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吻千百回 雪域灵石
推荐阅读: 宝鉴 扶明录 叶辰萧初然 重生之再铸青春 女神的上门豪婿(又名:女神的超级赘婿,主角:赵旭) 女神的上门豪婿 女神的上门贵婿 逆天丹帝 神魂丹帝 神魂丹帝 重生之搏浪大时代 仙府种田 这个领主大人非常科学 六指诡医 重生之我真是富三代 刚被悔婚超级天后带娃堵门 踏枝 叶君临
石头貌不起眼,谁也不会那它当回事,谁又能想到,无处不在的石头,却能恒久千年万载。鲜花美不胜收,却只不过一季芬芳。在西藏,缺氧气,但不缺石头。西藏的石头之多,可以用“排山倒海,势如破竹”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西藏的石头是拉萨河产出的卵,是雪域高原生成的蛋,是佛祖遗留下的舍利子,是芸芸众生身上佩戴的粒粒佛珠,是朝圣者垒在路边的玛尼堆,是大唐文成公主进藏途中飞出的泪花,是三藏之地雪融化不了的灵,是高高在上的苍鹰,坐在高处等待千年万年的魂。在西藏人看来,眼里躲不开石头,脚下避不开石头,石头如山、遍地都是,人有一种被石头囚禁地困顿感,让人喘不过气来。推门外出,每天都有一场突围战,突围之后,还有石头在前面等着你。人可以走出一座大山,却走不出一块石头的内心世界,可以这样说,三藏之地是石头的故乡,青藏高原是石头的天堂。人在石头眼里,人便成了实实在在的佛。如果向雪域与密林之间,随意地抛出一棒,雪花四溅,柔叶摇晃,群鸟雀跃翻飞,投下一块石子,也曾惹得众荷生动不一,溅起的苔藓,缠绵着石头,谁说通灵的石头不会开花?开花不开花,关键在你有没有扰动它。
在雪域高原,石头就是这么有意思。沉默亿万年的石头,就不再是石头了。石头是一个时间与空间,历史与文化地穿越者,它永远是天地合一的见证人,是山海合一地守望者。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让人引发无尽地暇想。它作为天地呼应,人神对话的一种媒介,成为藏胞生活的一部分,三藏之地的一部分。在西藏,所有的山,从小到大,从缓到陡,从底到顶,从低到高,无不隐藏着海浪地影踪,无不低吟着海哭地声音,无不讲述海洋里浪花的故事。最高的山峰与最深的海沟,原来是不可思议的紧紧地交合在一起。山峰是凝固的海浪,海浪是澎湃的山峰,石头就是在这动与不动之间,顶礼膜拜出来的一个个小小地精灵。在西藏,人们听得最多的是山的传说,唱得最多的是山歌,走得最长的是转山路。石头是大自然地造化,树是石头的衣衫,雪是石头的棉被,云是石头的双翼,风是石头的呼吸,水是石头的柔情,草是石头的床榻。在每个藏胞心中,石头是有性格的,是有感情的,是有生命的,是有灵魂的。石头是山的雄根,山是石头的源头,山与石的界限,是分不清的。石头是神山的天梯,神山是石头的台阶,仿佛三藏之地就是石头的故乡,神山的天堂。看似默默无语的石头,其实是无话不说的精灵。每个石头斑斓多彩的体色,都是它心情变幻的映象集。
每个石头纵横交错的体纹,都是它心路历程的路线图。每个石头千奇百怪的体形,圆的、方的、鼓的、扁的、凹的、凸的,都是它潜移默化地处世之道。任何石头与石头之间,有意无意碰撞出来的火花,都是身体与身体地寒暄,灵魂与灵魂地畅谈。在西藏,作为世界最后一块圣灵净土上的石头,不知承载了多少诗人的乡愁与国忧。面对光怪陆离的石头,人总有一种感慨在心头,那是一种夜晚的凉,那是一种正午的烫,那是一种风过子夜的冥。
好多石头就像浑身长满了眼睛的佛,面色安祥地看着芸芸众生。有许许多多的佛,就生长在石头里面,人在石头眼里,人便成了实实在在的佛,这就是石头的通灵之处。通天性、通地性、通山性、通水性、通佛性、通人性。每一块石头,都是从天堂里跑出来的孩子。每一块石头,都有一颗童话般的心,菩提般的梦,喜马拉雅山的每一块石头,都是雅鲁藏布江里的舍利子。每一块石头,都是从神山身上掉下来的胆,从圣湖眼里溅出来的泪,从如来那里抛撒过来的一粒粒念珠。念珠为什么一百零八颗呢?那是包括经、律、论在内的三藏经书,共有一百零八卷。还有众生消除一百零八种欲望,才能进入佛门。这就是佛珠一百零八颗的由来。人们喜欢把玩西藏的石头,那是有缘人在心里默念坐打,也是在消除自己身上的贪欲。藏王松赞干布,是参透石头的第一人,可以说是一个洞察山海之心、僧俗之心、阴阳之心、天地之心的王者。相传松赞干布,定都圣城拉萨之前,曾在拉萨河里沐浴,看到光芒反射到一块石头上,呈现出六字真言,从此定都圣城拉萨。在藏王眼里,这哪里是石头呀?那分明是鸟与鱼产下的卵,是山与海生下的蛋。在藏王心里,这哪里是石头呀?那是毕加索画笔下一张张变形的脸,是朝圣者垒在路边的一个个愿望,是那高高在上的苍鹰,坐在断崖之处,等待那千年万年亿年的灵魂,在这里转世。
在西藏,石头有一种与时间空间无涉的永恒质感。仿佛开天辟地,它就矗立在那里,雄踞山顶,旷古无言。任头上风云变幻,脚下金戈铁马。人世蹉跎,世代易主,每一块石头都毫发无伤。玛尼石是藏族人在一块块石头上,刻上的《六字真言》经文、慧眼、佛像和吉祥图案之后,涂上色彩,放在山间、路口、湖边、江畔,这就是玛尼石。玛尼石,是西藏最常见的一种心灵语言,是一种超乎自然的灵性,被公认为“神堆”“灵石”,有“原始神灵”之说。这种以垒成为玛尼堆、玛尼墙的形式而存在,是可以给人带来吉祥如意的。它源于灵石崇拜的风俗,形成了西藏的“玛尼石”文化,即到处都能看到写有六字真言或画有佛像图案的石头或石头堆。它体现了藏区对灵石的供奉与崇拜,是人与神进行对话之所在。时至如今,藏族人每经过一座玛尼堆,一般要往石头堆上添一块石子,作为一次祈祷。丢一颗石子,等于念了一遍经文。
玛尼石的本来意思是原始路标,被置于山口、路口和拐弯处,为行人指示前进的方向,标明行走的路线。凡是走到看不见路时,就会出现一簇簇的玛尼石堆。有人说,处处可以看到的玛尼石,是荒凉高原给路过的人,以安慰和支持。通过石语,赋予无处不在的石头以人格,人与荒凉的大自然交谈沟通一个途径。
花若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石道人道,以石悟道,石身人身,以石修身,石性人性,以石养性,石缘人缘,以石结缘,石乐人乐,以石寓乐,石情人情,以石掏情。一般的美石,讲究天然所形成的弯、曲、结、疤、纹、痕、沟、槽、奇、丑、凹、凸、漏、透、皱,纹理、窟窿等天然殊姿异态,以及奇、特、怪、妙之处进行升华。在自然美的基础之上,略施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人们通常称根雕艺术为“三分人工,七分天成”,而西藏美石则应该是“一分人力,九分天成”。西藏的美石,妙在似与非似之间,妙在于真与非真之间,妙在丑与非丑之间,妙在瘦与非瘦之间,妙在透与非透之间。西藏的美石,既保留了石头的自然天趣,同时渗入人文意识,既蕴含了信仰的力量,又彰显着神秘的特征,这种天地人合一、人王神合一的宛然天成,这正是西藏美石的独一无二性。西藏美石,美在它的心灵感应,美在它的灵魂出窍,美在它的金刚菩提,美在它能给人以无穷无尽的猜想。如果你闭上眼睛很不经意地,从地上摸到一块石头,这可是亿万年前,那颗痴痴等待的心呀。在西藏,参石如同参禅,能够参透石头之美的人,是真正的藏人。能够参透石头之心的人,是真正的学者。能够参透心灵之石的人,是真正的诗人。能够参透生命之石的人,是真正的作家。能够参透菩提之石的人,是真正的佛者。能够参透天地之心的人,才是真正的王者。能够通过石头参透宇宙之心的人,那才是真正的神者。
无意中看到的石头,既是从太初而来,又向未知而去。在神山的属相年转山,一圈相当于十三圈的功德。在这些年份,会有一些体力不支的人,委托别人替他们转山。委托的办法,就是在路上拣一块自己喜欢的石头,交给委托人,这样就如同自己转了神山一样。当然,在转交石头之前,要把石头握在手心,放在额头深深祈祷。在三藏之地,到处都是一个个的小石堆。藏胞们告诉内地旅行者,那是灵魂离开肉体之后暂时的家。人死后的灵魂,如果没有地方去,就会祸害家人的,这样的石堆可以使灵魂在转世前暂时寄居。
藏人每走到一个地方,都会堆一个石堆,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这样就可以方便灵魂就近安家。原来,石头可以寄住逝去亲人的灵魂,而逝去的亲人,会赋予石头一种我们看不见的生命。一个人做过所有的事情,都会被记录下来,人每做一件善事,一个善念,就相当于在天平的一端,放一块白石头。每做一件恶事,一个恶意,就相当于在天平的另一端,放一块黑石头。白石头多,人死后直接进入天道。黑石头多,人死后就会被直接打入恶道。西藏有这样的习俗,村子里有人去世,在尸体去往天葬台的路上,在凡是要经过的人家门前,主人都要在门楣和两旁门框上贴一些牛粪,在牛粪上嵌几块小白石头,这样可以防止死者的灵魂进入家中。农民春播举行开犁仪式,也要在地里安放白石头,白色的石头有威慑能力,能驱魔吓鬼,放在田地里不但能抵御冰雹,还能保佑庄稼丰产丰收。这些都体现了西藏人民对白石头的敬畏和崇拜。
在过去,每个男藏胞,都要在右耳垂带一小块绿松石,表示斯文高雅。结婚时,男方要送给新娘一块绿松石作为定情物,以表示占有。常人看石,最先想到的是值不值钱,而真正爱石的人,只问自己喜不喜欢。对自己真正喜欢的石头,那它就是另外一个生命,或者另外一个自己。说来也怪,石头在寺庙附近,会更容易找到,而且要有缘分的人,才能找到石头。往往很大一个地方就只有那么一块,寻找石头的时候,你心中会有一种使命感。石头说起来很复杂,实际上也很简单,那就是从外在到内在,这种石头很洁白,很温润,就像学佛的人一样,身上总会有一种圣洁、沉稳的魅力。所有石头里,只有这种石头,让人感觉到一种神圣。这是佛赐给人的信物,通过这种石头,可以让人对佛教和西藏文化也越来越感兴趣,内心越来越沉静、愉悦。对这种石头地欣赏,不只是停留在欣赏层面,而是通过它来净化内心世界。寻找和发现这种石头,也许只是一种形式,实际上是人在寻找自己的内心。对于石头的价值,对不喜欢的人来说,它可能一文不值,但是,对真正修行的人来说,每一个石头,既是孤品,又是真品,既在大自然中出土,又被大自然所收藏,大自然,既是独一无二的雕刻家,又是无价之宝的手把件。在雪域高原,哪怕是在一片再荒凉的土地,只要发现了一块这样的石头,你就会有一种要留下来的感觉,你再次回到这个地方,就会觉得很亲切。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西藏的石头是拉萨河产出的卵,是雪域高原生成的蛋,是佛祖遗留下的舍利子,是芸芸众生身上佩戴的粒粒佛珠,是朝圣者垒在路边的玛尼堆,是大唐文成公主进藏途中飞出的泪花,是三藏之地雪融化不了的灵,是高高在上的苍鹰,坐在高处等待千年万年的魂。在西藏人看来,眼里躲不开石头,脚下避不开石头,石头如山、遍地都是,人有一种被石头囚禁地困顿感,让人喘不过气来。推门外出,每天都有一场突围战,突围之后,还有石头在前面等着你。人可以走出一座大山,却走不出一块石头的内心世界,可以这样说,三藏之地是石头的故乡,青藏高原是石头的天堂。人在石头眼里,人便成了实实在在的佛。如果向雪域与密林之间,随意地抛出一棒,雪花四溅,柔叶摇晃,群鸟雀跃翻飞,投下一块石子,也曾惹得众荷生动不一,溅起的苔藓,缠绵着石头,谁说通灵的石头不会开花?开花不开花,关键在你有没有扰动它。
在雪域高原,石头就是这么有意思。沉默亿万年的石头,就不再是石头了。石头是一个时间与空间,历史与文化地穿越者,它永远是天地合一的见证人,是山海合一地守望者。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让人引发无尽地暇想。它作为天地呼应,人神对话的一种媒介,成为藏胞生活的一部分,三藏之地的一部分。在西藏,所有的山,从小到大,从缓到陡,从底到顶,从低到高,无不隐藏着海浪地影踪,无不低吟着海哭地声音,无不讲述海洋里浪花的故事。最高的山峰与最深的海沟,原来是不可思议的紧紧地交合在一起。山峰是凝固的海浪,海浪是澎湃的山峰,石头就是在这动与不动之间,顶礼膜拜出来的一个个小小地精灵。在西藏,人们听得最多的是山的传说,唱得最多的是山歌,走得最长的是转山路。石头是大自然地造化,树是石头的衣衫,雪是石头的棉被,云是石头的双翼,风是石头的呼吸,水是石头的柔情,草是石头的床榻。在每个藏胞心中,石头是有性格的,是有感情的,是有生命的,是有灵魂的。石头是山的雄根,山是石头的源头,山与石的界限,是分不清的。石头是神山的天梯,神山是石头的台阶,仿佛三藏之地就是石头的故乡,神山的天堂。看似默默无语的石头,其实是无话不说的精灵。每个石头斑斓多彩的体色,都是它心情变幻的映象集。
每个石头纵横交错的体纹,都是它心路历程的路线图。每个石头千奇百怪的体形,圆的、方的、鼓的、扁的、凹的、凸的,都是它潜移默化地处世之道。任何石头与石头之间,有意无意碰撞出来的火花,都是身体与身体地寒暄,灵魂与灵魂地畅谈。在西藏,作为世界最后一块圣灵净土上的石头,不知承载了多少诗人的乡愁与国忧。面对光怪陆离的石头,人总有一种感慨在心头,那是一种夜晚的凉,那是一种正午的烫,那是一种风过子夜的冥。
好多石头就像浑身长满了眼睛的佛,面色安祥地看着芸芸众生。有许许多多的佛,就生长在石头里面,人在石头眼里,人便成了实实在在的佛,这就是石头的通灵之处。通天性、通地性、通山性、通水性、通佛性、通人性。每一块石头,都是从天堂里跑出来的孩子。每一块石头,都有一颗童话般的心,菩提般的梦,喜马拉雅山的每一块石头,都是雅鲁藏布江里的舍利子。每一块石头,都是从神山身上掉下来的胆,从圣湖眼里溅出来的泪,从如来那里抛撒过来的一粒粒念珠。念珠为什么一百零八颗呢?那是包括经、律、论在内的三藏经书,共有一百零八卷。还有众生消除一百零八种欲望,才能进入佛门。这就是佛珠一百零八颗的由来。人们喜欢把玩西藏的石头,那是有缘人在心里默念坐打,也是在消除自己身上的贪欲。藏王松赞干布,是参透石头的第一人,可以说是一个洞察山海之心、僧俗之心、阴阳之心、天地之心的王者。相传松赞干布,定都圣城拉萨之前,曾在拉萨河里沐浴,看到光芒反射到一块石头上,呈现出六字真言,从此定都圣城拉萨。在藏王眼里,这哪里是石头呀?那分明是鸟与鱼产下的卵,是山与海生下的蛋。在藏王心里,这哪里是石头呀?那是毕加索画笔下一张张变形的脸,是朝圣者垒在路边的一个个愿望,是那高高在上的苍鹰,坐在断崖之处,等待那千年万年亿年的灵魂,在这里转世。
在西藏,石头有一种与时间空间无涉的永恒质感。仿佛开天辟地,它就矗立在那里,雄踞山顶,旷古无言。任头上风云变幻,脚下金戈铁马。人世蹉跎,世代易主,每一块石头都毫发无伤。玛尼石是藏族人在一块块石头上,刻上的《六字真言》经文、慧眼、佛像和吉祥图案之后,涂上色彩,放在山间、路口、湖边、江畔,这就是玛尼石。玛尼石,是西藏最常见的一种心灵语言,是一种超乎自然的灵性,被公认为“神堆”“灵石”,有“原始神灵”之说。这种以垒成为玛尼堆、玛尼墙的形式而存在,是可以给人带来吉祥如意的。它源于灵石崇拜的风俗,形成了西藏的“玛尼石”文化,即到处都能看到写有六字真言或画有佛像图案的石头或石头堆。它体现了藏区对灵石的供奉与崇拜,是人与神进行对话之所在。时至如今,藏族人每经过一座玛尼堆,一般要往石头堆上添一块石子,作为一次祈祷。丢一颗石子,等于念了一遍经文。
玛尼石的本来意思是原始路标,被置于山口、路口和拐弯处,为行人指示前进的方向,标明行走的路线。凡是走到看不见路时,就会出现一簇簇的玛尼石堆。有人说,处处可以看到的玛尼石,是荒凉高原给路过的人,以安慰和支持。通过石语,赋予无处不在的石头以人格,人与荒凉的大自然交谈沟通一个途径。
花若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石道人道,以石悟道,石身人身,以石修身,石性人性,以石养性,石缘人缘,以石结缘,石乐人乐,以石寓乐,石情人情,以石掏情。一般的美石,讲究天然所形成的弯、曲、结、疤、纹、痕、沟、槽、奇、丑、凹、凸、漏、透、皱,纹理、窟窿等天然殊姿异态,以及奇、特、怪、妙之处进行升华。在自然美的基础之上,略施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人们通常称根雕艺术为“三分人工,七分天成”,而西藏美石则应该是“一分人力,九分天成”。西藏的美石,妙在似与非似之间,妙在于真与非真之间,妙在丑与非丑之间,妙在瘦与非瘦之间,妙在透与非透之间。西藏的美石,既保留了石头的自然天趣,同时渗入人文意识,既蕴含了信仰的力量,又彰显着神秘的特征,这种天地人合一、人王神合一的宛然天成,这正是西藏美石的独一无二性。西藏美石,美在它的心灵感应,美在它的灵魂出窍,美在它的金刚菩提,美在它能给人以无穷无尽的猜想。如果你闭上眼睛很不经意地,从地上摸到一块石头,这可是亿万年前,那颗痴痴等待的心呀。在西藏,参石如同参禅,能够参透石头之美的人,是真正的藏人。能够参透石头之心的人,是真正的学者。能够参透心灵之石的人,是真正的诗人。能够参透生命之石的人,是真正的作家。能够参透菩提之石的人,是真正的佛者。能够参透天地之心的人,才是真正的王者。能够通过石头参透宇宙之心的人,那才是真正的神者。
无意中看到的石头,既是从太初而来,又向未知而去。在神山的属相年转山,一圈相当于十三圈的功德。在这些年份,会有一些体力不支的人,委托别人替他们转山。委托的办法,就是在路上拣一块自己喜欢的石头,交给委托人,这样就如同自己转了神山一样。当然,在转交石头之前,要把石头握在手心,放在额头深深祈祷。在三藏之地,到处都是一个个的小石堆。藏胞们告诉内地旅行者,那是灵魂离开肉体之后暂时的家。人死后的灵魂,如果没有地方去,就会祸害家人的,这样的石堆可以使灵魂在转世前暂时寄居。
藏人每走到一个地方,都会堆一个石堆,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这样就可以方便灵魂就近安家。原来,石头可以寄住逝去亲人的灵魂,而逝去的亲人,会赋予石头一种我们看不见的生命。一个人做过所有的事情,都会被记录下来,人每做一件善事,一个善念,就相当于在天平的一端,放一块白石头。每做一件恶事,一个恶意,就相当于在天平的另一端,放一块黑石头。白石头多,人死后直接进入天道。黑石头多,人死后就会被直接打入恶道。西藏有这样的习俗,村子里有人去世,在尸体去往天葬台的路上,在凡是要经过的人家门前,主人都要在门楣和两旁门框上贴一些牛粪,在牛粪上嵌几块小白石头,这样可以防止死者的灵魂进入家中。农民春播举行开犁仪式,也要在地里安放白石头,白色的石头有威慑能力,能驱魔吓鬼,放在田地里不但能抵御冰雹,还能保佑庄稼丰产丰收。这些都体现了西藏人民对白石头的敬畏和崇拜。
在过去,每个男藏胞,都要在右耳垂带一小块绿松石,表示斯文高雅。结婚时,男方要送给新娘一块绿松石作为定情物,以表示占有。常人看石,最先想到的是值不值钱,而真正爱石的人,只问自己喜不喜欢。对自己真正喜欢的石头,那它就是另外一个生命,或者另外一个自己。说来也怪,石头在寺庙附近,会更容易找到,而且要有缘分的人,才能找到石头。往往很大一个地方就只有那么一块,寻找石头的时候,你心中会有一种使命感。石头说起来很复杂,实际上也很简单,那就是从外在到内在,这种石头很洁白,很温润,就像学佛的人一样,身上总会有一种圣洁、沉稳的魅力。所有石头里,只有这种石头,让人感觉到一种神圣。这是佛赐给人的信物,通过这种石头,可以让人对佛教和西藏文化也越来越感兴趣,内心越来越沉静、愉悦。对这种石头地欣赏,不只是停留在欣赏层面,而是通过它来净化内心世界。寻找和发现这种石头,也许只是一种形式,实际上是人在寻找自己的内心。对于石头的价值,对不喜欢的人来说,它可能一文不值,但是,对真正修行的人来说,每一个石头,既是孤品,又是真品,既在大自然中出土,又被大自然所收藏,大自然,既是独一无二的雕刻家,又是无价之宝的手把件。在雪域高原,哪怕是在一片再荒凉的土地,只要发现了一块这样的石头,你就会有一种要留下来的感觉,你再次回到这个地方,就会觉得很亲切。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