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吻千百回 故国神游
推荐阅读: 宝鉴 扶明录 叶辰萧初然 重生之再铸青春 女神的上门豪婿(又名:女神的超级赘婿,主角:赵旭) 女神的上门豪婿 女神的上门贵婿 逆天丹帝 神魂丹帝 神魂丹帝 重生之搏浪大时代 仙府种田 这个领主大人非常科学 六指诡医 重生之我真是富三代 刚被悔婚超级天后带娃堵门 踏枝 叶君临
初祖达摩,从天竺带来的舍利子,一直隐秘地藏在东山寺里,为了避人耳目,一直被历代当家的方丈,按照不同方式,变换埋藏的地点,这大概就是藏胞所说的伏藏吧。一提到伏藏,真是太神秘了,很多人都会认为是藏密,其实不然。所谓的“伏藏”,其含义乃埋伏之宝藏也。是指一件很珍贵的东西被埋藏,最终再被发掘出来,公之于众。这就是“埋藏即为寻见,寻见即为埋藏”的道理。
小伏伏于物什,大伏伏于精神。
传说,莲花生大师,还曾将一百零八头神牛,做为伏藏藏在山中,这些伏藏牛,经过繁殖,增加到了三千万头,是后世的格萨尔王,与他的勇士们,用神箭射开了山岩上的伏藏之门,把山洞中的伏藏牛引领出来。笔者理解的伏藏,与当下方兴未艾的收藏,有同也有异,相同的地方,都是为了给文化一个穴位,给历史一个坐标,而伏千年之家谱,藏万年之血统,传四海之花絮,扬九州之风流。彰炎黄之圣贤,扬华夏之精翠。不同的地方,是收藏虽然有化腐朽为神奇,化低微为高贵的功效,但是,很少有不可思议的神秘性、神奇性、神圣性、地域性和宗教性。这就好像是在饮一壶悠悠岁月酒,在品一杯绵绵情意茶。而伏藏大多伴随着莫名其妙感,完全超出了普罗大众的想象力。就像在变一场梦幻般的魔术,在看一部久违了的天书。说到《格萨尔王传》是伏藏,就不得不让人突发奇想,古格王国也是伏藏吗?
不少考古探险家,怀着博古、师古、尊古、追古之心,本着古不乖今,今不乖古的学术态度,行走在如迷宫一样的古格王宫废墟,如同穿越在时光隧道之内,岁月仿佛依稀还原到,当年古格王国,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渴望破解附着在它身上遗留的密码。让人无法想象的是,到底什么神奇的力量,能够让多达十万之众的古格人,一夜之间,从这个星球上全部消失,仅留下一座空空荡荡,支离破碎的城池,寂寞地躺在日升月落的余晖里,无言地述说着那过去的故事。
古格故城是一座建筑活化石。
古格故城坐落于阿里扎达县境内,为吐蕃王室后裔所建,偏居此地已经七百余年,传承二十余代国王,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于十七世纪不见踪迹,到底为何意外消亡,至今还是一个未知数?古格王朝气势恢宏,巍然屹立,依山傍水的古城堡,建筑在一座三百余米高的黄土高坡上,占地约十八万平方米。古城堡上建有洞穴、佛塔、碉楼、庙宇、王宫,多达六百余座。自下而上,与山势浑然一体,直逼长空,现存较好的建筑,有寺庙、殿堂五座。整个城堡遗址分为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所在地。古城堡的全部房舍顶部已经坍塌,完全失去了居住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只剩下一道道土墙横在城堡废都遗址之上。遗址的外围建有城墙,四角设有坚固的碉楼。山坡之上,为达官贵族的居所所在地,山下为身份低下的奴隶居住,洞窟是为僧侣香客提供修行的道场。古城堡有陡峭的山壁为掩护屏障,要爬上山顶,似乎比登天还难。古格人自己是如何上山的呢?原来天资聪明的古格人,在山体内修筑了许多暗道,在暗道中有类似窗户的洞,既为了采光,又为了防御。这些暗道迂回曲折,拾阶而上,可以直达山顶上的王宫。
古格故城是一座文化参照物。
传说古格王国时期,最为神奇的,是一种名叫作“古格银眼”的铜像,只有古格人才能制作出来,铜像极少流传于世,无人知晓其物件究竟为何物,有什么用处?从古格遗址周围不断发掘出的雕刻、造像及壁画中,首次揭开了古格文明的神秘面纱。直到1997年夏季,中国国家考古队,在皮央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件精美的铜像,这才终于揭开了神乎其神,妙乎其妙,精乎其精,美乎其美的“古格银眼”之谜。这尊头戴化佛宝冠、四臂各执法器、头生三眼的金黄色的铜像,银光闪闪,晶莹锃亮,这就是所谓得“古格银眼”。透过“古格银眼”,我们似乎看到了古格王国超级发达的金属制造业,是何等得精妙绝伦,巧夺天工。古格故城是一座历史的里程碑。经历过十六位世袭国王,拥有过十万人之众的庞然大国,冶金工业如此发达,竟然因为1635年拉达克人入侵,而不可思议的瞬间灰飞烟灭,让后人引发故国一夜蒸发之幽思。
古格故城是一座历史博物馆
古格人为什么突然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当年的十万之众到底跑哪里去了呢?这确实是让人百思不解的一个千古之谜。在古格都城遗址北面一处断崖上,有一个著名的“干尸洞”,这是古格王国灭亡之后,留下得最后一处遗迹。据说,古格与拉达克争战时,古格国王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百姓受连累牵连,于是与拉达克人达成城下之盟,古格国王从现在开始,马上接受投降,但是,只有一个条件,绝不能含糊,那就是不得伤害无辜的古格王朝的老百姓。当古格国王和古格士兵们,放下武器之后,背信弃义的拉达克人,却将他们全部押解至干尸洞前,处以极刑,抛尸于洞内,并把所有被俘的古格子民,掠往拉达克,将古格族群,灭绝人性地残酷灭国。究竟这些尸体,是古格王国时期的,还是古格王国以后的?他们的身份是贵族、士兵,还是一般的布衣平民?这种集体置尸于洞内的丛葬,是当时的一种特殊的葬式,还是一种惩罚性的手段?这都是古格王国地不解之谜。
十七世纪中,古格王朝发生了内乱,国王之弟请拉达克军队攻打王宫,古格王朝从此被推翻。古格王国覆亡之后,并入拉达克一段时间,后被西藏地方政府重新收回。古格国王的弟弟勾结了与古格同宗的拉达克王室,利用拉达克的军队,攻打古格都城,企图一举推翻古格王朝,于是一场残酷的攻坚战,就在这里打响了。而建在一座山上的古格王宫,是西藏防守能力最强的建筑,整个王宫只有一条隧道可以通到山上,从这里绝对没有可能攻打上去的可能,而另外的地方全都是悬崖。拉达克开始驱赶古格的老百姓,在古格的半山腰修建了一座坚不可摧的石头楼,等这座建筑和山顶一样高的时候,就可以拿下古格了。拉达克人强迫百姓,日以继夜地修石楼,凄苦地歌声,被古格国王听到了,古格国王非常难过,于是做出了惊人的决定。决定之一说,是古格国王跳崖而死,古格王朝被破,决定之二说,是为了挽救古格百姓,古格国王投降了。史记认为,似乎后一种情况,更为可靠可信。
据记载,古格王朝最后一个国王,及其全家人,被拉达克人,拉回拉达克都城列城,关进了监狱。不管古格国王最后的下场怎样,古格王朝老百姓,却是很惨的,古城下的无头藏尸洞就是证明。古格故城是一座伏藏博物馆。让人至今不可思议的是,古格故城藏尸洞里的尸骨,远没有传说的十万人之多,又找不到古格人的后裔,那么当时十万之众,又是如何消失殆尽了呢?单靠战争手段,并不足以毁灭古格人坚定地意志与灿烂的文明。硝烟散尽之后的古格王国,迅速恶化的原因,是古格遗址一带,土地沙漠化十分严重,当年能养活十万之众的绿洲,今天已所剩无几了。问题还是那十万人去向不明,如果是迁徙走了,就一定会有后裔,知道日后的历史。诸如天灾人祸、瘟疫等,但是,都不足以使得强大的古格王朝,突然之间完全消失,而且没有留下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今天的古格故地,只有十几户人家守着一座空荡荡的城市废墟,但是,这些人也都并不是古格人的后裔。看来,古格王国消失谜团,至今久拖不解,这不正是上苍在政治与宗教之间,历史与文化之间,战争与和平之间,有意设下的神秘伏藏吗?只是需要神授的伏藏大师,才能揭开其中的秘密。
无独有偶,这不禁让人想起了,离古格王朝不太远的消失之国——楼兰故国。二者作一比较,也许能为两个古城之谜,可以相互印证一二。
楼兰古城是一张商贸文化的底版。
两千多年前的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西岸。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一个小国家,附属和臣服于匈奴。因为楼兰古城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枢纽,通往西域之路的一个要冲,中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地集散地,商旅云集,人员往来不断。但是,不知为什么,像古格古城一样,从人们的视野中,销声匿迹了。消失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有瘟疫流行之说,有水土流失之说,有风沙肆虐之说,有河流改道之说,有生物入侵之说,有强国入侵之说,还有的说,楼兰的灭亡,与丝绸之路北道开辟有关。”
楼兰古城是一张战争文化碎片。
在孔雀河下游,曾发现一片墓地,出土了一具女性干尸,体肤指甲均保存完好,有一张瘦瘦的脸庞,尖尖的鼻子,深深的眼眶,长长的头发。身裹一块粗毛毯子,下身裹一块羊皮,脚上穿着一双翻毛皮鞋,头戴毡帽,帽上还插了两根雁翎,被世人称之为美丽的“楼兰姑娘”。
根据专家推测,这个不同寻常的大美人,不是楼兰公主,就是楼兰王后,二者必居其一。经考古专家作碳14测定,这是一具距今已有三千八百年的木乃伊,女人的头发上还插着鸟羽。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当时匈奴势力强大,古楼兰国一度被他们所控制,攻杀汉朝使者,劫掠商人钱物。汉武帝曾发兵破之,俘虏了楼兰国王,迫其附汉。作为降服的证据,楼兰王子被送至汉朝作人质。同时,楼兰也向匈奴送去一个王子,表示楼兰在匈奴、汉族之间严守中立。
楼兰古城是一张生态文化的标本。
楼兰古国消失得真正原因,是楼兰地处兵家必争之地,经年不间断的多国混战,导致了大片森林被砍伐。同时,因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人口骤增,加以屯田开荒,采伐过度,水土流失淤积河道,河床抬高、湖深淤浅,生存环境,已经无法自然修复。而楼兰古城,建在高地平台之上,城外被河水环绕,楼兰故国成为一个孤岛。楼兰百姓被逼无奈,不得不弃城而走,逃之夭夭,只留下死城一座,在楼兰故城仰天长叹。
这可以从古代诗歌中,管窥出其端倪。譬如庾信的“都护楼兰返,将军疎勒归。”李白的“愿将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杜甫的“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可谓比比皆是。直到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楼兰国,他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商贸重镇,在辉煌了近五百年之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窒息了。从二者的对比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其共同的一点,那就是战乱频发为诱因,继而引发生态环境地恶化。天灾与人祸,人祸在左,天灾在右,天灾紧随,人祸断后,人祸是因,天灾是果,或互为因果,或互为消解,或互为叠加,最终的谜底,指向了恶化的生态环境,令人扼腕深思,引以为鉴的是,很有可能直接促成了古格、楼兰两大故城,湮没在滚滚红尘之中。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小伏伏于物什,大伏伏于精神。
传说,莲花生大师,还曾将一百零八头神牛,做为伏藏藏在山中,这些伏藏牛,经过繁殖,增加到了三千万头,是后世的格萨尔王,与他的勇士们,用神箭射开了山岩上的伏藏之门,把山洞中的伏藏牛引领出来。笔者理解的伏藏,与当下方兴未艾的收藏,有同也有异,相同的地方,都是为了给文化一个穴位,给历史一个坐标,而伏千年之家谱,藏万年之血统,传四海之花絮,扬九州之风流。彰炎黄之圣贤,扬华夏之精翠。不同的地方,是收藏虽然有化腐朽为神奇,化低微为高贵的功效,但是,很少有不可思议的神秘性、神奇性、神圣性、地域性和宗教性。这就好像是在饮一壶悠悠岁月酒,在品一杯绵绵情意茶。而伏藏大多伴随着莫名其妙感,完全超出了普罗大众的想象力。就像在变一场梦幻般的魔术,在看一部久违了的天书。说到《格萨尔王传》是伏藏,就不得不让人突发奇想,古格王国也是伏藏吗?
不少考古探险家,怀着博古、师古、尊古、追古之心,本着古不乖今,今不乖古的学术态度,行走在如迷宫一样的古格王宫废墟,如同穿越在时光隧道之内,岁月仿佛依稀还原到,当年古格王国,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渴望破解附着在它身上遗留的密码。让人无法想象的是,到底什么神奇的力量,能够让多达十万之众的古格人,一夜之间,从这个星球上全部消失,仅留下一座空空荡荡,支离破碎的城池,寂寞地躺在日升月落的余晖里,无言地述说着那过去的故事。
古格故城是一座建筑活化石。
古格故城坐落于阿里扎达县境内,为吐蕃王室后裔所建,偏居此地已经七百余年,传承二十余代国王,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于十七世纪不见踪迹,到底为何意外消亡,至今还是一个未知数?古格王朝气势恢宏,巍然屹立,依山傍水的古城堡,建筑在一座三百余米高的黄土高坡上,占地约十八万平方米。古城堡上建有洞穴、佛塔、碉楼、庙宇、王宫,多达六百余座。自下而上,与山势浑然一体,直逼长空,现存较好的建筑,有寺庙、殿堂五座。整个城堡遗址分为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所在地。古城堡的全部房舍顶部已经坍塌,完全失去了居住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只剩下一道道土墙横在城堡废都遗址之上。遗址的外围建有城墙,四角设有坚固的碉楼。山坡之上,为达官贵族的居所所在地,山下为身份低下的奴隶居住,洞窟是为僧侣香客提供修行的道场。古城堡有陡峭的山壁为掩护屏障,要爬上山顶,似乎比登天还难。古格人自己是如何上山的呢?原来天资聪明的古格人,在山体内修筑了许多暗道,在暗道中有类似窗户的洞,既为了采光,又为了防御。这些暗道迂回曲折,拾阶而上,可以直达山顶上的王宫。
古格故城是一座文化参照物。
传说古格王国时期,最为神奇的,是一种名叫作“古格银眼”的铜像,只有古格人才能制作出来,铜像极少流传于世,无人知晓其物件究竟为何物,有什么用处?从古格遗址周围不断发掘出的雕刻、造像及壁画中,首次揭开了古格文明的神秘面纱。直到1997年夏季,中国国家考古队,在皮央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件精美的铜像,这才终于揭开了神乎其神,妙乎其妙,精乎其精,美乎其美的“古格银眼”之谜。这尊头戴化佛宝冠、四臂各执法器、头生三眼的金黄色的铜像,银光闪闪,晶莹锃亮,这就是所谓得“古格银眼”。透过“古格银眼”,我们似乎看到了古格王国超级发达的金属制造业,是何等得精妙绝伦,巧夺天工。古格故城是一座历史的里程碑。经历过十六位世袭国王,拥有过十万人之众的庞然大国,冶金工业如此发达,竟然因为1635年拉达克人入侵,而不可思议的瞬间灰飞烟灭,让后人引发故国一夜蒸发之幽思。
古格故城是一座历史博物馆
古格人为什么突然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当年的十万之众到底跑哪里去了呢?这确实是让人百思不解的一个千古之谜。在古格都城遗址北面一处断崖上,有一个著名的“干尸洞”,这是古格王国灭亡之后,留下得最后一处遗迹。据说,古格与拉达克争战时,古格国王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百姓受连累牵连,于是与拉达克人达成城下之盟,古格国王从现在开始,马上接受投降,但是,只有一个条件,绝不能含糊,那就是不得伤害无辜的古格王朝的老百姓。当古格国王和古格士兵们,放下武器之后,背信弃义的拉达克人,却将他们全部押解至干尸洞前,处以极刑,抛尸于洞内,并把所有被俘的古格子民,掠往拉达克,将古格族群,灭绝人性地残酷灭国。究竟这些尸体,是古格王国时期的,还是古格王国以后的?他们的身份是贵族、士兵,还是一般的布衣平民?这种集体置尸于洞内的丛葬,是当时的一种特殊的葬式,还是一种惩罚性的手段?这都是古格王国地不解之谜。
十七世纪中,古格王朝发生了内乱,国王之弟请拉达克军队攻打王宫,古格王朝从此被推翻。古格王国覆亡之后,并入拉达克一段时间,后被西藏地方政府重新收回。古格国王的弟弟勾结了与古格同宗的拉达克王室,利用拉达克的军队,攻打古格都城,企图一举推翻古格王朝,于是一场残酷的攻坚战,就在这里打响了。而建在一座山上的古格王宫,是西藏防守能力最强的建筑,整个王宫只有一条隧道可以通到山上,从这里绝对没有可能攻打上去的可能,而另外的地方全都是悬崖。拉达克开始驱赶古格的老百姓,在古格的半山腰修建了一座坚不可摧的石头楼,等这座建筑和山顶一样高的时候,就可以拿下古格了。拉达克人强迫百姓,日以继夜地修石楼,凄苦地歌声,被古格国王听到了,古格国王非常难过,于是做出了惊人的决定。决定之一说,是古格国王跳崖而死,古格王朝被破,决定之二说,是为了挽救古格百姓,古格国王投降了。史记认为,似乎后一种情况,更为可靠可信。
据记载,古格王朝最后一个国王,及其全家人,被拉达克人,拉回拉达克都城列城,关进了监狱。不管古格国王最后的下场怎样,古格王朝老百姓,却是很惨的,古城下的无头藏尸洞就是证明。古格故城是一座伏藏博物馆。让人至今不可思议的是,古格故城藏尸洞里的尸骨,远没有传说的十万人之多,又找不到古格人的后裔,那么当时十万之众,又是如何消失殆尽了呢?单靠战争手段,并不足以毁灭古格人坚定地意志与灿烂的文明。硝烟散尽之后的古格王国,迅速恶化的原因,是古格遗址一带,土地沙漠化十分严重,当年能养活十万之众的绿洲,今天已所剩无几了。问题还是那十万人去向不明,如果是迁徙走了,就一定会有后裔,知道日后的历史。诸如天灾人祸、瘟疫等,但是,都不足以使得强大的古格王朝,突然之间完全消失,而且没有留下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今天的古格故地,只有十几户人家守着一座空荡荡的城市废墟,但是,这些人也都并不是古格人的后裔。看来,古格王国消失谜团,至今久拖不解,这不正是上苍在政治与宗教之间,历史与文化之间,战争与和平之间,有意设下的神秘伏藏吗?只是需要神授的伏藏大师,才能揭开其中的秘密。
无独有偶,这不禁让人想起了,离古格王朝不太远的消失之国——楼兰故国。二者作一比较,也许能为两个古城之谜,可以相互印证一二。
楼兰古城是一张商贸文化的底版。
两千多年前的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西岸。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一个小国家,附属和臣服于匈奴。因为楼兰古城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枢纽,通往西域之路的一个要冲,中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地集散地,商旅云集,人员往来不断。但是,不知为什么,像古格古城一样,从人们的视野中,销声匿迹了。消失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有瘟疫流行之说,有水土流失之说,有风沙肆虐之说,有河流改道之说,有生物入侵之说,有强国入侵之说,还有的说,楼兰的灭亡,与丝绸之路北道开辟有关。”
楼兰古城是一张战争文化碎片。
在孔雀河下游,曾发现一片墓地,出土了一具女性干尸,体肤指甲均保存完好,有一张瘦瘦的脸庞,尖尖的鼻子,深深的眼眶,长长的头发。身裹一块粗毛毯子,下身裹一块羊皮,脚上穿着一双翻毛皮鞋,头戴毡帽,帽上还插了两根雁翎,被世人称之为美丽的“楼兰姑娘”。
根据专家推测,这个不同寻常的大美人,不是楼兰公主,就是楼兰王后,二者必居其一。经考古专家作碳14测定,这是一具距今已有三千八百年的木乃伊,女人的头发上还插着鸟羽。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当时匈奴势力强大,古楼兰国一度被他们所控制,攻杀汉朝使者,劫掠商人钱物。汉武帝曾发兵破之,俘虏了楼兰国王,迫其附汉。作为降服的证据,楼兰王子被送至汉朝作人质。同时,楼兰也向匈奴送去一个王子,表示楼兰在匈奴、汉族之间严守中立。
楼兰古城是一张生态文化的标本。
楼兰古国消失得真正原因,是楼兰地处兵家必争之地,经年不间断的多国混战,导致了大片森林被砍伐。同时,因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人口骤增,加以屯田开荒,采伐过度,水土流失淤积河道,河床抬高、湖深淤浅,生存环境,已经无法自然修复。而楼兰古城,建在高地平台之上,城外被河水环绕,楼兰故国成为一个孤岛。楼兰百姓被逼无奈,不得不弃城而走,逃之夭夭,只留下死城一座,在楼兰故城仰天长叹。
这可以从古代诗歌中,管窥出其端倪。譬如庾信的“都护楼兰返,将军疎勒归。”李白的“愿将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杜甫的“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可谓比比皆是。直到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楼兰国,他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商贸重镇,在辉煌了近五百年之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窒息了。从二者的对比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其共同的一点,那就是战乱频发为诱因,继而引发生态环境地恶化。天灾与人祸,人祸在左,天灾在右,天灾紧随,人祸断后,人祸是因,天灾是果,或互为因果,或互为消解,或互为叠加,最终的谜底,指向了恶化的生态环境,令人扼腕深思,引以为鉴的是,很有可能直接促成了古格、楼兰两大故城,湮没在滚滚红尘之中。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