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八章 建成评赵括
推荐阅读: 宝鉴 扶明录 叶辰萧初然 重生之再铸青春 女神的上门豪婿(又名:女神的超级赘婿,主角:赵旭) 女神的上门豪婿 女神的上门贵婿 逆天丹帝 神魂丹帝 神魂丹帝 重生之搏浪大时代 仙府种田 这个领主大人非常科学 六指诡医 重生之我真是富三代 刚被悔婚超级天后带娃堵门 踏枝 叶君临
“那赵括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李玄霸问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
听到弟弟询问,李建成缓缓说道:“赵括、世家勋贵子弟、少时聪慧、随父军中历练、只是他父亲死的早,直到赵奢死了,赵括也没在军中建立足够的威望和军功。仅仅只做到了统兵的小将军。”
“长平之战时赵括没有足够的威望和军功,军中的兵将便不会服他。时局艰难、国朝危难、赵孝成王更换了统兵主帅,廉颇统帅了这只大军三年,此时廉颇当放弃个人荣辱担当统兵副将,上下一心、全力辅佐支持赵括统领好这只军队。打赢这场关乎国运的大仗。”
“然而廉颇却没有、两军主帅交接军务,廉颇依旧是居功自傲,避而不见。令副将前去交接军务。主帅如此兵将慢待更甚,赵括威望不足、功绩不显,无法调动廉颇旧部将兵,赵括刚刚上任不久便是更换了廉颇留下的众多领兵的将军。”
“大战在即,更换主帅不说,还更换了直属统兵将军,士卒肯定多有怨言、这一仗便必败无疑了。”听到这里的李世民亦是下了定论。
李建成听到二弟如此说,便点了点头继续道:“赵括换掉了廉颇留下的领兵将军,可他又能换掉多少人,下面的统兵校尉一样会不服。任何一个领兵的将军想要完全掌控一只军队至少要数个月的时间。然而赵括已经没有时间了。”
“赵括想要统领全军便只能立威用以震慑众人,立威便要杀人,然而这样立的威在战场之上,两军一旦陷入苦战,这威便荡然无存。这军队他便是再也指挥不动了。”
“赵孝成王把军中换帅之事拿到朝堂上来商议,秦国便是已经得知赵国急于出兵,急于交战的意图。秦昭襄王同样是临阵换帅,可秦国换上来的却是战功卓著的武安君白起,前任主帅王龁更是甘愿担当副将协助白起统帅全军,秦军便做到了上下一心。”
“武安君白起,统兵帅才,白起入了军中,赵国这一仗便是无论如何都打不赢了。只是看输的有多惨而已。”
“以白起的军事才能,和赵括急于求战的诉求,依据战场的推演,佯装败军引敌军入死地、提前设下伏兵便不难了。最终、白起派出精锐截断赵括退路、派骑兵截断粮道,全军将赵括近三十万兵卒围困于峡谷地带。”
“在赵括制定好了出奇兵偷袭秦军营寨之时败局便已经定了,被偷袭的秦军慌乱而逃,你追是不追,旌旗、粮秣、丢弃在路、前方溃兵慌不择路,胜利在望,大军绵延数十里,这个时候谁也停不下来了。”
“就像是大哥在陇县打的第一场仗、引诱沙钵博的突厥骑兵入城一样,当陇县的城门打开,主将阵亡、兵士溃逃,城中百姓慌不择路,粮秣倾洒于地,胜利就在眼前,红着眼睛的兵士、谁也无法让他们停下来。”
“可即便是如此,即便是陷入死地,只要主帅威望足够、只要兵将用命、依旧能够突出重围,杀出一条血路。可赵括他不是,他麾下的将士大半是廉颇旧部,他的威是靠杀人和换将得来的。一旦到了需要兵将用命死战之时,军中廉颇留下的兵将他便是再也调不动了。”
“就像陇县的那一战,沙钵博所率领的突厥骑兵已经进入了死地,可他麾下的兵士用命,在死伤已经过半之时,兵士依旧悍不畏死冲杀在前,最终正面突围了出去。”
“他赵括麾下近三十万兵士即便是被围困于峡谷地带那又怎样,他依旧可以兵对兵、将对将,只要死伤不过半,便是依旧有一战之力。可赵括呢,几次尝试性的突围受阻之后,便再也调不动兵了。突围之时还需要他这个拥有二十余万兵卒的主帅亲自带兵冲杀在最前方。”
说道此处李建成似乎有些激动,高声道:“天下间哪里有这样的道理,什么时候需要数十万大军的统帅冲杀在前了,普天之下除了楚霸王项羽就没有人这么干过。那是因为他赵括已经调不动兵了。他只能带领着跟随他入营的那几万将士冲杀在前。”
“在长平之战中赵括根本就没有错,他的战败并不能归咎于他的责任,赵国这一战是必败无疑。换上的统兵之人若不是赵括、无论是谁也同样会败,这场仗是打不赢的。除非有未卜先知的手段,早早知道秦军会如何调兵,方才能有一丝胜算。”
“若是非要给赵括的领兵才能做个评价,那便是介于白起和廉颇之间,比白起弱半分、却要比廉颇强上一分。应该是和他父亲赵奢是同一个级别的。”
听到李建成对赵括的评价之后,李玄霸好奇的问道:“若是大哥来指挥这一战也会败吗?”
李建成略做思考后回答道:“大哥应该会同赵括一般无二,同样也会出动奇兵进攻,同样会进入死地,应该也同样会兵败身死,毕竟大哥是绝不会投降的。”
说道此处李建成接着道:“不只是大哥会败,即便是越国公—杨素那样的领兵将帅应该也打不赢这一仗。”
“那赵括的母亲为何要对赵王说自己的儿子喜欢夸夸其谈、却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不让赵王任命赵括主帅呢?”李世民不解的问道。
“那是为了免死。最终她也确实做到了,这是个聪慧的女人,她对于这场战争的看法并不像赵括那么乐观。她知道自己的儿子想要打赢这一仗有多艰难,若是赵括大败必然祸及全家,她需要为家里的所有人考虑。所以她要劝说赵王不要任赵括为将,即便是任赵括为将,兵败之后也不要祸及家人。”李建成解释道。
“赵括的母亲想要劝说赵王,必然要找个理由,而她所说赵括与赵奢谈论兵法,赵奢对她说的话也只有赵括的母亲自己一个人知道。赵奢已经死了,那便没有人能够证实她说的是真是假,这也是她能劝说赵王最好的借口,因此史记中记载的这段话未必可信,或许只是赵括的母亲为了找一个借口而说的谎。”李世民若有所思的道。
“这一点没有人能够证实,但司马迁所记述的史记中这一篇有浓重的个人感情因素,开篇便是对廉颇、蔺相如的高度赞扬。之后又叙述了赵括的母亲对赵王的上书,用以说明赵括是个夸夸其谈之辈。书中倒是记述了赵奢的勇猛和功绩,但那也只是用来反衬赵括这个世家勋贵的纨绔和无能。”
“司马迁虽然是以记述的方式来讲述事件的经过,没有对赵括做出评价,可从他所记述的事件来看,赵括就是一个夸夸其谈、自视甚高、不识军务、只会纸上谈兵的纨绔。可事实并非如此。”
李建成看到两个弟弟若有所思,便继续说道:“所以你们以后读书,无论读史书也好、其它书也罢,对于书中的内容要学会有自己的判断,有一些仅仅只是著书人想要告诉我们的观点,这观点也未必是对的。”
“你们还小,读的史书少,没有这方面的判断也很正常,大哥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认为赵括是一个夸夸其谈、不识军务、只知道纸上谈兵之人,但是等到读的史书多了起来,对于那场战争便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直到大哥独领一军做了这河东大都督之后,大哥再读史记中的这篇文章的时候便是会忍不住去想,如果我是赵括我能不能打的赢长平那一战,可无论大哥怎么推演、这一仗都赢不了。这便让人不得不怀疑书中对于赵括的记述是否是真实的。至少书中对于赵括的记述是片面的、是有失公允的。”
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听到弟弟询问,李建成缓缓说道:“赵括、世家勋贵子弟、少时聪慧、随父军中历练、只是他父亲死的早,直到赵奢死了,赵括也没在军中建立足够的威望和军功。仅仅只做到了统兵的小将军。”
“长平之战时赵括没有足够的威望和军功,军中的兵将便不会服他。时局艰难、国朝危难、赵孝成王更换了统兵主帅,廉颇统帅了这只大军三年,此时廉颇当放弃个人荣辱担当统兵副将,上下一心、全力辅佐支持赵括统领好这只军队。打赢这场关乎国运的大仗。”
“然而廉颇却没有、两军主帅交接军务,廉颇依旧是居功自傲,避而不见。令副将前去交接军务。主帅如此兵将慢待更甚,赵括威望不足、功绩不显,无法调动廉颇旧部将兵,赵括刚刚上任不久便是更换了廉颇留下的众多领兵的将军。”
“大战在即,更换主帅不说,还更换了直属统兵将军,士卒肯定多有怨言、这一仗便必败无疑了。”听到这里的李世民亦是下了定论。
李建成听到二弟如此说,便点了点头继续道:“赵括换掉了廉颇留下的领兵将军,可他又能换掉多少人,下面的统兵校尉一样会不服。任何一个领兵的将军想要完全掌控一只军队至少要数个月的时间。然而赵括已经没有时间了。”
“赵括想要统领全军便只能立威用以震慑众人,立威便要杀人,然而这样立的威在战场之上,两军一旦陷入苦战,这威便荡然无存。这军队他便是再也指挥不动了。”
“赵孝成王把军中换帅之事拿到朝堂上来商议,秦国便是已经得知赵国急于出兵,急于交战的意图。秦昭襄王同样是临阵换帅,可秦国换上来的却是战功卓著的武安君白起,前任主帅王龁更是甘愿担当副将协助白起统帅全军,秦军便做到了上下一心。”
“武安君白起,统兵帅才,白起入了军中,赵国这一仗便是无论如何都打不赢了。只是看输的有多惨而已。”
“以白起的军事才能,和赵括急于求战的诉求,依据战场的推演,佯装败军引敌军入死地、提前设下伏兵便不难了。最终、白起派出精锐截断赵括退路、派骑兵截断粮道,全军将赵括近三十万兵卒围困于峡谷地带。”
“在赵括制定好了出奇兵偷袭秦军营寨之时败局便已经定了,被偷袭的秦军慌乱而逃,你追是不追,旌旗、粮秣、丢弃在路、前方溃兵慌不择路,胜利在望,大军绵延数十里,这个时候谁也停不下来了。”
“就像是大哥在陇县打的第一场仗、引诱沙钵博的突厥骑兵入城一样,当陇县的城门打开,主将阵亡、兵士溃逃,城中百姓慌不择路,粮秣倾洒于地,胜利就在眼前,红着眼睛的兵士、谁也无法让他们停下来。”
“可即便是如此,即便是陷入死地,只要主帅威望足够、只要兵将用命、依旧能够突出重围,杀出一条血路。可赵括他不是,他麾下的将士大半是廉颇旧部,他的威是靠杀人和换将得来的。一旦到了需要兵将用命死战之时,军中廉颇留下的兵将他便是再也调不动了。”
“就像陇县的那一战,沙钵博所率领的突厥骑兵已经进入了死地,可他麾下的兵士用命,在死伤已经过半之时,兵士依旧悍不畏死冲杀在前,最终正面突围了出去。”
“他赵括麾下近三十万兵士即便是被围困于峡谷地带那又怎样,他依旧可以兵对兵、将对将,只要死伤不过半,便是依旧有一战之力。可赵括呢,几次尝试性的突围受阻之后,便再也调不动兵了。突围之时还需要他这个拥有二十余万兵卒的主帅亲自带兵冲杀在最前方。”
说道此处李建成似乎有些激动,高声道:“天下间哪里有这样的道理,什么时候需要数十万大军的统帅冲杀在前了,普天之下除了楚霸王项羽就没有人这么干过。那是因为他赵括已经调不动兵了。他只能带领着跟随他入营的那几万将士冲杀在前。”
“在长平之战中赵括根本就没有错,他的战败并不能归咎于他的责任,赵国这一战是必败无疑。换上的统兵之人若不是赵括、无论是谁也同样会败,这场仗是打不赢的。除非有未卜先知的手段,早早知道秦军会如何调兵,方才能有一丝胜算。”
“若是非要给赵括的领兵才能做个评价,那便是介于白起和廉颇之间,比白起弱半分、却要比廉颇强上一分。应该是和他父亲赵奢是同一个级别的。”
听到李建成对赵括的评价之后,李玄霸好奇的问道:“若是大哥来指挥这一战也会败吗?”
李建成略做思考后回答道:“大哥应该会同赵括一般无二,同样也会出动奇兵进攻,同样会进入死地,应该也同样会兵败身死,毕竟大哥是绝不会投降的。”
说道此处李建成接着道:“不只是大哥会败,即便是越国公—杨素那样的领兵将帅应该也打不赢这一仗。”
“那赵括的母亲为何要对赵王说自己的儿子喜欢夸夸其谈、却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不让赵王任命赵括主帅呢?”李世民不解的问道。
“那是为了免死。最终她也确实做到了,这是个聪慧的女人,她对于这场战争的看法并不像赵括那么乐观。她知道自己的儿子想要打赢这一仗有多艰难,若是赵括大败必然祸及全家,她需要为家里的所有人考虑。所以她要劝说赵王不要任赵括为将,即便是任赵括为将,兵败之后也不要祸及家人。”李建成解释道。
“赵括的母亲想要劝说赵王,必然要找个理由,而她所说赵括与赵奢谈论兵法,赵奢对她说的话也只有赵括的母亲自己一个人知道。赵奢已经死了,那便没有人能够证实她说的是真是假,这也是她能劝说赵王最好的借口,因此史记中记载的这段话未必可信,或许只是赵括的母亲为了找一个借口而说的谎。”李世民若有所思的道。
“这一点没有人能够证实,但司马迁所记述的史记中这一篇有浓重的个人感情因素,开篇便是对廉颇、蔺相如的高度赞扬。之后又叙述了赵括的母亲对赵王的上书,用以说明赵括是个夸夸其谈之辈。书中倒是记述了赵奢的勇猛和功绩,但那也只是用来反衬赵括这个世家勋贵的纨绔和无能。”
“司马迁虽然是以记述的方式来讲述事件的经过,没有对赵括做出评价,可从他所记述的事件来看,赵括就是一个夸夸其谈、自视甚高、不识军务、只会纸上谈兵的纨绔。可事实并非如此。”
李建成看到两个弟弟若有所思,便继续说道:“所以你们以后读书,无论读史书也好、其它书也罢,对于书中的内容要学会有自己的判断,有一些仅仅只是著书人想要告诉我们的观点,这观点也未必是对的。”
“你们还小,读的史书少,没有这方面的判断也很正常,大哥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认为赵括是一个夸夸其谈、不识军务、只知道纸上谈兵之人,但是等到读的史书多了起来,对于那场战争便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直到大哥独领一军做了这河东大都督之后,大哥再读史记中的这篇文章的时候便是会忍不住去想,如果我是赵括我能不能打的赢长平那一战,可无论大哥怎么推演、这一仗都赢不了。这便让人不得不怀疑书中对于赵括的记述是否是真实的。至少书中对于赵括的记述是片面的、是有失公允的。”
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