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45章 佛祖舍利
推荐阅读: 宝鉴 扶明录 叶辰萧初然 重生之再铸青春 女神的上门豪婿(又名:女神的超级赘婿,主角:赵旭) 女神的上门豪婿 女神的上门贵婿 逆天丹帝 神魂丹帝 神魂丹帝 重生之搏浪大时代 仙府种田 这个领主大人非常科学 六指诡医 重生之我真是富三代 刚被悔婚超级天后带娃堵门 踏枝 叶君临
,最快更新攀上娇美人妻最新章节!
*龙宝玉也不藏着掖着,率直说道:“我听说你们要寻找什么破庙里边藏着的舍利,这不也没事儿嘛,就跟着过来看个热闹。你们找你们的,我们绝对不打扰你们,就是跟着看个新鲜,当玩儿了。”
*那老者见他讲出实话,既不恼怒也不拒绝,笑道:“好啊,咱们人多也有个照应。对了,你们这些人里有本地人吗?”
*李睿道:“大爷,我算半个本地人,对九坡镇这块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是从来没听说这有什么金朝的寺庙,也没听说藏有什么佛祖的舍利子。”
*那老者点头道:“你们都还小,又不是对历史、佛学有研究的,不知道这事儿也有情可原。我跟你们简单讲讲吧。”说完招手把走在前面那三个寻宝队员叫过来,让众人席地而坐,他自己坐在从山壁上凸出来的一块青石角上,娓娓道来。
*“金朝呢,是个推崇佛法的朝代,建国的女真族本来就崇尚佛教,灭辽后又继承了辽国社会盛行佛教的风习,再后来南下中原,占领北地,又受到了宋地佛学的影响,因此它国祚虽短,却提供给佛教发展一个很好的平台。其中金世宗时期,也就是公元一千一百六十九年到一千一百八十九年,是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也是金朝佛教发展最好的时期。
*这个金世宗喜欢游览名山古刹,营建塔寺,优待名僧。有一次他在北京遇到一个名僧普悟,听其讲经说法,两天两夜没有入睡,听完后将普悟禅师引为天人,将从大辽国库中抢掠得到的十颗佛祖舍利中的三颗,赐予普悟,并命他择地建寺,弘扬佛法。
*普悟带着那三颗佛祖舍利,沿京城南下,遍访名山,最后来到青台,见这里山清水秀、幽雅僻静,便在这里营建了一座青台寺,将那三颗佛祖舍利装入石函,供奉于寺中,作为镇寺之宝。其后呢,青台寺经历朝代更迭、战火波及,数次被毁,又数次重建,历经七八百年风雨而始终坚存于世,最后一次被毁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了什么你们也应该清楚,被彻底的砸烂毁坏,之后也再没有重建。
*那三颗佛祖舍利呢,也随之湮没在青台寺的废墟之下与历史的长河之中。上世纪九十年代,先是佛教协会组织了一次保护性考古发掘,希望能从青台寺的废墟里找到那三颗稀世罕有的佛祖舍利,可惜发掘持续了三个多月,什么都没找到。后来又有好几所大学的考古队来到青台寺遗址寻找发掘,也是什么都未发现。直到今天,仍然没人知道那三颗佛祖舍利的下落。
*我呢,原先是北京大学考古队的一名队员,曾经参与了最早的一次发掘工作,那次发掘没有任何收获,也成为了我心中的一个坎儿。我不服啊,那三颗佛祖舍利就在寺里埋着,历朝历代都保存得特别完好,既没被人拐带走,也没被盗过,为什么就发现不了呢?我就想着啊,这辈子要是有机会,一定要再来发掘几次,直到找到那三颗佛祖舍利为止,既是保护国宝级的珍宝,也是达成心中的夙愿。
*后来我退休了被某历史研究所返聘,有了很多闲空儿,就对金朝历史、佛学发展、普悟禅师的人生以及青台寺历史进行了非常仔细的研究,又对国内曾经出土佛祖舍利的寺庙,比如曾经出土佛祖真身指骨舍利的法门寺,再比如曾经出土两粒佛祖赤色肉身舍利的云居寺等等寺庙,进行了多次考察研究,慢慢的心里有点谱儿了,这才召集感兴趣的学生,再次来到青台,尝试发掘。”
*老者说到最后,似乎想起了往事,无限感慨的说道:“当年我第一次来到这儿的时候,还是年富力强的汉子,没想到再来已经是满头白发了。唉,不知道这辈子还能不能看到这三颗佛祖舍利出土啊!”
*他带的一个身高体健的男学生闻言忙道:“汪教授,您放心吧,您肯定能够找到那三颗佛祖舍利,说不定今天咱们就能找到呢。”
*又有一个女学生说道:“是啊汪教授,您别灰心,肯定可以找到的。”
*李睿却有些不解的问道:“汪教授是吧,我冒昧的问一句,您既然已经来过这儿了,刚才在外面镇上又干吗找人打听路呀?”
*汪教授叹道:“有句老话叫‘时过境迁’啊,都二十多年过去了,这附近的村镇变化太大了,完全不是我最初来时的样子,我能找到这个镇都是老天保佑啊。”
*李睿恍然大悟,道:“也是,哦,原来这座山还有个名字,叫作青台山。”
*汪教授摆手道:“不,这座山没有名字,但是古时候这个地名叫作青台,为什么叫青台呢,因为当年这座山的山脚下有一座天然形成的青石平台,青石很纯,和青玉一样,平台也很平整,像是神仙打坐的地方,人们就把这里叫作青台。不过后来风吹日晒,再有山石滚落**,这片青台慢慢就被毁了,现如今一块青石都找不到了。”
*李睿点了点头,心想自己对寻找宝藏还有那么一点研究,当年在老家西边的山上还发现过闻香教遗留的宝藏,过会儿赶到青台寺遗址后,可以帮着这位汪教授找寻找寻,道:“那过会儿我们也帮您找找。”
*汪教授闻言笑了出来,却也没说什么,但笑容已经表现出他的想法,就是对李睿的话不以为然。事实上也是,专业的考古发掘队伍都来了不知道多少支,都没一个找到佛祖舍利,他李睿一个年纪轻轻、不通考古的小伙子,又怎敢放言帮忙呢?不过这好意还是可嘉的。
*汪教授给李睿等人讲了这番历史,也算是稍微的休息了一会儿,等讲完便又开始上路,李睿八人跟在后面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倒也不嫌爬山疲累。
*爬了半个多钟头,一行人爬上了第一个山头,山头之上是块面积和足球场差不多大的平地,青台寺的遗址就坐落在这块平地上,寺后又是一个山头,可以称之为后山,有左右两条山路通上去,不过那座山并不太高,山峰也不如何尖峭,两山高度落差也就是六七十米的样子。
*青台寺遗址已经不剩什么,除去一堵青砖垒就、孤零零伫立在寺门口的山门之外,里面只能看到一些寺房的地基,还有几块残存的破碎石碑,更多的则是细碎的砖瓦。
*汪教授看到遗址现状,唏嘘不已,道:“我上次来的时候,寺墙还在,庙里还有几间破屋,现在只剩砖头瓦块了,唉。”说完摇摇头,转头对李睿道:“你们想看着就看着,不过我估计希望不大;不想看你们就往后山去,后山山腰上有个石洞,里面有好多石经,还是可以看看的。后山山顶上也能望望山水风光,还有座寺塔,不过已经倒塌崩毁了。”
*龙宝玉对青台寺的遗址非常失望,不认为汪教授四个人能在这么大的废墟里找到佛祖舍利的存在,想要看个新鲜的心思已经被看风景所取代,问李睿道:“咱们往后山去吧,看看那个石洞,再去山顶望望。”
*李睿嗯了一声,和汪教授打过招呼后,带着七人沿左边山路往后山去,爬了四五十米,到达后山在阳面的山腰处,已经可以望到汪教授说的那个石洞。
*那石洞开挖于后山南侧的山壁上,所在是这处山腰的最高点,洞口前是一条狭窄的石阶山道,最窄的地方两个人并行都有点困难,山道靠外一侧就是坡度很陡的山坡,若是失足滑落下这条小道,下场肯定是非死即伤。不过,铺设这条山道的僧人们很早就考虑到了这一风险,所以特意用山石雕砌了一条长长的围栏,围住了这条狭窄山道,保证来往人等不会滚落山坡。这条围栏雕刻的十分精美,上面每隔一段还雕出了莲花石柱头,令人叹为观止。
*八人沿着这条一路上升的石阶山道走到石洞洞门前,见门口巨石堆砌工整,门券高大气派,两扇石门向内大开,如若神仙洞府一般,怪不得汪教授会推荐来这里游玩观赏。
*李睿带头进入洞中,发现洞内空无一人,四下里看了看,见洞内宽广如厅,差不多有三四十平米的面积,并不很高,也就是一人来高,他要是踮起脚尖,头顶就可能碰到洞顶。值得一提的是,洞顶并不是一样的高度,而是靠石洞外墙一侧较高,越往里去越低,这种高度格局可能跟它的前身有关,说不定它前身是个天然石洞,是青台寺的僧人们后期加以深挖开发的。
*洞内四壁镶嵌着密密麻麻的刻经石板,每块石经都是高五十公分上下,宽二十五公分左右,怕不有上百块,有不少上面涂抹了红色油漆写成的口号,还有一些被砸得开裂,但没有一块脱落。洞中有四根粗大的八角形石柱,下据地,上支顶,柱身雕刻佛像无数尊,几乎数不过来。
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龙宝玉也不藏着掖着,率直说道:“我听说你们要寻找什么破庙里边藏着的舍利,这不也没事儿嘛,就跟着过来看个热闹。你们找你们的,我们绝对不打扰你们,就是跟着看个新鲜,当玩儿了。”
*那老者见他讲出实话,既不恼怒也不拒绝,笑道:“好啊,咱们人多也有个照应。对了,你们这些人里有本地人吗?”
*李睿道:“大爷,我算半个本地人,对九坡镇这块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是从来没听说这有什么金朝的寺庙,也没听说藏有什么佛祖的舍利子。”
*那老者点头道:“你们都还小,又不是对历史、佛学有研究的,不知道这事儿也有情可原。我跟你们简单讲讲吧。”说完招手把走在前面那三个寻宝队员叫过来,让众人席地而坐,他自己坐在从山壁上凸出来的一块青石角上,娓娓道来。
*“金朝呢,是个推崇佛法的朝代,建国的女真族本来就崇尚佛教,灭辽后又继承了辽国社会盛行佛教的风习,再后来南下中原,占领北地,又受到了宋地佛学的影响,因此它国祚虽短,却提供给佛教发展一个很好的平台。其中金世宗时期,也就是公元一千一百六十九年到一千一百八十九年,是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也是金朝佛教发展最好的时期。
*这个金世宗喜欢游览名山古刹,营建塔寺,优待名僧。有一次他在北京遇到一个名僧普悟,听其讲经说法,两天两夜没有入睡,听完后将普悟禅师引为天人,将从大辽国库中抢掠得到的十颗佛祖舍利中的三颗,赐予普悟,并命他择地建寺,弘扬佛法。
*普悟带着那三颗佛祖舍利,沿京城南下,遍访名山,最后来到青台,见这里山清水秀、幽雅僻静,便在这里营建了一座青台寺,将那三颗佛祖舍利装入石函,供奉于寺中,作为镇寺之宝。其后呢,青台寺经历朝代更迭、战火波及,数次被毁,又数次重建,历经七八百年风雨而始终坚存于世,最后一次被毁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了什么你们也应该清楚,被彻底的砸烂毁坏,之后也再没有重建。
*那三颗佛祖舍利呢,也随之湮没在青台寺的废墟之下与历史的长河之中。上世纪九十年代,先是佛教协会组织了一次保护性考古发掘,希望能从青台寺的废墟里找到那三颗稀世罕有的佛祖舍利,可惜发掘持续了三个多月,什么都没找到。后来又有好几所大学的考古队来到青台寺遗址寻找发掘,也是什么都未发现。直到今天,仍然没人知道那三颗佛祖舍利的下落。
*我呢,原先是北京大学考古队的一名队员,曾经参与了最早的一次发掘工作,那次发掘没有任何收获,也成为了我心中的一个坎儿。我不服啊,那三颗佛祖舍利就在寺里埋着,历朝历代都保存得特别完好,既没被人拐带走,也没被盗过,为什么就发现不了呢?我就想着啊,这辈子要是有机会,一定要再来发掘几次,直到找到那三颗佛祖舍利为止,既是保护国宝级的珍宝,也是达成心中的夙愿。
*后来我退休了被某历史研究所返聘,有了很多闲空儿,就对金朝历史、佛学发展、普悟禅师的人生以及青台寺历史进行了非常仔细的研究,又对国内曾经出土佛祖舍利的寺庙,比如曾经出土佛祖真身指骨舍利的法门寺,再比如曾经出土两粒佛祖赤色肉身舍利的云居寺等等寺庙,进行了多次考察研究,慢慢的心里有点谱儿了,这才召集感兴趣的学生,再次来到青台,尝试发掘。”
*老者说到最后,似乎想起了往事,无限感慨的说道:“当年我第一次来到这儿的时候,还是年富力强的汉子,没想到再来已经是满头白发了。唉,不知道这辈子还能不能看到这三颗佛祖舍利出土啊!”
*他带的一个身高体健的男学生闻言忙道:“汪教授,您放心吧,您肯定能够找到那三颗佛祖舍利,说不定今天咱们就能找到呢。”
*又有一个女学生说道:“是啊汪教授,您别灰心,肯定可以找到的。”
*李睿却有些不解的问道:“汪教授是吧,我冒昧的问一句,您既然已经来过这儿了,刚才在外面镇上又干吗找人打听路呀?”
*汪教授叹道:“有句老话叫‘时过境迁’啊,都二十多年过去了,这附近的村镇变化太大了,完全不是我最初来时的样子,我能找到这个镇都是老天保佑啊。”
*李睿恍然大悟,道:“也是,哦,原来这座山还有个名字,叫作青台山。”
*汪教授摆手道:“不,这座山没有名字,但是古时候这个地名叫作青台,为什么叫青台呢,因为当年这座山的山脚下有一座天然形成的青石平台,青石很纯,和青玉一样,平台也很平整,像是神仙打坐的地方,人们就把这里叫作青台。不过后来风吹日晒,再有山石滚落**,这片青台慢慢就被毁了,现如今一块青石都找不到了。”
*李睿点了点头,心想自己对寻找宝藏还有那么一点研究,当年在老家西边的山上还发现过闻香教遗留的宝藏,过会儿赶到青台寺遗址后,可以帮着这位汪教授找寻找寻,道:“那过会儿我们也帮您找找。”
*汪教授闻言笑了出来,却也没说什么,但笑容已经表现出他的想法,就是对李睿的话不以为然。事实上也是,专业的考古发掘队伍都来了不知道多少支,都没一个找到佛祖舍利,他李睿一个年纪轻轻、不通考古的小伙子,又怎敢放言帮忙呢?不过这好意还是可嘉的。
*汪教授给李睿等人讲了这番历史,也算是稍微的休息了一会儿,等讲完便又开始上路,李睿八人跟在后面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倒也不嫌爬山疲累。
*爬了半个多钟头,一行人爬上了第一个山头,山头之上是块面积和足球场差不多大的平地,青台寺的遗址就坐落在这块平地上,寺后又是一个山头,可以称之为后山,有左右两条山路通上去,不过那座山并不太高,山峰也不如何尖峭,两山高度落差也就是六七十米的样子。
*青台寺遗址已经不剩什么,除去一堵青砖垒就、孤零零伫立在寺门口的山门之外,里面只能看到一些寺房的地基,还有几块残存的破碎石碑,更多的则是细碎的砖瓦。
*汪教授看到遗址现状,唏嘘不已,道:“我上次来的时候,寺墙还在,庙里还有几间破屋,现在只剩砖头瓦块了,唉。”说完摇摇头,转头对李睿道:“你们想看着就看着,不过我估计希望不大;不想看你们就往后山去,后山山腰上有个石洞,里面有好多石经,还是可以看看的。后山山顶上也能望望山水风光,还有座寺塔,不过已经倒塌崩毁了。”
*龙宝玉对青台寺的遗址非常失望,不认为汪教授四个人能在这么大的废墟里找到佛祖舍利的存在,想要看个新鲜的心思已经被看风景所取代,问李睿道:“咱们往后山去吧,看看那个石洞,再去山顶望望。”
*李睿嗯了一声,和汪教授打过招呼后,带着七人沿左边山路往后山去,爬了四五十米,到达后山在阳面的山腰处,已经可以望到汪教授说的那个石洞。
*那石洞开挖于后山南侧的山壁上,所在是这处山腰的最高点,洞口前是一条狭窄的石阶山道,最窄的地方两个人并行都有点困难,山道靠外一侧就是坡度很陡的山坡,若是失足滑落下这条小道,下场肯定是非死即伤。不过,铺设这条山道的僧人们很早就考虑到了这一风险,所以特意用山石雕砌了一条长长的围栏,围住了这条狭窄山道,保证来往人等不会滚落山坡。这条围栏雕刻的十分精美,上面每隔一段还雕出了莲花石柱头,令人叹为观止。
*八人沿着这条一路上升的石阶山道走到石洞洞门前,见门口巨石堆砌工整,门券高大气派,两扇石门向内大开,如若神仙洞府一般,怪不得汪教授会推荐来这里游玩观赏。
*李睿带头进入洞中,发现洞内空无一人,四下里看了看,见洞内宽广如厅,差不多有三四十平米的面积,并不很高,也就是一人来高,他要是踮起脚尖,头顶就可能碰到洞顶。值得一提的是,洞顶并不是一样的高度,而是靠石洞外墙一侧较高,越往里去越低,这种高度格局可能跟它的前身有关,说不定它前身是个天然石洞,是青台寺的僧人们后期加以深挖开发的。
*洞内四壁镶嵌着密密麻麻的刻经石板,每块石经都是高五十公分上下,宽二十五公分左右,怕不有上百块,有不少上面涂抹了红色油漆写成的口号,还有一些被砸得开裂,但没有一块脱落。洞中有四根粗大的八角形石柱,下据地,上支顶,柱身雕刻佛像无数尊,几乎数不过来。
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