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 > 历史军事 > 上不压心叶下不露白根 > 爱吻千百回 舌尖上的老家

爱吻千百回 舌尖上的老家

推荐阅读: 宝鉴   扶明录   叶辰萧初然   重生之再铸青春   女神的上门豪婿(又名:女神的超级赘婿,主角:赵旭)   女神的上门豪婿   女神的上门贵婿   逆天丹帝   神魂丹帝   神魂丹帝   重生之搏浪大时代   仙府种田   这个领主大人非常科学   六指诡医   重生之我真是富三代   刚被悔婚超级天后带娃堵门   踏枝   叶君临  

    我的故乡是山东省宁津县,舌尖上的宁津,素有“长官的包子、大柳的面、要吃驴肉上保店”之说。长官的包子是宁津县特有的风味名吃,始于清朝道光年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特点“面白薄皮,肉多馅肥,油汁不溢,味浓香而不烈,馅鲜肥而不腻,不反胃,不膻腥。”其产地是宁津县长官镇,其风格是:“面白皮薄、肉多馅肥、入口软而不粘、兜馅韧而不破,上捏三十二折,熟后如盛开的菊花,形味俱佳。”长官包子用料考究,制作精细,用隔年羊,剔净筋骨,剁至细而不泥,以小磨香油调馅,配葱姜末、花椒水和上等酱油等调料。发面稍嫩,入口软而不粘,兜馅不渍,上捏十八褶,熟后宛如菊花盛开,形、色、味俱佳。长官,地处宁津、乐陵、南皮三县之交,是这一带回民居住比较集中的一个村镇。长官包子,味美可口,名不虚传。以牛肉大葱、羊肉蒜苔两种为例,面白皮薄,馅大肉肥,距百步而可闻其香。1958年,宁津县划归河北省天津市管辖,时任天津市万晓棠书记来宁津检查工作。午餐,县委以长官包子作工作餐。人们边吃边夸赞:“不吃不知道,一吃吓一跳,闻着鼻馋,看着眼馋,吃着嘴馋,长官的包子比天津狗不理的包子还要强,吃了长官的包子,肚子里一定会长馋馋虫的。”

    但是,长官包子产生的背景,并不像它的味道那样美好。清光绪年间,袁世凯在山东围剿义和团革命运动,杀人放火,横征暴敛,逼得本来就很贫困的回民同胞,有的下了关东,有的沿街乞讨,好一点的就做个小买卖糊口。“包子果子宰牛羊,吃五行来贩卖粮,”就是那时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在长官这个集镇上,摆摊的特别多,有包子、果子、点心、面条、火烧、馒头……,单是包子就有18家之多。在这些包子铺中,有的面白,有的个大,有的馅好,有的油多,口味各异,争奇斗艳。然集众家之长者,是张会立家的包子铺。他家因家境贫困,因而租了一间半屋,带领三个儿子,经营起包子铺来,经过十几年的细致琢磨,广证博采,创造出具有馅精味美,面白色晶特点的包子,深受食客的喜爱,一时誉名四方。又逢长官地处三县之交,集口越感越大,游市者无不以品尝长官包子为自豪,食者又往往四处扬传,以至于长官的包子名声越传越远,四周百里之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的中午,回民家家户户做包子,不仅自己一家吃,而且还给乡邻、亲友送去品尝。长官包子已经成了当地迎宾、待客、走亲、访友、欢度节日、回民拔斋的民族美食。

    长官到底何时建镇?它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沧桑?据明初的《六箴堂张氏家谱》记载:“始祖之世,家金陵水西门外拴马桩也。永乐改元二载,从移民诏,迁来直隶宁津县东北乡长官镇。 ”据此可知,在六百多年前,长官就已称为“镇”了。根据回族群众“围寺而居”的习俗,单门独户的回民,一般不会在没有回族的地方落户,张氏家族明初迁来落户,说明元代这里就有回族人定居了。 据史料记载,元朝建都于北京后,曾派回回军屯垦于诸道。沧州、德州一带就多有回回军的驻地。 《元史?百官志》载:“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于河间、沧州等处,置长官司,设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各七品,掌军民二百有二户。” 达鲁花赤是蒙语,是元朝中央政府在路、府、州、县设置的监督各级地方官的官,是各地真正的掌权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修编的《宁津县志》记述:“长官旧治原名长湾店,因有湾坑绕村颇长,故而得名。今宁津县北之长官,即当时长官驻扎的遗址。曾有朝阳门在南街,东西厅在北街之偏西,今已倒塌无存……”由此可知,至元二十一年,也就是1284年之前,长官叫长湾店,元朝在这里设达鲁花赤长官司,南街有城门“朝阳门”,北街有官厅,已是个颇有规模的镇店了。造访乡贤,听他们讲述鲜活的故事,也印证了史料:老辈子那会儿,长官四周有城墙,四街头儿上有城门,周围那些大湾就是垒城墙的时候挖的。古时候叫长湾店,后来怎么又叫开长官了呢?原来咱这儿是朝廷派驻大官的地方,比县官还大一级哪,专门统领周围各营的兵将。要不长官周围这一片怎么叫营的地方多呢,你看,这东西南北的,乌马营、偏坡营、大营、小营……一溜十八营,全归这儿的长官管。长官要是有个什么事了,就派传令兵骑马到各营去传令,传令兵就这么呐喊着:“长官有令……到长官街……”天长日久了,长湾店就给叫成了“长官街”“长官店”了。直至如今,人们口语中称呼长官仍然是“长官街”。看来,从元代成为达鲁花赤长官驻地,长湾店改称了长官镇,距今也有七八百年了。至于元代之前,长湾店叫了多少年,已经无从考证了。

    元代回族在全国各地“小集中”而居,既保持着伊斯兰信仰,同时又入乡随俗,汲取其他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精华,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清真饮食。在元朝时,清真饮食已初步形成体系,在当时广为流传的一本生活百科全书《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就专门列有“回回食品”一章,收录了诸多回族饮食品种。元杂剧《豹子和尚自还俗》中,就出现了这样的唱词:“小刘屠卖的肥羊肉,一贯钞一副整头蹄。马回回烧饼十分大,黄蛮子菜烂味精奇……”元代达鲁花赤驻守长官时,“掌军民二百有二户”,长官已形成回、汉两族群众杂聚的镇店。到明初“燕王扫北”大移民时,南方的回民相继迁来长官落户,长官已成为冀南鲁北驰名的大镇。大镇自然就会形成集市聚集,历史久远,传承至今的长官农历三?八大集,号称“鲁北第一集”。长官地处冀鲁两省的宁津、乐陵、南皮三县之交,每逢集日,方圆百里的人都来赶集。赶集的人多,要吃要喝,自然就繁荣了饮食业。回族素有经商的传统,又以“勤行”即清真饮食最为普遍。长官回民制作的清真饮食,不仅包子远近闻名,其他,如油酥火烧、糖火烧、烧羊肉和勺面等,也都挺有名气。人所共知,回族制作的饮食不仅有传统的手艺,质量上乘,而且卫生、洁净,所以,回民制作的饮食,不仅本民族的人喜食,也受到其他民族的青睐。 据传说,元朝时驻守这里的一位达鲁花赤回族“长官”,特别爱吃包子,就广招远近回族制作包子的能人高手,来此竞相献艺,以饱口福。后来,有的能人高手,在此落了户,以卖包子为业。他们制作的“长官包子”,渐渐有了名气,数百年传承下来。清朝末年,长官的名门望族丰泰店,张氏家族与南皮县的清末重臣张之万、张之洞家族有通家之好,多有交往。张之万是清道光丁未科(1847年)状元,历官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江苏巡抚、兵部尚书等要职。张之万的族弟张之洞是清同治二年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曾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和内阁军机大臣等官职。张之万、张之洞家族的人,常来长官作客,品尝过长官包子,甚为赞赏,由此长官包子更是名声大振。

    大柳的面是山东德州远近闻名的汉族传统名吃,因始于大柳镇而得名。大柳面产地在宁津县大柳镇,它以条长数尺,梳而不乱,缕分条析,软而有力著称,故又有“弓弦面条”“金丝缠碗”之美名。大柳面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盛行于清末民初。最初由大柳镇张家面铺首创,薪火相传到第五代,张连贵不断改进擀面技术,完善制卤工艺,招徒扩店,苦心经营。来宁津的人少有不吃它的面的。大柳面的制作工艺独特,以精粉为主料,据季节不同加不等量的碱和盐,和面用水时东暖夏凉,讲究的人家还要加入蔬菜汁,把面反复揉压,不花把子力气是擀不出好面来的。饧后再擀成薄片,切条时轻按快切,切好后的面条长约2尺,撒开如网,搭杆如丝,手缠成缕,疏而不乱。水开后,手拿面条如提纲撒网,面入锅内形成扇面,稍加凉水,再开后一翻一滚,即可捞出装碗,只见碗中之面细如银丝,色如嫩柳,晶莹透亮,状如弓弦。端起一闻,一股令人愉悦的浓郁麦香洋溢面前。尝上一口,只觉绵软柔韧,润滑异常,滋感清新爽利。吃大柳面一般是配卤子的,卤子的制作十分考究,可分为炸酱、肉卤、麻酱、海鲜、鸡蛋五种。炸酱的制作是取豆酱、香油各半调匀,加花椒、大料文火炙熬,直至豆酱酥散成粒。肉卤的主要调料是肉丁卤汁,并配以豆芽、青豆和香椿芽。麻酱的配料是芝麻酱、香椿芽、黄瓜丝、蒜泥、香醋等。海鲜卤和鸡蛋卤自不必说。吃时随意加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温食凉用,皆为美食。它不仅物美,而且假廉,即使你吃得站不起来蹲不下去,也花不了多少钱。大柳面声名远扬,吃过的人想起来会口水直流,看过的人惊奇的目瞪口呆,过目不忘,听说过的人,也心向往之,孜孜以求,无不欲尝之而后快。1981年,“日本料理代表团”专程来访。王文选师傅现场操作表演,客人看得频频点头,闪光灯亮个不停,摄象机转个不停。其间出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很多客人中途去了洗手间。后来知情者说:“他们去松腰带了,大柳面故有‘面长皮带短’的佳话。”可见大柳面之香、之美、之开胃、之好吃。

    2007年,大柳面又被评为“山东省名小吃”。2008年文刚大酒店的大柳面制作工艺,被评为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大柳面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候在泰山脚下居住着一个叫石敢当的石匠,他本人诚实善良,力大无穷,平日里最好扶危济困,除暴安良,深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很多百姓刻了他的石像供在家中,据说可以驱妖避邪常保平安。石敢当的行为感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特封他的三个女儿为神仙,并让三个女儿以扔绣花鞋为准,扔到哪里,就分封到哪里。大女儿把绣花鞋扔到了青龙镇(即后来的大柳镇)李满村,二女儿把绣花鞋扔到了现在的河北省景县留智庙乡的西留智村,三女儿年龄尚小,没有扔出多远,只扔到了泰山脚下。玉皇大帝没有食言,分别在三个地方为三位女神修建了宫殿。大女儿被尊称为云霄圣母,她的宫殿被称为天仙圣母殿,云霄圣母在当地广施恩惠,灵验之名逐渐传开,方圆百里,人尽知之,前来许愿求福者,络绎不绝。每年的四月二十五日是云霄圣母的生日,群众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庙会来庆祝,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有“二州十八县,李满会上见”的说法。在云霄圣母的护佑下,当地百姓安居乐业,一派繁荣景象,但是,到了明朝时却遭遇了一场劫难。当时燕王朱棣扫北行至宁津时,命部下将青壮男丁征集入伍,其他人等皆斩尽杀绝,杀害无辜百姓甚众。大军行至青龙镇附近,云霄圣母为了感化燕王,变为一个农妇拦住了燕军去路。燕王见此女子怀抱一名**岁男童,上齐其头,下及其膝,而手领着一名三四岁小儿,高仅及膝。其怀抱之童哭闹不止,手领的小儿忽而跌倒,忽而爬起,尽其力挣扎,仍有追赶不及之势。燕王见状大怒,喝道:“你这贱妇,为何怀抱大童而手领小儿?”圣母战战兢兢地答道:“怀中所抱系我夫前妻所生,手领小儿是我亲生,对亡母之子,不忍让其受委屈。”燕王听了很受感动,说道:“本王念你在性命难保之时,尚有此良苦用心,免你母子三人一死,速速回家去吧。”圣母哭诉道:“而今兵荒马乱,纵大王饶过我等,回得家去也难免要做刀下之鬼,但求大王饶我大儿一条性命,我母子二人死而无怨矣。”

    燕王略一思忖道:“此地柳树甚多,你回得家去折一柳枝插于门上,保你全家性命无忧。”即号令三军,凡遇门悬柳枝之户,皆不得骚扰,违令者斩。当晚,燕军准备进村杀人时,却发现家家户户挂上了柳枝,遂保全了全镇人的性命。燕王知道事情的原委后也深为自责,对天仙圣母殿进行了重新修缮,并保证从此后不再滥杀无辜。为纪念此事,人们便把青龙镇更名为大柳镇。后来,燕王发动靖难之役,大军由北向南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但攻到济南时遭到了拚死抵抗,围城三月不克,大军被迫北撤,行至大柳镇时,燕军兵困马乏,只得扎营休息。时值八月,天气炎热,燕军又饥又渴,老百姓为了感谢当年燕王的不杀之恩,把各家各户的白面、菜蔬集中到天仙圣母殿,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们,为燕军做了一道当地群众用以招待贵客的面食。燕王见这面白如雪、细若丝,调料琳琅满目,竟一下吃了两大碗,食后顿觉心旷神怡,精神倍增,便问这叫什么面,老百姓请燕王赐名,燕王沉思片刻,说:“这面细若柳丝,色如柳叶,又产于大柳,就叫‘大柳面’吧”。从此大柳面在当地百姓中流传开来。

    保店的驴肉因为产于保店镇而故名。保店驴肉成名于清朝嘉庆年间,是清廷贡品,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创始人为李长荣、李长善、***三兄弟,因其风味独特而名扬全国,素有“天上龙肉、地下驴肉”之美誉。中国美食家于若木先生品尝后连连赞叹,题写了“千年佳品,万家共享”的佳句。保店驴肉已入选《中国土特产大全》。驴肉属纯天然食品,具有性平味甘、香鲜浓郁、滋阴润燥、养血之功效,极适滋补食用。制作正宗的保店驴肉工艺配方独特,在驴的肥瘦选择、屠宰、调料配方、炖煨等工序有许多讲究。保店驴肉的开发商,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技术相结合,在生产程序上高温消毒杀菌,生产真空软包装、坛子肉等系列产品,使飘香的“全驴宴”走进千家万户。保店驴肉以其肉质鲜嫩、瘦而不柴、烂而不散、口感上佳、色泽鲜艳、营养丰富等特点,而受到人们的青睐,一般以冷食为上,常为酒宴之佳肴。如今,保店驴肉在保店镇建立了“看家店”,在宁津县城建立了“旗舰店”,已在全国各地20多个省份开办了保店驴肉连锁店。保店驴肉享誉海内外,美名天下传,是宁津父老乡亲引以自豪、有口皆碑的一大特色品牌。

    保店的驴肉天下传,不仅与肉质鲜美、做工考究有关,还与保店镇的行政建制与地理位置大有关联。保店镇地处古胡苏河畔, 秦始皇时期设置胡苏亭,始为邮递停息之所。即县辖治安及邮传机构,设有亭长、亭侯。东魏于此建胡苏县,唐初置安水郡,后因临鬲津河,废胡苏为临津县。宋朝时期临津划归南皮县,此地更名为保安镇,金朝复置临津县,后来县城毁于大水,县治东迁卧牛岗,此后先后改为保安镇、包头店、保店镇。保店镇古为邮路传递停息之处。曾设驿站、邮铺,有驿马、驿夫等,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和歇息之处。秦汉开始发达。东魏县治移此建胡苏县,唐朝曾在此设置安水郡、临津县。这些都为保店驴肉的名声鹊起、日益兴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功不可没。过去的保店镇四街,虽然较为狭窄,但是整齐均等,店铺嶙比,周围有土城墙,呈四方形。今西南、西北城角,尚有古炮台残迹,四面城门皆有砖桥,颇有古城风貌。金代因黄河水患,土城尽毁。今出土的许多瓦砾和陶器残片,可以证明这里曾经是古建成群,商号林立,车水马龙,人丁兴旺的热闹景象。据传,清朝嘉庆年间,自现在的山东乐陵经宁津至河北的吴桥,有一条重要的邮路,往来的邮差很多,保店就是这条邮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过往的邮差经过保店,都要放下邮件,停下来歇脚,在保店的酒馆里,要上一壶老酒,几盘猪羊杂碎,喝酒暖身解乏。久而久之,邮差们对保店酒馆里单调的菜肴感到厌倦了,因为保店人只会做猪羊杂碎之类,实在做不出别的稀罕东西来,要留住这些常客,还要别出心裁,师傅们心里十分着急,不知所措。那年冬天,地面上结成了坚硬光滑的地皮甲。当时,李守恒的高祖养了一头毛驴,平日里全靠它下地干活,是家中的宝贝疙瘩。不料,这头毛驴在滑溜溜的地上行走时摔断了腿,久治不愈,成了一头废驴。李高祖心一横,将驴杀掉,炖了一锅香喷喷的驴肉。开酒店的老板得知后,如获至宝,从李高祖手里买去,请邮差们品尝。邮差吃过后,连声称道味美无比。从此,当地人不再把毛驴只当做畜力饲养,逐渐成了一道美食。李守恒的高祖也改行干起了宰杀毛驴制作熟肉的行当,从此代代相传。然而,真正让保店驴肉声名远扬的,竟是当地的武林豪杰。在当地,自古就有“宁吴二县出刁民”的说法,这里的“刁民”,并不是泼皮无赖,而是封建官衙对习武百姓的蔑称,意思是指宁津和吴桥二县练武术、耍杂技的人很多。其中,李守恒的一个老爷爷就是有名的武林高手,人称“南拳李”。据说,“南拳李”在保店开有武馆,门下弟子成百上千。当时,河北沧州有个自称“北脚王”的人,心里不服,便前来叫阵比武。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二人商定不动手过招,只表表功夫而已,不必分个你高我低。于是,二人与众多看客一起来到一片杨树林中,“北脚王”挺身抬脚,将一棵碗口粗的白杨树拦腰踢断,众人齐声叫好。随后,“南拳王”走到一棵略小的树前,双拳缓缓向树推去,只见这棵树未见动静,树后几步远的另一棵比“北脚王”踢断的更粗大的杨树,却被一下子击断。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见此情景,“北脚王”自愧功力不如,长叹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真正的武林高手在民间。”后来,武林中人请教“南拳王”何以有此神功,“南拳王”说道:“这全得益于保店驴肉,保店驴肉不仅美味可口,常吃驴肉,还有利于舒筋活络,打通七穴八脉。”从此,宁津四处闯荡江湖、习武卖艺的人为强壮筋骨,便常食驴肉,并将此说和保店驴肉一起,带到四面八方。李守恒说:“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保店驴肉的成名,诚然与宁津武术杂技艺人的传播有关,但它能吸引住众人之口,并成为清朝宫廷的贡品,最根本的是依靠它的美味可口。此外,保店镇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雁来,九九无凌丝,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上一页 加入书签 目录 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 特种精英玩网游   重振大明   齐天大魔猴   仕途青云   神弃   神峰   网游之统领天下   网游之主宰万物   万能神戒   网游之影子大师   穿越之嫡女锋芒   约会大作战之反转士道   武侠英雄联盟系统   游戏王之竞技之城   撼仙   娇蛮小姐傲总裁   御龙无双   天玄剑传奇   婚城难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