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 > 其他类型 > 紫塞轶录 > 正文 第九百二十章、茶楼恶斗(13)

正文 第九百二十章、茶楼恶斗(13)

推荐阅读: 宝鉴   扶明录   叶辰萧初然   重生之再铸青春   女神的上门豪婿(又名:女神的超级赘婿,主角:赵旭)   女神的上门豪婿   女神的上门贵婿   逆天丹帝   神魂丹帝   神魂丹帝   重生之搏浪大时代   仙府种田   这个领主大人非常科学   六指诡医   重生之我真是富三代   刚被悔婚超级天后带娃堵门   踏枝   叶君临  

    王平那次的失败,其实很说明问题,而且极具教育意义;他没必要怨天尤人,完全彻底怨他自己。当时他太过于骄傲自满了,认为冠军已经是囊中之物了,根本不必再费心考虑;剩下时间就都是过场,主要精力应该放到下彩棋喝酒等事情上面去了。荒唐之极!这一点所有人都明白,所以几乎没有人同情他的失败;所以他后来悔得痛不欲生。

    王儒同情他,主要是因为羡慕;可惜他自己没有那样的好机会。实际上,当时疙瘩在下围棋方面,下的苦功足够深;假设那次拿下了冠军,也不是什么大冷门。而王儒,与人家比起来,功夫下得还有些不足。

    先说王平,他本来就是比较老一辈棋手中,相对非常下功夫的一位;而且九四年职工赛,恰好大批老一辈一流棋手们,以及老蒙c章有还有几个少年高手,都因为各种各样情况,并没有参加比赛。他的主要竞争者,就是马绍恒c郭光辉c诸元涛,还有赵冬鸿c李志刚c蒋爱军c程国宝c陈军等几人;前面三位比较强,后面几位相对弱点。

    平心而论,除了他自己,赛前并没有多少人看好他。很意外地,他连战连胜,竟然一口气七连胜,甚至把三大热门人物全部斩于马下;一举成为炙手可热的最大热门。大家都觉得,这一下冠军非他莫属了;不免很是羡慕嫉妒恨。

    他自己当然更是彻底放松了,丧失了应有的警惕性。”行百里者半九十“c”狮子搏兔,亦用全力“,类似这样的话以及这些道理,难道他就不知道吗?最关键的是,”盛极而衰“c”乐极生悲“这样的话,他难道是不明白吗?

    应该说,这些他都是知道的。第一个问题,说得差不多了;他的失利,于大处讲,不过是紫塞府围棋界少了一位一流棋手,而已。于小处说,他这一生,应该说只有这一次机会;再想”将功补过“都不可能了。这个反面教材,实在是很典型;告诫人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得意忘形,不要麻痹大意;哪怕是真的胜利在望,也不能松懈,要时刻怀有敬畏之心。

    那么,继续探讨第二个问题;什么状态才是真正懂得一个道理?

    先简单说一说认知层次。从程度上由浅入深来讲,依次是知道c了解c理解c明白c懂。

    (1)知道:是指知道有这么一件事情,只是被动的接受,不包含主动的思考;

    (2)了解:知道这件事情(可能是知道其中的一部分),并有一点自己的主动思考,形成了一点自己的看法;

    (3)理解:不仅知道其内涵,还完全认可其中的道理;

    (4)明白:知道的比较透彻;

    (5)懂:就是完全知道这件事情,也知道其内涵,更知道其中的道理;或者表示自己就是这个专业的。

    可以把这几个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这样就比较容易掌握。如:听说我省2010年要进行登月计划?就可以用以上回来,表示知道的程度了。

    什么仅仅是简单对认知水平,做了粗略区分;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下面,隆重推荐”知行合一“这个概念。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这是殷省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c道德实践方面的。

    殷省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c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阳明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c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张知先行后。王阳明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

    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上一页 加入书签 目录 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 特种精英玩网游   重振大明   齐天大魔猴   仕途青云   神弃   神峰   网游之统领天下   网游之主宰万物   万能神戒   网游之影子大师   穿越之嫡女锋芒   约会大作战之反转士道   武侠英雄联盟系统   游戏王之竞技之城   撼仙   娇蛮小姐傲总裁   御龙无双   天玄剑传奇   婚城难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