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 > 历史军事 > 渤海国传奇 > 第五部《末王大諲譔传奇》 后记

第五部《末王大諲譔传奇》 后记

推荐阅读: 宝鉴   扶明录   叶辰萧初然   重生之再铸青春   女神的上门豪婿(又名:女神的超级赘婿,主角:赵旭)   女神的上门豪婿   女神的上门贵婿   逆天丹帝   神魂丹帝   神魂丹帝   重生之搏浪大时代   仙府种田   这个领主大人非常科学   六指诡医   重生之我真是富三代   刚被悔婚超级天后带娃堵门   踏枝   叶君临  

    当我把这部书写完的时候,突然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情不自禁又写了下面这些小题目,算是后记。

    一,渤海人后来怎么样了?

    辽国二世皇帝耶律德光对渤海国实行焦土政策,把城镇拆光、把房屋烧光、把人口迁光,想把长白山周围五千里变成无人区。可是辽国的三光政策并没有能使渤海国生灵灭绝,当辽军离开他们制造的无人区之后,幸存的渤海人聚拢到镜泊湖畔,重新创建家园。辽国的威协使这些幸存者向黑龙江中下游转移。过了一百九十年,他们的后裔称为女真人,建立金国。金国灭亡了辽国,成为统治东北亚地区的大国。一百二十年后金国被元国灭亡,女真人退守长白山区。再过三百八十年,他们的后裔称为满人,建立了后金国,再改称大清国,统治了全中国。三百年后中华民国推翻了满清帝国,满族人的大部再次退居长白山区,就是今天东北的满族人。soudu*org

    二,渤海国是高句丽国的继承国吗?

    渤海族和高句丽族各有来源去脉,他们之间不存在继承关系。渤海国的开国君王大祚荣是靺鞨国国王大仲象的长子,唐灭高句丽时,他是刚满二十岁的青年,既不是高句丽族,也不是高句丽国流亡在北方的大将。大祚荣开创的渤海国是靺鞨国的继承国。

    那么渤海国和高句丽国之间有没有继承关系呢?也是有的。只不过这种继承不是民族观念上的,而是社会形态上的。

    高句丽国是东北亚立国时间最长的大国。高句丽国灭亡之后,能称得上东北亚大国的是渤海国。渤海国继承了高句丽国的东北亚大国地位。大唐国承认这种继承,让渤海国享有从前高句丽国的地位。周边邻国也承认渤海国取代了高句丽国的地位。这是那个时代东北亚各国很自然达成的共识。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这样的历史,都得接受它!

    渤海国的地域和高句丽国的地域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后起之秀渤海国为了让外界接受他和承认他,有意宣扬自己是从前威名远扬的高句丽国的继承国。渤海国前期几任国王这样做,是很高明的。可是当渤海国成为海东胜国之后,想树立起比高句丽国更高大的形象,就要摆脱高句丽国的影子。宣王大仁秀以后的几代国王就不再宣扬对高句丽国的继承,甚至极力否认。渤海国的前期和后期自相矛盾,也是很自然的。不管你赞成不赞成渤海国的国策,都得接受它!

    三,高丽国是高句丽国的继承国吗?

    在中国,不管统治集团由哪个民族哪个家族来组成,从古到今历朝历代都是后者继承前者,包括元继承宋,清继承明,没有人否认。

    在半岛上,有过三国分治,有过一国统一,前灭后继的关系也是不可否认的。高丽国统一了半岛,当然是前面半岛各国的继承国。

    高句丽国是不是半岛上的国家呢?如果是,高丽国当然是高句丽国的继承国。如果不是,高丽国就不是高句丽国的继承国。

    全世界都认定俄罗斯国是欧洲国家,俄罗斯国自己也认可,因为他的首都在欧洲。高句丽国后期的首都在平壤。平壤在半岛上!高句丽国前期是大陆国家,后期转变成半岛国家。高句丽国的直接继承者是辽东郡,辽东郡是大唐国的一部分,辽东郡的鸭绿江以东部分后来变成高丽国。绕来绕去,高句丽国的首都和一部分领土和大部分遗民后代,是被高丽国继承了。其实高句丽国也叫高丽国,大隋国和大唐国有时称其为高句丽国,有时称其为高丽国,不过是释音之差而已。

    王氏高丽国是高氏高句丽国灭亡之后二百五十年才出现的,能算继承吗?如果说二百五十年太长了,我可以告诉你另一种算法,辽东郡和安东都护府对平壤的占领只有九年!九年之后,平壤又回到高句丽族的朝鲜郡王手中。高句丽国的首都平壤后来成为高丽国的西京,这当然是继承了!

    高句丽国的国王姓高,高丽国的国王姓王,不是一家人,能算继承吗?国家的继承权并非必须同族同姓才可以享有。中国从夏到清,中原皇帝换过许多民族和姓氏,并没有耽误继承。半岛上的王氏之国继承高氏之国,也在情理之中。

    四,高丽国是渤海国的继承国吗?

    渤海国和高句丽国不同,他的首都在镜泊湖畔,不是半岛国家,不能被半岛国家高丽国继承。渤海国的继承国是东丹国。东丹国本是辽国的附属国,后来被辽国取缔了。东丹国也没有被高丽国继承。辽国的继承国是金国。金国的继承国是元国。无论怎么排列,高丽国都不是渤海国的继承国。

    渤海国南京南海府整建制地被高丽国占去了,那时候以上京龙泉府为首都的渤海国还继续存在着,只是一府之地换了主人,谈不到继承。渤海国灭亡时有大批难民涌入高丽国,可是那时候以天福城为首都的东丹国诞生了,天福城就是龙泉府,渤海国被东丹国继承了,轮不到高丽国。

    五,高句丽族同化于别的民族了吗?

    大唐国灭高句丽国之后,把少数上层贵族掳至中原,也有数十万百姓被强迁入唐,但仍有数百万之众留在故土。唐高宗改封高句丽国故地为辽东郡,任命薛礼为郡王,下设九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对高句丽族人实行就地安抚,可见高句丽族人并没有因亡国而溃散。如果他们都迁到大唐国内地去了,薛礼郡王统治谁呢?大唐国皇帝绝不会设制派官派兵去治理无人区吧?而薛礼派出的地方官员,既有自己带来的大唐国官员,也有随泉男生投奔过来的高句丽官吏,以及高句丽亡国时投降过来的官吏,后来就连亡国之君高藏子孙三代也先后被委任为安东都护和朝鲜郡王,还让他们带回被强迁到内地的高句丽族百姓。也就是说,虽然高句丽国的国号没有了,可是高句丽族多数百姓仍然生活在故土上,他们的首领仍然是前高句丽国的王室人员,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发生多大改变,不可能被同化。

    居住在鸭绿江东岸的高句丽人,名义上受大唐国辽东郡统治,实际上辽东郡无法实施有效统治。高藏祖孙三人相继被大唐国任命为安东都护和朝鲜郡王之后,已经是实行高句丽人自治了。这部分高句丽人后来成为王氏高丽国的主体民族,也是现在朝鲜国的主体民族。

    居住在鸭绿江西岸的高句丽族人,后来大部分投向渤海国,少部分融入辽东和中原。经历了许多世纪之后,融合在辽东和中原的高句丽族人失去了民族称谓,也许是不记得了,也许是放弃了,总之,在中国境内找不到高句丽国留下来的高句丽族人了,他们不是被同化了,而是被淹没了。

    至于延边地区的朝鲜族人,是十八世纪后乘满族人南移之际从图们江东岸迁移过来的,不是高句丽国留下来的。

    六,朝鲜半岛是单一民族吗?

    韩国和朝鲜国都说半岛上是单一民族,无论南北,都是朝鲜族人。中国许多研究历史的专家也是这样说。可是东北亚古代历史却在证明,半岛南北的人民并非同族。

    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国西汉时期,半岛南部形成马韩、弁韩、辰韩三国。半岛北部是大汉国的乐浪郡,统治者是汉族人,居民是秽貊人和沃沮人。三韩人、秽貊人、沃沮人不是同族。

    到了公元一世纪,南方的三韩依旧,北方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单单大岭以东的秽貊人脱离乐浪郡实行自治;二是居住在长白山东北部的沃沮人沿着盖马大山以东向南推进,和秽貊相接。这时半岛上除乐浪郡的少量汉族之外,至少还有三个民族,即三韩、秽貊、沃沮。

    到了公元三世纪,南方的三韩依旧。汉末在乐浪郡之外增设带方郡,北方的秽貊人重归乐浪郡和带方郡,沃沮人则成为高句丽国的属下。这时半岛上除乐浪郡和带方郡之外,至少还有四个民族,即南方是韩人、北方是秽貊人、高句丽人和沃沮人。

    到了公元四世纪,中国东晋和南北朝时期,乐浪郡和带方郡不存在了,中原大国的东北边疆是辽东郡。半岛上,南方三韩演变成新罗国和百济国,北方则全部被高句丽国控制。沃沮人和秽貊人被高句丽国吞并。这时半岛上至少有四个民族,新罗国和百济国是韩族人,高句丽国是高句丽族人和秽貊人、沃沮人。

    到了公元七世纪,大唐国征服了高句丽国和百济国,在原高句丽故地设辽东郡和安东都护府,在原百济国故地设熊津都护府。新罗国自以为协助大唐国灭高句丽国有功,先是抢占了熊津地区,得到大唐国认可;还想要得到大同江沿岸的土地,被大唐国拒绝。高句丽国亡国时,国王高藏的庶子安胜,率四千余户逃往新罗国。新罗国王册封安胜为高句丽王,利用这些高句丽遗民和大唐国争地盘。安胜打着复国旗号沿单单大岭以东向北骚扰,夺取了原高句丽国部分土地。各地高句丽人在新罗国支持下纷纷起来反抗大唐国的统治,仅仅过了九年,大唐国安东都护府就不得不放弃平壤,退守抚顺新城。大唐国为了抵制新罗国争夺高句丽遗民的图谋,先后把高藏及其子孙封为安东都护和朝鲜郡王,来安抚高句丽民众。大唐国和新罗国争相扶持高句丽人的政治领袖,促使高句丽人重新聚集,而不是溃散。这时半岛上至少有两个民族,南方的新罗国是以韩族为主,北方的辽东郡鸭绿江以东地区是以高句丽族为主。

    到了公元七世纪六十年代末,长白山区的渤海国兴起。新罗国和渤海国都来争夺原属高句丽国的土地,大唐国的辽东郡再撤退到平州,渤海国和新罗国在大同江和汉江之间直接对峙。这时半岛上至少有三个民族,南方是韩族,北方是高句丽族和渤海族。

    到了公元九世纪末,新罗国发生动乱。逃入新罗国的高句丽人不能进入新罗国腹地,就聚集在汉江以北,备受韩族人歧视。梁吉在江原道领导的农民起义,是高句丽人的起义。参加起义军的新罗王族出身的和尚金弓裔自称佛王,在铁原建立摩震国,对佛祖发誓要灭掉新罗国,赢得了高句丽人的共鸣。祖居松岳的汉族大商人王某举城投向摩震国,其子王建被金弓裔封为松岳城主。后来王建取代金弓裔做摩震国王,改称高丽国,定都松岳,改称开京。汉江以北的铁原到开京,即江原道和黄海道,是新罗国北疆,是高句丽人聚居的地区,王建称自己的国家为高丽国,既是要借助高句丽国的余威来号召民众,也是企图恢复高句丽国。

    王建的高丽国首先向原高句丽国地域扩张,从渤海国手中夺取了南海府,然后再把南方的新罗国征服。半岛成为高丽国一统天下。高丽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南方是韩族,北方是高句丽族,还有少量渤海族和汉族。

    现在的南韩国是韩族人为主体,北朝鲜国是高句丽族为主体,半岛上并非只有一个民族。

    七,为什么半岛人都自称朝鲜族?

    有考古证据表明,韩国前外长、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祖藉在福建泉州,他是汉族人的后裔,他自己也承认祖先是汉族,却不再称中国汉族,而是称韩国朝鲜族。半岛上的高句丽族人和韩族人,也像华裔人潘基文一样淡化了祖先。

    在古代,中国周边的国家多半都没有自己的文字,也很少有自己的语言。高句丽族、韩族、渤海族,说的是汉语方言,写的是正楷汉字。那时,他们和中原人的区别并不比闽粤人和中原人的区别更大。其实他们更有理由自称汉族。有人会说,不对啊,朝鲜语和汉语不是同个语系啊!那我要问,是先有语言还是先有语系?语系是什么时候划分的?依据什么标准划分的?难道人类祖先从非洲走出来的时候都是哑巴吗?全世界多数民族叫妈的发音都是雷同的。全人类都是非洲语系,都是靠喉管气流变化和舌头部位变化来发音,语言学家弄出这语系那语系,是子虚乌有,故弄玄虚。

    那么为什么半岛上的居民都自称是朝鲜族呢?这是朝鲜文字的作用,和语系无关。

    公元十五世纪一四四六年,李氏朝鲜国第四代王世宗大王发明创造了“训民正音”。起初只是用这种符号给汉字注音,后来就发展成民族文字,再后来就很少用汉字了。朝鲜王国的国民,包括南方的韩族人和北方的高句丽族人,他们说的语言本来是汉语方言,尽管和中原语言有所不同,可是先前有汉字做纽带,仍能直接和中原人沟通和交流,后来少用或不用汉字了,只用朝鲜注音符号了,注音符号又反过来限定了发音,中原人就听不懂了,就变成两种语言了。朝鲜文字使韩族人和高句丽族人亲密无间,自认为同族,这也是很自然的。半岛上曾经多次出现过统一的朝鲜国,所以现代半岛人自称朝鲜族人。其实南方是韩族人,北方是高句丽族人,还有为数不少的汉族人、蒙古族人和满族人,现在半岛上至少有五个民族,他们都使用朝鲜文字,都自称朝鲜族人。这是半岛上各民族自己的选择,别人只好承认了!

    八,半岛南北不同族有什么证明吗?

    我的第一个证明很简单。朝鲜语和韩语是不同的语言。北方慈江道的人和南方济州道的人,有完全不同的民族表现。他们不仅语言不同,习俗不同,体貌也不同。济州道生活的是典型的韩族人,民间习俗和中国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多有雷同,他们的祖先三韩人很可能是从中国沿海移民过去的汉族人。慈江道生活的是典型的高句丽族人,民间习俗和蒙古人及满人极其相似,他们的祖先是沃沮人和秽貊人。

    我的第二个证明更简单。在中国历史书和历史小说上,反复提到高句丽国晚期的权臣泉盖苏文的名字。有的人可能觉得高句丽人的名字四个字有些不对头,就把他的姓名写成盖苏文,把泉字抹去了,而且依汉语念法称他为葛苏文。这位权臣有三个儿子,叫泉男生、泉男建、泉男产。这就不对了,盖苏文的儿子怎么姓泉呢?如果他姓泉不姓盖,为什么又说他是葛苏文呢?现在我来告诉大家,泉盖苏文和盖苏文其实就是泉苏文,这个盖字搅和在他的名字里,让大唐国人莫名其妙,无所适从,以至造成混乱。姓氏后面加个盖字,是高句丽人姓氏称谓的习俗。泉盖,可以译为姓泉、泉氏、泉某、老泉。泉盖苏文,应该译为姓泉名苏文,或泉氏苏文。高句丽族这种姓氏称谓上的特有习俗,一直保留在半岛北方的高句丽族人当中,现在的北朝鲜国人仍是这样称谓。

    九,高句丽国是朝鲜国的历史吗?

    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国,是不是内蒙古人和外蒙古人共同的历史呢?肯定没有人说不是。

    历史是过去的真实。高句丽国立国七百余年,是史上罕见的长命王国。在高句丽国存在的七百余年里,中原地区变换了多种国号。那时候没有中国这个名称,只有大汉国、大晋国、大隋国、大唐国。我认为,高句丽国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北朝鲜国。北朝鲜国说高句丽国是他们的历史,是有理由的。

    高句丽国一直向中原大国称臣,应该是中国的一部分啊,怎么成了北朝鲜国的历史呢?高句丽国确实一直向中原大国称臣。中原统一起来的时候,实在是太强大了,周边的国家和民族出于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纷纷来称臣,这是不可否认的史实。

    同样有史料证明,高句丽国,还有渤海国和新罗国,在向中原大国称臣的同时,也关起门来自称一统,国王自称皇帝、自立年号,墓碑上刻着皇帝字样。事实上,除了他们主动纳贡之外,中原大国从来没有把他们的人民计入自己的人口,没有权力去征收他们的税赋,也没有权力主宰他们的王权更叠和官员任免,也不能去调动他们的军队,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都是独立的,这也是史实。

    高句丽国既有向中原称臣的藩属国特征,又有自成一统的独立国特征,历史造就了他的双重国格。强调一面,顾此失彼,不可能把历史解释清楚。

    高句丽国的地域包括辽河以东和汉江以北,即中国历史上的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带方郡,有七百余年的历史,对中国东北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中国理所当然要把它纳入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来研究!

    从前的乐浪郡和带方郡,现在是北朝鲜国。高句丽国后期的首都平壤,现在是朝鲜国首都。乐浪郡和带方郡的居民,是高句丽族人和少量汉族人,是现在北朝鲜国人的主体。北朝鲜国把高句丽国当做自己的历史来研究,也是理所当然的!

    南韩国就不同了,他是半岛南部的国家,是韩族为主体的国家,与高句丽国和高句丽族不存在相承关系。现在韩国有些人说高句丽族是他们的祖先,那是认错祖先了!半岛南北两国将来要统一,韩国也想参加高句丽国历史的研究,这不足为怪。顺便说一句,韩国的西部地区曾经是大唐国的熊津都护府,应该把那一时期纳入中国历史来研究。再往前,箕子朝鲜和卫氏朝鲜的历史,也应该纳入中国历史来研究。再往广,成吉思汗的蒙古国和忽必烈的大元国统治过的地方,也应该纳入中国历史来研究。我说的是研究历史,不是研究土地归属,更不是研究重新划分领土。

    十,能用当代人的眼睛审视历史疆界吗?

    远古时候,人类很少,部落相距遥远,互不打扰,没有边界之说。后来为了争夺生活资源而发生争斗,也不是争领土,而是争分配权。到了公元七世纪,大唐国大概只有三千万人口,别国人口就更少了。这么少的人口分布在地球上,人烟稀少,国家之间的疆界是很漠糊的,所谓边界其实就是几十里甚至几百里的缓冲地带,没有像现在这样清析的边界线,而且这种疆界是经常变化的,甚至有些游牧民族发现了新草地就不再回到旧草地,根本没有边界。比如,汉时的匈奴人和唐时的突厥人,后来远离中国了。还有的国家和民族发生了分离或合并。高句丽国就分成两部分,鸭绿江以西的部分现在属于中国,人民不再保持高句丽族称号;鸭绿江以东的部分现在是朝鲜国,人民改称朝鲜族。乐浪郡和带方郡不再是中国领土,留在那里的大唐国汉族人也都改称朝鲜族了。尽管不是血缘的改变,只是称谓的改变,却很难分得清了,也就只好各自承认现状了。

    现有的人类必须遵从现有的世界秩序。全人类祖先都是从非洲走出来的,如果有人主张大家可以回头去瓜分非洲,那一定是疯子。国界是历史演变的结果。中国人不可以说把乐浪郡、带方郡和熊津都护府收回来。别国人也不可以说这类话。这样大家才能和平共处,研究历史才能成为有益的事。

    我的长篇历史小说《渤海国传奇》就是依着上述理念写成的。我力求让故事接近史实,既不戏说也不妄说。现在生米做成熟饭,就端给大家,一百二十四万字全文奉献在上。希望有人来赏读,更祈盼有人来评说。这正是:

    一时兴来感物华,倾心泼墨乱涂鸭;

    描画海东尘封璧,尚待慧眼指疵瑕。

    独钓寒江2009年3月于沈阳2014年3月重订

    a

    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a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上一页 加入书签 目录 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 特种精英玩网游   重振大明   齐天大魔猴   仕途青云   神弃   神峰   网游之统领天下   网游之主宰万物   万能神戒   网游之影子大师   穿越之嫡女锋芒   约会大作战之反转士道   武侠英雄联盟系统   游戏王之竞技之城   撼仙   娇蛮小姐傲总裁   御龙无双   天玄剑传奇   婚城难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