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 > 历史军事 > 女真金国的百年风云 > 第三卷 灭辽吞宋的女真第一人---吴乞买篇 三、宋国永远的伤痛---靖康之难

第三卷 灭辽吞宋的女真第一人---吴乞买篇 三、宋国永远的伤痛---靖康之难

推荐阅读: 宝鉴   扶明录   叶辰萧初然   重生之再铸青春   女神的上门豪婿(又名:女神的超级赘婿,主角:赵旭)   女神的上门豪婿   女神的上门贵婿   逆天丹帝   神魂丹帝   神魂丹帝   重生之搏浪大时代   仙府种田   这个领主大人非常科学   六指诡医   重生之我真是富三代   刚被悔婚超级天后带娃堵门   踏枝   叶君临  

    公元1126年初,金国东路军主帅完颜宗望孤军深入,直达汴京城,发动了对汴京城的第一次攻击。

    最终结果是,宋金双方各有胜负,难分上下,而完颜宗望出奇的好运,靠着赵桓同学的帮助,居然凭空获得了大量的钱财和土地。

    这位二太子心满意足的带着宋国的战争赔款撤回了河北。

    而和他同时出兵的另一位大哥完颜宗翰却是倒霉的要命,本来约好和完颜宗望会师汴京的这位大哥却是寸步难行,被阻挡在了太原城脚下。

    公元1125年的十一月,完颜宗翰(粘罕)率领西路军从西京大同府出发,目标直指宋国的山西重镇太原府。

    进军初期非常顺利,粘罕的金国大军像秋风扫落叶般横扫朔州、代州,转眼之间就将兵临太原城下。

    太原城位于山西的中部,又称晋阳,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太原便是易守难攻的军事重镇。

    在五代军阀混战时期太原曾是北汉刘崇割据势力的都城,而宋国的开国皇帝赵老大为了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多次派大军征讨太原,都未能成功。

    赵老二踩着他大哥的肩膀,依靠手下文武众臣的帮助,终于在公元979年攻破了太原城,消灭了北汉割据势力,统一了整个中原。

    而为了攻破这个太原城,赵老二动用了大量的军队、消耗了大量的经费、用了五个多月的时间,损兵折将无数。

    因此,赵老二作出了一个影响宋国以后命运的非常重要决定----拆毁城墙坚固的太原旧城,在旧城东北新建了一个太原城。

    而新建的太原城已经失去了以往旧城的风采,易守难攻不再是太原的优势。

    正当粘罕的大军即将兵临城下时,太原城内的最高长官不思抵抗,却想着如何逃跑,这位最高长官正是我们熟悉的童公公。

    童公公自从收复燕京等六州后,得到了赵老师的重重奖赏,被封为广阳郡王,燕山、河北宣抚使,个人的荣誉地位达到了围攻太原城的金兵将要大举撤军,而这对赵桓来说绝对是个天赐良机啊!

    于是,许老先生奉了赵桓的旨意,要求种师中立即从河北井径出兵,跨过太行山,与姚古、张灏三支部队共同攻击太原城外围的金兵,争取一举击败金兵,解太原之围。

    对于这种来源都不明的军事情报,种师中是非常持怀疑态度的,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小种深知“知已知彼”的道理,如果自己冒然出兵,很可能会遭受惨败。

    但许老先生立功心切,容不得小种对自己的情况有所怀疑,要求小种不得延误战机,立即出兵救太原。

    万般无奈之下,小种将军只得留下了大量的军需物资,带领手下的精锐部队轻装上阵,迅速出兵太原。

    临行前,小种还派人通知姚古、张灏两位将军,约定时间共同出兵。

    1126年五月,小种率领部队从河北井泾出发,跨过太行山,目标直指太原城。

    出兵初期,又是出奇的顺利,小种一路上并未遇到金兵有效的抵抗,很快部队便来到了离太原城不到五十里的石坑。

    由于前期进军太顺利,使的小种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也产生了麻痹大意的思想,他以为金兵的主力可能真有像许先生所说的那样牛头马面走了。

    因此,当探马回报榆次方向有金兵运动时,小种也毫不在意,他认为肯定是金兵的少数北当零散部队。

    但很不幸,这次小种遇到的是金国的主力部队,金国名将完颜娄室的部队。

    小种的出兵行动早已被银术可和娄室所察觉,为了消灭这股宋军,完颜娄室决定亲自出马。

    但有位年青将领自告奋勇要求出战,并且娄室很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因为这位年青将领不是别人,正是完颜娄室的亲生儿子完颜活女。

    说起这位完颜活女,真是“虎父无太犬子”,早阿骨打宁江州起兵时,年仅十七岁的完颜活女便随父参军,并且在战场中英勇杀敌,引起了阿骨打的注意。

    战斗结束后,阿骨打亲自为活女治伤敷药,并且预言这位少年以后必将成为女真人的一代名将。

    阿骨打的预言一向比较准确,在以后的抗辽战争中,活女跟着父亲东征西讨,为金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这十多年来,活女一直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虽然也曾立过战功,但至多是一名副将,知名度根本无法和自己的父亲相比。

    这次,活女再次跟随父亲南下攻打太原,因此决心要寻找机会立下大功,摆脱父亲的阴影,使自己也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将军。

    于是,活女便主动要求承担起阻击种师中的艰巨任务。

    金国的年青将领活女在石坑附近遭遇宋国的种家名将种师中,双方展开激战。

    这场战役是宋国的老一代将领同金国新一代将领之间的第一次交锋,如果按经验、资历来讲,似乎活女根本不是小种的对手。

    但活女是第一次南下和宋军交战,并且是憋足了劲要立下大功。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活女才不管你小种是什么西北名将,他所做的是要击败眼前的这个对手,使自己能够在金国的阵营中脱颖而出,成为金国的勇将。

    因此,遭遇战的初期,活女居然和小种打了个平手,双方各有胜负。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对小种越来越不利,原因是小种次番是轻装上阵,大量的军粮物资料都留在了真定,战争拖的越长,对不小种越不利。

    而且更加要命的是本来约好共同出兵的姚古和张灏不知为何原因按兵不动,见死不救。

    宋国将领在共同出兵的问题上不知犯了多少次错误了,早在当年郭药师攻打燕京时,刘光世就干过这类蠢事,导致郭药师大败。

    而这次,姚古和张灏没有出兵的原因居然轻信了手下一位偏将的谎报。

    姚古手下有位叫焦安节的部将,估计是患了“恐金症”或是其它原因,不愿和金兵交战,于是这位仁兄居然向姚古谎报军情,称粘罕又重新杀回了太原。

    姚古和张灏其实也有点恐金,听焦部将这么一忽悠,也就顺势按兵不动,采取观望的态势。

    援兵不至,粮草不济,同时对手又是金国新一代的优秀年青将领,因此这场战争小种注定将成为失败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种的军队由于得不到粮草的供应,已经军心大乱,无心恋战,出现了大量的逃兵。

    无可奈何,小种只好退至距离太原一百多里的榆次。

    完颜活女是不会轻易放过自己的对手的,他率领大军紧追小种。

    双方在榆次再次展开激战,但这次小种已经无力回天了,手下的士兵们纷纷四散而逃,最后仅剩下四百多人。

    小种最后身中四箭,含冤而亡。

    在击败种师中后,完颜活女乘着获胜的余勇回师太原,对姚古和张灏两部发动了攻击,姚古、张灏两支部队溃不成军,大败而逃。

    宋国对太原城的每二次救援行动在占有极大优势的情况下,由于某些将领的失误再次失败。

    这场战役宋国的三位主将一死两伤,但却成就了完颜活女,使他开始在金国的战争舞台上崭露头角。

    第二次救援太原的惨败对赵桓同学和其它主战派大臣来说是个重大打击,这时,汴京城内的投降派再次获得了机会。

    汴京城内的头号右倾分子李邦彦由于在第一次汴京城保卫战中的无耻表现引起了共愤,赵桓同学迫不得已把李宰相贬到邓州。

    但李邦彦走之前又干了件坏事,把自己的亲信唐恪推荐给直赵桓同学当宰相,真是前面赶跑了狼、后面又来了虎,宋国的投降派是赶之不尽、阴魂不散啊!

    刚刚上台的这位唐宰相联合另一位著名的投降派专家耿南仲开始对李纲发动了政治攻势。

    由于第二次救援太原失败,唐恪便向埸桓同学建议请遵守与金国签订的合约,按时割让河北三镇,否则惹火了金国人,可没好果子吃。

    当然,他们的建议遭到了以李纲为首的宋国主战派的强烈反对。

    那好,既然你李纲有能力收复失地,那就请你出兵救太原,唐宰相使出了他的杀手锏。

    事实证明李纲同志政治斗争经验还不丰富,一不小心就中了别人的圈套。

    因此李纲多次上书赵桓同学,认为自己只是个文官,不适合率领大军出征,请赵桓另外选派有能力的武将前去。

    但唐宰相等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的目的并不是真的想救什么太原,他们推荐李纲出战的主要目的在于把李纲从汴京城赶出来,好让他们这帮人能控制整个朝廷。

    而正巧,此时另一位宋国的重要支柱种师道老将由于闻听自己亲弟弟战死沙场后,心情极度郁闷,再加上年事已高,便向赵桓同学提出了辞职。

    于是,唐宰相便抓住这个机会,非常好心的推荐李纲出任河北、河东路宣抚使,负责组织太原城的第三次救援工作。

    宋国的老大---赵桓同学从内心也有点讨厌这位敢在自己面前大呼小叫的正直宰相,于是李纲的外调便成了不可挽回的命令。

    万般无奈之下,李纲只能率兵跨过黄河,进行救援太原的准备工作。

    但唐宰相做的太绝了,只派了一万二千多人给李纲,并且李纲要求的军需物资也打了个二折,本来申请一百万,唐宰相只批准二十万。

    朝廷内部如此的不信任李纲,使的李纲的心都凉透了,但忠君爱国的思想又能激励着他要克服面前的困难,完成皇帝下达的任务。

    于是,我们的李纲同志自力更生,在孟州附近就在招兵买马,训练军队,等待时机出兵太原。

    能有这样一位忠心的手下实在是赵桓同学的福气,但我们的赵桓同学不懂得去珍惜这种人才。

    在唐恪相和联南仲等人的再次建议下,赵桓同学怒斥李纲,要求李纲不得随意招兵买马,立即出兵太原。

    到了这个份上,李纲对这位糊涂皇帝无可奈何,只得硬着头皮出战。

    在出战前夕,李纲为了整个国家的利益考虑,再次向赵桓建议,要求将所有出兵救援太原的部队进行统一指挥,以防止出现第二次救援太原时的惨剧。

    但对于李纲这个非常合理的建议,我们赵桓同学的态度是置之不理。

    因此,宋国对太原的第三次救援工作就是在这种非常混乱的条件下进行的。

    这正是太原城外的银术可和娄室所希望看到的,因为这次宋国的援兵表面上看来势汹汹,实际上各支队伍就是各自为战、一般散沙,要击败他们并非难事。

    于是,银术可和娄室经过商议,采用分兵出击,各个击破的方针,将救援太原的四路大军全部击破。

    第三次太原救援战再次告败,整个宋国损失了十多万军队,宋国的自信心再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赵桓同学和唐宰相等人将这次失利的所有责任都推到了李纲身上,李纲同志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被再次贬官,被发配到四川奉节一带担任保静军节度副使。

    作为一名在宋国危急时刻挽救国家命运的忠良之臣,居然得到了这样的一种结局,而宋国的皇帝们一直在干这类“过河拆桥、自毁长城”的蠢事。

    但李纲还算是幸运的,至少他保住了自己的生命,使的他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还有机会继续为自己的国家效忠。

    汴京城内的投降派如愿以偿地把眼中钉李纲给赶跑了,随即又把另一个主战派的重要人物种师道再次推到了前线。

    1126年八月,赵桓同学任命种师道为河东、河北宣抚使,屯兵滑州,负责抵御金兵。

    但实际上赵桓同学给老种的只是个虚名,老种手中实际上没有多少可用的兵马。

    面对这样非常不利的局面,老种也向赵桓同学提出来了合理化建议,要求在黄河两岸的沧、卫、孟、滑四州屯集重兵,以防止金兵在秋冬之季再次南下。

    但就是这样非常正确的建议,也被赵桓同学彻底否决掉了。

    原因是唐宰相等人认为金兵刚刚被我们宋国打退,是不敢再来侵犯了,何况在黄河两岸聚集大量的兵马会花费大量的钱财和人力,为了帮国家节省开支,你老种就不要再进行无谓的军备竞赛了。

    看到自己的建议居然被朝廷以这样的借口予以拒绝,老种心中郁闷之极,再加自己亲弟弟战死沙场带来的悲伤,使得这位老将终于病倒了。

    而正当宋国朝廷上下正激烈地进行着政治斗争之际,金国却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对军队进行了充分的休整。

    老大吴乞买的第一次侵宋计划基本宣告失败,东路军在汴京城下被李纲打败,虽然二太子完颜宗望通过连哄带骗,获得了大量的战争赔款。

    但赵桓同学所答应的河北三镇却一个都没到手,河间、中山两地的守将在得到赵桓同学的指示后,拒不交城,使的完颜宗望无功而返。

    西路军更不用说了,打了两个多月,却连一个小小的太原城都没攻下,更别提会师汴京了。

    因此,在粘罕和完颜宗望回师燕云后,吴乞买严令两人加紧进行部队的训练和军需物资料的准备,计划在秋天过后再次南下攻打汴京。

    因为对于女真族这类长期生活的北方的民族来说,秋季过后是战马膘肥体壮、粮草十分充足的季节,而且气候凉爽,很适合女真士兵作战。

    因此,每年的八九月份是女真族发动南侵的最好时机。

    吴乞买当然也不会错过这个绝佳时机,但吴乞买和他大哥一样都喜欢找一些借口来发动战争。

    攻打辽国,阿骨打借的是阿疏,第一次攻打宋国,吴乞买借的是张觉,那么这一次谁又会成为倒霉蛋呢?

    不争气的宋国这次又自己惹火烧身了。

    在完颜宗望退兵后不久,金国派使者到汴京城和赵桓同学进行谈判。

    本来也就是一次很平常的谈判,但金国派的使者有问题,因为他们派了位辽国的降臣作为使者。

    这名降臣叫萧仲恭,也曾是位辽国的贵族,其祖父是辽国的名臣萧挞不也,其父亲是辽国的驸马萧特末,而萧仲恭也曾被耶律延禧封为护卫太保,兼领军事。

    而且这位萧仲恭敬是位非常忠心的大臣,在耶律延禧逃亡云中夹山期间,萧仲恭一直跟随着耶律延禧,多次冒死解救耶律延禧,直到和自己的主人一起被完颜娄室抓获。

    吴乞买被萧促恭的忠诚所感动,并没有加害他,而是以礼相待。

    萧仲恭成了亡国之人,无处可去,又看到金国皇帝吴乞买比自己的前任主人耶律延禧强百倍,于是便决定效忠金国。

    这次出使宋国,其实也是吴乞买对他的一种信任。

    但赵桓同学却对萧仲恭的辽国降臣身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为赵桓同学内心有个不可告人的阴谋。

    于是,萧仲恭便被赵桓同学请到了密室单独谈话,赵桓同学终于对这位昔日辽国的贵族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赵桓同学希望萧仲恭能联合另一位辽国的降将耶律余睹乘宋金交战之际,在金国后院发动叛乱,实现辽国的复国计划,而宋国这边会全力支持他们。

    萧仲恭听后的第一反应是害怕,第二反应是不能答应,第三反应是必须答应。

    于是,萧仲恭这位老实人也学会了撒谎,他答应了赵桓同学的要求。

    赵桓看到自己的策反计划基成功,自然是心花怒放,因此写了份蜡书,让萧仲恭带给耶律余睹,蜡书的内容无非就是策反耶律余睹起兵反金。

    如果萧促恭能成功的将这分蜡书顺利的送到耶律余睹手中的话,说不定整个宋金两国的历史就将改写。

    但历史没有如果,因为萧仲恭是个忠臣,以前对耶律延禧效忠,现在则对吴乞买效忠,因此他回到金国的第一件是便是将这份蜡书交到了吴乞买手中。

    吴乞买看到蜡书后自然是对赵桓同学这种背后捅刀的做法非常生气,但生气的同时,他也找到了一个再次攻打宋国的绝佳借口。

    公元1126年八月,经过半年多的休整,吴乞买命令完颜宗望和粘罕再次出兵南下,攻打汴京。

    而很有意思的是,这次金国出兵的战略方针和进攻路线几乎与第一次如出一辙。

    东路计划:完颜宗望从燕京出兵,目标还是汴京城。

    西路计划:粘罕从西京出兵,攻克太原,与宗望会师汴京城。

    东路军的进军和第一次一样出奇的顺利,二太子完颜宗望大破井径,种家军的另一位名将,种师道的堂弟种师闵兵败被杀。

    九月,完颜宗望攻取天威军和河北重镇真定,离黄河仅一步之遥。

    而西路军的进军似乎又碰到了老问题---太原,自从第一次南征宋国被太原城打乱整个计划后,粘罕和太原城结上了仇。

    如果太原城不能攻破,弄不好这第二次南征计划又要宣告破产,因此粘罕上此番是发了誓非要攻破太原城。

    粘罕的自信是有理由的,金兵从去年十二月出兵太原以来,从未放弃过对太原城的围困,粘罕把这种围困法称之为锁城法。

    可以粘罕的这种锁城法还是相当成功的,虽然一时无法攻破太原城,但切断了太原城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就算是神仙也救不了太原城了。

    而此时太原城的处境已经相当危险,自从金兵十二月开始攻打太原以来,王禀和张孝纯便已失去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虽然王禀在守城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多次击退了粘罕的进攻,但对太原城来说,粮草给养的缺乏却是致命的问题。

    从1125年12月到1126年8月,太原城已经被围困了整整八个多月,赵桓同学所组织的两次大规模援军都无功而返,困此太原城内的粮草早已耗尽。

    两位守城的主将并不因此屈服,城内所有的牛、马、羊都被宰杀充当军粮,但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到八月底,太原城中很多守城的军民只能用草根、树皮充饥,甚至还有人用武器弓弦当食物。

    “人相食”,最后太原城中终于也出现了最可怕的一幕,人吃人,到这个地步也就离太原城的失守日子不远了。

    历史上如果一个城池出现“人相食”的局面,那么十有八九这个城池的命运将是非常的悲惨。

    太原城也没能幸免,九月初三,在坚守了二百五十多天后太原城终于被攻破,粘罕终于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但粘罕击败的仅仅是一群数日未进粮食的宋国士兵,而且还有一群士兵在王禀都统的率领下拒不投降,在城中继续抵抗。

    虽然太原城还是被攻破了,但王禀还是不肯投降,他带领着一群自己的亲兵准备同粘罕的金兵进行最后的决战。

    当粘罕率兵进入太原城时,他发现了惊人的一幕,都统王禀带着一群面黄肌瘦的士兵站在城中的大街上,准备同金兵进行最后的一博。

    粘罕终于亲眼看到了这个和自己交手近九个月的可怕对手,他被王禀的这种永不屈服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

    王禀的最后一击当然无法抵抗金兵的进攻,眼看大势已去,王禀背负城中祠堂供奉的宋太宗赵光义的御容,突围冲出城去。

    粘罕命令金兵全力追击,最后终于追上了王。

    此时的王禀已经精疲力竭,但他仍然全力死战,最后身中数枪,大骂粘罕不止,投河而亡。

    粘罕深恨王禀,将九个月来的怒气全部撒在了王禀身上,因此命令士兵将王禀的尸体打捞上来,用坐骑踩踏,以泄心头之恨。

    可叹王禀作为一代名将,死后还要遭受如此的折磨。

    什么是忠臣?这就是忠臣!王禀用生命的代价给宋国的君臣们竖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忠臣是永远不会被自己的百姓们遗忘的,太原城的百姓们乘金兵不备,偷偷将王禀的遗体运出,在太原近效就地埋葬,后来王禀埋葬之地便被称为王村。

    而太原城的另一位守将太守张孝纯的情况则颇为复杂,太原城攻破后,张孝纯被金兵抓获,送到了云中。

    金兵对这位文官的态度是努力争取其投降,所以一直未加害张孝纯。

    四年后,这位张太守终于经不起各种诱惑,接受了金国的官职,担任金国的附庸齐国的丞相。

    但这位张丞相身在曹营心在汉,对自己的失节叛变是深感羞愧,曾经多次找机会帮助后来的南宋国。

    又过了八年,齐国被金国所废,原来齐国的官员大部分被遣返回南宋,张孝纯情也在遣返之列。

    但这位昔日太原保卫战的大功臣自感无脸去见宋国的皇帝,便自致请仕,后来病死于徐州,结束了他复杂而又很无奈的一生。

    太原城的失守对宋国来说绝对是个大灾难,因为自太原南下,一马平川,仅需数十日便可兵临黄河北岸。

    金兵合围汴京城的计划即将成为现实,风雨飘摇中的汴京城即将要面临前所未有的痛苦与耻辱,宋国和赵家皇族们的悲剧命运即将到来!

    公元1126年,金国天会四年,宋国靖康元年,十一月初,金国东路军主帅完颜宗望和西路军主帅粘罕在分别攻破了真定和太原城后,继续兵分两路,向黄河北岸进军。

    太原、真定失守的消息传到汴京城中,赵桓同学又一次吓的惊慌失措,束手无策,连忙召集文武百官召开军事会议。

    会议的主题自然还是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的斗争,主战派的重量级人物李纲已经离开了朝廷,因此这一方的力量无法再与主和派抗衡。

    兵部尚书吕好问要求赵桓同学像去年一样立即发动全国性的勤王计划,要求全国的军队再次到汴京城下集合,争取再次打退金国的进攻。

    然而,这次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占据了上风,他们坚决不同意吕好问的要求,认为这反而会激怒金国人。

    他们要求赵桓同学立马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给金国,以平息金国的怒火,不要再进兵汴京城。

    天胜负的天平开始向主和派倾斜,赵桓同学终于决定向投降派靠拢了,于是,他再次派遣康王赵构到金兵大营进行河北三镇的割让交接。

    我们的康王也真够倒霉的,刚逃出虎口,又要被自己的亲大哥再次送入虎口,不过赵构也没办法,谁叫他摊上这么个昏庸的大哥呢?

    皇帝想投降,那是皇帝一个人的意愿,全体宋国军民可不想做投降派,因此,诸路勤王大军自发地组织起来向汴京城下集合。

    老将种师道闻听金兵再次南侵后,心急如焚,不顾重病在身,带领西南两道大军向汴京城进军。

    可叹宋国军民真的是非常的忠君爱国,在皇帝昏庸无能的情况下,还能自发承担起勤王的责任,这比起后来明朝崇祯皇帝临死前的处境不知道要强上百倍。

    但关键时候,朝中的投降派再次坏了大事,唐恪、联南仲等人严令各路勤王大军原地休息,不得向汴京城进军,理由是怕激怒正在进军之中的金国大军。

    所以说,“文人误国”这句话说的没错,有时候文官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往往会导致非常可怕的结果。

    正在向汴京进军的老将种师道闻听朝廷不许勤王大军进汴京城的命令后,几乎都要急疯了。

    眼看金国大军就要渡过黄河,而宋国在黄河两岸的防守形同虚设,为了宋国的江山社稷考虑,种师道决定再次上书赵桓同学,要求朝廷提前迁都长安,避开金国的锋芒。

    但就是这样一个下下之策,都未能被赵桓同学所采纳,老将种师道闻迅悲痛欲绝,终于在郁郁寡欢之中重病而亡。

    一代名将种师道在宋国遭受耻辱的前夕病故。的确是宋国的一大损失,种家军在宋国三世为将,从种世衡到种种谔再到种师道、种师中,都为宋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历史就是如此的残酷,种家军的第三代杰出人物种师道和种师中也未能挽救危局之中的宋国,但他们也许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没有亲眼目睹宋国所将遭受的奇耻大辱。

    就在宋国皇帝和一群大臣们昏招送出、一错再错时,金国的十几万大军可就要笑纳大礼了。

    十一月底,东路军完颜宗望的军队渡过黄河,相继攻破黄河两岸的临河县、大名县,德清军、开德府和胙城县。

    而西路军粘罕也是连连告捷,相继攻破威胜军、隆德府、泽州,兵临洛阳附近的孟津。

    但在孟津港,粘罕碰到了一些小麻烦,因为当地的船全部被宋军带走了,整个大军无船渡河,这对以北方人为主的金兵来说的确是个大难题。

    难道合围汴京的计划要再次落空吗?粘罕不信这个邪,他相信自己能战胜这个中原的自然天堑!

    关键时候需要英雄人物出现,完颜娄室的儿子完颜活女再次承担起了这个重任。

    这位年青人自从在太原城下击败种师中后,已经获得了金国许多高级将领的赏识,这次主动请求率兵渡河自然使粘罕非常高兴。

    完颜活女亲自带领手下三百名勇士乘夜渡过黄河,并打到了渡口和船只,于是粘罕的西路军顺利地渡过了黄河,这次金兵能渡过黄河,可以说完颜活女立下了头功。

    十一月底,同时渡过黄河的粘罕和完颜宗望终于实现了战前预期的目标,两路路大军会师于汴京城下,完成了对宋国都城汴京城的第二次包围。

    面对咄咄逼人的金国大军,汴京城内的赵桓同学真的感到无比的恐慌,他没想到金国大军在撤军才半年的时间内卷土重来,而且势头比第一次更加凶猛。

    更要命的是由于唐恪、联南仲等人的错误命令,各地的勤王大军都未能及时赶到汴京城,目前汴京城中仅有三万多老弱残兵,也根本无法抵挡英勇善战的金国士兵。

    赵桓同学觉得当这个皇帝一点也不好玩,弄不好要掉脑袋,还要赔上亡国之君的罪名。

    小赵不甘心就这样背上亡国之君的罪名,于是,他决定“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一方面派遣耿南仲和开封府尹聂昌分别到完颜宗望和粘罕的大营赔礼道歉,答应割让河北和河东的所有土地,宋国和金国以黄河为界。

    但这两位仁兄的任务都没能完成,因为赵桓同学准备出卖国家的消息早就传到了普通百姓耳朵里。

    耿南仲还没到完颜宗望的大营,便被情绪激动的河北军民团团包围,吓得这位仁兄根本不敢提割地的事,结果耿南仲只好撒了个谎说自己来是下诏勤王的,这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而另一位开封府聂大人可就没那么好运了,聂昌刚到绛州,便被百姓们包围,聂晶可能没有耿南仲那么口才好,结果稀里糊涂的送了命。

    另一方面,赵桓同学立即下令各地勤王大军迅速向汴京靠拢,包括已经被贬官的李纲和出使金国的康王赵构也在其中,目的是解救汴京这座危城。

    赵桓同学目前的最大愿望是能够通过割让黄河以北的土地来换取金国的退兵,以保住自己这个岌岌可危的皇位。

    但完颜宗望和粘罕是不会再给赵桓同学第二次机会了,宋国靖康元年十二月初,兵临城下的几十万金国大军使用各种攻城武器发动了对汴京城的第二次攻击。

    而在此时,第一支宋国的勤王大军三万人马赶到了汴京城下,领头的是宋国的青州知府张叔夜。

    说起这位张叔夜,在这以前他最值的骄傲的战功是在山东成功镇压了在中国历史上颇有知名度的一次农民起义----宋江起义,并且亲自招降了宋江。

    当然宋江起义只是一次影响并不是很大的农民起义,甚至不能和当时的方腊起义相比,但由于后来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制造,再加上后来的小说《小浒传》,把这次农民起义的知名度推向高潮。

    张叔夜可能不会想到,自己的一个手下败将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会成为一个非常知名的人物,甚至知名度远远超过了他自己。

    能亲自终结宋江命运的当然不会是普通人物,张叔夜一出场便为赵桓同学立下了战功,他率领自己的两个儿子张伯奋、张仲熊与金兵大战四日,于阵前斩金将两名,在和强大的金兵对抗中取得了小胜。

    这场胜利犹如雪中送炭,来得非常及时,赵桓同学非常高兴,对张叔夜大肆奖赏,并让张叔夜率兵入城。

    第二次汴京保卫战的形势由于张叔夜的到来变得开好转,然而赵桓同学手下的文官集团再一次犯下了愚蠢至极的错误,导致了最后汴京保卫战的失败。

    事情的起因在于当时的两位宰相孙傅和何栗,由于宰相唐恪一味的执行他的投降主义路线,受到了汴京城全体军民的一致抵触,最后这位唐宰相不得不辞官回老家。

    因此孙傅和何栗便被任命为宰相,接替唐恪的职务。

    要说孙傅和何栗,比起那个唐恪可要强多了,他俩是坚决的主战派。

    尤其是孙傅,因为以前曾担任过兵部尚书,也算和军队打过交道,因此在金兵攻城的过程中,这位孙大人冒着生命的危险,亲自在城头指挥作战。

    有了这样一位宰相,似乎应该是赵桓同学的福气,但孙丞相接下来的举动则将成为赵桓同学的噩梦!

    在某天的夜晚,孙丞相在城头督战了一天,回到家中休息,随手拿起一本丘浚的《感事诗》阅读,突然发现书中提到“郭京杨适刘无忌”等人具有神奇的功能。

    我们的孙丞相可能是最近忙昏头了,太想着在赵桓同学面前立下大功表现自己,居然真的按照书中所写的去找这么几个“神仙”。

    无巧不成书,你说怪不怪,《感事诗》中所提到的郭京居然还真有此人,而且还是近在眼前,就在汴京城的龙卫军中担任一名小卒。

    孙傅是喜出望外,由此他得出结论,这个郭京是天上神仙下凡,派来拯救大宋王朝的。

    如果这位郭京是个普通士兵,那也就算了,大不了跟孙丞相解释一番,说明自己不过是个普通人,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可以拯救宋国。

    可偏偏这位郭道长也并非寻常士兵,此人在年青时还曾当过道士,可能还真干过不少“捉妖降魔”的大事,但后来由于“法力”不够,连道士都当不下去了,便混到汴京参军入伍了。

    正巧碰到朝廷的丞相亲自登门求见请求援助,郭京是兴奋异常,真的把自己当成神仙了。

    于是,这位郭道长开始在孙丞相面前大肆宣扬自己的法力无边,最厉害的是郭道长还会“六甲兵法”,可以很轻松的把所谓的大太子粘罕和二太子宗望活捉。

    而郭道长所吹嘘的“六甲兵法”听还真有点像模像样,在整个汴京城内搜集七千七百七十七人,这七千七百七十七人的生辰八字必须符合六甲,至于此人是否有能力打仗就不管了。

    郭道长认为按照他的六甲兵法所招募的士兵肯定是天下无敌,什么粘罕啊,宗望啊都不在话下!

    郭道长的这一番胡言乱语居然把孙丞相给说动了,孙丞相连忙把这位宋国的大救星推荐给赵桓同学。

    本来,赵桓同学对郭道长的什么“六甲兵法”是将信将疑,但这时好久未露面的赵老师却发话了。

    我们前面提到在金兵第一次攻打汴京城时,赵老师选择了逃避,躲到镇江去避难了,金兵退兵北撤后,赵老师一看形势好转,便又回到汴京城,继续他醉生梦死的生活!

    而赵老师的兴趣爱好中有一项便是信奉道教,他还自称为道君皇帝,对于道士的那一套东西他是非常感兴趣的。

    所以一听到汴京城内还有郭道长这号人物,赵老师是第一个站出来举双手同意。

    老爸同意了,丞相也同意了,赵桓同学没有理由再对郭道长抱怀疑态度。

    于是,圣旨一下,任命郭京为前线总指挥,负责整个汴京城的防御工作。

    要钱给钱、要物给物,一切招募神兵的工作都由郭道长全权负责。

    要说在汴京城内招募七千七百七十七人也不是难事,但要完全符合郭京的条件却不不太好找。

    但郭道长为了凑人数,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反正有的是钱,郭道长硬是拉了一大帮市井无赖凑数,终于完成了七千七百七十七人的定额指标,郭道长还美其名曰:“北斗神兵”、“天关大将”、“六丁力士”

    更可笑的是孙傅和何栗两位丞相对郭道长装神弄鬼的这套把戏居然是深信不疑,他们已经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郭京一人身上。

    皇帝、丞相糊涂,但守城的将士们可不糊涂,于是终于有人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向孙丞相直言,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听说过靠神兵神将打过胜仗义的,如今将所有的法码都加在郭京一人身上,万一失败将无法挽回败局。

    孙傅对此的态度是怒斥进言之人,因为孙丞相已经完全被郭道长的法术所迷惑了。

    只有实战才是检验对错的唯一真理,郭道长的神兵神将是否管用,必须经过实战才能得出结论。

    但我们的郭道长似乎胸有成竹,面对金兵如潮水般的进攻,显得非常镇定,一点也慌乱。

    这下可急坏了孙丞相等人,因为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看神兵神将们的精彩演出,而郭道长的解释是现在还不到最危险的时刻,如果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的神兵神将自然会出战,将金兵打的落花流水。

    所以说孙丞相包括赵老师、赵同学等人只能耐心的等待精彩大戏高潮的上演。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上一页 加入书签 目录 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 特种精英玩网游   重振大明   齐天大魔猴   仕途青云   神弃   神峰   网游之统领天下   网游之主宰万物   万能神戒   网游之影子大师   穿越之嫡女锋芒   约会大作战之反转士道   武侠英雄联盟系统   游戏王之竞技之城   撼仙   娇蛮小姐傲总裁   御龙无双   天玄剑传奇   婚城难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