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韩信的选择
推荐阅读: 宝鉴 扶明录 叶辰萧初然 重生之再铸青春 女神的上门豪婿(又名:女神的超级赘婿,主角:赵旭) 女神的上门豪婿 女神的上门贵婿 逆天丹帝 神魂丹帝 神魂丹帝 重生之搏浪大时代 仙府种田 这个领主大人非常科学 六指诡医 重生之我真是富三代 刚被悔婚超级天后带娃堵门 踏枝 叶君临
此时为汉四年,楚汉相争也进入了第四个年头了,这时齐王田广的求救信已摆在项羽面前,齐国虽然和项羽为世仇,但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连村夫民妇都懂,项羽要抉择的时刻到了。
此时距范增去世仅一年左右,刘邦的战略目标稳步推进,这时战略的主动权已落入刘邦手中了,反观项羽自范增死后,不但战略水平低到令人发指,还被刘邦牵着鼻子走,这次连是否救齐也是被刘邦逼着要做的抉择,项羽如今已经到头痛医关、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就像一条已上钩的鱼被线牵着东荡西拉,虽尽力挣扎,却摆脱不了线的控制。只等钓鱼人把鱼的力气耗完,然后再捞上来而已,要想夺回战略主动权,除非再来一场如巨鹿之战和彭城会战那样的军事奇迹,可在彭城得到教训的刘邦是不会也不敢再与项羽进行决战,至少在优势大到上天之前不会。
项羽发现是否救齐不是一条双选题,而是一条单选题。自己只得选择救齐,若齐国落入刘邦手中,不单单是唇亡齿寒那么简单,看看彭城(徐州)和齐国(山东)的距离就一目了然了,不但彭城有可能被再次占领,连西楚国内也会被搞得鸡飞狗跳,到时会直接影响荥阳前线楚军主的后勤补给和兵员补充,也会动摇军心,垓下会点会移师到荥阳提前上演,项羽只得分兵二十万让大将军龙且去援齐。
龙且作为项羽手下的大将,虽然出场次数不多,但是在项羽所有的手下将领之中,肯定能排进前三的。他干过最年的一件事就是打败英布,并占领了九江国。让英布无家可归,能把仅次于项羽勇猛的英布打败,其强悍程度可想而知了,项羽这次援齐行动是下了血本的,无论是主将人选,还是军队的数量。都是在最大程度上达到顶级的配置。
龙且率军与田广的齐军会师,实力更上一层楼,于是选择主动出击,可部下们却建议他用刘邦的龟缩战术,把韩信耗死在齐国,反正己方无论是军队人数,还是后勤补给都是优于韩信的。龙且拒绝了这一正确建议,要知道田广向项羽请求援齐可是下了血本的,事成后割一半齐国给项羽,项羽再把这个支票给了龙且做激励。这也是龙且急不可待的原因之一,这成为他最终战败的黑点之一,他轻视韩信也为人所垢病,龙且一战被全黑,留下一下自大且无谋的蠢人形象于后世,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
首先,龟缩战术是否有效是存疑的,因为此战术没有被告人,根本没有办法证明其有效,但是有一个战机是确实存在的,这个战机就是韩信在齐国立足未稳且兵疲人少,这个战机会随着时间慢慢流逝,这是龙且拒绝部下龟缩战术的原因之一,况且龙且还受楚汉双方的战争大环境的影响,项老大把二十万给他,应该事前就嘱咐他速战速决,好快点回援荥阳前线,从这看龙且的选择。其拒绝部下的龟缩战术不但不是固执和愚蠢,反而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龙助轻视韩信是非常不应该的,老人总说用老眼光看新事物总是会失败的,不过他是真的打心里看不起韩信,不像钟离昧那样与韩信不耻下交,但他是有看不起韩信的资格的,在韩信给项羽做门卫时,他已是战功累累的将军了,开军事会议时,韩门卫还要给他敬礼呢,你韩信以前不但是钻过别人裤档的胆小鬼,还是在项羽这里混不下才跑了的,反观自己打败了英布,并打下了九江国这样的诸侯国。凭什么要看得起你韩信,龙且对韩信是信心爆棚,可惜他对韩信有选择性失忆症,要知道单是这样的诸侯国,韩信此时已经灭了六个,龙且因自大而战败的黑点是洗不掉的了。
韩信看到龙且不但轻视自己,还积极寻战。就将计就计故意示弱,把龙且的齐楚联军吸引到事先在上游蓄好水的潍水边,齐楚联军的节节胜利也让龙且放松了警惕,以为一切如自己设想的一样,此时还生怕韩信跑了,遇到潍水这条河,连想到没想就不股脑渡河追击韩信,犯了击其半渡的兵家大忌,齐楚联军正在渡河首尾不能相顾之际,上游蓄好的水如约而至,韩信乘机回头痛打落水狗,龙且和田广都兵败被杀,田横虽继立为齐王继续抗击韩信,但却被灌婴的骑兵碾压打败,只得跑去依附彭越苟延残喘,损兵折将对项羽来说还是小事,可失去齐国这个屏障后,战火将在西楚国内漫延,这才是大事,这次真的是两头不能兼顾了。
刘邦作为最大受益者,在得到齐国后却不喜反忧。因为他担心的事情发生了,韩信来向他邀功请赏来了,韩信用维持齐国安定的借口,希望刘邦能封他为代理齐王来镇抚齐国,还谦虚的只要代理,真当刘邦这些年是白混的,对于刘邦来说,韩信为打酱油的张耳请封赵王时的担忧变成了现实,其实刘邦也知道,若以如今韩信的战功够封几次诸侯王的了,可韩信自己派使求封诸侯王的行为,不但显得野心很大,还有胁迫老大意思,刘邦听完使者的话就是一顿臭骂,不但失态地喜怒形于色,还失言了。
刘邦不但把韩信的使者吓得半死,还让身边的张良和陈平两大阴谋家吓到了,马上上前一人动手一人动脚阻止继续失言下去,刘邦“哎呀”一声怒视两人,两人在刘邦耳边轻声说明原因:目前既分不了兵讨伐韩信,估计也没人打得过他,若不顺了他的意,韩信将很有可能造反自立与项羽勾结,结果你自己想吧!
刘邦一想马上明白了两人的意思,这也是只有一个选择的单选题,对两人点头示意退下,没想到刘邦继续开口对韩信使者骂,张良和陈平心惊胆跳地以为刘老大还没开窍吗,可听到刘邦骂的话,两人对视一笑,心头大石算是落下了,刘邦骂的是:男子汉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的诸侯王,做什么代理诸侯王。此话不但与之前的失言完美衔接,而且转接通顺。真是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刘邦放在今天也是能拿奥斯卡的主。
刘邦决定派张良随韩信使者回齐地,向韩信表现同他对封王之事是真心和重视的,真实的目的却是让张良打探韩信走到哪一步了,同时联络在韩信手下的老门客曹参、灌婴等做好防范韩信造反的准备,刘邦此时对韩信起了杀心。
韩信倒是有一点私心,但更多的是从军事上考虑的。这说明韩信就是一个政治白痴,以他的战功,裂土封王是迟早的事,只是不能这样不顾时间和方式,刘邦可是以大方的形象闻名于后世的,估计是早年的屈辱史在折磨着他,只有更高的地位和荣誉才能洗刷这一切,这可能是他急不可待的原因,韩信和刘邦两人都没有错,只是两人的角度和利益诉求不同而已。
刘邦好在早一点满足了韩信封王的心愿,因为项羽也在打韩信的主意,项羽已无力再分兵对付韩信了,只能采用软手段,于是派了说客武涉为使,劝说韩信自立为王,与他合力对付刘邦,给出的条件更为优厚,许诺给齐国韩信做齐王,并且韩信这一齐王与他西楚霸王地位平等。项羽可以说是自降身份了,可惜项羽来迟了一步,韩信已被刘邦册立为齐王,已经心满意足了,韩信用羞辱的方式让武涉给项羽带话:我韩信作为你项羽的前门卫,你对我的建议言不听计不从,我这才跳槽到刘邦那边,刘邦不但给我高位,还言听计从。我能有今天的地位,还要感谢你的小看呢!
韩信是出了一口恶气,却不知道自己已经得罪了刘项两个老大,无论将来谁得了天下,都不会对他放心,肯定要对付他的。自武涉走后,蒯通也来劝韩信脱离刘邦自立,蒯通并不完全是为韩信着想,只想着立点功和保住饭碗,作为一名资深的纵横家,跟忽悠是同义词,深知韩信决定着楚汉最终的胜负,更清楚的一点是:无论楚汉谁胜谁负,天下都恐将一统,到时纵横家连纵横的对象都没有了,那还混个屁呀,此时韩信已心满意足,任由他说到舌头生疮,韩信都一一拒绝,蒯通为了免遭韩信的池鱼之殃,只得转行了,去做那装疯卖傻的神棍去了。
韩信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更坚信着刘邦不会过河拆桥,却不去提高一下自己的政治水平,惜哉!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此时距范增去世仅一年左右,刘邦的战略目标稳步推进,这时战略的主动权已落入刘邦手中了,反观项羽自范增死后,不但战略水平低到令人发指,还被刘邦牵着鼻子走,这次连是否救齐也是被刘邦逼着要做的抉择,项羽如今已经到头痛医关、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就像一条已上钩的鱼被线牵着东荡西拉,虽尽力挣扎,却摆脱不了线的控制。只等钓鱼人把鱼的力气耗完,然后再捞上来而已,要想夺回战略主动权,除非再来一场如巨鹿之战和彭城会战那样的军事奇迹,可在彭城得到教训的刘邦是不会也不敢再与项羽进行决战,至少在优势大到上天之前不会。
项羽发现是否救齐不是一条双选题,而是一条单选题。自己只得选择救齐,若齐国落入刘邦手中,不单单是唇亡齿寒那么简单,看看彭城(徐州)和齐国(山东)的距离就一目了然了,不但彭城有可能被再次占领,连西楚国内也会被搞得鸡飞狗跳,到时会直接影响荥阳前线楚军主的后勤补给和兵员补充,也会动摇军心,垓下会点会移师到荥阳提前上演,项羽只得分兵二十万让大将军龙且去援齐。
龙且作为项羽手下的大将,虽然出场次数不多,但是在项羽所有的手下将领之中,肯定能排进前三的。他干过最年的一件事就是打败英布,并占领了九江国。让英布无家可归,能把仅次于项羽勇猛的英布打败,其强悍程度可想而知了,项羽这次援齐行动是下了血本的,无论是主将人选,还是军队的数量。都是在最大程度上达到顶级的配置。
龙且率军与田广的齐军会师,实力更上一层楼,于是选择主动出击,可部下们却建议他用刘邦的龟缩战术,把韩信耗死在齐国,反正己方无论是军队人数,还是后勤补给都是优于韩信的。龙且拒绝了这一正确建议,要知道田广向项羽请求援齐可是下了血本的,事成后割一半齐国给项羽,项羽再把这个支票给了龙且做激励。这也是龙且急不可待的原因之一,这成为他最终战败的黑点之一,他轻视韩信也为人所垢病,龙且一战被全黑,留下一下自大且无谋的蠢人形象于后世,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
首先,龟缩战术是否有效是存疑的,因为此战术没有被告人,根本没有办法证明其有效,但是有一个战机是确实存在的,这个战机就是韩信在齐国立足未稳且兵疲人少,这个战机会随着时间慢慢流逝,这是龙且拒绝部下龟缩战术的原因之一,况且龙且还受楚汉双方的战争大环境的影响,项老大把二十万给他,应该事前就嘱咐他速战速决,好快点回援荥阳前线,从这看龙且的选择。其拒绝部下的龟缩战术不但不是固执和愚蠢,反而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龙助轻视韩信是非常不应该的,老人总说用老眼光看新事物总是会失败的,不过他是真的打心里看不起韩信,不像钟离昧那样与韩信不耻下交,但他是有看不起韩信的资格的,在韩信给项羽做门卫时,他已是战功累累的将军了,开军事会议时,韩门卫还要给他敬礼呢,你韩信以前不但是钻过别人裤档的胆小鬼,还是在项羽这里混不下才跑了的,反观自己打败了英布,并打下了九江国这样的诸侯国。凭什么要看得起你韩信,龙且对韩信是信心爆棚,可惜他对韩信有选择性失忆症,要知道单是这样的诸侯国,韩信此时已经灭了六个,龙且因自大而战败的黑点是洗不掉的了。
韩信看到龙且不但轻视自己,还积极寻战。就将计就计故意示弱,把龙且的齐楚联军吸引到事先在上游蓄好水的潍水边,齐楚联军的节节胜利也让龙且放松了警惕,以为一切如自己设想的一样,此时还生怕韩信跑了,遇到潍水这条河,连想到没想就不股脑渡河追击韩信,犯了击其半渡的兵家大忌,齐楚联军正在渡河首尾不能相顾之际,上游蓄好的水如约而至,韩信乘机回头痛打落水狗,龙且和田广都兵败被杀,田横虽继立为齐王继续抗击韩信,但却被灌婴的骑兵碾压打败,只得跑去依附彭越苟延残喘,损兵折将对项羽来说还是小事,可失去齐国这个屏障后,战火将在西楚国内漫延,这才是大事,这次真的是两头不能兼顾了。
刘邦作为最大受益者,在得到齐国后却不喜反忧。因为他担心的事情发生了,韩信来向他邀功请赏来了,韩信用维持齐国安定的借口,希望刘邦能封他为代理齐王来镇抚齐国,还谦虚的只要代理,真当刘邦这些年是白混的,对于刘邦来说,韩信为打酱油的张耳请封赵王时的担忧变成了现实,其实刘邦也知道,若以如今韩信的战功够封几次诸侯王的了,可韩信自己派使求封诸侯王的行为,不但显得野心很大,还有胁迫老大意思,刘邦听完使者的话就是一顿臭骂,不但失态地喜怒形于色,还失言了。
刘邦不但把韩信的使者吓得半死,还让身边的张良和陈平两大阴谋家吓到了,马上上前一人动手一人动脚阻止继续失言下去,刘邦“哎呀”一声怒视两人,两人在刘邦耳边轻声说明原因:目前既分不了兵讨伐韩信,估计也没人打得过他,若不顺了他的意,韩信将很有可能造反自立与项羽勾结,结果你自己想吧!
刘邦一想马上明白了两人的意思,这也是只有一个选择的单选题,对两人点头示意退下,没想到刘邦继续开口对韩信使者骂,张良和陈平心惊胆跳地以为刘老大还没开窍吗,可听到刘邦骂的话,两人对视一笑,心头大石算是落下了,刘邦骂的是:男子汉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的诸侯王,做什么代理诸侯王。此话不但与之前的失言完美衔接,而且转接通顺。真是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刘邦放在今天也是能拿奥斯卡的主。
刘邦决定派张良随韩信使者回齐地,向韩信表现同他对封王之事是真心和重视的,真实的目的却是让张良打探韩信走到哪一步了,同时联络在韩信手下的老门客曹参、灌婴等做好防范韩信造反的准备,刘邦此时对韩信起了杀心。
韩信倒是有一点私心,但更多的是从军事上考虑的。这说明韩信就是一个政治白痴,以他的战功,裂土封王是迟早的事,只是不能这样不顾时间和方式,刘邦可是以大方的形象闻名于后世的,估计是早年的屈辱史在折磨着他,只有更高的地位和荣誉才能洗刷这一切,这可能是他急不可待的原因,韩信和刘邦两人都没有错,只是两人的角度和利益诉求不同而已。
刘邦好在早一点满足了韩信封王的心愿,因为项羽也在打韩信的主意,项羽已无力再分兵对付韩信了,只能采用软手段,于是派了说客武涉为使,劝说韩信自立为王,与他合力对付刘邦,给出的条件更为优厚,许诺给齐国韩信做齐王,并且韩信这一齐王与他西楚霸王地位平等。项羽可以说是自降身份了,可惜项羽来迟了一步,韩信已被刘邦册立为齐王,已经心满意足了,韩信用羞辱的方式让武涉给项羽带话:我韩信作为你项羽的前门卫,你对我的建议言不听计不从,我这才跳槽到刘邦那边,刘邦不但给我高位,还言听计从。我能有今天的地位,还要感谢你的小看呢!
韩信是出了一口恶气,却不知道自己已经得罪了刘项两个老大,无论将来谁得了天下,都不会对他放心,肯定要对付他的。自武涉走后,蒯通也来劝韩信脱离刘邦自立,蒯通并不完全是为韩信着想,只想着立点功和保住饭碗,作为一名资深的纵横家,跟忽悠是同义词,深知韩信决定着楚汉最终的胜负,更清楚的一点是:无论楚汉谁胜谁负,天下都恐将一统,到时纵横家连纵横的对象都没有了,那还混个屁呀,此时韩信已心满意足,任由他说到舌头生疮,韩信都一一拒绝,蒯通为了免遭韩信的池鱼之殃,只得转行了,去做那装疯卖傻的神棍去了。
韩信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更坚信着刘邦不会过河拆桥,却不去提高一下自己的政治水平,惜哉!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