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吻千百回 我问佛
推荐阅读: 宝鉴 扶明录 叶辰萧初然 重生之再铸青春 女神的上门豪婿(又名:女神的超级赘婿,主角:赵旭) 女神的上门豪婿 女神的上门贵婿 逆天丹帝 神魂丹帝 神魂丹帝 重生之搏浪大时代 仙府种田 这个领主大人非常科学 六指诡医 重生之我真是富三代 刚被悔婚超级天后带娃堵门 踏枝 叶君临
我问佛:“什么是人,什么是佛呢?”
佛曰:“人是未觉悟的佛,佛是已觉悟的人,人天生就是佛,佛本来就是人,人天生就不是佛,佛本来就不是人,人与佛,只有‘觉悟’二字之差,人者迷也,佛者觉也。凡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物、一切人,外信为入世,内信为出世,外拜即为欲望,内拜为照心,外求为迷惑,内求为觉悟,外求为愚昧,内求为聪明,外作为众生,内作即佛。”有时有私心,有时没有私心,人存善念,不时让私心露头,谓之人。人时时存善念,时时不让私心露头,公心大行其道,随时随地保护芸芸众生,明知不得好,却又不惜身家性命,据理力争,这才是真正的佛。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才能是由人进修行成佛的一个路径与法门。信佛的人有两大类,一类不求什么,只求他人好,是真信,另一类人呢,信佛,但是,只想求佛保佑自己平安、升官、发财,一旦不如意,首先恨的就是佛。相对而言,穷人成佛易,富人成佛难。又富又贵的人,难上加难,明知同私心杂念博弈与较量,没有好果子吃,而又偏偏不放过,这样的人,一万年也不见有其一,有其一,那就是大慈大悲的如来佛!
我问佛:“什么是佛,什么是魔呢?”
佛曰:“佛就是大彻、大悟、大觉者,是自觉、觉他、觉行的圆满者。”佛是善到极点的大精神。魔就是大迷、大惑、大欲者,是障碍、折磨、烦恼、漂浮者,是恶到极点得大诡异。佛讲因果、讲空灵、讲平等、讲天理、讲慈悲,以空悲为怀,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而魔是不讲因果、不讲空灵、不讲平等、不讲天理、不讲慈悲的,魔以人欲为怀,大贪穷尽天地财,大婪惹得天人共怒。“魔”原来是折磨的“磨”,下面是个“石”字,而不是个“鬼”字。魔鬼的“魔”,在古代经典里,写的都是折磨的“磨”。《时轮续》说,有污染的心,就是魔,净化了的心就是佛。
我问佛:“什么是佛道,什么是魔道呢?”
佛曰:“以民治官叫佛道,以官治民叫魔道。公心就是佛道,私心就是魔道。”民不治官,魔道泛滥。佛道治国,天下归一。魔道治国,天崩地裂。民若治官,贪心不见。官不是不想贪,而是不敢贪。天下人人人皆善,则天下人人人为佛。不是魔道被灭了,而是魔道不敢出来了。能治己心,就能治天下。能守公平,就能驭天下。天下人共治天下治,人人都能成为圣人。众生心中都有一个佛一个魔,是佛则魔转至身后,是魔则佛沦落凡尘。我愿向佛,心如明镜!看尽人世悲欢,阅尽世事浮沉,称为“大彻大悟的佛”。
这里有个耐人寻味的“修佛”的故事,挺有意思的,说的是,有一个自认为与佛缘的人,很愿意做一些善事,推掉一切家务事不做,而不辞辛苦,翻山越岭,到深山老林来修行。一天,终于来到了一座寺庙门前,找到了禅师问修佛之道。禅师察言观色了一番,不动声色地问:“你这么远到这儿来,想干点什么呢?”那个与佛有缘的人,快言快语,斩钉截铁地说:“我是专门来修佛的。”禅师摇了摇头回答道:“我们寺庙里的佛没有坏,不用你修,还是先修你自己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道修寺庙的人,不是修佛,知道修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修佛”。
佛问我:“人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呢?”
我想了一会儿说:“人从妈妈的肚子里来,要往大地去。”佛摇了摇头。我顿悟了一会儿说:“人从上帝那里来,要往上帝那里去。”佛还是摇了摇头。我思索了一会儿说:“人从爱处来,要往爱处去。”佛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并深度讲解起来:“人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呢?这是人类的生命之谜,也是整个佛法的核心问题,其实,真正能圆满解答的,也只有佛。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因为只有佛,才是究竟圆满明了的宇宙和人生真相的人。如果弄明白这个人类的重大课题,就离觉悟不远了,就有了迷途知返的意识。顺着这个课题走下去,就会逐步找到‘回家’的路,最终回归‘自性’的家,从此,获得大解脱、大自在、大安乐、大智慧,大光明、大圆满。一个迷惑颠倒的人,从六道中来,又回到六道中去,生生世世在六道里轮回。如果今生能觉悟,愿意求出轮回,则从六道中来,往四圣法界去。如果能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则是从六道中来,往生净土中去。而真正开了悟的人,才能明白其中的法门。”
佛问我:“人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呢?”我想了一会儿回答:“人从无处来,又往无处去,人来无所来,去无所去。”佛问我:“人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呢?”我顿悟了一会儿回答:“人从缘处来,又往缘处去,人来无缘来,去无缘去。”佛问我:“人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呢?”我想了一会儿回答:“人从净土处来,又往净土处去,人来自于净土,去自于净土。”佛问我:“人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呢?”我顿悟了一会儿回答:“人从极乐世界来,又往极乐世界去,人来自于极乐世界,去自于极乐世界。”佛满意地点点头说:“你开悟了,你与佛真的有缘呀。佛经告诉我们,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人是从爱中来的!经上说,爱不重,不生娑婆,人是有情的众生,可知人是有情感、有情爱地生命,爱是生命之源。”
佛问我:“什么是爱呢?”我想了一会儿说:“爱就是没有语言的语言。”佛摇了摇头。我顿悟了一会儿说:“爱就是身心发出的一道闪电。”佛还是摇了摇头。我顿悟了一会儿说:“爱就是肉体通,心灵容,两个身体,一个灵魂。”佛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并深度讲解起来:“万物有灵就有爱,爱是两个人的事,所以,一个‘爱’字掰不开,情是爱的进行曲。真正的爱,是身与身的迎送与吐纳,心与心地交会与对接。谈爱色变,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心里反应。说明爱只可做不可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爱就像树干上的变色龙,使得女人分不清楚,爱是情郎,还是色狼?是该抛橄榄枝,还是该举打狗棍?当爱翻山越岭来敲门时,不知让多少怀春少女纠结不已。爱就像起伏不定的大海,使得男人搞不明白,爱是浪花,还是漩涡,是该从此走开,还是该顺手拿下?爱兴奋起来,一会儿高烧不止,一会儿后背着凉,不知让多少懵懂少男进退两难。爱是青春绽放出来的花朵,是生命放飞出来得一抹惊鸿,是心灵内照出来的风雨彩虹。爱不是随心所欲倾盆而下的流星雨,不是随心所欲喷发不止的火山灰,不是人随心所欲私排乱放的污浊物。爱是心情的田园,思想的别苑,不要让“爱”坠落,一定要让“爱”雄起!爱有好多种,有“染污”的爱,有“纯洁”的爱,有“占有”的爱,有“奉献”的爱。
佛问我:“爱像什么呢?”我想了一会儿回答:“爱像一根绳子,会捆绑住我们的手脚,片刻不得自由。”佛问我:“爱像什么呢?”我顿悟了一下回答:“爱像一把枷锁,会束缚住我们的思想,片刻不得安宁。”佛问你:“爱像什么呢?”我想了一会儿回答:“爱像一柱滔天的浪,不加节制,就会陷入灭顶之灾。”佛问我:“爱像什么呢?”我顿悟了一会儿回答:“爱像一把沾蜜的刀,贪婪过度,就会导致性命不保。”佛满意地点点头说:“你开悟了,你与佛真的有缘呀!佛陀告诉我们,色易守,情难戒。比丘不乐于色,不赞叹于色,不取于色,不着于色。并对受想行识,也同样不乐、不赞、不取、不着。似洞非洞,适成仙洞,有门无门,是为佛门。只有将其看透,解脱之门,就正式开启了。”
佛问我:“什么是人生呢?”我想了一会儿说:“人生就是你说说我,我说说你,自己说说自己而已。”佛摇了摇头。我顿悟了一会儿说:“人生就是你笑笑我,我笑笑你,自己笑笑自己而已。”佛还是摇了摇头。我思索了一会儿说:“人生就是你渡渡我,我渡渡你,自己渡渡自己而已。”佛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并深度讲解起来:“人生是一面斜坡,中间站不住,要不溜下去,要不爬上来。人生就像一块石头,要不把它当成垫脚石,要不把看成绊脚石。人生是一条路,往前即婆娑,往后即遗憾。人生是一只老虎,那就是人的欲望,要不把它关好看住,要不让它放出来肆意胡来。最小的善行,胜过最大的善念。人生是快乐和痛苦地叠加、再叠加,快乐为痛苦而来,痛苦为快乐买单。人生有两种味道,一种是快乐,一种是痛苦。人生有两种生命,一种用时间计算的,一种用行程计算的。”
佛问我:“人生如何度过呢?”我想了一会儿回答:“人生坐亦悟,行亦悟。”佛问我:“人生如何度过呢?”我想了一会儿回答:“人生坐亦念,行亦念。”佛问我:“人生如何度过呢?”我顿悟了一下回答:“人生坐亦修,行亦修。”佛问我:“人生如何度过呢?”我想了一会儿回答:“人生坐亦禅,行亦禅。”佛满意地点点头说:“你开悟了,你与佛真地有缘呀!佛陀告诉我们,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那不是修行。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这种没有分别的心,才是真正地修行,真正的人生。人修得一分涵养,便有一分气质,修得一分根器,便有一分肚量,修得一分情怀,便有一分从容,修得一分磨难,便有一分加持。”
星云大师开示我们: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理想。短的叫念头,长的叫志向,坏的叫野心,好的叫愿望。理想就是希望,希望是生命的原动力!人生经历,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只有严肃认真地迈出每一步的人,才谈得上人生的重量和价值。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常常站在岔道口上徘徊,只要走错一步,就可能影响一生的前程。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少年如戏文,老年如字典。皱纹不过是表示原来有过笑容的地方,年轻人是春天的美,老年人则是秋天的成熟和坦率!有趣的是,凡是在文学上做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作家,都与佛学有过不解之缘。都是独树一帜的一代学术思想得杰出人物。譬如,谢灵运、白居易、柳宗元、龚自珍、康有为、梁启超……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佛曰:“人是未觉悟的佛,佛是已觉悟的人,人天生就是佛,佛本来就是人,人天生就不是佛,佛本来就不是人,人与佛,只有‘觉悟’二字之差,人者迷也,佛者觉也。凡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物、一切人,外信为入世,内信为出世,外拜即为欲望,内拜为照心,外求为迷惑,内求为觉悟,外求为愚昧,内求为聪明,外作为众生,内作即佛。”有时有私心,有时没有私心,人存善念,不时让私心露头,谓之人。人时时存善念,时时不让私心露头,公心大行其道,随时随地保护芸芸众生,明知不得好,却又不惜身家性命,据理力争,这才是真正的佛。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才能是由人进修行成佛的一个路径与法门。信佛的人有两大类,一类不求什么,只求他人好,是真信,另一类人呢,信佛,但是,只想求佛保佑自己平安、升官、发财,一旦不如意,首先恨的就是佛。相对而言,穷人成佛易,富人成佛难。又富又贵的人,难上加难,明知同私心杂念博弈与较量,没有好果子吃,而又偏偏不放过,这样的人,一万年也不见有其一,有其一,那就是大慈大悲的如来佛!
我问佛:“什么是佛,什么是魔呢?”
佛曰:“佛就是大彻、大悟、大觉者,是自觉、觉他、觉行的圆满者。”佛是善到极点的大精神。魔就是大迷、大惑、大欲者,是障碍、折磨、烦恼、漂浮者,是恶到极点得大诡异。佛讲因果、讲空灵、讲平等、讲天理、讲慈悲,以空悲为怀,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而魔是不讲因果、不讲空灵、不讲平等、不讲天理、不讲慈悲的,魔以人欲为怀,大贪穷尽天地财,大婪惹得天人共怒。“魔”原来是折磨的“磨”,下面是个“石”字,而不是个“鬼”字。魔鬼的“魔”,在古代经典里,写的都是折磨的“磨”。《时轮续》说,有污染的心,就是魔,净化了的心就是佛。
我问佛:“什么是佛道,什么是魔道呢?”
佛曰:“以民治官叫佛道,以官治民叫魔道。公心就是佛道,私心就是魔道。”民不治官,魔道泛滥。佛道治国,天下归一。魔道治国,天崩地裂。民若治官,贪心不见。官不是不想贪,而是不敢贪。天下人人人皆善,则天下人人人为佛。不是魔道被灭了,而是魔道不敢出来了。能治己心,就能治天下。能守公平,就能驭天下。天下人共治天下治,人人都能成为圣人。众生心中都有一个佛一个魔,是佛则魔转至身后,是魔则佛沦落凡尘。我愿向佛,心如明镜!看尽人世悲欢,阅尽世事浮沉,称为“大彻大悟的佛”。
这里有个耐人寻味的“修佛”的故事,挺有意思的,说的是,有一个自认为与佛缘的人,很愿意做一些善事,推掉一切家务事不做,而不辞辛苦,翻山越岭,到深山老林来修行。一天,终于来到了一座寺庙门前,找到了禅师问修佛之道。禅师察言观色了一番,不动声色地问:“你这么远到这儿来,想干点什么呢?”那个与佛有缘的人,快言快语,斩钉截铁地说:“我是专门来修佛的。”禅师摇了摇头回答道:“我们寺庙里的佛没有坏,不用你修,还是先修你自己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道修寺庙的人,不是修佛,知道修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修佛”。
佛问我:“人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呢?”
我想了一会儿说:“人从妈妈的肚子里来,要往大地去。”佛摇了摇头。我顿悟了一会儿说:“人从上帝那里来,要往上帝那里去。”佛还是摇了摇头。我思索了一会儿说:“人从爱处来,要往爱处去。”佛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并深度讲解起来:“人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呢?这是人类的生命之谜,也是整个佛法的核心问题,其实,真正能圆满解答的,也只有佛。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因为只有佛,才是究竟圆满明了的宇宙和人生真相的人。如果弄明白这个人类的重大课题,就离觉悟不远了,就有了迷途知返的意识。顺着这个课题走下去,就会逐步找到‘回家’的路,最终回归‘自性’的家,从此,获得大解脱、大自在、大安乐、大智慧,大光明、大圆满。一个迷惑颠倒的人,从六道中来,又回到六道中去,生生世世在六道里轮回。如果今生能觉悟,愿意求出轮回,则从六道中来,往四圣法界去。如果能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则是从六道中来,往生净土中去。而真正开了悟的人,才能明白其中的法门。”
佛问我:“人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呢?”我想了一会儿回答:“人从无处来,又往无处去,人来无所来,去无所去。”佛问我:“人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呢?”我顿悟了一会儿回答:“人从缘处来,又往缘处去,人来无缘来,去无缘去。”佛问我:“人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呢?”我想了一会儿回答:“人从净土处来,又往净土处去,人来自于净土,去自于净土。”佛问我:“人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呢?”我顿悟了一会儿回答:“人从极乐世界来,又往极乐世界去,人来自于极乐世界,去自于极乐世界。”佛满意地点点头说:“你开悟了,你与佛真的有缘呀。佛经告诉我们,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人是从爱中来的!经上说,爱不重,不生娑婆,人是有情的众生,可知人是有情感、有情爱地生命,爱是生命之源。”
佛问我:“什么是爱呢?”我想了一会儿说:“爱就是没有语言的语言。”佛摇了摇头。我顿悟了一会儿说:“爱就是身心发出的一道闪电。”佛还是摇了摇头。我顿悟了一会儿说:“爱就是肉体通,心灵容,两个身体,一个灵魂。”佛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并深度讲解起来:“万物有灵就有爱,爱是两个人的事,所以,一个‘爱’字掰不开,情是爱的进行曲。真正的爱,是身与身的迎送与吐纳,心与心地交会与对接。谈爱色变,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心里反应。说明爱只可做不可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爱就像树干上的变色龙,使得女人分不清楚,爱是情郎,还是色狼?是该抛橄榄枝,还是该举打狗棍?当爱翻山越岭来敲门时,不知让多少怀春少女纠结不已。爱就像起伏不定的大海,使得男人搞不明白,爱是浪花,还是漩涡,是该从此走开,还是该顺手拿下?爱兴奋起来,一会儿高烧不止,一会儿后背着凉,不知让多少懵懂少男进退两难。爱是青春绽放出来的花朵,是生命放飞出来得一抹惊鸿,是心灵内照出来的风雨彩虹。爱不是随心所欲倾盆而下的流星雨,不是随心所欲喷发不止的火山灰,不是人随心所欲私排乱放的污浊物。爱是心情的田园,思想的别苑,不要让“爱”坠落,一定要让“爱”雄起!爱有好多种,有“染污”的爱,有“纯洁”的爱,有“占有”的爱,有“奉献”的爱。
佛问我:“爱像什么呢?”我想了一会儿回答:“爱像一根绳子,会捆绑住我们的手脚,片刻不得自由。”佛问我:“爱像什么呢?”我顿悟了一下回答:“爱像一把枷锁,会束缚住我们的思想,片刻不得安宁。”佛问你:“爱像什么呢?”我想了一会儿回答:“爱像一柱滔天的浪,不加节制,就会陷入灭顶之灾。”佛问我:“爱像什么呢?”我顿悟了一会儿回答:“爱像一把沾蜜的刀,贪婪过度,就会导致性命不保。”佛满意地点点头说:“你开悟了,你与佛真的有缘呀!佛陀告诉我们,色易守,情难戒。比丘不乐于色,不赞叹于色,不取于色,不着于色。并对受想行识,也同样不乐、不赞、不取、不着。似洞非洞,适成仙洞,有门无门,是为佛门。只有将其看透,解脱之门,就正式开启了。”
佛问我:“什么是人生呢?”我想了一会儿说:“人生就是你说说我,我说说你,自己说说自己而已。”佛摇了摇头。我顿悟了一会儿说:“人生就是你笑笑我,我笑笑你,自己笑笑自己而已。”佛还是摇了摇头。我思索了一会儿说:“人生就是你渡渡我,我渡渡你,自己渡渡自己而已。”佛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并深度讲解起来:“人生是一面斜坡,中间站不住,要不溜下去,要不爬上来。人生就像一块石头,要不把它当成垫脚石,要不把看成绊脚石。人生是一条路,往前即婆娑,往后即遗憾。人生是一只老虎,那就是人的欲望,要不把它关好看住,要不让它放出来肆意胡来。最小的善行,胜过最大的善念。人生是快乐和痛苦地叠加、再叠加,快乐为痛苦而来,痛苦为快乐买单。人生有两种味道,一种是快乐,一种是痛苦。人生有两种生命,一种用时间计算的,一种用行程计算的。”
佛问我:“人生如何度过呢?”我想了一会儿回答:“人生坐亦悟,行亦悟。”佛问我:“人生如何度过呢?”我想了一会儿回答:“人生坐亦念,行亦念。”佛问我:“人生如何度过呢?”我顿悟了一下回答:“人生坐亦修,行亦修。”佛问我:“人生如何度过呢?”我想了一会儿回答:“人生坐亦禅,行亦禅。”佛满意地点点头说:“你开悟了,你与佛真地有缘呀!佛陀告诉我们,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那不是修行。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这种没有分别的心,才是真正地修行,真正的人生。人修得一分涵养,便有一分气质,修得一分根器,便有一分肚量,修得一分情怀,便有一分从容,修得一分磨难,便有一分加持。”
星云大师开示我们: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理想。短的叫念头,长的叫志向,坏的叫野心,好的叫愿望。理想就是希望,希望是生命的原动力!人生经历,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只有严肃认真地迈出每一步的人,才谈得上人生的重量和价值。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常常站在岔道口上徘徊,只要走错一步,就可能影响一生的前程。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少年如戏文,老年如字典。皱纹不过是表示原来有过笑容的地方,年轻人是春天的美,老年人则是秋天的成熟和坦率!有趣的是,凡是在文学上做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作家,都与佛学有过不解之缘。都是独树一帜的一代学术思想得杰出人物。譬如,谢灵运、白居易、柳宗元、龚自珍、康有为、梁启超……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