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府 > 填充字数 明海船

填充字数 明海船

推荐阅读: 宝鉴   扶明录   叶辰萧初然   重生之再铸青春   女神的上门豪婿(又名:女神的超级赘婿,主角:赵旭)   女神的上门豪婿   女神的上门贵婿   逆天丹帝   神魂丹帝   神魂丹帝   重生之搏浪大时代   仙府种田   这个领主大人非常科学   六指诡医   重生之我真是富三代   刚被悔婚超级天后带娃堵门   踏枝   叶君临  

    战船

    战船是罗懋登提到的最后一种船型,有五桅,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是担任护航的专用舰船。

    英格兰的战船是一种强有力的快速帆船但只有英格兰才能建造。

    英格兰海岸城市的战略资源贮存区必须要同时有铁以及硝才能生产战船。

    在17世纪中叶,整齐排列在战舰两旁的加农炮,变成海上战争中一种决定性的武器。这种笨重的火炮需要有炮台以及坚硬的短船身来承载,而小桨船狭长又轻薄的船身并无法满足这些需求。近代的伊莉莎白大帆船是一种真正的战船,这种当时最令人胆寒的海上霸主在三层甲板上都安装有火炮,同时携带有100枚的炮弹。英格兰的皇室靠着它在公元1610年,将皇室的声势推上了颠峰,并在1637年成功地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霸权。在18世纪中叶,这类的大战船,像是英格兰的胜利号以及法兰西的罗莉安号,主宰了当时的海上战争,而且这种辉煌战史一直延续到铁甲船的出现才告终止。

    六桅座船

    粮船

    罗懋登说,粮船有七桅,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这种船舶主要用来运载船队所需的粮食以及后勤供应物品。使船队沿途航行无补给匮乏之忧。

    马船

    马船又名马快船,是明初的大型快速水战与运输兼用船,《明会典》注明,“以备水军进征之用”,明人罗懋登的《三宝太监西洋记》中,称其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有八桅,其体型尺度与《瀛涯胜览》中提到的中型宝船一致。在《续文献通考》卷五十三“职官”三中,曾提到“马船”专司供送官物。由此揣测这种船舶编列在船队之中,其主要任务可能是运载船员所携带的马匹以及下西洋时输出或输入的大量物品。

    宝船

    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是明时期中国造船工匠结合之前历代的造船成果,制造的中国航海史也是世界航海上最为巨大的木质帆船。它在船队中的地位,相当于今日大型舰队中的旗舰,为整个船队的主体船舶。明人祝允明在《前闻记》“下西洋”条中所说的“如清和、惠康、长宁、安济、清远之类”的船名,很可能就是这种宝船。郑和船队中的巨型宝船,主要建造于南京宝船厂。

    据郑和随行人员巩珍的目击纪实,说这种宝船“体势巍然,巨无与敌”。但没有言明宝船的实际尺度。另据《明史》等有关史料所见,宝船尺度最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专家对文献记载是否有误,仍在争论)。(根据《中国度量衡制史》记录明尺31.1厘米计算,船长139米,宽56米;若按出土的明代木尺实物28厘米计算,船长124米,宽50米)

    宝船上的航行设施也不同于一般,据有关资料称,大型宝船设有九桅、张十二帆,其“蓬、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注:如图,中国帆船使用的是扇形帆,与西方的横帆不同)。1957年5月,在南京下关三叉河附近中保村的明宝船厂船坞遗址中,出土一根巨型舵杆,全长11.07米,据舵杆上原有的榫孔测算下来,这支舵的舵叶高度,为6.25米左右。由此足见巨型船体一斑。

    具体尺寸按照英国学者米尔斯推算,宝船排水量3100吨,可载重2500盾。根据中国学者唐志拔计算(数据载于他的著作《中国舰船史》第七章),宝船排水量应该达到5000~10000吨,而根据1985年集美航专、大连海运学院、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合作,按照造船原理和中国式木帆船营造法式将宝船复原后,核算最大好宝船满载排水量约22848吨,取之方型系数0.43,可载重9824吨(见彭德清等编著的《中国航海史》第四章),这应该是最权威最真实的数据。中华先人的伟大智慧令人叹服,相比之下西方的木质帆船始终没有超过10000吨,13~17世纪的欧洲卡拉维尔式帆船排水量2000~4000吨,3~4桅,而且西方大型的木质帆船容易船首位下沉,严重影响航行性能,甚至会导致风暴中船只解体。宝船的出现,说明了我国的造船工艺曾经很好的解决了船体强度和木材榫接的问题,如此巨大的木质船只,依然可以是四千石到六千石(约合五百吨到八百吨),一说是二千石到三千石(约合二百五十吨到四百吨),元代海运大船八九千石(一千二百吨以上)。清代道光年间上海有沙船五千艘,估计当时全国沙船总数在万艘以上。沙船运用范围非常广泛,沿江沿海都有沙船踪迹。早在宋代以前公元十世纪初,就有中国沙船到爪哇的记载。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都有沙船类型的壁画。

    亦称“大福船”。福船是一种尖底海船,以行驶于南洋和远海著称。明代一种巨型战船。宋人说:"海舟以福建为上。"明代我国水师以福船为主要战船。

    古代福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尾高昂,两侧有护板。全船分四层,下层装土石压舱,二层住兵士,三层是主要操作场所,上层是作战场所,居高临下,弓箭火炮向下发,往往能克敌制胜。福船首部高昂,又有坚强的冲击装置,乘风下压能犁沉敌船,多用船力取胜。福船吃水四米,是深海优良战舰。

    郑和下西洋船队的主要船舶叫宝船,它采用的就是中国古代适于远洋航行优秀船型--福船型。

    《明史兵志四》:“(大福船)能容百人。底尖上阔,首昂尾高,柁楼三重,帆桅二,傍护以板,上设木女墙及炮床;中为四层,最下实土石,次寝息所,次左右六门,中置水柜,扬帆炊爨皆在是。最上如露台,穴梯而登,傍设翼板,可凭以战。矢石火器皆伏发,可顺风行。”

    福船特有的双舵设计,在浅海和深海都能进退自如,宝船是商人和海盗们对超大型福船的通称,这种船适合近海贸易,载人和载货量均是一流,船体宽大结实,百叶窗一样的木质船帆可以使用很多年不换。前进速度慢而稳,通常用来运载瓷器等易碎物品,只有泉州到吕宋之间海盗较少的海面上,这种船才出现。

    [编辑本段]广船

    广船产于广东,与沙船、福船成为我国古代的三大船型。它的基本特点是头尖体长,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船体的横向结构用紧密的肋骨跟隔舱板构成,纵向强度依靠龙骨和大维持。结构坚固,有较好的适航性能和续航能力。

    中国古代造船工程技术成就

    科技文明中国古代造船工程技术成就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周世德

    船型

    中国是世界上造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历史上,中国木船船型十分丰富多彩。到本世纪五十年代估计有千种左右,仅海洋渔船,船型就有二三百种之多。我国古代航海木帆船中的沙船、鸟船、福船、广船,是最有名的船舶类型,尤以沙船和福船驰名于中外。

    沙船在唐代出现于江苏崇明。它的前身,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沙船在宋代称“防沙平底船”,在元代称“平底船”,明代才通称“沙船”。

    沙船载重量,一般记载说是四千石到六千石(约合五百吨到八百吨),一说是二千石到三千石(约合二百五十吨到四百吨),元代海运大船八九千石(一千二百吨以上)。清代道光年间上海有沙船五千艘,估计当时全国沙船总数在万艘以上。沙船运用范围非常广泛,沿江沿海都有沙船踪迹。元明海运最盛时期年运量达三百五十万石以上。远洋航线沙船也很活跃。早在宋代以前公元十世纪初,就有中国沙船到爪哇的记载。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都有沙船类型的壁画。二十世纪初有人认为,当时从我国北方到新加坡航线上的沙船,就是中世纪以前从我国到红海以及东非港口贸易的那种船。

    公元十五世纪初的明代初年,郑和七次下“西洋”,二十多年间访问了三十多国,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每次出动船舰一百多艘或两百多艘,其中宝船四十多艘或六十多艘,共载两万七千多人。当时在南京和太仓造船,集中在太仓刘家港整队出海。郑和宝船长约一百五十米,舵杆长一一_○七米,张十二帆,这是最大的沙船了。

    五桅沙船。

    沙船有许多特点:第一,沙船底平能坐滩,不怕搁浅。在风浪中也安全。特别是风向潮向不同时,因底平吃水浅,受潮水影响比较小,比较安全。第二,沙船能调俄使斗风(详见船舶动力一节),顺风逆风都能航行,甚至逆风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传统的船舶设计的代表作,表现了我国船工的智慧和创造性。

    清初,福建赶缯船的设计,是我国古代福船系统设计放样的精华。赶缯船的龙骨是有弯度的,先决定龙骨长短,后决定弯度。先由船长决定龙骨总长度,再按比例决定三段龙骨长度。其次便要决定龙骨两端的起橇(起翘),根据前后起橇就决定了龙骨的弯度。我们知道,三角形已知两边和高是不难画出的。以前起橇作高,前龙骨和中龙骨作两边,画出一个三角形;再甩后起橇、中龙骨和后龙骨又画出一个三角形。把两个三角形相同的一边(中龙骨)重合起来,再描绘平滑曲线,如上图所示,便绘出龙骨纵剖面图。

    赶缯船的横剖面,设计和绘制程序如下:设梁头(船上的横梁)长若干,这就是上平墨长度(上平线,墨是墨线)。每上平墨一丈配下平墨(下平线)若干。上下平墨互相平行,两端两两连接起来就是边墨(边线)。上下平墨间的垂直距离等于舱深减去鸡胸,这就得出上下平墨间的距离。又有所谓“样橇”,就是为了把水圆转处画得肥圆一些的起橇。样橇是边墨和下平墨的交点到水圆转处的垂直距离(和边墨垂直)。如图所示,画出上下平墨、边墨、鸡胸、样橇以后,再把上平墨两端,鸡胸下端,两个样橇外端,五点连成一条平滑曲线,这一条平滑曲线和上平墨就构成了船舶横剖面单线图。由四大梁头处的四个横剖面(四大梁头指头禁梁、驶风梁、官舱粱、尾禁梁),以及龙骨纵中剖面,构成赶缯船的基本线型图。

    此外,在边墨的中点画一根和边墨垂直的线,叫班胸,可以使水线附近的弧度更加肥满一些。

    这种传统的船舶设计方法是我国船工创造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古代船舶设计方法。它的特点是方法简便,效果良好,整体局部巧妙结合。以船舶的横剖面为例,变更上下平墨和边墨围界起来的梯形,是横剖面的整体变更。变更样橇、班胸等的长短,那是局部调整。把整体变更和局部调整灵活地互相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套十分简便而又巧妙的设计方法。它体现了我国船工的智慧和创造性。

    至于我国各个地区各种船型的设计,往往采用各种不同的设计模数,一代一代地传授下来,而采用哪一种尺度作基数,那是各不相同的。

    船舶建造

    南京市汉中门挹江门之间的三汉河中保村,相传是宝船厂遗址。遗址上分布着许多长方形大型水塘,依次称一、二、……有几个塘长二百到二百四十米,宽二十七到三十五米,深二米左右,当地居民都知道这是建造宝船的地方,至今仍有“上四坞”、“下四坞”的名称。在这几个大船坞遗址当中,1953年、1957年和1965年先后发现长一一_○七米的大舵杆以及残损的绞关木(复原长四_七五米)等船上设备构件。这八个大船坞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制造宝船的历史见证。

    在造船过程中设计船模,以及利用船坞造船,历史文献累有记载。宋代有黄怀信用大船坞修理大船,明代有“二十五日出坞,坞那造船之所”等记载。金代张中彦“手制小舟,才数寸许,……”记述了建造船舶先制船舶模型的过程。这比战船“木样”的记述更加明确地表示了设计建造船舶的程序。由此上溯到秦汉时期,汉墓中几次发现的木制、陶制船舶明器,类似船舶模型。这至少可以说当时在造船过程中已经具备了先制造船模的条件。而广州秦汉造船工场遗址的发现,似乎更加足以证明,在历史上我国船工很早就利用船台造船,利用滑道使船舶下水了。

    1974年底在广州市发掘的秦汉造船工场遗址,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古代船舶工场,有三个平行排列的造船台,还有木料加工场地。船台和滑道相结合,外形和铁路相似,由枕木、滑板和木墩组成。枕木分大小两种。滑板宽距可以调节。一号船台两滑板中心间距一_八米,船的宽度应是三_六到五_四米;二号船台两滑板中心间距二_八米,能造五_六到八_四米宽的船。滑板上平置两行承架船体的木墩,共十三对,两两相对排列,高一米左右。在船底钻孔、打钉、缝,有这样的高度是比较合适的。

    一号船台南侧有木料加工场地,场地上有烘弯木料的“弯木地牛”结构。还出土了划线铅块,这是下料时划线用的。造船台出土铁铸、铁凿、铁钉和缝用的“挣凿”,此外还有方锥形木垂球(取垂线用)。

    秦汉时期相当规模的造船基础,为以后唐宋时期我国远洋帆船的高度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就使我国航海木帆船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声誉卓著达一千年以上。

    船舶性能

    我国古代船舶有很好的性能,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快航性。如江苏沙船由于多桅多篷,篷又高,能充分利用风力,船体吃水又浅,阻力小,所以快航性好。鸟船头小肚膨,身长体直,由于型线比较好,在速度方面和沙船、唬船差不多一样快。明清时期各种船型当中具有快航性能的不少,如淮扬课船、江西红船等内河船,也都具有快航的特点。

    第二,抗沉性。我国古代船舶的抗沉性是世界闻名的。唐代的船已用桐油石灰缝,使船舶具有很好的抗沉性。有人认为晋代八槽舰就是八个不漏水的舱(水密隔舱),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明,但是当时的确已经具备制造水密隔舱的条件。宋元时期我国船舶的水密隔舱蜚声中外,许多外国朋友提到中国船,就要称誉中国船的抗沉性和水密隔舱(一舱两舱漏水,不至于全船沉没)。而西方到十八世纪才有水密隔舱。

    第三,适航性。我国古代的船舶船型众多,多能因地制宜。各种不同船型能适应各种不同的地理环境。例如北方沿海多沙滩,我国船工就创造了平底沙船,少搁无碍。不管顺风逆风,甚至逆风,帆不大,船跑得不快。后来逐步发展到三帆、四帆、五帆、七帆,甚至十二帆。人们并发现帆挂桅顶最有效。所谓“头巾顶可以提吊船身轻快”,顺风时使用“头巾顶”航行速度就加快。在大篷的两边加“插花”,可使船身不欹侧。“插花”多在旁风时使用。大篷下面再加“篷裙”,更能降低风压中心。

    风篷增多固然可以充分利用风力,但同时也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加重了船工的劳动。如遇风暴突然来临,不能把帆及时降下,就有折桅翻船的危险。于是又逐步简化到一桅只有一帆,而帆的面积加大,使得既能充分利用风力,又便于操作和节省劳力。明代公元十五世纪以后,我国帆船的篷帆便逐渐简化。从简单到复杂,又从复杂进步到在同等效率下力求简化,这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古代,我国船舶动力大多使用风力,特别是长途航行。至于短途航行,却多使用桨橹。而桨轮船(车船)的出现,在一千多年当中也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南北朝时期祖冲之造千里船,日行一百多里。千里船可能是一种桨轮船。唐代李皋(733―792)创造桨轮船,史书记载十分明确:“为战舰,扶二轮踏之,翔风破浪,疾若挂帆席。”(《旧唐书_李皋传》)桨轮船到南宋就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在洞庭湖起义的农民领袖杨么(?―1135),他的部下高宣曾经创造许多桨轮船。宋代大型的桨轮船长二三十丈,可容战士七八百人。杨么的桨轮船有楼两三重,载一千多人,吃水一丈左右。桨轮船车数从四车、八车增到二十车、二十四车、三十二车。当时还有一种飞虎战舰是四车船,四轮两轴,每一轮桨一般有八叶桨片。以后一直到清末二十世纪初,我国南方地区还曾有过少量桨轮船。桨轮船的动力是用人力,不如帆船使用风力经济,因此,虽然在一定时期里面也曾形成,但是终于未能十分广泛地使用。

    桨轮船也叫明轮船,是把桨楫改成桨轮推进,把桨楫的间歇推进改成桨轮的旋转推进(连续运转)。桨轮船的出现是船舶推进技术上的一次重大进步。从唐代李皋算起,我国创造桨轮船比西方桨轮船的出现要早七八百年,欧洲到十五、十六世纪才有桨轮船出现。

    船舶的动力问题解决了以后,同样重要的是航行方向问题。

    这个问题又可分两个方面,一是掌握航向,一是辨别方向。掌握航向靠舵。我们知道,用桨橹推进的船舶,可以不需要船尾舵:而帆船却非有船尾舵不可。在我国,汉代陶船明器(广州汉墓出土)上的船尾舵,可以明显地看出由“梢”发展成舵的迹象,它标志着当时船尾舵的出现。我国船工创造船尾舵比西方约早四个世纪。以后逐步发展,甚至有了正舵、副舵、三副舵。两千多年来,我国船工创造了各种形式的舵,如升降舵、平衡舵、开孔舵等各种式样。平衡舵和开孔舵都可以降低转舵力矩,使转舵省力。我国在唐宋时期已经有平衡舵。

    至于用指南针辨别方向,那更是我国航海技术的突出成就。航海船舶沿海岸航行,不需要辨别方向的仪器,老舵工熟悉沿海岸水域的海水深浅,看海岸远近趋深避浅,船上往往只有舵工。在大洋中航行,舵工掌舵就要听“火长”指挥(火长就是现今所谓“领航员”)。所谓“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说的就是这个情况。在大洋中航行,一望无边,指南针就成为必不可少的航行仪器。“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朱或:《萍州可谈》)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在宋代用于航海,是我国航海技术的卓越成就,比西方要早两个世纪

    古代福建先进的造船业(图)

    明代出使琉球的封舟

    福建有漫长曲折的海岸线,人民长于舟楫,擅于航海,造船业长期居全国领先地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习于水上活动的闽越先民,就“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所制首尾尖高的独木舟,称“舟了舟鸟船”。

    三国时期(220~265),吴国在福建沿海设有造船工场,设“典船都尉”。当时福建修造的海船多为方尖底型,并建有石压舱,以增强稳性和抗风力。西晋初期,能造具有8个水密隔舱的船。

    唐代(678~907),福建造的海船在坚固性、稳定性、适航性和水密隔舱的安全设施等方面,均居世界前列。当时泉郡的乌船“船头尾尖高,当中平阔,冲波逐浪,都无畏惧”。

    宋代,朝廷在福建设造船指挥所,造船场遍布沿海各地。福建制造的远洋海船规模大,中等客舟长10余丈,深3丈,阔2丈5尺,可载2000斛粟,每个舟篙师、水手60人。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经高宗同意,在福州一次建造海舟至千艘。宋人吕颐浩说:“南方木性与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为上,广东船次之,温、明船又次之。”1974年泉州湾后渚港发掘的宋代海船,即是当时先进的造船技术的宝贵实物。

    1995年纪念金币“封舟”

    元代,泉州是全国的造船中心。至元十七年(1280年)泉州造船3000艘。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护送阔阔真公主出嫁波斯。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说:“大船三至十二桅,可载千人,皆造于刺桐(泉州)及兴兰(广州)二埠。”元代福建造大船载重量超过了宋代,船侧和船底用二重或三重木板加固,还用桐油、石灰、麻丝等稔缝,防止漏水。每一艘船有十余舱,每舱彼此密隔,即使有一两舱渗漏,也不至全船沉没。大型海船大桅杆高达10丈以上,头桅杆高达8丈以上。帆用藤篾编织,其状如席,顺风调帆。除风帆外,船上还有橹、桨、篙等人力驱动装置,以便在无风时使用。

    明永乐元年(1403年),朝廷命福建都司造船137艘。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所用的宝船不少是在闽江口一带制造的,最大的44。4丈(约150米)、宽18丈(约60米),每船平均乘载400~500人,最大的达1000人。从尺度、结构、装备等方面看,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船舶。即使“洪涛接天,巨浪如山”,仍然“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

    明成化年间(1474年),福建市舶司自泉州迁至福州,造船场遍及全省沿海各地,官办和私人办的造船业都很发达。其工艺先进、设备精良。主要有福船、宝船、封舟、白艚船。明末清初,活跃于东南沿海的郑芝龙、郑成功的舰队以及称雄海上的林道乾、蔡牵等海上势力的船舰,很多建造于包括泉州等地的福建民间。

    清代福州是最大的造船中心,所造海船供省内外使用。当时赴日本贸易的船就标有“福州造,自南京出洋船”或“福州造,自广东出洋船”的字样。清代福建造的船质量优良、性能可靠,在远洋航运和海上战斗中都首屈一指。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率师攻取台湾的施琅指出,福建“沿海新造贸捕之船,皆轻快牢固,炮械全备,倍于水师战舰”。

    值得一提的是,1867年1月福建船政局制造的中国近代第一艘轮船“万年青”号,船长78。54米,宽9。17米,功率150马力,时速10海里,货舱可装货70万斤,煤舱可装煤25万斤。

    小资料

    福船是明代(1368年~1644年)福建造的官船。福船是远洋大船,高大如楼,设楼三层,其底尖,其上阔,其首高昂,其尾高耸。船体狭长,吃水深。密封隔舱,如一舱漏水,他舱则无恙。福船最长约147米,宽约60米,载重约1000吨,平均容纳400至500人。福船既用于航海运输,也用于海上作战,在明军与倭寇作战中显示了强大的威力。

    明代福州港是对琉球交通的主要口岸,也是册封使团的启航港口。明廷册封琉球使团乘坐的封舟是福船型,建造十分考究,具备抗沉性、快速性、操纵性、稳定性等性能,载重量为500吨。封舟的首尾都有“虚艄”,体型瘦长、尖底,张挂5帆,受风面大,具有良好的横向航海性能,历次封使团渡海,都没有留下海难的记录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上一页 加入书签 目录 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 特种精英玩网游   重振大明   齐天大魔猴   仕途青云   神弃   神峰   网游之统领天下   网游之主宰万物   万能神戒   网游之影子大师   穿越之嫡女锋芒   约会大作战之反转士道   武侠英雄联盟系统   游戏王之竞技之城   撼仙   娇蛮小姐傲总裁   御龙无双   天玄剑传奇   婚城难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