,那真是偷鸡不着,反蚀一把米。

    考虑再三,赵良嗣提出走海路去金国,那就是在山东半岛坐海船,横穿渤海海峡,到辽东半岛登陆,然后去金国谈判。

    虽然赵良嗣的想法很好,但要实施起来度也不小,因为数海上外交虽然可以避开辽国的危险,但在海上航行会碰到很多大自然的危险,弄不好就要葬身渤海之中。

    童贯在辽天庆七年,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派出了第一批海上外交使者,但半年后,派出去的人是沓无音响,神密地失踪了。

    赵佶老师对海上外交之事非常关注,容不得童贯们有半点松懈的机会,于是童贯准备再次派遗海上外交使者。

    这次派的使者都是经过童贯亲自精心挑选的,综合能力非常强,有武将、文官、翻译等各类人才,可以说是志在必得,他们中的带头人便是登州防御使马政。

    于是便有了前边宋国商人偷渡金国的事件。

    阿骨打亲自接见了马政等一行人,听完了马政的来意后,阿骨打又陷入了沉思之中。

    对于这个南方的领居,阿骨打也只是听说,对于宋国的许多情况,阿骨打和他的大臣们都不是很了解。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宋国已经知道了金国的存在,并且已经对金国强大的军事实力有了很深层次的了解,否则不可能千里迢迢跑到东北来要求进行军事结盟。

    因此,在阿骨打心里又有了新的军事目标,那就是和宋国进行外交上的接触,最终达成军事同盟,共同对抗辽国,以达到消灭辽国,称霸草原的目的。

    宋国对于阿骨打和他的臣民来说还有点神密感,对于宋国的诚意阿骨打还不敢完全相信,但放过这样一个天赐良机又不像是阿骨打的作风。

    于是,阿骨打先让马政等一行人回国,并答应金国将在不久以后,也派使者前往宋国商议结盟之事。

    马政的出使行动基本上成功了,一行人激动的热泪盈眶,在金国的护送下再次坐船回到了宋国。

    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宋国的马政等人受到了赵佶、童贯、赵良嗣等人的热烈欢迎,得知金国首领已基本同意议和之事后,我们的赵老师都乐翻了天,天天盼着金国使者的到来。

    赵老师的一片苦心终于得到了回报,几个月后,金国派来了外交使者,名叫散睹,双方就军事结盟主要条款进行了商谈,此次秘密结盟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条:

    一、宋金双方共同出兵攻打辽国,金国攻打上京府,并攻占辽国长城以北的州县,宋国攻打燕京府及幽云十六州地区。

    二、辽国灭亡后,宋国占领辽国的幽云十六州,而金国则占有辽国的其余国土,宋国原来交给辽国的银绢转交给金国。

    这些条款从表面上看是两国之间结盟的正常条约,但第二条中,银绢的转让则有点莫明其妙,赵佶老师无缘无故为何要给金国钱呢?

    这也就是阿骨打玩的一个小伎俩,由于事先不知道宋国皇帝的德性,阿骨打让使者散睹在谈判过程中,首先抱着强硬的态度去争取一定的利益。

    如果宋国皇帝是个厉害角色,那也就算了,大家老老实实签合同,如果宋国皇帝是个窝囊废,那就不客气了,我们辛辛苦苦帮你们收复失地,总得给点辛苦费吧!

    事实证明赵老师就是个窝囊废,为了尽快收复幽云十六州,以完成自己作为“一代明君”历史壮举,赵老师顾不了那么多了,你金国要什么条件尽管开,我们如数答应。

    本来一场完全平等的军事结盟成了赵老师求金国出兵的闹剧,在这几次谈判过程中,赵佶老师和他的几个学生的懦弱无能在金国使者面前暴露无遗,自然也逃不过金国皇帝阿骨打的锐利眼光。

    但目前阿骨打似乎对攻打宋国的兴趣不大,毕竟人家宋国和自己无冤无仇,而且还主动来示好,那就联合宋国去打该死的辽国吧,女真人对辽国的仇恨是几代人都不会忘记的。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宋金秘密结盟的消息终于还是传到了耶律延禧的耳朵里,耶律延禧知道后是大惊失色。

    作为一个和自己国家已经和平相处一百多年的好邻居,居然想在自己危难时刻落井下石,真是太不像话了,耶律延禧的第一反应是冲动,想发兵攻打宋国。

    但辽国上下总算还有几个头脑清醒的大臣,纷纷劝阻耶律延禧不可两面受敌。

    耶律延禧头脑一冷静,总算把火气压了下来,但面对宋、金的两面夹击,他的日子可不好受。

    于是,耶律延禧同时向宋、金两国派出了使者,出使宋国的使者的主要任务是劝说赵佶以大局为重,不要做背信弃义的事情,而出使金国的使者的主要目的则是与金国求和。

    两位使者的遭遇则完全不同。

    出使宋国的使者根本没见到赵佶,赵老帅师派童贯等人去应付辽使,而童贯又使出了他的无赖手段,那就是没有这回事,我们根本没有同什么金国结盟,可能是你们听信了某些人的谣言。

    对于童贯的无赖做法,辽使是哭笑不得,只能如实回辽国向耶律延禧报告。

    宋国搞无赖,而金国搞强硬,面对前来求和的条件,阿骨打提出了相当苛刻的条件,主要内容如下:

    辽国册封阿骨打为大金大圣大明皇帝,对金国称兄,每年贡献银绢二十五万两、匹,割让辽东、长春两路地。

    对于宋国的态度,耶律延禧只能听之任之,管他有没有和金国有什么瓜葛,反正赵老师目前还没有动手的迹象。

    但对于金国的要求,耶律延禧可不能不理,惹火了阿骨打这个凶神,他可没好日子过了。

    于是,耶律延禧对阿骨打的要求马上进行了答复。

    割让辽东、长春路土地,绝对没问题,因为这两个地方绝大部分已经被阿骨打占领了,说的好听点割让,说的难听点是已经被阿骨打强占,不割让也不行了。

    银绢也没问题,辽国虽然没有宋国富,但二十五万银绢还是有的。

    但对于封号问题,耶律延禧有点为难,毕竟自己是辽国的皇帝,阿骨打只不过是个酋长,一个皇帝册封酋长为皇帝,真是太丢面子了。

    耶律延禧在这件事情上动了些小脑筋,册封阿骨打为东怀国王,对称兄之事也是用词模糊,主要用意是蒙混过关。

    看来,耶律延禧小看了阿骨打的智商,阿骨打对于耶律延禧的这种做法非常恼火,差点儿把使者都给杀了。

    没有办法,为了自己的国家,更多是为了自己的性命要紧,耶律延禧被迫答应了阿骨打的所有要求。正式策封阿骨打为大金大圣大明皇帝,并称金国为兄。

    辽金和谈算是正式成功了,阿骨打利用这难得的空闲,加紧了与宋国的军事结盟谈判。

    从公元1118年马政第一次与阿骨打会面,直至公元1120年春,阿骨打先生和赵佶老师经过数次的使者互往及谈判,终于就双方军事结盟的所有问题都达成了共识,宋金海上之盟正式成功。

    十二世纪的二十年代,金、辽、宋之间新的三国演义即将拉开序幕!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上一页 加入书签 目录 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 特种精英玩网游   重振大明   齐天大魔猴   仕途青云   神弃   神峰   网游之统领天下   网游之主宰万物   万能神戒   网游之影子大师   穿越之嫡女锋芒   约会大作战之反转士道   武侠英雄联盟系统   游戏王之竞技之城   撼仙   娇蛮小姐傲总裁   御龙无双   天玄剑传奇   婚城难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