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南渡将帅群像4
推荐阅读: 宝鉴 扶明录 叶辰萧初然 重生之再铸青春 女神的上门豪婿(又名:女神的超级赘婿,主角:赵旭) 女神的上门豪婿 女神的上门贵婿 逆天丹帝 神魂丹帝 神魂丹帝 重生之搏浪大时代 仙府种田 这个领主大人非常科学 六指诡医 重生之我真是富三代 刚被悔婚超级天后带娃堵门 踏枝 叶君临
张俊部将
田师中
张俊部将中,论战力,要属杨存中、王德、赵密等人,但说到关系亲密,就数这位田师中了。此人原是内侍梁方平部将,靖康初参与勤王,后划归张俊属下。张俊儿子早死,张俊就把寡媳嫁给了田师中,自此田师中也管张俊叫“爹”,算是半个儿子。有了这层关系,田师中的升迁自然十分顺利。
建炎三年的明州之战,田师中倒也奋战了一把。之后跟随张俊平军贼,战伪齐,官升的很快,但不见有什么实际战绩。田师中担任的是张俊的中军统制,基本就是负责张俊的保卫和秘书工作,平时也不会有什么大仗可打,但张俊有功,肯定要分他一份。著名的柘皋大战,张俊的主力都出动了,田师中也有参与,跟随王德渡河攻敌右翼,王德是豁出命去拼,田师中无非随大流打打边鼓,战后论功行赏,王德与田师中受到的赏赐差不多,时人都认为不公。
岳飞被害后,田师中得到张俊的大力推荐,当上了鄂州军区司令。当时高宗想在湖北搞屯田,估计也是看上了田师中的“内政”才能(毕竟当过好多年张俊的办公室主任)。但他到任上以后,对岳飞的旧部进行了大肆破坏,有能力的将领几乎都被搞掉,军队的规模与战斗力都大不如前。不过靠着结交权贵,田师中官做的倒是一帆风顺,绍兴二十一年以“守边安静”加太尉衔,绍兴二十八年又因平猺人杨再兴有功(其实主要是其部将李道的功劳),授开府仪同三司,这已经是大将级别了。
不过他的好运至此也就到头了,一是金兵即将南下,朝廷官员也知道田师中既贪财又无能,鄂州军从上到下都不服他;二是他年纪也确实大了,让这么一个老糊涂守中游实在不让人放心。于是在绍兴三十一年,田师中从军界“荣誉”退休,其晚景比其他几个草包好一些,拿着国家的养老金在临安安享晚年了。
张宗颜
西军出身,原在泾原为将,后来调到殿前司,被张俊选为部将,建炎年间就已经是统制,在张俊诸部将中资历也较老,曾参与明州之战。绍兴初年讨贼寇杨勍,表现不佳,又假报战功,被降职。后来随张俊讨李成,败贼将马进,这才官复原职。
其后与伪齐作战,也是有胜有败,绍兴六年的李家湾之战,倒是表现不错,助杨存中大败伪将刘猊。因此战之功劳,被授予驻守庐州的要职。当时宋金正在议和当中,边境只有小摩擦,张宗颜表现倒也称职,金人一度误以为他是张俊之弟。不料在绍兴九年四十四岁正值壮年之时,突然一病而亡,算是张俊部将中死的较早的。
李横
这是一个经历颇为复杂的人,出身应该是两河的抗金义勇军,后来跟随头领桑仲一起被宗泽招安,还和岳飞共过事。宗泽死后,继任者杜充指挥无方,各路义勇军基本都自谋出路了。桑仲流窜到河南、湖北交接地带,占据襄阳、邓州、随州等地,成为当地一大军阀。虽然名义上从属南宋朝廷,实际则是自行其是。
后桑仲为部下霍明所杀,李横作为副手继领其军。其部下众多,但襄阳一带缺粮,而西进入川之路为驻守金州的王彦所阻,南下德安又屡次被陈规击败,于是李横决定北上到伪齐地就食。
算起来这应该是南宋政府第一次比较大规模的反攻行动,不过颇具讽刺的是由一个军贼“自发”进行的。初期进展十分顺利,连续收复汝州、颍昌等地,伪齐将领牛皋、董先、彭玘等纷纷反正,一时声势颇为浩大,李横甚至扬言要收复汴梁。但很快伪齐和金就联合发起反击,在李成和兀术的攻击下,李横的乌合之众当然无法抵挡,一路溃败,后来连老家襄阳都丢了。
李横无路可去,只好往江西投赵鼎,自此算正式受了招安。朝廷让他听岳飞节制,李横毕竟也是曾独霸一方的人物,实在磨不开这面子,待在临安没去,后来他归属到张俊手下,绍兴十一年曾率军收复巢县。
绍兴议和之后,李横的仕途不能算很顺利,一直在地方军中服役,历任新江南西路兵马钤辖、新江南东路兵马钤辖等,干的都是一些平贼保安的小勾当。直到绍兴二十九年,金兵即将南下,朝廷考虑到李横毕竟也是久战宿将,于是起用他为两浙东路马步军副都统总管,驻绍兴。
刘锜担任下游宋军总指挥后,李横在他部下为副将。后刘锜病重,李横任代理司令。当时下游形势十分危急,金主完颜亮在淮西采石渡口准备渡江,监军叶义问强迫李横在瓜州发动反击,以牵制金兵。宋军在兵力上本来就处于劣势,又被金兵迂回,刘锜之子刘汜先退,李横以孤军难当,亦退,被金铁骑追击,大败,统制魏友、王方战死,李横连都统制印都丢了。
此战的主要责任似乎被刘汜抗了,李横没有受到太多处罚。后来又历任淮南东路马步军副都总管、江南西路马步军副都总管等,但再也没有捞到打大仗的机会了。
张子盖
他是张俊的侄子,不过大家不要误会他是个纯粹的纨绔子弟,相比田师中之流完全靠拍马屁往上爬的家伙,他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张子盖先是跟随韩世忠,曾参与讨伐苗傅叛军,因功升到武功郎。
绍兴六年,伪齐大举南侵,此时张子盖已转到叔叔张俊部下,藕塘之战有战功。金人破盟之后,张俊所部收复宿、亳二州,败金兵于柘皋的重大战役,张子盖都参与了,但并无什么突出战绩。就这样,后来也升到了节度使的军衔(比在韩世忠手下升的快多了),不能不说是凭借了叔叔的关系,王德看不起他估计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完颜亮破盟,张子盖迎来了给自己正名的机会,他受命援救海州,在城外与金兵大战,两败金兵,将数千金兵赶入水中淹死,终于解海州之围。虽然之后他并没有接受魏胜的建议,趁胜追击,而是以“受诏解围,不知其他。”的理由退回了泗州,但考虑到此时他已年界五十,其他南渡将领如成闵、赵密、王权等到了这个年龄多已变得胆小怕事,张子盖能在野战中击败金兵,殊为不易。
后来张子盖还曾招降金将萧鹧巴、耶律造哩等人,但又应了能战之将不长命的规律,孝宗继位后不久因病去世,年五十一。
戚方
戚方盗贼出身,后率众赴健康投杜充。杜充叛变后,部下星散,戚方纠合散兵四处劫掠,杀知镇江府兼浙西安抚使胡唐老(刘光世也当过这个官,很大的官)、破广德军、围宣州,成为纵横一方的大寇,令南宋朝廷十分头疼。后来张俊率军进剿,戚方遇到了当时刚刚崭露头角的岳飞,被打的大败,正无路可去之时,张俊派人招降,于是戚方就受了招安,也因此引出一句很著名的话:“要高官,受招安”。
绍兴十年金人破盟,戚方也曾被派到北方搞敌后游击战,以发挥其当过流贼的优势,不过似乎没有什么战果。濠州之战,张俊部中伏大败,戚方也有参与,担任殿后之军,说明张俊对他的将才还是比较信任的。
这以后戚方一直步军司中任职,到了绍兴三十年,朝廷为了加强下游防守,成立江州军区,戚方被任命为司令,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帅。完颜亮南侵时,戚方表现还是比较积极的,曾派部将张宝收复被金兵攻占的蒋州。绍兴三十二年,改任添差两浙东路马步军副都总管,驻绍兴。
隆兴北伐失败后,戚方被重新委以重任,先是派去守濠州,之后又接替草包刘宝任要职镇江军区司令,军衔也升为节度使。但不久宋金就议和了,戚方估计心里很美,靠着北伐失败这段危机时期,又得以调回正规军中,军衔还升了一级,真是划算。
之后宋金之间无仗可打,戚方贪财的老毛病又犯了,盘剥士卒,虚报军额,结交内臣,军士怨声载道。但孝宗毕竟不是高宗,眼里揉不得沙子,镇江又是如此重要的军区,戚方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乾道三年,戚方因治军无方、结交宦官被免职,发往信州居住,和他有瓜葛的两个宦官也被孝宗狠狠处罚。
南渡诸将群像8:吴氏部将及其他
吴氏兄弟部将
姚仲
吴玠部将,仙人关之战,金兵集中力量猛攻西北楼,当时只是统领的姚仲登楼死战,楼倾斜,姚仲以帛为绳将其拉正,金人又纵火焚楼柱,姚仲以酒扑灭之(这个“酒”估计水分含量很大)。吴玠去世后,姚仲隶属吴璘麾下。绍兴十年,金人攻石壁寨,姚仲力却之,后又在凤翔力战金副元帅撒离喝,杀获甚多。
金将胡盏与习不祝聚兵五万屯刘家圈,吴璘讨之,派姚仲与王彦翻越天险峻岭,直低敌寨之外,金人大惊,遂被宋军击败。姚仲因功被授予观察使军衔,驻阶州。
驻守金州的郭浩病死以后,姚仲接掌金州军区,后又调任利州东路军区。到绍兴二十七年终于凭资历获得节度使军衔。姚仲察觉到金人有可能破盟,于是在辖区内训练民兵,以做准备。不久金兵果然西侵,川陕诸军因为准备充分,很快转入反攻。
姚仲先攻巩州不克,又围德顺军,但四十多日不下(善守不善攻?),后被李光颜替代,其部将赵诠、段彦倒是连克镇戎军、原州等地。
不久金兵反攻,围原州,姚仲率精兵支援,初期连战连胜,但因护送辎重,行走不便,终被敌骑兵冲破,姚仲率亲兵死战,历数小时之久,但最终未能挽回败局。此役宋军伤亡很重,吴璘欲杀姚仲,后因诸将求情而改为下狱,姚仲的军事生涯至此
终结。
王彦
这是另一个王彦,由于他们两个都曾在四川作战,很容易弄混。区分他们只要记住一个原则就行了,大王彦是在绍兴五年调离川陕战区的,而小王彦在绍兴十年才调往川陕的,而此时大王彦已经病死。
王彦出身不明,由于前期未在吴玠部将中见过他,怀疑是从其他战区调来的。金人归还陕西之地后,王彦被任命为鄜延经略使,由于金人破盟,王彦到任后就立刻投入了战斗,在青溪岭附近与金人数战,皆胜,后又随姚仲夜袭峻岭,促成刘家圈大捷,凭着战功很快就在川陕军中站稳了脚跟。
绍兴二十七年,王彦任金州军区司令,成为川口三帅之一。金亮破盟,王彦为东路军,收复商州、虢州、华州等地,被授予节度使军衔。孝宗继位后,王彦调任建康军区司令,屯兵昭关。但他在两淮战区的表现就比四川差远了,金人南下后,他弃昭关而遁,事后与草包刘宝一起被革职。
田晟
吴玠部将,金兵绕道攻川,曾守饶风关,后仙人关之战,与杨政统锐兵以大斧破金兵,因功升泾原经略使。绍兴十年金人破盟,一直在第一线作战,屡败金兵。撒离喝攻泾州,田晟初战告捷,后因汉奸告密,金兵饶至山后夹击,败,但此战金军亦伤亡较重。
打了败仗的田晟被撤职,后来在南昌居住。绍兴二十九年,朝官李宗闵曾上书要求重新起用田晟,协助刘锜守襄阳,但似乎未被朝廷接受,田晟最终结局应该是终老于家。
李师颜
陕军中著名的骑兵将领,绍兴元年就已经是知州,但升迁速度似乎很慢。绍兴十年金人破盟,撒离喝攻河池,金将鹘眼郎君以三千骑冲吴璘军,李师颜率骁骑击退。鹘眼郎君退入扶风,李师颜拔之,擒金兵一百十七人,首领三人。绍兴和议之后,李师颜一直在吴璘军中任统制,因资历甚老,有战功,兵部也认为他是可用之才,后任夔路安抚使。
完颜亮破盟之后的川陕攻防战中,李师颜基本成了姚仲的替补队员。姚仲攻德顺军不可,吴璘遣李师颜代之,终于攻下。后来姚仲败于原州,吴璘又命李师颜继领其军。他的结局应该比前面三位好点,没有因战败而罢官。
其他将领
李彦仙
李彦仙本是陕西的一个小官——石壕尉,建炎二年,金兵攻破长安,残破陕西,他并没有随其他官员一起逃走,而是招募流民,组织义勇军,力图恢复。时任鄜延经略使的王庶,见金兵势大,自己手下无兵,又调动不了陕西的其他军阀,于是号召各地义勇军袭击金兵敌后。李彦仙应声而起,一举袭破陕州。
光复陕州后,李彦仙“高筑墙,广积粮”,尽心竭力,把该地经营成一个抗金的大本营。但他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得到政府军的支持,先是李彦仙向督军陕西的张浚借骑兵,想提高所部机动性,流动的打击金兵,但张浚却要他放弃陕州,选险要之处行坚壁清野战略,两人战略不合,来往也就不怎么密切了;另一陕西实力派曲端,拥兵自重,又嫉妒李彦仙的名声,更不会相助,李彦仙实际一直处在孤军奋战的状态。
金兵视陕州为眼中钉,终于在建炎三年派名将娄室统大军征讨。李彦仙一面守城,一面向张浚、曲端求救,但两人一个行动迟缓,一个按兵不动。陕州坚守了两个多月后,已渐渐不支,此时金人也因粮食不继,考虑撤退。又是汉奸告密,娄室遂增兵猛攻,陕州终于失守,李彦仙巷战失败后,投水而死,其部将几乎全部壮烈战死,无一投降。
关师古
西军将领,富平之败后,收熙河兵保巩州,成为陕军柱石之一,先后败金兵于白石镇、熙河,后受命守洮、岷、阶、成等州,驻武都。绍兴三年,关师古求粮于伪齐地,在石要岭遇敌兵,大败,关师古担心朝廷降罪,单骑降于伪齐,其部后归于吴玠麾下。
关师古投降以后,颇得重用,被任命为河南府知府,曾参与绍兴六年伪齐的大举南下。金人撤伪齐后,关师古调回陕西任鄜延路经略使。他心中始终不安,终于在绍兴九年又投降宋朝,后被调到临安,分配到张俊部下。绍兴十年之役,关师古作为张俊的旁系部将,守过庐州,收复巢县,也有小功,后于绍兴十二年病死于健康。
赵撙
赵撙出自八字军,是王彦部将,后随王彦调往临安,参与了绍兴十年的顺昌之战,率数千人出城攻兀术精锐,身中数箭不退,大破敌军。刘锜去职以后,他调到马军司中任职,完颜亮南侵之时,他为马军司中军统制。
当时马帅成闵为中游宋军总指挥,赵撙受命屯兵德安。他不甘心消极防守,闻金兵攻信阳,立刻赶去支援,击走敌军。之后留部将宋奕守德安,自己率部渡淮河攻蔡州。
金兵主力在上游,也没想到宋军居然会在中游反攻,赵撙军进展顺利,连克褒信、新蔡、平兴等县,围蔡州。金刺史萧懋德拒城死守,双方相持两月,宋军终于趁夜克之。金人不甘心失败,连续发大兵反击。第一次蔡州保卫战,赵撙所部不过三千,金兵以劲矢射城上,守城兵不能挡,金兵登城。赵撙在城内巷战,大败金兵,将其赶出蔡州。
不久金将费摩又率兵数万来攻蔡州,此时赵撙得到鄂州军区司令吴拱(吴玠之子)部的支援,但总计也不过六千人,金人三次派人招降,都被赵撙射跑。于是趁黑夜填平城壕,猛攻蔡州,攻破南门。宋将华旺、成皋、焦元等人欲出东门而逃,被守门将刘安阻止。赵撙又祭出绝招“巷战”,在城中与金兵混战,并派敢死队一举夺回城墙。金人大惊,纷纷夺门而出,留在城内的被全数歼灭,赵撙积金人尸体为二京观。
此战宋军战死四百余人,负伤三千七百余人,能战者只剩两千。两日后金兵卷土重来,以大车载柴火欲焚西门,赵撙派壮士伏于甕城,敌至,开城门突击,金兵弃大车而逃。
不久,吴拱派部将王宣率一万三千人援蔡州,又破金兵于确山县,金人遂解围而走。尽管宋军连战连胜,但吴拱认为蔡州终不可守,强令赵撙退兵,自己则先行后撤。赵撙无奈掩护百姓连夜后撤,途经山谷坠死者甚多。赵撙后因蔡州之功升为鄂州军区司令。
赵撙指挥的蔡州保卫战,是宋金战史中最激动人心的战役之一,足可以与唐张巡守睢阳相媲美,顺昌之战的英雄,终于在二十年后再度爆发。
后记
写到这里,本文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不过还是有必要做一个小节的。本文收录南渡时期四十七员将帅,其中岳飞系十二人,韩世忠系八人,张俊系八人,吴氏兄弟系七人,王彦刘锜八字军系三人,刘光世系两人,陕军旁系四人,其他系三人(李显忠、马扩、王渊)。从出身来看,有西军背景的十六人(如果算上其部将,这个数字将达到二十二人),而且多是独当一面的大将,除此以外就是以岳飞为代表的两河义军,共有八人,但其影响力与西军系统无法同日而语。南宋将帅多出于西军的说法,应不是虚言。
再来看看结局,四十七人中,战死二人,死于自己人手上六人,其余皆得以善终,总的来讲还算不错。这批人大部分死于绍兴十二年到绍兴三十一年间漫长的“和平”时期,宋金重新开战的时候只剩下十九人,而且多数年事已高,过了黄金时期能保全晚节的不过吴璘、杨存中、李宝、张子盖、李师颜、赵撙六人而已。想当年高宗一直为军中悍将过多而头疼不已,到了孝宗朝居然找不出几个合格的统帅,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
岳、韩、张、吴四家堪称军界四巨头,四人性格品性各不相同,有趣的是,其部将也多少沾染了一些其主帅的特点。岳飞的部将多是能战之将,军事素质过硬,但性格都比较耿直,和平时期混的好的寥寥无几;韩世忠对金战绩起伏不定,其部将水平也是良莠不齐,既有解元、王胜这样真正的能战之将,也不乏王权、刘宝之流的庸将,偏偏能战者多数短命,庸才活得倒挺长;张俊善于揣摩上意,是玩权术的高手,其部将也个个不善,杨存中、赵密、田师中,在政治上都有一手,最后都升到了大将以上级别;吴玠部将则多为悲情人物,田晟、姚仲、王彦均是因一战失利而退出军界,最后都终老于家,估计其临终之时多数都心有不甘。
最后,就是最有中国特色的排名部分了,总要对南渡诸将的战力高低来一个一家之言。以我个人的观点,岳飞排第一应该是没什么争议的,下面就应该是吴氏兄弟,其中吴璘应该略强于吴玠,之所以这么说,因为吴玠的几次大胜吴璘都有参与,也是获胜的重要功臣,而且绍兴十年、绍兴三十一年两次反攻,吴璘都直接指挥,在攻城略地方面也有不错的表现,既是坚盾,又是利矛,从这个角度上说,吴璘的战绩比其兄更加全面。排在第三层次的应该是韩世忠、刘锜、李显忠、杨存中四人,都具备统领大军团作战的能力。第四层次则是王德、杨政、张宪、李宝、赵撙等猛将,战绩也很突出,但缺乏指挥大军作战的经历。再往下就是张俊、两个王彦、姚仲、马扩、解元、王胜、牛皋、王贵、李彦仙等人,这些将领对付伪齐、流寇不在话下,和金主力部队交战基本是五五开。第六层次是郭浩、曲端、李道、张子盖、戚方、李横等人,属于军事经验丰富的“宿将”,战略上没有什么突出之处。最后一层就是刘光世、王权、刘宝、田师中、成闵、赵密、王渊这帮人了,他们做一个部将可能还比较合格,但一旦升到大帅位,就丑态百出了。
从宣和七年到隆兴二年的南渡时期,前后四十年,宋金之间大小战役不下千场,南渡诸将取得的胜利也不少,南宋朝廷就曾经总结过所谓的十三处战功,分别是:张俊明州防御战,韩世忠大仪镇伏击,吴玠和尚原、仙人关阻击战,刘锜顺昌大捷,李宝胶西唐家岛海战,刘锜扬州皁角林回马枪,王琪、张振等采石大捷,邵宏渊真州胥浦桥防御战,吴珙、李道茨湖击退金水师,张子盖解围海州,赵撙守蔡州和王宣蔡州确山县野战。对于稍微熟悉宋史的人来说,这个名单都是不令人满意的,十三场战役中,有些实际是小胜甚至败仗(茨湖之战、胥浦桥防御战),还有一些只是战术上的胜利(皁角林回马枪、海州解围战、大仪镇伏击),一些真正影响重大的胜仗反而漏掉了。作为本文的结尾,我总结了南宋对金的十大胜仗,并列出主要参与者(带*号为战死者):
1、韩世忠黄天荡
时间:建炎四年三月
参与者:韩世忠、解元、苏德、梁红玉、孙世询*、严永吉*
评论:此战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韩世忠以八千水军把兀术数万大军堵在长江南岸一个多月,差一点就全军覆没,自此兀术再也不敢轻易渡江。
2、吴玠和尚原
时间:绍兴元年十月
参与者:吴玠、吴璘、郭浩、杨政、雷仲、陈远猷、王喜
评论:此战是“富平之败”后,金兵第一次大规模攻川口之地,但被吴玠击败,兀术中两箭而逃。
3、吴玠仙人关
时间:绍兴四年二月
参与者:吴玠、吴璘、郭浩、杨政、刘锜、姚仲、田晟、王庆、王武、张彦、王浚评论:此战金兵是铁了心要入川了,
打仗时也非常玩命,但还是以惨败告终,“自是不复图蜀”(有点类似明末的宁锦大捷,不过宋军进行了有效的追击)。
4、刘锜顺昌
时间:绍兴十年五月
参与者:刘锜、陈规、闾充、赵撙、韩直、曹成
评论:兀术破盟,本以为可以很快收复河南之地,没想到在顺昌吃了当头一棒,此战对金人影响甚大,几十年后还有人记着。
5、岳飞郾城、颖昌
时间:绍兴十年闰六月
参与者:岳飞、岳云、张宪、王贵、牛皋、徐庆、傅选、董先、梁兴、李宝、杨再兴*、王兰*、高林*
评论:连中学课本上都有,足见此战知名度。从郾城到临颖到颖昌的一系列战斗,应该是宋朝军队野战的最辉煌时刻。
6、刘锜、王德、杨存中柘皋
时间:绍兴十一年二月
参与者:刘锜、王德、杨存中、张子盖、田师中、姚端*
评论:金兵又败了,而且是占据有力地形,面对以步兵为主的宋军。宋人“以步克骑”的梦想,终于在此役得以实现。
7、吴璘刘家圈
时间:绍兴十一年九月
参与者:吴璘、姚仲、王彦、杨万、马广
评论:此战是宋军仰攻金兵坚固防御阵地而力克之,并差点攻下重镇腊家城(无奈退兵诏书到了)。
8、李宝胶西唐家岛
时间:绍兴三十一年十月
参与者:李宝、曹洋、黄端、
评论:值得在中国海战史上书写一笔的战斗,金海军胎死腹中。
9、虞允文采石
时间: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
参与者:虞允文、张振、王琪、时俊、盛新、戴皋
评论:南宋朝廷生死存亡之战,虞允文以一介书生克死金主完颜亮。
10、赵撙蔡州
时间:绍兴三十二年正月
参与者:赵撙、王宣、刘安、王建、王世显、汲靖、李进*、焦元
评论:巷战经典,而且是以少胜多的巷战!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田师中
张俊部将中,论战力,要属杨存中、王德、赵密等人,但说到关系亲密,就数这位田师中了。此人原是内侍梁方平部将,靖康初参与勤王,后划归张俊属下。张俊儿子早死,张俊就把寡媳嫁给了田师中,自此田师中也管张俊叫“爹”,算是半个儿子。有了这层关系,田师中的升迁自然十分顺利。
建炎三年的明州之战,田师中倒也奋战了一把。之后跟随张俊平军贼,战伪齐,官升的很快,但不见有什么实际战绩。田师中担任的是张俊的中军统制,基本就是负责张俊的保卫和秘书工作,平时也不会有什么大仗可打,但张俊有功,肯定要分他一份。著名的柘皋大战,张俊的主力都出动了,田师中也有参与,跟随王德渡河攻敌右翼,王德是豁出命去拼,田师中无非随大流打打边鼓,战后论功行赏,王德与田师中受到的赏赐差不多,时人都认为不公。
岳飞被害后,田师中得到张俊的大力推荐,当上了鄂州军区司令。当时高宗想在湖北搞屯田,估计也是看上了田师中的“内政”才能(毕竟当过好多年张俊的办公室主任)。但他到任上以后,对岳飞的旧部进行了大肆破坏,有能力的将领几乎都被搞掉,军队的规模与战斗力都大不如前。不过靠着结交权贵,田师中官做的倒是一帆风顺,绍兴二十一年以“守边安静”加太尉衔,绍兴二十八年又因平猺人杨再兴有功(其实主要是其部将李道的功劳),授开府仪同三司,这已经是大将级别了。
不过他的好运至此也就到头了,一是金兵即将南下,朝廷官员也知道田师中既贪财又无能,鄂州军从上到下都不服他;二是他年纪也确实大了,让这么一个老糊涂守中游实在不让人放心。于是在绍兴三十一年,田师中从军界“荣誉”退休,其晚景比其他几个草包好一些,拿着国家的养老金在临安安享晚年了。
张宗颜
西军出身,原在泾原为将,后来调到殿前司,被张俊选为部将,建炎年间就已经是统制,在张俊诸部将中资历也较老,曾参与明州之战。绍兴初年讨贼寇杨勍,表现不佳,又假报战功,被降职。后来随张俊讨李成,败贼将马进,这才官复原职。
其后与伪齐作战,也是有胜有败,绍兴六年的李家湾之战,倒是表现不错,助杨存中大败伪将刘猊。因此战之功劳,被授予驻守庐州的要职。当时宋金正在议和当中,边境只有小摩擦,张宗颜表现倒也称职,金人一度误以为他是张俊之弟。不料在绍兴九年四十四岁正值壮年之时,突然一病而亡,算是张俊部将中死的较早的。
李横
这是一个经历颇为复杂的人,出身应该是两河的抗金义勇军,后来跟随头领桑仲一起被宗泽招安,还和岳飞共过事。宗泽死后,继任者杜充指挥无方,各路义勇军基本都自谋出路了。桑仲流窜到河南、湖北交接地带,占据襄阳、邓州、随州等地,成为当地一大军阀。虽然名义上从属南宋朝廷,实际则是自行其是。
后桑仲为部下霍明所杀,李横作为副手继领其军。其部下众多,但襄阳一带缺粮,而西进入川之路为驻守金州的王彦所阻,南下德安又屡次被陈规击败,于是李横决定北上到伪齐地就食。
算起来这应该是南宋政府第一次比较大规模的反攻行动,不过颇具讽刺的是由一个军贼“自发”进行的。初期进展十分顺利,连续收复汝州、颍昌等地,伪齐将领牛皋、董先、彭玘等纷纷反正,一时声势颇为浩大,李横甚至扬言要收复汴梁。但很快伪齐和金就联合发起反击,在李成和兀术的攻击下,李横的乌合之众当然无法抵挡,一路溃败,后来连老家襄阳都丢了。
李横无路可去,只好往江西投赵鼎,自此算正式受了招安。朝廷让他听岳飞节制,李横毕竟也是曾独霸一方的人物,实在磨不开这面子,待在临安没去,后来他归属到张俊手下,绍兴十一年曾率军收复巢县。
绍兴议和之后,李横的仕途不能算很顺利,一直在地方军中服役,历任新江南西路兵马钤辖、新江南东路兵马钤辖等,干的都是一些平贼保安的小勾当。直到绍兴二十九年,金兵即将南下,朝廷考虑到李横毕竟也是久战宿将,于是起用他为两浙东路马步军副都统总管,驻绍兴。
刘锜担任下游宋军总指挥后,李横在他部下为副将。后刘锜病重,李横任代理司令。当时下游形势十分危急,金主完颜亮在淮西采石渡口准备渡江,监军叶义问强迫李横在瓜州发动反击,以牵制金兵。宋军在兵力上本来就处于劣势,又被金兵迂回,刘锜之子刘汜先退,李横以孤军难当,亦退,被金铁骑追击,大败,统制魏友、王方战死,李横连都统制印都丢了。
此战的主要责任似乎被刘汜抗了,李横没有受到太多处罚。后来又历任淮南东路马步军副都总管、江南西路马步军副都总管等,但再也没有捞到打大仗的机会了。
张子盖
他是张俊的侄子,不过大家不要误会他是个纯粹的纨绔子弟,相比田师中之流完全靠拍马屁往上爬的家伙,他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张子盖先是跟随韩世忠,曾参与讨伐苗傅叛军,因功升到武功郎。
绍兴六年,伪齐大举南侵,此时张子盖已转到叔叔张俊部下,藕塘之战有战功。金人破盟之后,张俊所部收复宿、亳二州,败金兵于柘皋的重大战役,张子盖都参与了,但并无什么突出战绩。就这样,后来也升到了节度使的军衔(比在韩世忠手下升的快多了),不能不说是凭借了叔叔的关系,王德看不起他估计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完颜亮破盟,张子盖迎来了给自己正名的机会,他受命援救海州,在城外与金兵大战,两败金兵,将数千金兵赶入水中淹死,终于解海州之围。虽然之后他并没有接受魏胜的建议,趁胜追击,而是以“受诏解围,不知其他。”的理由退回了泗州,但考虑到此时他已年界五十,其他南渡将领如成闵、赵密、王权等到了这个年龄多已变得胆小怕事,张子盖能在野战中击败金兵,殊为不易。
后来张子盖还曾招降金将萧鹧巴、耶律造哩等人,但又应了能战之将不长命的规律,孝宗继位后不久因病去世,年五十一。
戚方
戚方盗贼出身,后率众赴健康投杜充。杜充叛变后,部下星散,戚方纠合散兵四处劫掠,杀知镇江府兼浙西安抚使胡唐老(刘光世也当过这个官,很大的官)、破广德军、围宣州,成为纵横一方的大寇,令南宋朝廷十分头疼。后来张俊率军进剿,戚方遇到了当时刚刚崭露头角的岳飞,被打的大败,正无路可去之时,张俊派人招降,于是戚方就受了招安,也因此引出一句很著名的话:“要高官,受招安”。
绍兴十年金人破盟,戚方也曾被派到北方搞敌后游击战,以发挥其当过流贼的优势,不过似乎没有什么战果。濠州之战,张俊部中伏大败,戚方也有参与,担任殿后之军,说明张俊对他的将才还是比较信任的。
这以后戚方一直步军司中任职,到了绍兴三十年,朝廷为了加强下游防守,成立江州军区,戚方被任命为司令,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帅。完颜亮南侵时,戚方表现还是比较积极的,曾派部将张宝收复被金兵攻占的蒋州。绍兴三十二年,改任添差两浙东路马步军副都总管,驻绍兴。
隆兴北伐失败后,戚方被重新委以重任,先是派去守濠州,之后又接替草包刘宝任要职镇江军区司令,军衔也升为节度使。但不久宋金就议和了,戚方估计心里很美,靠着北伐失败这段危机时期,又得以调回正规军中,军衔还升了一级,真是划算。
之后宋金之间无仗可打,戚方贪财的老毛病又犯了,盘剥士卒,虚报军额,结交内臣,军士怨声载道。但孝宗毕竟不是高宗,眼里揉不得沙子,镇江又是如此重要的军区,戚方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乾道三年,戚方因治军无方、结交宦官被免职,发往信州居住,和他有瓜葛的两个宦官也被孝宗狠狠处罚。
南渡诸将群像8:吴氏部将及其他
吴氏兄弟部将
姚仲
吴玠部将,仙人关之战,金兵集中力量猛攻西北楼,当时只是统领的姚仲登楼死战,楼倾斜,姚仲以帛为绳将其拉正,金人又纵火焚楼柱,姚仲以酒扑灭之(这个“酒”估计水分含量很大)。吴玠去世后,姚仲隶属吴璘麾下。绍兴十年,金人攻石壁寨,姚仲力却之,后又在凤翔力战金副元帅撒离喝,杀获甚多。
金将胡盏与习不祝聚兵五万屯刘家圈,吴璘讨之,派姚仲与王彦翻越天险峻岭,直低敌寨之外,金人大惊,遂被宋军击败。姚仲因功被授予观察使军衔,驻阶州。
驻守金州的郭浩病死以后,姚仲接掌金州军区,后又调任利州东路军区。到绍兴二十七年终于凭资历获得节度使军衔。姚仲察觉到金人有可能破盟,于是在辖区内训练民兵,以做准备。不久金兵果然西侵,川陕诸军因为准备充分,很快转入反攻。
姚仲先攻巩州不克,又围德顺军,但四十多日不下(善守不善攻?),后被李光颜替代,其部将赵诠、段彦倒是连克镇戎军、原州等地。
不久金兵反攻,围原州,姚仲率精兵支援,初期连战连胜,但因护送辎重,行走不便,终被敌骑兵冲破,姚仲率亲兵死战,历数小时之久,但最终未能挽回败局。此役宋军伤亡很重,吴璘欲杀姚仲,后因诸将求情而改为下狱,姚仲的军事生涯至此
终结。
王彦
这是另一个王彦,由于他们两个都曾在四川作战,很容易弄混。区分他们只要记住一个原则就行了,大王彦是在绍兴五年调离川陕战区的,而小王彦在绍兴十年才调往川陕的,而此时大王彦已经病死。
王彦出身不明,由于前期未在吴玠部将中见过他,怀疑是从其他战区调来的。金人归还陕西之地后,王彦被任命为鄜延经略使,由于金人破盟,王彦到任后就立刻投入了战斗,在青溪岭附近与金人数战,皆胜,后又随姚仲夜袭峻岭,促成刘家圈大捷,凭着战功很快就在川陕军中站稳了脚跟。
绍兴二十七年,王彦任金州军区司令,成为川口三帅之一。金亮破盟,王彦为东路军,收复商州、虢州、华州等地,被授予节度使军衔。孝宗继位后,王彦调任建康军区司令,屯兵昭关。但他在两淮战区的表现就比四川差远了,金人南下后,他弃昭关而遁,事后与草包刘宝一起被革职。
田晟
吴玠部将,金兵绕道攻川,曾守饶风关,后仙人关之战,与杨政统锐兵以大斧破金兵,因功升泾原经略使。绍兴十年金人破盟,一直在第一线作战,屡败金兵。撒离喝攻泾州,田晟初战告捷,后因汉奸告密,金兵饶至山后夹击,败,但此战金军亦伤亡较重。
打了败仗的田晟被撤职,后来在南昌居住。绍兴二十九年,朝官李宗闵曾上书要求重新起用田晟,协助刘锜守襄阳,但似乎未被朝廷接受,田晟最终结局应该是终老于家。
李师颜
陕军中著名的骑兵将领,绍兴元年就已经是知州,但升迁速度似乎很慢。绍兴十年金人破盟,撒离喝攻河池,金将鹘眼郎君以三千骑冲吴璘军,李师颜率骁骑击退。鹘眼郎君退入扶风,李师颜拔之,擒金兵一百十七人,首领三人。绍兴和议之后,李师颜一直在吴璘军中任统制,因资历甚老,有战功,兵部也认为他是可用之才,后任夔路安抚使。
完颜亮破盟之后的川陕攻防战中,李师颜基本成了姚仲的替补队员。姚仲攻德顺军不可,吴璘遣李师颜代之,终于攻下。后来姚仲败于原州,吴璘又命李师颜继领其军。他的结局应该比前面三位好点,没有因战败而罢官。
其他将领
李彦仙
李彦仙本是陕西的一个小官——石壕尉,建炎二年,金兵攻破长安,残破陕西,他并没有随其他官员一起逃走,而是招募流民,组织义勇军,力图恢复。时任鄜延经略使的王庶,见金兵势大,自己手下无兵,又调动不了陕西的其他军阀,于是号召各地义勇军袭击金兵敌后。李彦仙应声而起,一举袭破陕州。
光复陕州后,李彦仙“高筑墙,广积粮”,尽心竭力,把该地经营成一个抗金的大本营。但他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得到政府军的支持,先是李彦仙向督军陕西的张浚借骑兵,想提高所部机动性,流动的打击金兵,但张浚却要他放弃陕州,选险要之处行坚壁清野战略,两人战略不合,来往也就不怎么密切了;另一陕西实力派曲端,拥兵自重,又嫉妒李彦仙的名声,更不会相助,李彦仙实际一直处在孤军奋战的状态。
金兵视陕州为眼中钉,终于在建炎三年派名将娄室统大军征讨。李彦仙一面守城,一面向张浚、曲端求救,但两人一个行动迟缓,一个按兵不动。陕州坚守了两个多月后,已渐渐不支,此时金人也因粮食不继,考虑撤退。又是汉奸告密,娄室遂增兵猛攻,陕州终于失守,李彦仙巷战失败后,投水而死,其部将几乎全部壮烈战死,无一投降。
关师古
西军将领,富平之败后,收熙河兵保巩州,成为陕军柱石之一,先后败金兵于白石镇、熙河,后受命守洮、岷、阶、成等州,驻武都。绍兴三年,关师古求粮于伪齐地,在石要岭遇敌兵,大败,关师古担心朝廷降罪,单骑降于伪齐,其部后归于吴玠麾下。
关师古投降以后,颇得重用,被任命为河南府知府,曾参与绍兴六年伪齐的大举南下。金人撤伪齐后,关师古调回陕西任鄜延路经略使。他心中始终不安,终于在绍兴九年又投降宋朝,后被调到临安,分配到张俊部下。绍兴十年之役,关师古作为张俊的旁系部将,守过庐州,收复巢县,也有小功,后于绍兴十二年病死于健康。
赵撙
赵撙出自八字军,是王彦部将,后随王彦调往临安,参与了绍兴十年的顺昌之战,率数千人出城攻兀术精锐,身中数箭不退,大破敌军。刘锜去职以后,他调到马军司中任职,完颜亮南侵之时,他为马军司中军统制。
当时马帅成闵为中游宋军总指挥,赵撙受命屯兵德安。他不甘心消极防守,闻金兵攻信阳,立刻赶去支援,击走敌军。之后留部将宋奕守德安,自己率部渡淮河攻蔡州。
金兵主力在上游,也没想到宋军居然会在中游反攻,赵撙军进展顺利,连克褒信、新蔡、平兴等县,围蔡州。金刺史萧懋德拒城死守,双方相持两月,宋军终于趁夜克之。金人不甘心失败,连续发大兵反击。第一次蔡州保卫战,赵撙所部不过三千,金兵以劲矢射城上,守城兵不能挡,金兵登城。赵撙在城内巷战,大败金兵,将其赶出蔡州。
不久金将费摩又率兵数万来攻蔡州,此时赵撙得到鄂州军区司令吴拱(吴玠之子)部的支援,但总计也不过六千人,金人三次派人招降,都被赵撙射跑。于是趁黑夜填平城壕,猛攻蔡州,攻破南门。宋将华旺、成皋、焦元等人欲出东门而逃,被守门将刘安阻止。赵撙又祭出绝招“巷战”,在城中与金兵混战,并派敢死队一举夺回城墙。金人大惊,纷纷夺门而出,留在城内的被全数歼灭,赵撙积金人尸体为二京观。
此战宋军战死四百余人,负伤三千七百余人,能战者只剩两千。两日后金兵卷土重来,以大车载柴火欲焚西门,赵撙派壮士伏于甕城,敌至,开城门突击,金兵弃大车而逃。
不久,吴拱派部将王宣率一万三千人援蔡州,又破金兵于确山县,金人遂解围而走。尽管宋军连战连胜,但吴拱认为蔡州终不可守,强令赵撙退兵,自己则先行后撤。赵撙无奈掩护百姓连夜后撤,途经山谷坠死者甚多。赵撙后因蔡州之功升为鄂州军区司令。
赵撙指挥的蔡州保卫战,是宋金战史中最激动人心的战役之一,足可以与唐张巡守睢阳相媲美,顺昌之战的英雄,终于在二十年后再度爆发。
后记
写到这里,本文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不过还是有必要做一个小节的。本文收录南渡时期四十七员将帅,其中岳飞系十二人,韩世忠系八人,张俊系八人,吴氏兄弟系七人,王彦刘锜八字军系三人,刘光世系两人,陕军旁系四人,其他系三人(李显忠、马扩、王渊)。从出身来看,有西军背景的十六人(如果算上其部将,这个数字将达到二十二人),而且多是独当一面的大将,除此以外就是以岳飞为代表的两河义军,共有八人,但其影响力与西军系统无法同日而语。南宋将帅多出于西军的说法,应不是虚言。
再来看看结局,四十七人中,战死二人,死于自己人手上六人,其余皆得以善终,总的来讲还算不错。这批人大部分死于绍兴十二年到绍兴三十一年间漫长的“和平”时期,宋金重新开战的时候只剩下十九人,而且多数年事已高,过了黄金时期能保全晚节的不过吴璘、杨存中、李宝、张子盖、李师颜、赵撙六人而已。想当年高宗一直为军中悍将过多而头疼不已,到了孝宗朝居然找不出几个合格的统帅,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
岳、韩、张、吴四家堪称军界四巨头,四人性格品性各不相同,有趣的是,其部将也多少沾染了一些其主帅的特点。岳飞的部将多是能战之将,军事素质过硬,但性格都比较耿直,和平时期混的好的寥寥无几;韩世忠对金战绩起伏不定,其部将水平也是良莠不齐,既有解元、王胜这样真正的能战之将,也不乏王权、刘宝之流的庸将,偏偏能战者多数短命,庸才活得倒挺长;张俊善于揣摩上意,是玩权术的高手,其部将也个个不善,杨存中、赵密、田师中,在政治上都有一手,最后都升到了大将以上级别;吴玠部将则多为悲情人物,田晟、姚仲、王彦均是因一战失利而退出军界,最后都终老于家,估计其临终之时多数都心有不甘。
最后,就是最有中国特色的排名部分了,总要对南渡诸将的战力高低来一个一家之言。以我个人的观点,岳飞排第一应该是没什么争议的,下面就应该是吴氏兄弟,其中吴璘应该略强于吴玠,之所以这么说,因为吴玠的几次大胜吴璘都有参与,也是获胜的重要功臣,而且绍兴十年、绍兴三十一年两次反攻,吴璘都直接指挥,在攻城略地方面也有不错的表现,既是坚盾,又是利矛,从这个角度上说,吴璘的战绩比其兄更加全面。排在第三层次的应该是韩世忠、刘锜、李显忠、杨存中四人,都具备统领大军团作战的能力。第四层次则是王德、杨政、张宪、李宝、赵撙等猛将,战绩也很突出,但缺乏指挥大军作战的经历。再往下就是张俊、两个王彦、姚仲、马扩、解元、王胜、牛皋、王贵、李彦仙等人,这些将领对付伪齐、流寇不在话下,和金主力部队交战基本是五五开。第六层次是郭浩、曲端、李道、张子盖、戚方、李横等人,属于军事经验丰富的“宿将”,战略上没有什么突出之处。最后一层就是刘光世、王权、刘宝、田师中、成闵、赵密、王渊这帮人了,他们做一个部将可能还比较合格,但一旦升到大帅位,就丑态百出了。
从宣和七年到隆兴二年的南渡时期,前后四十年,宋金之间大小战役不下千场,南渡诸将取得的胜利也不少,南宋朝廷就曾经总结过所谓的十三处战功,分别是:张俊明州防御战,韩世忠大仪镇伏击,吴玠和尚原、仙人关阻击战,刘锜顺昌大捷,李宝胶西唐家岛海战,刘锜扬州皁角林回马枪,王琪、张振等采石大捷,邵宏渊真州胥浦桥防御战,吴珙、李道茨湖击退金水师,张子盖解围海州,赵撙守蔡州和王宣蔡州确山县野战。对于稍微熟悉宋史的人来说,这个名单都是不令人满意的,十三场战役中,有些实际是小胜甚至败仗(茨湖之战、胥浦桥防御战),还有一些只是战术上的胜利(皁角林回马枪、海州解围战、大仪镇伏击),一些真正影响重大的胜仗反而漏掉了。作为本文的结尾,我总结了南宋对金的十大胜仗,并列出主要参与者(带*号为战死者):
1、韩世忠黄天荡
时间:建炎四年三月
参与者:韩世忠、解元、苏德、梁红玉、孙世询*、严永吉*
评论:此战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韩世忠以八千水军把兀术数万大军堵在长江南岸一个多月,差一点就全军覆没,自此兀术再也不敢轻易渡江。
2、吴玠和尚原
时间:绍兴元年十月
参与者:吴玠、吴璘、郭浩、杨政、雷仲、陈远猷、王喜
评论:此战是“富平之败”后,金兵第一次大规模攻川口之地,但被吴玠击败,兀术中两箭而逃。
3、吴玠仙人关
时间:绍兴四年二月
参与者:吴玠、吴璘、郭浩、杨政、刘锜、姚仲、田晟、王庆、王武、张彦、王浚评论:此战金兵是铁了心要入川了,
打仗时也非常玩命,但还是以惨败告终,“自是不复图蜀”(有点类似明末的宁锦大捷,不过宋军进行了有效的追击)。
4、刘锜顺昌
时间:绍兴十年五月
参与者:刘锜、陈规、闾充、赵撙、韩直、曹成
评论:兀术破盟,本以为可以很快收复河南之地,没想到在顺昌吃了当头一棒,此战对金人影响甚大,几十年后还有人记着。
5、岳飞郾城、颖昌
时间:绍兴十年闰六月
参与者:岳飞、岳云、张宪、王贵、牛皋、徐庆、傅选、董先、梁兴、李宝、杨再兴*、王兰*、高林*
评论:连中学课本上都有,足见此战知名度。从郾城到临颖到颖昌的一系列战斗,应该是宋朝军队野战的最辉煌时刻。
6、刘锜、王德、杨存中柘皋
时间:绍兴十一年二月
参与者:刘锜、王德、杨存中、张子盖、田师中、姚端*
评论:金兵又败了,而且是占据有力地形,面对以步兵为主的宋军。宋人“以步克骑”的梦想,终于在此役得以实现。
7、吴璘刘家圈
时间:绍兴十一年九月
参与者:吴璘、姚仲、王彦、杨万、马广
评论:此战是宋军仰攻金兵坚固防御阵地而力克之,并差点攻下重镇腊家城(无奈退兵诏书到了)。
8、李宝胶西唐家岛
时间:绍兴三十一年十月
参与者:李宝、曹洋、黄端、
评论:值得在中国海战史上书写一笔的战斗,金海军胎死腹中。
9、虞允文采石
时间: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
参与者:虞允文、张振、王琪、时俊、盛新、戴皋
评论:南宋朝廷生死存亡之战,虞允文以一介书生克死金主完颜亮。
10、赵撙蔡州
时间:绍兴三十二年正月
参与者:赵撙、王宣、刘安、王建、王世显、汲靖、李进*、焦元
评论:巷战经典,而且是以少胜多的巷战!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