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吻千百回 苏禄国王的传说
推荐阅读: 宝鉴 扶明录 叶辰萧初然 重生之再铸青春 女神的上门豪婿(又名:女神的超级赘婿,主角:赵旭) 女神的上门豪婿 女神的上门贵婿 逆天丹帝 神魂丹帝 神魂丹帝 重生之搏浪大时代 仙府种田 这个领主大人非常科学 六指诡医 重生之我真是富三代 刚被悔婚超级天后带娃堵门 踏枝 叶君临
世界文化遗产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有“九龙十八弯”之称的京杭大运河,源远流长,就是从四女寺水利枢纽,进入山东的。这个四女寺枢纽,有三个不同的闸口,这里也是运河上独有的三河分流处,大运河从这里分为了减河、岔河和南运河。明清时期,依托繁盛的漕运,德州盛极一时,有当时运河上最大的码头,各地进京的船只汇集于此,一直能排到天津。到了德州境内,由卫运河和南运河组成。自隋唐兴起到元代,享誉南北的德州渡,已经成为全国漕运,沟通南北的大动脉,明清时期为漕粮贸易的转运重地。斗转星移,时空转换,而风光不再。由于黄河改道,历史上运河水运几经繁华和衰败,终在1981年因为水源枯竭,如今的德州渡口,因河道常年干涸,不得不停止了航运。
只有运河边上的“皇族村”,仍然居住着苏禄国王的历代子子孙孙,生生不息,依然如故,津津有味地讲述着苏禄国王不老的传说。来到“皇族村”村口卖馒头的大妈,也许是具有皇妃血统吧,他拖着鼻涕玩耍的顽童,说不定是哪位王子的后裔呢?就会好心好意地提醒你:“国王在这里长眠,千万别造次呀”。北营村是个“皇族村”,全村男女老少,谈起祖上,个个都有值得炫耀的“宫廷故事”。北营村正中央有个陵园,陵园里供奉着他们共同的祖先——菲律宾苏禄国国王。菲律宾的国王,怎么会葬在山东德州了呢?如果京杭大运河不流经德州,苏禄国王也到不了德州。始作俑者,就是擦身而过的京杭大运河。
故事还得从明朝永乐年间讲起,那时,中国海上的航运事业渐渐发达,造船业已居于当时世界先进行列。明成祖朱棣遵明太祖遗训,遣使出访南洋15国。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国三位国王即东王、西王和峒王,以东王巴都葛叭哈刺为至尊,率领家眷、官员共340多人组成中菲友好使团,梯山航海,效贡中朝,远渡重洋,从福建泉州登岸,经苏州、杭州沿京杭大运河至皇城北京。《东西洋考》称这次访问是空国来归,鳞次阙下。当明成祖朱棣得知苏禄国王一行,已在福建泉州登岸之后,便下令沿途地方官员隆重接风洗尘,并派专使到应天府龙江驿专候,并由皇帝专使、留在应天的礼部尚书和应天府知府等在应天会同馆举行盛大宴会,为苏禄国王一行热情款待。后由总兵太监郑和陪同。千里迢迢,不辞辛劳的苏禄国王北上,访问当时世界东方最强大的明朝帝国。使团到了皇城北京之后,明成祖在奉天殿款待苏禄国王一行。据《明史》载,三王携带了本国许多珍奇特产,向明帝进金缕表文,献珍珠、宝石、玳瑁等贵重物品。朱棣见东王恭顺特达,聪明温厚,以宾礼隆重接待,东王不胜感激。成祖“封为国王。赐印诰、袭冠带及鞍马、仪仗器物”。三王辞归时,朱棣又“各赐玉带一,黄金百两,白金两千,罗锦文绮二百,帛三百,钞万锭,钱二千缗,金绣蟒龙、麒麟衣各一”,并优加赐责遣官护归。此时,海盗罗景龙、坎卡瓦窃走了苏禄国王的大珍珠,并杀死了护卫阿布贝卡。案件迅速告破,凶手亦被就地正法,大珍珠也奉还给了苏禄国王。明成祖还追封阿布贝卡为骠骑将军,以亲王之礼厚葬。苏禄国王十分感动,决心与中国世代友好。
苏禄国主要领土都在今菲律宾苏禄群岛上,位于现菲律宾西南部群岛,由数百个火山岛、珊瑚岛、无数岩滩和暗礁组成。从民答那峨西南的巴西兰岛向西南延伸270公里,至马来西亚的沙巴东海岸附近。其中,重要岛屿有霍洛岛、锡布图岛、锡亚西岛和卡加延苏禄岛等,形成苏禄海与西里伯斯海之间屏障。公元14世纪初,来自于阿拉伯和印度的穆斯林商人,在与苏禄当地商人进行贸易的同时,将伊斯兰教引入苏禄群岛之后,开始信奉伊斯兰教,并且在当地建立了清真寺。约在公元1450年,在当地穆斯林贵族和商人的支持下,苏禄素丹国正式创建。创建后的苏禄素丹国,信奉逊尼派教义,实行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政治制度。苏禄素丹国属早期封建社会,主要由世袭贵族、商人、自由民和奴隶阶级组成。世袭贵族各有领地,为其领地政、教、军的首领,而素丹是政教最高领袖。苏禄国曾是当地社会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制盐、酿酒、织布、捕鱼、采珠及商埠税收为其经济来源,与印尼和马采等素丹国保持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广泛交往。公元1578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苏禄地区,苏禄人民开始持续近3个世纪的反侵略斗争,其间多次打退西班牙入侵者,保持了政治自由和民族独立,后一度被渤泥国所征服。公元1899年,美国迫使苏禄国签订了“巴特斯”协定,承认了美国对苏禄所持有的宗主地位。公元1903年,在菲美战争之后,美国在苏禄建立了“摩洛省”,开始对苏禄实行军事统治。公元1915年,美国驻菲律宾摩洛省总督同苏禄素丹基朗二世签订协定,素丹放弃在苏禄的世俗统治权,仅保留宗教领袖地位,从那以后,苏禄成为菲律宾的一部分,苏禄国灭亡。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苏禄国王在皇城北京受到中国明朝永乐皇帝隆重而又盛大的礼遇,中菲邦交,利国利民,苏禄国王兴高采烈地说道:“两国友好,不在远近,不在大小,不在穷富,不在宗族,而在于志同道合,抱团取暖,本王来到伟大的中国,犹如行走在苏禄国一般,一见如故,谈笑风生,其实与大明王朝万里江山比起来,本王只不过是一个岛主而已,不足挂齿。而陛下日理万机,还要亲自远接高迎,赏赐美味佳肴款待,歌舞伺候,好像到了人间天堂和世外桃源似得,让本王不虚此行,大慰平生,本王乐不思蜀,真想在中国颐养天年呀!”。永乐皇帝也有曾是相识的感觉,又听了苏禄国王的一席肺腑之言,两国关系一下子拉近了,升温了。永乐皇帝情不自禁地说:“国王陛下太客气了,到了中国,就是到了自己的家。国王车马劳顿,风尘仆仆,让孤家寡人感佩不已。既来之则安之,国王陛下可以到各州,走一走,看一看,然后,帝王二人把酒言国事,不亦快哉……”。
看不完的良辰美景,听不完的歌舞升平,吃不完的美食美味,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中国政治、中国文化、中国礼仪,令苏禄国王目不暇接,流连忘返,赞不绝口。苏禄使团在京居留了27天之后,收获颇丰,大开眼界,客不走主不安,还是见好就收吧。
三王向永乐皇帝辞归,心满意足的苏禄国王进宫,向永乐皇帝辞归,永乐皇帝恋恋不舍,再三挽留,苏禄国王去意已决。永乐皇帝设国宴饯行,而后紧紧握手,热情拥抱,永乐皇帝并亲自出面,送苏禄国王到驿馆下榻。人留天更留,苏禄国王也许太喜欢中国了,也许苏禄国王说的“真想在中国颐养天年呀!”那句话害了他,也许苏禄国王可能与中国太有缘了,以至于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情况。第二天清晨,苏禄国王身体如常,按照预定计划,苏禄国王动身启程,沿运河一路南下回国。永乐皇帝又派人专程护送。可谓是“人到、心到、神到、礼到、情到、义到,凡想到得的,都做了周到而又细致的安排,一切的迎来送往,都无可挑剔。万万没有想到,祸从天降,在途经德州地界时,苏禄国王偶染风寒,经紧急抢救无效,意外病逝于德州驿馆之内。据宫医诊断,由于德州属于潮湿的海洋气候与大陆疾风气候的相互影响,造成春秋季节,寒气逼人。再加上从小就生在湿润的海洋气候和热带雨林环境中的苏禄东王,严重水土不服,以至于作为一国之君,命丧异国他乡。真是请神容易送神难,一时之间,风声四起,不得了了,出事了!出大事了!苏禄国王殡天的噩耗,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直到传到皇城北京。明朝永乐皇帝一开始还不相信,回想到苏禄国王辞别时,还是一派玉树临风的样子,哪能说病就病,说走就走,一去不复返了呢?简直是天方夜谭。经十万火急的探马来报,确定苏禄国王殡天无疑,纯属突如其来的突发事件,事前一点征兆都没有,永乐皇帝追悔莫及,感叹人生无常,此言不虚呀。等永乐皇帝缓过神来之后,赶忙放下手头的公务,立即派出派礼部郎中陈世朝等廷重臣御医,前往德州处理后事,慰问家属,并在德州北营为苏禄国王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与此同时,明成祖深为哀悼,谥曰:恭定。并为其修建了苏禄国王墓,明成祖亲自撰写碑文和悼文,点赞东王“聪明特达,赋性温厚”。 说明苏禄东王访问中国的功绩是“光荣被其家国,庆泽流于后人,名声昭于史册,永世而不磨”。肯定了苏禄东王访华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贤德芳名流播后世,与天地相悠久,虽死犹生”,对东王的逝世表达了不胜痛悼之情。
按照苏禄国的风俗,国王在哪里殡天,就地择土而葬。永乐皇帝以王礼厚葬苏禄东王于德州运河东岸,并修建了规模庞大的陵园。庄严肃穆,巍峨壮观。整个陵墓和明代礼制所规定的亲王陵墓的规格大致相同。其坟墓南侧有御碑、石人、石马、石羊、翁仲等附属文物。东王下葬后,其长子都马含随西王、峒王等人回国继承王位,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及侍从十余人,则留在德州守墓3年。清史称二子安都鲁、三子温哈剌,东王墓建成之后,明朝皇帝对守墓的东王后裔非常照顾,不仅赐田免税,对守墓的王室家人,由德州官仓给每人每月提供口粮一石,以及布匹、银钞等,还“恩赐十二连城祭田三顷三十八亩,永不起科”。因东王后裔习俗与回族相似,明朝政府用心良苦,又从外地动员迁来回族马姓、夏姓居民与其居住并通婚, “皇族村”就此繁衍生息下来。
大约在万历至天启年间,在东王墓西南立清真寺一座,于安、温二姓各选掌教一人,负责宗教事务,每逢回教大典,掌教长率领安温全体诵经祭墓,成为定例。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明朝政府派人护送王妃葛木宁回国,由于对东王的眷恋,次年她再次返回德州,从此再未离开,与两位王子长期留居德州,直到去世。现苏禄王墓东南方,有3个比王墓略小的土堆,便是王妃和王子的坟墓。接着,明成祖又遣派使者对东王家属表示了深切慰问,并谕王长子都马含曰“尔以嫡长,为国人所属,宜即继承,用绥蕃服,今特封尔为苏禄东王,以继尔父之志。”劝谕都马含随西、峒王一起回国,并同意东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及侍从共10人留居中国,守丧3年。禄国王葬礼结束之后,苏禄国王的两位太子温哈喇、安都鲁,及多位随从人员,留居德州守墓。直到把突发事件摆平了,永乐皇帝这才松了一口气。为了安排好苏禄国王守喪家眷的生活,永乐皇帝除赐予其陵园之外,又赐良田200多亩,并永不纳税。清朝时,对苏禄东王的后裔仍然给予了特殊照顾。清雍正四年(1726),苏禄苏丹母汉末母拉律林委派旅居苏禄的中国商人龚廷彩,为苏禄访华使团使,附马阿石丹为副使,携带国书和礼品,到中国进行访问,恢复了“朝贡”关系。根据留居德州的东王八代孙安汝奇、温崇凯提出的“本国远隔重洋,要求加入中国籍”的请求,清政府礼部同意守墓人等子孙,以温、安二姓入籍德州。同时规定:“温、安二姓各立奉祀生一名,照山东省先圣先贤子孙之例……嫡裔承袭。”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发给永久执照。
从此苏禄国东王的两支后裔,温、安两姓就以华籍苏禄人的身份,在德州安家落户,与当地回、汉民族和睦相处,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虽然人数不多,但也生齿日繁,聚村而居。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外患频仍,内乱不休,日久年深,屡经战乱,特别民国以来,军阀混战、水旱交替,加之日寇侵略,王墓殿庙毁塌,松柏被伐,昔日的花谢红香,到全国解放前夕已是乱鸦残日,一片荒芜景象。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安都鲁王子的后裔安树德从军之后,骁勇善战,成为冯玉祥将军手下的师长,他曾经使用的大刀,还立在苏禄国王陵园的侧室内。直至今天,“皇族村”的大部分居民以温、安、马、夏四姓为主,年纪最大的为苏禄国国王第16代传人,最小的则为第21代。陵园正门旁的小卖部,男主人温海军为苏禄国国王第17代传人,闲暇时,他会带领全家在陵园里剪草扫地,告慰先祖。苏禄王墓址,在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城北。墓主名讳巴都葛叭哈剌,是中国境内仅有的两座外国国王墓之一,另一座为江苏南京渤泥国王墓,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带有守陵村落的异邦王陵,是中菲历史的见证。
苏禄东王后裔,至今已在中国传承近六百年,入籍中国二百多年,传至二十多代。东王后裔早已融入中国,因历史上发生过几次较大的天灾,已有不少东王后裔离开德州,苏禄东王后裔今已分布多地。1956年,山东省政府把苏禄国东王墓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1980年国家文物局和省地市有关部门拨款,对已流散破损的翁仲、华表、石兽做了整形复原,14件石雕重新按序排列在墓道两侧。1985年,德州市政府重建了东王祠庙。祠庙内有陵恩殿、东西配殿和陵恩门,并增添了回廊,新建一座牌楼,书曰“芳名远播,聪慧永传”。在东王墓前重新复制了“故苏禄国恭定王墓”石刻墓碑,设置了石供桌、石香炉。1997年,德州市政府投资完成了王妃、王子墓扩建工程,御碑楼维修工程,修仿古围墙310米,碑廊300平方米,地下排水工程450米,绿化工程初具规模。至此,修整后的苏禄东王墓,已成为一座古朴肃穆、松柏环绕、整洁美丽的陵园。
今天的苏禄东王墓,是一处以王墓、祠庙、御碑亭、牌坊、甬道和清真寺拜堂为主的陵园式古建筑群,布局错落有致,交相呼应,别具一格。享殿是祠庙的主体建筑,占地130多平方米,18根大红柱气势雄伟。古朴典雅的祠庙大门外,一对新雕刻的石狮雄踞左右。在石人石马的南端,新建了一座碑楼,桔黄色的琉璃瓦在碧光中金色熠熠,牌楼上嵌中国著名大书法家启功书写的“芳名远播”,背面则是大书法家谢稚柳书写的“聪慧永传”。古墓埋客帝,丰碑载友谊。苏禄国东王墓是存留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座具有跨国意义的王陵,它揭开了苏禄与中国国际交往的新篇章,无论当时还是今天,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清朝诗人冯廷槐写道“生为朝贵客,死作邵先贤”,高度评价了这位友好使者,对两国友谊所做出的贡献。1980年菲律宾驻华大使雷耶斯博士专程来德州瞻仰东王墓,并会见了东王后裔。1986年中菲两国合拍了大型历史传奇故事片《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故事片里面就再现了一段有关德州的历史。在郑和远航的时代,仰慕大明国威的外藩诸王们,从江南水乡登陆乘上大运河直通京师的船队,觐见大明永乐皇帝的情景。中国最早到达菲律宾群岛的国家力量,应该是中国三国时期的东吴。公元226(吴孙权黄武五)年,东吴官员前后历时数十年,抵达过越南、柬埔寨和南洋群岛等地,也曾到过今天菲律宾境内。此次“出访”的目标是扶南,菲律宾各地仅是顺风路过,因此中国此时对菲律宾,也只能说是“到此一游”,去过而已。
隋唐时期,中国航海业空前发展,南方大港泉州十分繁荣,海船和航海设备也大为进步,已出现了中国-菲律宾之间的较固定海上贸易航线。由于风浪、潮流的关系,这条航线并非从福建沿海直接前往直线距离最近的吕宋岛,而是从泉州出发,先绕过海南岛,沿越南海岸线抵达越南南部的占城,然后继续沿海岸线南下,在马来半岛一带横渡南海,抵达加里曼丹岛的渤泥(文莱),再从文莱北上,抵达今天菲律宾的苏禄群岛一带。还应看到,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十分繁荣,但菲律宾群岛却只是这条海商黄金航线的一个并不起眼分支。菲律宾列岛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中国的大宗输出产品丝绸、瓷器、茶叶,当地市场容量有限,而当地出产的水果、香料、海产品等,其它南洋地方也不难买到。这条航线最重要的意义,是开辟了一条中国福建沿海居民迁徙菲律宾的通道,此后几百年间,吕宋等地逐渐聚集起不少华人,他们经商、务农,甚至成为海盗,在当地居住下来。
作为京杭大运河通往帝都的门户,明朝的德州成为冀、鲁、豫、苏、皖、浙、湘、鄂、赣等九省通往北京的漕运通道。德州因河而生,凭河而兴。运河漕运的兴盛,让曾经不起眼的小城迅速发展成在明清时享誉中国的“九达天衢” 和“神京门户”, 一度成为全国33个工商业大城市之一。 如今,黄河早已改道他流,曾经繁忙的大运河,也因水流枯竭而断航,德州城似乎正渐渐被滋养了它的两河遗忘,然而由这两河引发的故事却早已融入德州的血液中,从古至今多少年,生生不息地流淌着。德州火车站前的牌坊上写着“九达通衢”、“神京门户”,京杭大运河时代的辉煌一直是这个城市引以为豪的记忆。如今的德州老百姓,渐渐淡忘了运河的往事。也许只有到了德州运河公园,看到那块竖立着的“九达天衢”牌匾,才让人记起这条运河曾经的繁华。运河的船队基本是靠纤夫拉纤。船工们来自沿河各地,只是在自己家乡买一块墓地,作为死后的安息之所,而祖祖辈辈的生活都交付给了运河。运河尽头是北京,那头是道不尽的江南烟雨。从为隋炀帝的高句丽远征军运粮的舰队,到往返南北中国的西域商旅,南方的茶叶、瓷器、粮食和深山里几百岁的名贵硬木,顺着北流的运河水,挟裹着人们对财富和权力的欲望,被送进皇帝的宫殿。明、清大运河最繁盛的时候,古运河如一条护城河,从德州西侧城墙下绕过。而德州便是当时运河上最大的码头,各地进京的船只汇集于此,密如鳞甲的船队一直排到天津。因了漕运的兴起,德州城内商贾云集,货物琳琅满目,各色人等熙攘往来。用很官方的话说:古德州城成为了大运河上一颗璀璨明珠。
德州南望济南,北倚京津,又居运河之滨,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古德州城处在官运、财运、桃花运、物流、人流、信息流、天气、地气、书生气、人声、车声、船公号子声的道口,历史上曾多次被湮没于战火中。600多年前,南下争夺皇位的燕王朱棣,企图顺着这条河杀向南京。德州与效忠南京皇室的河北诸镇成为朱棣的最大阻碍。朱棣久攻德州不下,不得已绕道南下,才最终攻入南京登基帝位。成为天子后的朱棣发起残酷的报复,德州惨遭屠城并被夷为平地。单田芳在评书中说“燕王扫北”的故事,历史被演绎得绘声绘色,留给古德州的,却是一段血泪。明朝这场大战之后,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带着一家老小迁移到德州,在此处安家谋生,繁衍后代。王族后裔们遵循着祖训,在几百年里自食其力,努力地在异乡生活着。东王后裔创制的“安记酱牛肉”已经营了200多年,是德州的一大名吃,位于汽车站附近的店铺,至今仍是老德州人的最爱。而对于德州人来说,如东王后裔一样远道而来的穆斯林们,带来的是毫不逊色于本地的风味饮食。空心加咸菜的油香,长官包子、大柳面、唐酥火烧和保店的驴肉,冬天夜里路边一碗热腾腾的羊肠子汤,这些都或多或少带着些清真味道的地方名吃,在庞大繁复的鲁北菜系里显得格外亲民。这是一个属于异乡人的城市,所有人都可以在这里安歇,从过去到现在,运河让这本就宽厚的土地接纳了南来北往的人。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只有运河边上的“皇族村”,仍然居住着苏禄国王的历代子子孙孙,生生不息,依然如故,津津有味地讲述着苏禄国王不老的传说。来到“皇族村”村口卖馒头的大妈,也许是具有皇妃血统吧,他拖着鼻涕玩耍的顽童,说不定是哪位王子的后裔呢?就会好心好意地提醒你:“国王在这里长眠,千万别造次呀”。北营村是个“皇族村”,全村男女老少,谈起祖上,个个都有值得炫耀的“宫廷故事”。北营村正中央有个陵园,陵园里供奉着他们共同的祖先——菲律宾苏禄国国王。菲律宾的国王,怎么会葬在山东德州了呢?如果京杭大运河不流经德州,苏禄国王也到不了德州。始作俑者,就是擦身而过的京杭大运河。
故事还得从明朝永乐年间讲起,那时,中国海上的航运事业渐渐发达,造船业已居于当时世界先进行列。明成祖朱棣遵明太祖遗训,遣使出访南洋15国。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国三位国王即东王、西王和峒王,以东王巴都葛叭哈刺为至尊,率领家眷、官员共340多人组成中菲友好使团,梯山航海,效贡中朝,远渡重洋,从福建泉州登岸,经苏州、杭州沿京杭大运河至皇城北京。《东西洋考》称这次访问是空国来归,鳞次阙下。当明成祖朱棣得知苏禄国王一行,已在福建泉州登岸之后,便下令沿途地方官员隆重接风洗尘,并派专使到应天府龙江驿专候,并由皇帝专使、留在应天的礼部尚书和应天府知府等在应天会同馆举行盛大宴会,为苏禄国王一行热情款待。后由总兵太监郑和陪同。千里迢迢,不辞辛劳的苏禄国王北上,访问当时世界东方最强大的明朝帝国。使团到了皇城北京之后,明成祖在奉天殿款待苏禄国王一行。据《明史》载,三王携带了本国许多珍奇特产,向明帝进金缕表文,献珍珠、宝石、玳瑁等贵重物品。朱棣见东王恭顺特达,聪明温厚,以宾礼隆重接待,东王不胜感激。成祖“封为国王。赐印诰、袭冠带及鞍马、仪仗器物”。三王辞归时,朱棣又“各赐玉带一,黄金百两,白金两千,罗锦文绮二百,帛三百,钞万锭,钱二千缗,金绣蟒龙、麒麟衣各一”,并优加赐责遣官护归。此时,海盗罗景龙、坎卡瓦窃走了苏禄国王的大珍珠,并杀死了护卫阿布贝卡。案件迅速告破,凶手亦被就地正法,大珍珠也奉还给了苏禄国王。明成祖还追封阿布贝卡为骠骑将军,以亲王之礼厚葬。苏禄国王十分感动,决心与中国世代友好。
苏禄国主要领土都在今菲律宾苏禄群岛上,位于现菲律宾西南部群岛,由数百个火山岛、珊瑚岛、无数岩滩和暗礁组成。从民答那峨西南的巴西兰岛向西南延伸270公里,至马来西亚的沙巴东海岸附近。其中,重要岛屿有霍洛岛、锡布图岛、锡亚西岛和卡加延苏禄岛等,形成苏禄海与西里伯斯海之间屏障。公元14世纪初,来自于阿拉伯和印度的穆斯林商人,在与苏禄当地商人进行贸易的同时,将伊斯兰教引入苏禄群岛之后,开始信奉伊斯兰教,并且在当地建立了清真寺。约在公元1450年,在当地穆斯林贵族和商人的支持下,苏禄素丹国正式创建。创建后的苏禄素丹国,信奉逊尼派教义,实行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政治制度。苏禄素丹国属早期封建社会,主要由世袭贵族、商人、自由民和奴隶阶级组成。世袭贵族各有领地,为其领地政、教、军的首领,而素丹是政教最高领袖。苏禄国曾是当地社会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制盐、酿酒、织布、捕鱼、采珠及商埠税收为其经济来源,与印尼和马采等素丹国保持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广泛交往。公元1578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苏禄地区,苏禄人民开始持续近3个世纪的反侵略斗争,其间多次打退西班牙入侵者,保持了政治自由和民族独立,后一度被渤泥国所征服。公元1899年,美国迫使苏禄国签订了“巴特斯”协定,承认了美国对苏禄所持有的宗主地位。公元1903年,在菲美战争之后,美国在苏禄建立了“摩洛省”,开始对苏禄实行军事统治。公元1915年,美国驻菲律宾摩洛省总督同苏禄素丹基朗二世签订协定,素丹放弃在苏禄的世俗统治权,仅保留宗教领袖地位,从那以后,苏禄成为菲律宾的一部分,苏禄国灭亡。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苏禄国王在皇城北京受到中国明朝永乐皇帝隆重而又盛大的礼遇,中菲邦交,利国利民,苏禄国王兴高采烈地说道:“两国友好,不在远近,不在大小,不在穷富,不在宗族,而在于志同道合,抱团取暖,本王来到伟大的中国,犹如行走在苏禄国一般,一见如故,谈笑风生,其实与大明王朝万里江山比起来,本王只不过是一个岛主而已,不足挂齿。而陛下日理万机,还要亲自远接高迎,赏赐美味佳肴款待,歌舞伺候,好像到了人间天堂和世外桃源似得,让本王不虚此行,大慰平生,本王乐不思蜀,真想在中国颐养天年呀!”。永乐皇帝也有曾是相识的感觉,又听了苏禄国王的一席肺腑之言,两国关系一下子拉近了,升温了。永乐皇帝情不自禁地说:“国王陛下太客气了,到了中国,就是到了自己的家。国王车马劳顿,风尘仆仆,让孤家寡人感佩不已。既来之则安之,国王陛下可以到各州,走一走,看一看,然后,帝王二人把酒言国事,不亦快哉……”。
看不完的良辰美景,听不完的歌舞升平,吃不完的美食美味,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中国政治、中国文化、中国礼仪,令苏禄国王目不暇接,流连忘返,赞不绝口。苏禄使团在京居留了27天之后,收获颇丰,大开眼界,客不走主不安,还是见好就收吧。
三王向永乐皇帝辞归,心满意足的苏禄国王进宫,向永乐皇帝辞归,永乐皇帝恋恋不舍,再三挽留,苏禄国王去意已决。永乐皇帝设国宴饯行,而后紧紧握手,热情拥抱,永乐皇帝并亲自出面,送苏禄国王到驿馆下榻。人留天更留,苏禄国王也许太喜欢中国了,也许苏禄国王说的“真想在中国颐养天年呀!”那句话害了他,也许苏禄国王可能与中国太有缘了,以至于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情况。第二天清晨,苏禄国王身体如常,按照预定计划,苏禄国王动身启程,沿运河一路南下回国。永乐皇帝又派人专程护送。可谓是“人到、心到、神到、礼到、情到、义到,凡想到得的,都做了周到而又细致的安排,一切的迎来送往,都无可挑剔。万万没有想到,祸从天降,在途经德州地界时,苏禄国王偶染风寒,经紧急抢救无效,意外病逝于德州驿馆之内。据宫医诊断,由于德州属于潮湿的海洋气候与大陆疾风气候的相互影响,造成春秋季节,寒气逼人。再加上从小就生在湿润的海洋气候和热带雨林环境中的苏禄东王,严重水土不服,以至于作为一国之君,命丧异国他乡。真是请神容易送神难,一时之间,风声四起,不得了了,出事了!出大事了!苏禄国王殡天的噩耗,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直到传到皇城北京。明朝永乐皇帝一开始还不相信,回想到苏禄国王辞别时,还是一派玉树临风的样子,哪能说病就病,说走就走,一去不复返了呢?简直是天方夜谭。经十万火急的探马来报,确定苏禄国王殡天无疑,纯属突如其来的突发事件,事前一点征兆都没有,永乐皇帝追悔莫及,感叹人生无常,此言不虚呀。等永乐皇帝缓过神来之后,赶忙放下手头的公务,立即派出派礼部郎中陈世朝等廷重臣御医,前往德州处理后事,慰问家属,并在德州北营为苏禄国王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与此同时,明成祖深为哀悼,谥曰:恭定。并为其修建了苏禄国王墓,明成祖亲自撰写碑文和悼文,点赞东王“聪明特达,赋性温厚”。 说明苏禄东王访问中国的功绩是“光荣被其家国,庆泽流于后人,名声昭于史册,永世而不磨”。肯定了苏禄东王访华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贤德芳名流播后世,与天地相悠久,虽死犹生”,对东王的逝世表达了不胜痛悼之情。
按照苏禄国的风俗,国王在哪里殡天,就地择土而葬。永乐皇帝以王礼厚葬苏禄东王于德州运河东岸,并修建了规模庞大的陵园。庄严肃穆,巍峨壮观。整个陵墓和明代礼制所规定的亲王陵墓的规格大致相同。其坟墓南侧有御碑、石人、石马、石羊、翁仲等附属文物。东王下葬后,其长子都马含随西王、峒王等人回国继承王位,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及侍从十余人,则留在德州守墓3年。清史称二子安都鲁、三子温哈剌,东王墓建成之后,明朝皇帝对守墓的东王后裔非常照顾,不仅赐田免税,对守墓的王室家人,由德州官仓给每人每月提供口粮一石,以及布匹、银钞等,还“恩赐十二连城祭田三顷三十八亩,永不起科”。因东王后裔习俗与回族相似,明朝政府用心良苦,又从外地动员迁来回族马姓、夏姓居民与其居住并通婚, “皇族村”就此繁衍生息下来。
大约在万历至天启年间,在东王墓西南立清真寺一座,于安、温二姓各选掌教一人,负责宗教事务,每逢回教大典,掌教长率领安温全体诵经祭墓,成为定例。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明朝政府派人护送王妃葛木宁回国,由于对东王的眷恋,次年她再次返回德州,从此再未离开,与两位王子长期留居德州,直到去世。现苏禄王墓东南方,有3个比王墓略小的土堆,便是王妃和王子的坟墓。接着,明成祖又遣派使者对东王家属表示了深切慰问,并谕王长子都马含曰“尔以嫡长,为国人所属,宜即继承,用绥蕃服,今特封尔为苏禄东王,以继尔父之志。”劝谕都马含随西、峒王一起回国,并同意东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及侍从共10人留居中国,守丧3年。禄国王葬礼结束之后,苏禄国王的两位太子温哈喇、安都鲁,及多位随从人员,留居德州守墓。直到把突发事件摆平了,永乐皇帝这才松了一口气。为了安排好苏禄国王守喪家眷的生活,永乐皇帝除赐予其陵园之外,又赐良田200多亩,并永不纳税。清朝时,对苏禄东王的后裔仍然给予了特殊照顾。清雍正四年(1726),苏禄苏丹母汉末母拉律林委派旅居苏禄的中国商人龚廷彩,为苏禄访华使团使,附马阿石丹为副使,携带国书和礼品,到中国进行访问,恢复了“朝贡”关系。根据留居德州的东王八代孙安汝奇、温崇凯提出的“本国远隔重洋,要求加入中国籍”的请求,清政府礼部同意守墓人等子孙,以温、安二姓入籍德州。同时规定:“温、安二姓各立奉祀生一名,照山东省先圣先贤子孙之例……嫡裔承袭。”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发给永久执照。
从此苏禄国东王的两支后裔,温、安两姓就以华籍苏禄人的身份,在德州安家落户,与当地回、汉民族和睦相处,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虽然人数不多,但也生齿日繁,聚村而居。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外患频仍,内乱不休,日久年深,屡经战乱,特别民国以来,军阀混战、水旱交替,加之日寇侵略,王墓殿庙毁塌,松柏被伐,昔日的花谢红香,到全国解放前夕已是乱鸦残日,一片荒芜景象。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安都鲁王子的后裔安树德从军之后,骁勇善战,成为冯玉祥将军手下的师长,他曾经使用的大刀,还立在苏禄国王陵园的侧室内。直至今天,“皇族村”的大部分居民以温、安、马、夏四姓为主,年纪最大的为苏禄国国王第16代传人,最小的则为第21代。陵园正门旁的小卖部,男主人温海军为苏禄国国王第17代传人,闲暇时,他会带领全家在陵园里剪草扫地,告慰先祖。苏禄王墓址,在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城北。墓主名讳巴都葛叭哈剌,是中国境内仅有的两座外国国王墓之一,另一座为江苏南京渤泥国王墓,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带有守陵村落的异邦王陵,是中菲历史的见证。
苏禄东王后裔,至今已在中国传承近六百年,入籍中国二百多年,传至二十多代。东王后裔早已融入中国,因历史上发生过几次较大的天灾,已有不少东王后裔离开德州,苏禄东王后裔今已分布多地。1956年,山东省政府把苏禄国东王墓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1980年国家文物局和省地市有关部门拨款,对已流散破损的翁仲、华表、石兽做了整形复原,14件石雕重新按序排列在墓道两侧。1985年,德州市政府重建了东王祠庙。祠庙内有陵恩殿、东西配殿和陵恩门,并增添了回廊,新建一座牌楼,书曰“芳名远播,聪慧永传”。在东王墓前重新复制了“故苏禄国恭定王墓”石刻墓碑,设置了石供桌、石香炉。1997年,德州市政府投资完成了王妃、王子墓扩建工程,御碑楼维修工程,修仿古围墙310米,碑廊300平方米,地下排水工程450米,绿化工程初具规模。至此,修整后的苏禄东王墓,已成为一座古朴肃穆、松柏环绕、整洁美丽的陵园。
今天的苏禄东王墓,是一处以王墓、祠庙、御碑亭、牌坊、甬道和清真寺拜堂为主的陵园式古建筑群,布局错落有致,交相呼应,别具一格。享殿是祠庙的主体建筑,占地130多平方米,18根大红柱气势雄伟。古朴典雅的祠庙大门外,一对新雕刻的石狮雄踞左右。在石人石马的南端,新建了一座碑楼,桔黄色的琉璃瓦在碧光中金色熠熠,牌楼上嵌中国著名大书法家启功书写的“芳名远播”,背面则是大书法家谢稚柳书写的“聪慧永传”。古墓埋客帝,丰碑载友谊。苏禄国东王墓是存留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座具有跨国意义的王陵,它揭开了苏禄与中国国际交往的新篇章,无论当时还是今天,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清朝诗人冯廷槐写道“生为朝贵客,死作邵先贤”,高度评价了这位友好使者,对两国友谊所做出的贡献。1980年菲律宾驻华大使雷耶斯博士专程来德州瞻仰东王墓,并会见了东王后裔。1986年中菲两国合拍了大型历史传奇故事片《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故事片里面就再现了一段有关德州的历史。在郑和远航的时代,仰慕大明国威的外藩诸王们,从江南水乡登陆乘上大运河直通京师的船队,觐见大明永乐皇帝的情景。中国最早到达菲律宾群岛的国家力量,应该是中国三国时期的东吴。公元226(吴孙权黄武五)年,东吴官员前后历时数十年,抵达过越南、柬埔寨和南洋群岛等地,也曾到过今天菲律宾境内。此次“出访”的目标是扶南,菲律宾各地仅是顺风路过,因此中国此时对菲律宾,也只能说是“到此一游”,去过而已。
隋唐时期,中国航海业空前发展,南方大港泉州十分繁荣,海船和航海设备也大为进步,已出现了中国-菲律宾之间的较固定海上贸易航线。由于风浪、潮流的关系,这条航线并非从福建沿海直接前往直线距离最近的吕宋岛,而是从泉州出发,先绕过海南岛,沿越南海岸线抵达越南南部的占城,然后继续沿海岸线南下,在马来半岛一带横渡南海,抵达加里曼丹岛的渤泥(文莱),再从文莱北上,抵达今天菲律宾的苏禄群岛一带。还应看到,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十分繁荣,但菲律宾群岛却只是这条海商黄金航线的一个并不起眼分支。菲律宾列岛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中国的大宗输出产品丝绸、瓷器、茶叶,当地市场容量有限,而当地出产的水果、香料、海产品等,其它南洋地方也不难买到。这条航线最重要的意义,是开辟了一条中国福建沿海居民迁徙菲律宾的通道,此后几百年间,吕宋等地逐渐聚集起不少华人,他们经商、务农,甚至成为海盗,在当地居住下来。
作为京杭大运河通往帝都的门户,明朝的德州成为冀、鲁、豫、苏、皖、浙、湘、鄂、赣等九省通往北京的漕运通道。德州因河而生,凭河而兴。运河漕运的兴盛,让曾经不起眼的小城迅速发展成在明清时享誉中国的“九达天衢” 和“神京门户”, 一度成为全国33个工商业大城市之一。 如今,黄河早已改道他流,曾经繁忙的大运河,也因水流枯竭而断航,德州城似乎正渐渐被滋养了它的两河遗忘,然而由这两河引发的故事却早已融入德州的血液中,从古至今多少年,生生不息地流淌着。德州火车站前的牌坊上写着“九达通衢”、“神京门户”,京杭大运河时代的辉煌一直是这个城市引以为豪的记忆。如今的德州老百姓,渐渐淡忘了运河的往事。也许只有到了德州运河公园,看到那块竖立着的“九达天衢”牌匾,才让人记起这条运河曾经的繁华。运河的船队基本是靠纤夫拉纤。船工们来自沿河各地,只是在自己家乡买一块墓地,作为死后的安息之所,而祖祖辈辈的生活都交付给了运河。运河尽头是北京,那头是道不尽的江南烟雨。从为隋炀帝的高句丽远征军运粮的舰队,到往返南北中国的西域商旅,南方的茶叶、瓷器、粮食和深山里几百岁的名贵硬木,顺着北流的运河水,挟裹着人们对财富和权力的欲望,被送进皇帝的宫殿。明、清大运河最繁盛的时候,古运河如一条护城河,从德州西侧城墙下绕过。而德州便是当时运河上最大的码头,各地进京的船只汇集于此,密如鳞甲的船队一直排到天津。因了漕运的兴起,德州城内商贾云集,货物琳琅满目,各色人等熙攘往来。用很官方的话说:古德州城成为了大运河上一颗璀璨明珠。
德州南望济南,北倚京津,又居运河之滨,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古德州城处在官运、财运、桃花运、物流、人流、信息流、天气、地气、书生气、人声、车声、船公号子声的道口,历史上曾多次被湮没于战火中。600多年前,南下争夺皇位的燕王朱棣,企图顺着这条河杀向南京。德州与效忠南京皇室的河北诸镇成为朱棣的最大阻碍。朱棣久攻德州不下,不得已绕道南下,才最终攻入南京登基帝位。成为天子后的朱棣发起残酷的报复,德州惨遭屠城并被夷为平地。单田芳在评书中说“燕王扫北”的故事,历史被演绎得绘声绘色,留给古德州的,却是一段血泪。明朝这场大战之后,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带着一家老小迁移到德州,在此处安家谋生,繁衍后代。王族后裔们遵循着祖训,在几百年里自食其力,努力地在异乡生活着。东王后裔创制的“安记酱牛肉”已经营了200多年,是德州的一大名吃,位于汽车站附近的店铺,至今仍是老德州人的最爱。而对于德州人来说,如东王后裔一样远道而来的穆斯林们,带来的是毫不逊色于本地的风味饮食。空心加咸菜的油香,长官包子、大柳面、唐酥火烧和保店的驴肉,冬天夜里路边一碗热腾腾的羊肠子汤,这些都或多或少带着些清真味道的地方名吃,在庞大繁复的鲁北菜系里显得格外亲民。这是一个属于异乡人的城市,所有人都可以在这里安歇,从过去到现在,运河让这本就宽厚的土地接纳了南来北往的人。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