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命运与舞会 第六章 命运与舞会(第二节)
推荐阅读: 宝鉴 扶明录 叶辰萧初然 重生之再铸青春 女神的上门豪婿(又名:女神的超级赘婿,主角:赵旭) 女神的上门豪婿 女神的上门贵婿 逆天丹帝 神魂丹帝 神魂丹帝 重生之搏浪大时代 仙府种田 这个领主大人非常科学 六指诡医 重生之我真是富三代 刚被悔婚超级天后带娃堵门 踏枝 叶君临
思源跟随大家走进大厅后才发现罗斯柴尔德庄园内部的装饰富丽堂皇,全然不似外表看起来的破旧,哥特式的大厅,在这一时期,英国仍然是阿古柏的主要支持者,期望能够通过支援阿古柏将俄国的扩张阻止在天山以北。在得到大批先进装备后,阿古柏于1870年5月攻占了吐鲁番,切断了北疆和河西走廊的联系,并收降了以白彦虎为首的陕甘回民起义军残部,实力进一步增强。到1871年底为止,迪化、玛纳斯、鄯善先后被阿古柏攻克,同时俄国为阻止阿古柏进一步扩张,出兵占领伊犁,这样,清军除塔城、乌苏等少数据点外,已经全部从新疆消失。阿古柏成为了全新疆的主人。在这种情况下,俄国加强了与阿古柏的联系,1872年,与阿古柏签订了“俄阿条约”,共5款,规定俄国承认“洪福汗国”,“洪福汗国”给予俄国控制区内贸易权,关税按2.5%收取。阿古柏随即派遣阿吉托拉回访圣彼得堡,并访问奥斯曼帝国。身兼伊斯兰教领袖哈里发的奥斯曼苏丹阿卜杜勒.阿齐兹封阿古柏为埃米尔,并派遣军事教官去喀什,此举使“洪福汗国”在伊斯兰教法上获得了合法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加大了对阿古柏的援助,维多利亚女王甚至亲笔致信阿古柏,与其修好。1874年2月2日,“英阿条约”签订,除了和“俄阿条约”类似的条款外,还规定双方互派大使。
“华尼托先生,这是您本人的看法还是你们帝国既定的外交政策?”关于浩罕国的生死,郭嵩焘并不关心,但对于洪福汗国,他不能有任何妥协的态度。
“这仅是我个人的建议,如果贵国接受的话,我想我们的外交部门很快就会有所行动的。”
“那恕我直言,你的主意是建立在缺乏常识的基础之上的。”郭嵩焘冷冷的说道:“西域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就已是中国固有领土了。而所谓的洪福汗国是由境外的流氓阿古柏建立的不合法政权。我们中国从没有承认其合法性,更谈不上跟其谈判了。另外,目前西域的形势已不是任何外来势力所能左右的了。目前天山北麓已被我天朝大军收复,而最迟不过今年,左中堂的大军必将横扫天山南麓彻底解决伪洪福汗国。因此在此忠告阁下,不要为了一个即将消失的所谓朋友而失去另一个真正的朋友。”
李无缺没有想到郭嵩焘的反击如此犀利,当他把最后一个英文单词念出来时,华尼托的脸色也变的阴沉。
“郭公使,你的鲁莽将为你的国家带来灾难。”
“阁下,你的建议也将为你的国家带来灾难。就我所知,英国目前没有跟任何国家签订联盟条约。如果英国贸然为洪福汗国与中国宣战,那么英国也将自动与世界宣战。”郭嵩焘虽然没有西方的职业外交家老练,但这几个月的英伦见闻还是让他对于英国的外交政策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他知道英国的宣战机制,他很难相信英国政府能说动英国议会批准一场跟自己没有切身利益的战争。
“哼,公使先生,你误会了我的意思,帝国当然不会为了阿古柏与中国宣战。但你要明白,近300年来,任何与帝国为敌的国家最后都没有好结果。”华尼托开始了赤裸裸的威胁。
“中国从来不主动与人为敌。阁下,我们的会谈就到此为止吧。”郭嵩焘有些低调的说道,他还不想彻底惹怒华尼托。
“愚蠢的家伙,既然拒绝了帝国的友谊,那么就只能成为帝国的敌人了。”华尼托看着郭嵩焘和李无缺的背影冷笑道。
“郭大人,我们要不要立刻离开?”与华尼托的一番交谈让李无缺的心情大坏,他已经对舞会失去了兴趣。
“不,我们不仅不能离开,我们还要笑着面对所有人。因为我们代表的是中国。年青人,把你的心情从你的脸上丢开,从现在开始我们的脸上只能有笑容。”郭嵩焘说完后,整了整衣领,带着笑容昂着头走下了楼梯。
无缺无奈的苦笑一下紧跟在郭嵩焘的身后,心想早知道这样就应该让郭剑威当翻译了,他不是对英国的一切抱有及其美好的观感吗?正好让他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英国绅士。
楼下的舞会早已开始,伯爵正抱着一位贵妇人在优美的旋律下旋转,看的出他是个舞场老手,魁梧的身躯直直的挺立着,只有双腿在不停的变幻着位置,目光含蓄的凝望着怀里的贵妇人,一副享受平静生活的无害绅士模样。其他人也大都成双成对的在大厅里漫舞,纳兰文雄和郭剑威更是一人搂着一个小姐边跳着边说着悄悄话,惹的小姐们不停的抿嘴轻笑。不过最为让李无缺感到忍俊不止的是,程家兄妹居然自娱自乐的在舞场的边缘跳舞,如果那能称之为跳舞的话,在无缺看来两兄妹明显是在转圈,程松竹完全不会跳,不停的踩着妹妹的脚。而诸葛湘江、吕孤山俩人则端着酒杯站在大厅的四周墙壁悬挂的油画前,边品尝着上等的葡萄酒边悄声点评着西洋画的风格。林思源、秋人凤则陪着乔小小坐在一个角落里,三人边聊着天,边看着在舞场上尽情摇摆的人们。
郭嵩焘的目光扫过大厅的众人,直接在一个矮小的身影前停了下来。
“是他?”郭嵩焘有些惊讶。
“怎么了大人?”无缺也发现了郭嵩焘的异状。
“日本公使青木周藏也来了。走,无缺,我们去打声招呼去。”由于都是东亚国家并且中日两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撕破脸皮,所以驻英的中国公使馆和日本公使馆的关系还算不错,郭嵩焘和青木周藏也在几次英国官方举办的宴会上有过几面之缘。但像今天这样同时出现在一个私人舞会上还是第一次。
“大人,我有一话不知当讲不当讲?”无缺把郭嵩焘拦在身前低声道。
郭嵩焘有些不太高兴,皱眉道:“无缺,你有什么话就说吧。”
“大人,我觉得这么私下接触日本公使有些不妥,恐落人话柄啊。”无缺意味深长的说道。
无缺在家书中曾提过郭嵩焘,这引起了无忧的极大关注。郭嵩焘这个人无忧当然知道,而且无忧还知道晚清外交史上的最荒唐的一页郭嵩焘刘锡鸿之争。
《烟台条约》其中一条是派钦差大臣到英国“道歉”,并任驻英公使。派驻驻外大使,今人看来是最正常、平常的一件事,可能认为与《烟台条约》中赔款、通商等项相比,此条不值一提。其实,当年这可是有“天翻地覆”之感的大事。
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互派大使,这是近代国际交往的惯例和常礼,但中国从来以“天朝上国”自居,从无派大使到“属藩”之说。而近代以来却又屡遭西方列强侵略,一方面感到与“蛮夷之邦”的“洋人”打交道有失身份,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屈从列强的压力和横蛮要求。这种对“洋人”既鄙视又恐惧的心理与坚持传统“礼仪”、中外从不互派大使的观念紧紧纠结一起,更不愿派驻驻外大使。互派大使,意味着承认“天朝上国”的崩溃。所以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争论最大、咸丰皇帝和王公大臣最为痛心疾首的一条即外国公使驻京。1858年中英天津谈判时,中方代表曾表示皇帝宁可一战也绝不让步。但在英国代表与其将来北京挤满了外国军队、不如现在就痛快答应的武力威胁下,咸丰皇帝最终勉强同意此点,批准了《天津条约》。同意外国公使驻京的消息传来,清廷大员一片怒斥,认为撼动国体,“从来外夷臣服中国”,来华朝贡均不许久留,允许外国公使驻京是“不修臣节”。咸丰皇帝则又强调外国公使驻京是只准暂住,而且“一切跪拜礼节,悉遵中国制度,不得携带眷属”;如果英、法两国以条约为依据一定坚持其公使常驻北京,则他们“必须更易中国衣冠”。同时又要中方谈判代表改订部分条款。英、法侵略者拒绝改订条约之议,决心以武力将其公使“送入”北京。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焚烧圆明园,咸丰皇帝仓皇出逃,不得不接受侵略者的全部要求,外国公使“史无前例”地开始常驻北京。但是,以后的十几年中,中国仍一直没有外派驻外大臣。对此,西方列强一直不满,认为这表明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所以在中英因“马嘉理案”谈判时,英方一直坚持中国要派钦差大臣到英国“道歉”,并任驻英公使。
《烟台条约》规定中国必须派高官出使英国,但派谁出去却是清政府的一大难题。因为当时人们不仅将出洋视为畏途,更将离开“礼仪之邦”到“蛮夷之邦”视为一件奇耻大辱,出洋者将名声扫地,很难找到愿意出洋的高官。同时,出使者又必须懂“洋务”,在清政府的高官中懂洋务者实在太少。
选来选去,清廷最后才决定派在政坛几起几落的郭嵩焘担此重任。
中国对外派驻常驻公使,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标志,当然,是在屈辱中被迫走向世界。
郭嵩焘被任命为出使大臣的消息传来,当时守旧氛围极浓的湖南士绅更是群情激愤,认为此行大丢湖南人的脸面,要开除他的省籍,甚至扬言要砸郭宅,而李鸿章却对他出洋表示鼓励、支持。为了表示“平衡”,清廷任命了坚决反对洋务运动的顽固派刘锡鸿担任副使。
刘得到清政府中一些大员的支持,暗中监视郭的一举一动,从一开始就不断向清政府打郭嵩焘的“小报告”,列出种种“罪状”。清政府担心内斗会影响外事工作,于1877年4月改派刘锡鸿为驻德公使。刘与郭同为公使,使刘气焰更高,对郭的攻击更加猛烈,甚至达到“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程度。如有次参观炮台中天气骤变,陪同的一位英国人将自己的大衣披在郭嵩焘身上。刘锡鸿认为“即令冻死,亦不当披”。当巴西国王访英时郭嵩焘应邀参加巴西使馆举行的茶会,当巴西国王入场时,郭嵩焘随大家一同起立。这本是最起码的礼节礼貌,但刘锡鸿却将其说成是大失国体之举,因为“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国主致敬”!中国使馆人员参加英国女王在白金汉宫举行的音乐会时,郭嵩焘曾翻阅音乐单,刘也认为这是效仿洋人所为,大不应该。认为这都是“汉奸”行为。更严重的罪状是说郭嵩焘向英国人诋毁朝政,向英国人妥协等等。由于朝中有人支持,刘更是接连上奏朝廷,发函总署及南北洋大臣,诬陷郭嵩焘。对刘的陷害,郭嵩焘当然备感愤怒,竭力为自己辩诬,退意渐浓,多次上奏要求调回国内。
对郭刘之争,李鸿章当然支持郭嵩焘。1877年11月初,李鸿章致书郭嵩焘,密告朝廷将以李凤苞取代刘锡鸿出任驻德公使,要郭不要称病乞退,同时劝郭千万不要公开与刘决裂,让外人见笑。由于清政府外派大臣事宜渐次开展,一时人才奇缺,于1878年2月底任命郭嵩焘兼任出使法国钦差大臣。然而,刘锡鸿等人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于5月6日列举郭嵩焘十大罪状,洋洋数千言,大到造谣说郭嵩焘总“向英人诋毁时政,谓中国将作印度,或被吞并于英俄”,小到郭嵩焘不用茶水而改用银盘盛糖酪款洋人、想学外语等等全都是罪过。其用心之刻毒、言辞之激烈严峻,超过以往。
到最后1878年8月,清廷下令将郭、刘二人同时调回,本来还拟将郭嵩焘查办治罪,后在李鸿章、曾纪泽等人的反对下才不了了之。而郭回国后则心力交瘁,请假归乡。1879年5月回到故乡长沙时,等待他的却是全城遍贴揭贴,指责他“勾通洋人”。不久,朝廷便诏允其休。就这样,他在一片辱骂声中离开了政治舞台。以后他仍时时深忧国事,常向友人倾谈自己对社会、政治的种种看法,一些开明之士对其学识也盛赞不已,对其不为朝廷所用深为惋惜,但终不再被朝廷起用。
面对如此人才有如此潦倒的下场,无忧自然无法视而不见,他想了一晚,斟酌良久给无缺写了一封回信,在信中他开诚布公的说了自己的担忧,希望无缺在方便的时候劝劝郭嵩焘公使。
“哼,我郭嵩焘身正不怕影斜,能有什么话柄落入他人之口?”郭嵩焘不悦道,他对于无缺反应感到很不解,在他印象中无缺一直是个很质朴的年轻人的样子,怎么也无法跟这种人事倾扎扯上关系。
“大人自然是身正不怕影斜,但是也不能不防备小人陷害啊?譬如刘副公使就对大人的举动颇有微词啊。”无缺继续不动声色的劝道。其实他心中也是没底,不知道无忧信中所指是否属实,不过经他几次到公使馆跟刘锡鸿副公使的接触来看,这个人极度守旧,对于郭嵩焘的一些行为早有不满,而且由于无缺剪了辫子,刘锡鸿对无缺的态度也很恶劣,曾经对林思源等人警告过,如果有人胆敢学李无缺的样子必定严惩不贷。
无缺的话让郭嵩焘心中一凛,他是宦海沉浮多年的人,要不是这次在英国所见所闻太过震撼使他的思想和行为都处于一种迷茫状态,他肯定早就注意到自己的副公使刘锡鸿了。
这个人确实是个小人,郭嵩焘以前虽与刘锡鸿没有太多接触,但临行前李鸿章却隐晦的提过一句,让郭嵩焘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无缺,去给拿杯酒。我们找个地方好好喝喝。”郭嵩焘最终打消了与青木周藏见面的想法。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华尼托先生,这是您本人的看法还是你们帝国既定的外交政策?”关于浩罕国的生死,郭嵩焘并不关心,但对于洪福汗国,他不能有任何妥协的态度。
“这仅是我个人的建议,如果贵国接受的话,我想我们的外交部门很快就会有所行动的。”
“那恕我直言,你的主意是建立在缺乏常识的基础之上的。”郭嵩焘冷冷的说道:“西域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就已是中国固有领土了。而所谓的洪福汗国是由境外的流氓阿古柏建立的不合法政权。我们中国从没有承认其合法性,更谈不上跟其谈判了。另外,目前西域的形势已不是任何外来势力所能左右的了。目前天山北麓已被我天朝大军收复,而最迟不过今年,左中堂的大军必将横扫天山南麓彻底解决伪洪福汗国。因此在此忠告阁下,不要为了一个即将消失的所谓朋友而失去另一个真正的朋友。”
李无缺没有想到郭嵩焘的反击如此犀利,当他把最后一个英文单词念出来时,华尼托的脸色也变的阴沉。
“郭公使,你的鲁莽将为你的国家带来灾难。”
“阁下,你的建议也将为你的国家带来灾难。就我所知,英国目前没有跟任何国家签订联盟条约。如果英国贸然为洪福汗国与中国宣战,那么英国也将自动与世界宣战。”郭嵩焘虽然没有西方的职业外交家老练,但这几个月的英伦见闻还是让他对于英国的外交政策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他知道英国的宣战机制,他很难相信英国政府能说动英国议会批准一场跟自己没有切身利益的战争。
“哼,公使先生,你误会了我的意思,帝国当然不会为了阿古柏与中国宣战。但你要明白,近300年来,任何与帝国为敌的国家最后都没有好结果。”华尼托开始了赤裸裸的威胁。
“中国从来不主动与人为敌。阁下,我们的会谈就到此为止吧。”郭嵩焘有些低调的说道,他还不想彻底惹怒华尼托。
“愚蠢的家伙,既然拒绝了帝国的友谊,那么就只能成为帝国的敌人了。”华尼托看着郭嵩焘和李无缺的背影冷笑道。
“郭大人,我们要不要立刻离开?”与华尼托的一番交谈让李无缺的心情大坏,他已经对舞会失去了兴趣。
“不,我们不仅不能离开,我们还要笑着面对所有人。因为我们代表的是中国。年青人,把你的心情从你的脸上丢开,从现在开始我们的脸上只能有笑容。”郭嵩焘说完后,整了整衣领,带着笑容昂着头走下了楼梯。
无缺无奈的苦笑一下紧跟在郭嵩焘的身后,心想早知道这样就应该让郭剑威当翻译了,他不是对英国的一切抱有及其美好的观感吗?正好让他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英国绅士。
楼下的舞会早已开始,伯爵正抱着一位贵妇人在优美的旋律下旋转,看的出他是个舞场老手,魁梧的身躯直直的挺立着,只有双腿在不停的变幻着位置,目光含蓄的凝望着怀里的贵妇人,一副享受平静生活的无害绅士模样。其他人也大都成双成对的在大厅里漫舞,纳兰文雄和郭剑威更是一人搂着一个小姐边跳着边说着悄悄话,惹的小姐们不停的抿嘴轻笑。不过最为让李无缺感到忍俊不止的是,程家兄妹居然自娱自乐的在舞场的边缘跳舞,如果那能称之为跳舞的话,在无缺看来两兄妹明显是在转圈,程松竹完全不会跳,不停的踩着妹妹的脚。而诸葛湘江、吕孤山俩人则端着酒杯站在大厅的四周墙壁悬挂的油画前,边品尝着上等的葡萄酒边悄声点评着西洋画的风格。林思源、秋人凤则陪着乔小小坐在一个角落里,三人边聊着天,边看着在舞场上尽情摇摆的人们。
郭嵩焘的目光扫过大厅的众人,直接在一个矮小的身影前停了下来。
“是他?”郭嵩焘有些惊讶。
“怎么了大人?”无缺也发现了郭嵩焘的异状。
“日本公使青木周藏也来了。走,无缺,我们去打声招呼去。”由于都是东亚国家并且中日两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撕破脸皮,所以驻英的中国公使馆和日本公使馆的关系还算不错,郭嵩焘和青木周藏也在几次英国官方举办的宴会上有过几面之缘。但像今天这样同时出现在一个私人舞会上还是第一次。
“大人,我有一话不知当讲不当讲?”无缺把郭嵩焘拦在身前低声道。
郭嵩焘有些不太高兴,皱眉道:“无缺,你有什么话就说吧。”
“大人,我觉得这么私下接触日本公使有些不妥,恐落人话柄啊。”无缺意味深长的说道。
无缺在家书中曾提过郭嵩焘,这引起了无忧的极大关注。郭嵩焘这个人无忧当然知道,而且无忧还知道晚清外交史上的最荒唐的一页郭嵩焘刘锡鸿之争。
《烟台条约》其中一条是派钦差大臣到英国“道歉”,并任驻英公使。派驻驻外大使,今人看来是最正常、平常的一件事,可能认为与《烟台条约》中赔款、通商等项相比,此条不值一提。其实,当年这可是有“天翻地覆”之感的大事。
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互派大使,这是近代国际交往的惯例和常礼,但中国从来以“天朝上国”自居,从无派大使到“属藩”之说。而近代以来却又屡遭西方列强侵略,一方面感到与“蛮夷之邦”的“洋人”打交道有失身份,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屈从列强的压力和横蛮要求。这种对“洋人”既鄙视又恐惧的心理与坚持传统“礼仪”、中外从不互派大使的观念紧紧纠结一起,更不愿派驻驻外大使。互派大使,意味着承认“天朝上国”的崩溃。所以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争论最大、咸丰皇帝和王公大臣最为痛心疾首的一条即外国公使驻京。1858年中英天津谈判时,中方代表曾表示皇帝宁可一战也绝不让步。但在英国代表与其将来北京挤满了外国军队、不如现在就痛快答应的武力威胁下,咸丰皇帝最终勉强同意此点,批准了《天津条约》。同意外国公使驻京的消息传来,清廷大员一片怒斥,认为撼动国体,“从来外夷臣服中国”,来华朝贡均不许久留,允许外国公使驻京是“不修臣节”。咸丰皇帝则又强调外国公使驻京是只准暂住,而且“一切跪拜礼节,悉遵中国制度,不得携带眷属”;如果英、法两国以条约为依据一定坚持其公使常驻北京,则他们“必须更易中国衣冠”。同时又要中方谈判代表改订部分条款。英、法侵略者拒绝改订条约之议,决心以武力将其公使“送入”北京。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焚烧圆明园,咸丰皇帝仓皇出逃,不得不接受侵略者的全部要求,外国公使“史无前例”地开始常驻北京。但是,以后的十几年中,中国仍一直没有外派驻外大臣。对此,西方列强一直不满,认为这表明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所以在中英因“马嘉理案”谈判时,英方一直坚持中国要派钦差大臣到英国“道歉”,并任驻英公使。
《烟台条约》规定中国必须派高官出使英国,但派谁出去却是清政府的一大难题。因为当时人们不仅将出洋视为畏途,更将离开“礼仪之邦”到“蛮夷之邦”视为一件奇耻大辱,出洋者将名声扫地,很难找到愿意出洋的高官。同时,出使者又必须懂“洋务”,在清政府的高官中懂洋务者实在太少。
选来选去,清廷最后才决定派在政坛几起几落的郭嵩焘担此重任。
中国对外派驻常驻公使,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标志,当然,是在屈辱中被迫走向世界。
郭嵩焘被任命为出使大臣的消息传来,当时守旧氛围极浓的湖南士绅更是群情激愤,认为此行大丢湖南人的脸面,要开除他的省籍,甚至扬言要砸郭宅,而李鸿章却对他出洋表示鼓励、支持。为了表示“平衡”,清廷任命了坚决反对洋务运动的顽固派刘锡鸿担任副使。
刘得到清政府中一些大员的支持,暗中监视郭的一举一动,从一开始就不断向清政府打郭嵩焘的“小报告”,列出种种“罪状”。清政府担心内斗会影响外事工作,于1877年4月改派刘锡鸿为驻德公使。刘与郭同为公使,使刘气焰更高,对郭的攻击更加猛烈,甚至达到“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程度。如有次参观炮台中天气骤变,陪同的一位英国人将自己的大衣披在郭嵩焘身上。刘锡鸿认为“即令冻死,亦不当披”。当巴西国王访英时郭嵩焘应邀参加巴西使馆举行的茶会,当巴西国王入场时,郭嵩焘随大家一同起立。这本是最起码的礼节礼貌,但刘锡鸿却将其说成是大失国体之举,因为“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国主致敬”!中国使馆人员参加英国女王在白金汉宫举行的音乐会时,郭嵩焘曾翻阅音乐单,刘也认为这是效仿洋人所为,大不应该。认为这都是“汉奸”行为。更严重的罪状是说郭嵩焘向英国人诋毁朝政,向英国人妥协等等。由于朝中有人支持,刘更是接连上奏朝廷,发函总署及南北洋大臣,诬陷郭嵩焘。对刘的陷害,郭嵩焘当然备感愤怒,竭力为自己辩诬,退意渐浓,多次上奏要求调回国内。
对郭刘之争,李鸿章当然支持郭嵩焘。1877年11月初,李鸿章致书郭嵩焘,密告朝廷将以李凤苞取代刘锡鸿出任驻德公使,要郭不要称病乞退,同时劝郭千万不要公开与刘决裂,让外人见笑。由于清政府外派大臣事宜渐次开展,一时人才奇缺,于1878年2月底任命郭嵩焘兼任出使法国钦差大臣。然而,刘锡鸿等人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于5月6日列举郭嵩焘十大罪状,洋洋数千言,大到造谣说郭嵩焘总“向英人诋毁时政,谓中国将作印度,或被吞并于英俄”,小到郭嵩焘不用茶水而改用银盘盛糖酪款洋人、想学外语等等全都是罪过。其用心之刻毒、言辞之激烈严峻,超过以往。
到最后1878年8月,清廷下令将郭、刘二人同时调回,本来还拟将郭嵩焘查办治罪,后在李鸿章、曾纪泽等人的反对下才不了了之。而郭回国后则心力交瘁,请假归乡。1879年5月回到故乡长沙时,等待他的却是全城遍贴揭贴,指责他“勾通洋人”。不久,朝廷便诏允其休。就这样,他在一片辱骂声中离开了政治舞台。以后他仍时时深忧国事,常向友人倾谈自己对社会、政治的种种看法,一些开明之士对其学识也盛赞不已,对其不为朝廷所用深为惋惜,但终不再被朝廷起用。
面对如此人才有如此潦倒的下场,无忧自然无法视而不见,他想了一晚,斟酌良久给无缺写了一封回信,在信中他开诚布公的说了自己的担忧,希望无缺在方便的时候劝劝郭嵩焘公使。
“哼,我郭嵩焘身正不怕影斜,能有什么话柄落入他人之口?”郭嵩焘不悦道,他对于无缺反应感到很不解,在他印象中无缺一直是个很质朴的年轻人的样子,怎么也无法跟这种人事倾扎扯上关系。
“大人自然是身正不怕影斜,但是也不能不防备小人陷害啊?譬如刘副公使就对大人的举动颇有微词啊。”无缺继续不动声色的劝道。其实他心中也是没底,不知道无忧信中所指是否属实,不过经他几次到公使馆跟刘锡鸿副公使的接触来看,这个人极度守旧,对于郭嵩焘的一些行为早有不满,而且由于无缺剪了辫子,刘锡鸿对无缺的态度也很恶劣,曾经对林思源等人警告过,如果有人胆敢学李无缺的样子必定严惩不贷。
无缺的话让郭嵩焘心中一凛,他是宦海沉浮多年的人,要不是这次在英国所见所闻太过震撼使他的思想和行为都处于一种迷茫状态,他肯定早就注意到自己的副公使刘锡鸿了。
这个人确实是个小人,郭嵩焘以前虽与刘锡鸿没有太多接触,但临行前李鸿章却隐晦的提过一句,让郭嵩焘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无缺,去给拿杯酒。我们找个地方好好喝喝。”郭嵩焘最终打消了与青木周藏见面的想法。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