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 > 历史军事 > 农妇山泉有点甜 > 作品相关 白居易与杭州

作品相关 白居易与杭州

推荐阅读: 宝鉴   扶明录   叶辰萧初然   重生之再铸青春   女神的上门豪婿(又名:女神的超级赘婿,主角:赵旭)   女神的上门豪婿   女神的上门贵婿   逆天丹帝   神魂丹帝   神魂丹帝   重生之搏浪大时代   仙府种田   这个领主大人非常科学   六指诡医   重生之我真是富三代   刚被悔婚超级天后带娃堵门   踏枝   叶君临  

    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唐皇朝发出了一道极为普通的人事任命:自居易任杭州刺史。

    这种州官的任命,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可谓司空见惯;对杭州来说,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仅唐朝一个朝代,这种任命就有150次之多。

    然而唐朝对杭州地方长官的这次任命,却对杭州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给了杭州一次历史性的机遇。

    白居易,公元772年出生于河南新郑,字乐天,祖籍太原。5岁开始学诗,9岁就能辨音韵。16岁时,就写出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名句。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白居易中进士,以后便在朝中做官,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谏官)。

    在唐代诗人中,白居易的诗作颇多,是存诗最多的一位,一共留下了近3000首诗。他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因此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较多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困苦和愿望。

    白居易耿介正直,敢于向皇帝提意见和建议。因触犯权贵,白居易被贬到“地僻无音乐”的江州做司马。在江州任上,白居易在一个秋夜送客至江边,闻琵琶声而遇长安倡女,写成了著名的《琵琶行》。后来,白居易有调任到地处长江三峡的忠州当刺史。忠州任期届满后,他回到京城做了中书舍人。虽然经过了江州、忠州任上的磨练,白居易仍本性未改,到京城后,又积极上书议政,但终不被唐穆宗采纳。“累上疏论事,天子不能用。”有才而不能用、无处用,是有识之士的大不幸,自然也令白居易十分苦恼。加上朝廷中朋党倾轧,白居易深感仕途险恶,主动请求外放,这次却很快得到了穆宗的同意,把他放到杭州做刺史。

    对于杭州,白居易并不陌生。十一二岁时,其父白季庚任徐州别驾,白居易也从河南来到了徐州。当时徐州一带遭遇兵乱,战火不息。为避战乱,白居易来到了江南,在漂泊中曾到过杭州,对杭州留有很深的印象。白居易在来杭州上任的路上,回忆着他印象中的杭州:“余杭乃名郡,郡郭临江汜,已想海门山,潮声来人耳……”

    作为从京城外放的官员,白居易的心情是复杂的。年届半百,又一次外放他乡,白居易感慨万千:“退身江海应无有,忧国朝廷自有贤。且向钱塘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但同时,杭州又是一个对他有吸引力的地方,“杭州五千里,往若投渊鱼”。他对杭州充满着向往。想到杭州,想到了钱塘湖,他的心情也变得轻松起来。

    就这样,这位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诗人,开始了长达三个月的跋涉,向杭州走来。

    等待白居易的,是一个美丽的江南名郡杭州,还有那使多少诗人画家吟诵、描画不尽的西湖。

    于是,一个有抱负的知识分子与一方美丽山水的结合,演绎出一段令人动容的千古佳话;一份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景色的碰撞,酝酿出了万古流传的精美华章。

    虽然是外放他乡,但毕竟是天高皇帝远,而且作为从三品的刺史,一个地方的最高长官,还是很有实权的,也能够有所作为。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以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特有情怀和意境,使他们一旦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便会不遗余力地去实现自己的济世之志。为了杭州的老百姓,白居易可谓尽心竭力。他深人民间,体察民情,时刻系念苍生,“鳏悍心所念,简牍手自操”,为杭州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古时,与一个地方的发展和老百姓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水利,地处江南的杭州更是如此。白居易在深入调查、了解杭州的气候条件之后,心中有了底:“大抵此州,春多雨,夏秋多旱。”于是,把兴修水利作为他任内的一件大事。

    那时,由于旱灾,农田干涸,可钱塘县的县官却不肯把西湖水放出去灌溉农田,说放了水会影响湖中的鱼和菱。深知百姓疾苦,又以济世为己任的白居易,听到这话就火了,他责问县官,鱼和百姓的生命相比哪个重要菱和稻米哪个重要同时,白居易也暗自下了要在西湖里筑堤的决心。

    筑钱塘湖堤,是自居易的一项重要政绩。白居易来杭州时,西湖上原已筑有堤,但因年久失修,加上堤身较低,起不到天旱时蓄水灌溉,汛期时蓄水防洪的作用。因此他亲自主持修建了一条拦湖大堤。这条大堤建成后,不仅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还促进了杭州交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据考证,如今西湖上的“白堤”并非当时自居易作的那条堤,但人们为了纪念自居易,还是愿意把现在西湖上的那条堤称为“白堤”。这种历史形成的误解,体现着人民的情感,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湖防完成后,为了说明筑堤的作用、灌溉方法,告诫后任刺史在使用这条堤时应注意的事项,白居易写了一篇《钱塘湖石纪》,并刻石立于湖边。如今,白居易的这篇《钱塘湖石记》刻于杭州西湖北角圣塘闸照壁。

    白居易还十分注重西湖的环境保护,保护西湖水面不受侵占。他作出规定:谁破坏了西湖的环境,就要受到惩罚,如果是穷人就罚他在西湖边上种树,是富人就罚他到西湖上去除葑草。由于白居易的努力,西湖及周围“湖葑尽拓,树木成荫”,更加秀丽。

    地处钱塘江边的杭州,由于常受海潮的侵袭,古时土地的碱性很重,地下水不能饮用,淡水资源不足,居民饮水成为一个大问题。唐德宗时,杭州刺史李泌在杭州城内开凿六井,引西湖水入井,使居民有了淡水可以饮用。但到白居易任时,西湖与六井的通道已严重淤塞,于是白居易又带领杭州人民疏浚了输水通道和六井,使西湖清水又能长流杭城。对此,史书都有记载。《新唐书白居易传》载“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西湖游览志》录:“白居易缵(继续)邺侯之绩而浚治之,民以为利。”

    乾隆《杭州府志》还记载,白居易把西湖水引入运河,使大运河与杭州城市相沟通,从而推进了杭州城市的发展。

    这些为民办的实事,杭州人一直铭记至今。现在看来,杭州老百姓能记住白居易的原因,首先是他为杭州人民办的实事,然后才是他的诗词。

    当然,自居易的诗文比起他的政绩来说,也毫不逊色。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国家级的诗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也居有重要的地位。现代有人认为让白居易来杭州当刺史是大材小用。这样一位大诗人,他的诗词对杭州文化的贡献,对宣传杭州的作用,是很难用经济的尺度来衡量的。按照现在的说法,其广告效应不可估量。

    千百年来,西湖的美丽使多少文人学士梦萦魂牵,感慨万千,文思泉涌。像白居易这样的大师,对美的感怀自然就更多、更强烈。西湖山水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诗篇。西湖山水也因为有了他的诗篇而魅力四射,享誉中华。

    《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西湖诗词中比较有名的一首: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春天的西湖,激发着白居易的美感和诗情,时隔一年,白居易又写下了《春题湖上》: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诗中最后两句,是诗人想到三年的任期很快就要满了,对杭州充满着留恋。“勾留”两字,写出了西湖的吸引力和魅力。

    白居易的许多诗词,描写和反映了当时杭州的各方面情况,是我们现在了解唐朝杭州情况的很好的资料。《余杭形胜》中,展现出当时杭州的状况:

    余杭形胜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

    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

    在《杭州春望》中,白居易则更加形象地描绘出了杭州当时的情形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诗中的高楼、长堤、丝织和酿酒业、繁华市井、名胜古迹,展现了一幅活生生的唐朝时期杭州人的生活画卷。

    白居易喜欢杭州的春天,擅长写西湖春色,在他的笔下,春天的西湖是那样的美丽,充满生机。而西湖的夏天、秋天和冬天,在他的笔下也是气象万千,各具特色。在《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中,写尽了杭州秋色:

    淡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

    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图写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作为文化人,白居易自然比较关心杭州的文化建设,提倡文化教育,用他的话来说,是“唯化州民解咏诗”。由于他能写诗,又提倡诗教,使杭州的老百姓也理解并热爱诗歌。他还把当时京城十分流行的《霓裳羽衣舞》带到了杭州。白居易似乎对这个舞蹈情有独钟:“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亲自教杭州的乐妓们排练。

    酷爱山水的白居易,笃信佛教。他常游寺院,访僧人,与杭州的佛教界结下了因缘,孤山寺、韬光寺、凤林寺等寺庙都曾留下了他的足迹,传诵着他与名僧汲水烹茗的佳话。白居易在任期间,曾12次去过灵隐天竺,与在灵隐西峰巢枸坞结庵传道的四川高僧韬光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吟诗唱和,情趣相投,结为诗友。

    自居易还与凤林寺的圆修有很深的交往,经常去拜访圆修。一次,白居易向圆修请教佛法禅意,修圆说了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这个道理小孩也会讲。”圆修说:“三岁孩儿虽说得,八十老翁行不得。”自居易听后深感钦佩,他很同意佛教重在实践的禅意。

    山水景物幽美、山门禅寺宏伟的灵隐,是杭州地方官的必到之地。唐代时到杭州任刺史的官员,比较通行在灵隐建亭寓志。从刺史相里造在灵隐山谷间建虚白亭开始,一共建了5座亭子。白居易到杭州任刺史后,也想在灵隐留下点纪念物。但他的五位前任已经各建了一座纪念亭,为灵隐增添了许多景观,“五亭相望,如指之列,佳境殚矣,虽有敏心巧目,复何加焉”自居易不想再建亭子了,他要发挥其大文豪的特长,一来可以咏灵隐景物之美,抒发胸臆,二来可以用作纪念。于是他给世人留下了一篇流传了千百年的脍炙人口的《冷泉亭记》。

    白居易还挥笔题写了“冷泉”二字。两百年后,苏东坡来到杭州,在“冷泉”二字后,加上了一个“亭”字,为灵隐和冷泉亭留下了一段佳话。随着岁月的流逝,唐朝5位刺史所建的5座亭子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只有“冷泉亭”屡经翻建,还留在溪流边。这不知是否与白居易的那篇《冷泉亭记》有关那自居易和苏东坡并题的“冷泉亭”匾额,也早已不知去向。现在,人们只有从自居易的《冷泉亭记》中,遥想当时“冷泉亭”的风光。

    三年时间,转眼即过。白居易杭州刺史任满,就要离开杭州。在离任前的几天,白居易又走了杭州的许多地方,徘徊在西子湖边。他对杭州十分留恋,依依惜别: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白居易对杭州人民更是有着强烈的感情:“若令在郡得五考,与君展覆杭州人。”要是让我在杭州的任期再长一点,我会把仁爱带给更多的杭州人!

    当了三年杭州刺史,在说到自己的政绩时,白居易很谦虚:

    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

    唯向郡城中,题诗十余首。

    那么,白居易要留点什么给杭州呢

    惟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其謇,自居易还把自己的大部分官俸留在了杭州的官库中,以使他的继任者可在急需时调用。而更加珍贵的是,白居易把他那200首诗、那种可贵的人文精神留在了杭州,留给了西湖。

    白居易太爱杭州了,他想带点东西回去作个记念。带什么呢把自己的官俸都留在官库中的白居易,自然不会带走金银财宝。最后,他在天竺山中捡了两块小石子。“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就是带走了两块石头,仍使这位刺史感到了不安。自居易的行为形象具体地告诉人们,怎样叫廉洁,什么是清官。

    白居易离开杭州的那一天,杭州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提着酒壶前来送行。白居易在杭州人民的夹道相送中离开了。后来杭州人在孤山南麓建立了白公祠,以纪念白居易。这正是应了一句老话:老百姓的眼里有杆秤。

    自居易奉召回京城任太子左庶人,后来还当过苏州的刺史。

    人虽已离去,但心却仍牵挂着杭州。由于怀念西湖,几成疾病,他在给同僚的诗中说:

    一片温来一片柔,时时常挂在心头,

    痛思舍去终难舍,若欲丢开不忍丢。

    恋恋依依惟自系,甜甜美美实他钩,

    诸君能问吾心病,却是相思不是愁。

    那么他的相思是什么呢他说“乃是南北两峰,西湖一水也!”

    离开杭州十年以后,回首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居易在洛阳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历官二十政,

    宦游三十秋。

    江山与风月,

    最忆是杭州。

    在另一首诗中,自居易又表达了同样的心情: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那一年,他听说著名诗人姚合要到杭州当刺史,十分高兴,写了两首诗为姚合送行。“且喜诗人重管领,遥飞一盏贺江山。”他为杭州又有了一位诗人当刺史而感到高兴。他已经完全把杭州当作了自己的家乡,嘱咐姚合:“与君细话杭州事,为我留心莫等闲。”

    公元838年,66岁的白居易在洛阳遥望杭州,写下了让杭州人民深深为之动容的不朽诗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杭州,西湖,在白居易的心中,永远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他人生旅途中经常回味的重要驿站。令人遗憾的是,自居易却再也没有能回到他魂牵梦萦的杭州和西湖。

    文章出处:节选自孙跃《杭州的名人》(责任编辑:张凌鸿)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上一页 加入书签 目录 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 特种精英玩网游   重振大明   齐天大魔猴   仕途青云   神弃   神峰   网游之统领天下   网游之主宰万物   万能神戒   网游之影子大师   穿越之嫡女锋芒   约会大作战之反转士道   武侠英雄联盟系统   游戏王之竞技之城   撼仙   娇蛮小姐傲总裁   御龙无双   天玄剑传奇   婚城难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