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你是我夫人? 第一百九十九章 抱负
推荐阅读: 宝鉴 扶明录 叶辰萧初然 重生之再铸青春 女神的上门豪婿(又名:女神的超级赘婿,主角:赵旭) 女神的上门豪婿 女神的上门贵婿 逆天丹帝 神魂丹帝 神魂丹帝 重生之搏浪大时代 仙府种田 这个领主大人非常科学 六指诡医 重生之我真是富三代 刚被悔婚超级天后带娃堵门 踏枝 叶君临
考试选拔,古来罕有的选拔方式,不久前在黄州已经出现过,所以这个传闻,可比什么“免费接送学子”要震撼得多,消息早在放寒假前就已经传开了,让莘莘学子们激动不已。
先前,天子驾临西阳,到州学听讲,不但征辟了几位在西阳讲学的泡学之士,还征辟了几个品学兼优的学子,这让许多人羡慕不已。
后来,夏末秋初,天子又派人来黄州,和荆襄各地刺史派出的吏员一道,在州学征辟品学兼优的学子,作为各州向朝廷推荐的人才,方式名为“考试选拔”。
有资格参加考试的,要么是州学在籍学生,要么是在州学授课的学者所推荐之人,最后朝廷会征辟二十人,到长安听候天子任用。
这是一种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手段的征辟,消息传出后直接让黄州州学沸腾,无数在籍的学子,还有闻讯赶来的读书人,为了千载难逢的入仕机会而奋力一搏。
那段时间,西阳城里突然多了很多外地入,出租房屋的房东们笑得嘴都合不拢,本来就人满为患的州学图书馆几乎被人挤爆。
而到了考试成绩张榜公布之日,放榜的州学正门外人山人海,维持秩序的吏员和士兵差点就吃不消。
入围的学子有三十人,要按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独自接受朝廷天使和各州吏员的“面试”,只要身份清白,不是样貌丑陋、说话口吃、身有明显残疾的人,必然入选。
三十人,前二十名合格者全部入选,没几日就跟着天使前往长安,准备在京城当官。
天子求贤若渴,派使者在黄州州学举办考试来选拔人才,只要考中就能入仕,自己和家族的命运瞬间扭转,如此强烈的刺激,让许多人激动万分。
而不止天子,山南几个总管府及辖下各州郡,牧守官也开始把注意放在黄州州学上。
若按旧例,朝廷每隔一段时间一年或者数年就会让各地牧守举荐人才,或者牧守官自己需要佐官,也会征辟人才,以往都是那些当地大户、豪强子弟才有幸中选,寒族子弟基本没机会。
如今天子率先在黄州州学选拔学子和饱学之士做官,各地牧守很可能会跟进,通过举荐、征辟学子的方式,获得“慧眼识英才”的美誉。
各牧守官手中的几个举荐、征辟名额,很大可能有一个会落在黄州州学,那些在州学表现出色、品学兼优的学子,入仕的机会凭空高了许多。
在黄州州学读书、参加考试,成了寒族子弟入仕的新途径,即便机会可遇不可求,但对于广大入仕无门的寒族子弟来说,却是极佳的入仕机会。
而现在流传开的传闻,就是到了年后,将由山南东道大总管府牵头,河南道行军行辕、东南道行军行辕派官员在黄州州学举办考试、选拔人才。
入选者将作为佐官,和其他途径选拔的人一道,去河南、淮北各地任职,辅佐主官治理收复的州郡。
要考试选拔的名额据说不下五十人,不局限州学学生,所有身份清白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考试。
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传闻,虽然官府从未对此明确表态,但对于这传闻却没有斥之为“谣言”,可想而知应该是确有其事。
议论到这里,有学子惊呼:“不下五十人那么届时州学又要人满为患了”
“没错所以许多人过年不回家,要趁着人少的好机会,在州学用功看书”
“那那”
“那什么那想入仕,就赶紧用功读书”
“现在才知道读书就晚了”又有学子叹了口气,“这次若真是考试选拔,选拔五十个人,那么各地涌来的读书人肯定很多,要想在这么多人之中脱颖而出,谈何容易。”
“寒窗苦读的人那么多,可入仕的机会十分渺茫,几乎等于没有,好不容易有一次机会,可以靠着考试入仕,你觉得那些读了十几甚至几十年书的人会不来”
“那那”
“那什么那还是要用功读书州学有名家坐镇,是最好的求学机会,若这样都考不过穷乡僻壤的读书人,你还有脸抱怨”
同学们议论得热火朝天,孔颖达却在一旁默默吃饭,没有参与议论的意思。
学而优则仕,是许多读书人的梦想,对于年轻的孔颖达来说,同样不能免俗,但他的抱负不仅仅是当官、光耀门楣而已。
孔颖达是“先师尼父”孔子的后裔,自幼聪慧,不敢称“神童”,但在求学上的表现,远超同龄人。
而随着自己在学海里遨游的日子越来越长,孔颖达有了一个抱负,一个宏伟的抱负,那就是将南学、北学以及儒家经学各流派统一。
自汉以来,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儒学内部流派众多,一如群雄逐鹿。
又因为南北数百年对峙,有了南学、北学的纷争,于是群经异说,诸师异论,不下数十百千,纷纷攘攘,至有互为水火之势。
对于这个局面,有饱学之士试图改变,那就是二刘之刘焯刘士元,刘炫刘光伯,这两位精通南学、北学,有舌战群儒之功力。
可即便如此,想要统一儒学依旧很难,因为这需要权力和上位者的强力支持,二刘一直在努力,但仕途不顺,蹉跎多年毫无进展。
师从二刘的孔颖达,决定要像两位老师那样,为统一儒家经学而努力。
随着他在西阳求学,越来越发觉自己才疏学浅,所以,即便自己现在就有把握通过考试选拔去当官,他也不会去参加,要继续留在西阳求学。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祖说的话,孔颖达深以为然,他有抱负,要实现抱负就得有真才实学,不然如何舌战群儒,如何统一儒学
黄州州学接连成为考试选拔的场所,可想而知,日后官府还会在黄州举行考试选拔,那么纷至沓来的读书人、饱学之士,就是孔颖达展开辩论的最佳人选。
辩不过对方,说明自己学问还不够,或者观点确实有问题,若是辩赢对方,那就设法让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
如果辩论时谁也辩不倒谁,那就引经据典进行讨论,讲道理。
黄州州学聚集了大量经学名家、饱学之士,做学问的气氛很好,这是孔颖达最为留恋之处,所以比起做官,他觉得还是先做学问为好。
孔颖达有信心,终有一日,他会超越两位老师,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儒家经典的内容统一,结束儒家经学内部宗派的纷争。
到时候,他定要编制一部著作,论述五部经典的明正之义,流传后世千年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先前,天子驾临西阳,到州学听讲,不但征辟了几位在西阳讲学的泡学之士,还征辟了几个品学兼优的学子,这让许多人羡慕不已。
后来,夏末秋初,天子又派人来黄州,和荆襄各地刺史派出的吏员一道,在州学征辟品学兼优的学子,作为各州向朝廷推荐的人才,方式名为“考试选拔”。
有资格参加考试的,要么是州学在籍学生,要么是在州学授课的学者所推荐之人,最后朝廷会征辟二十人,到长安听候天子任用。
这是一种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手段的征辟,消息传出后直接让黄州州学沸腾,无数在籍的学子,还有闻讯赶来的读书人,为了千载难逢的入仕机会而奋力一搏。
那段时间,西阳城里突然多了很多外地入,出租房屋的房东们笑得嘴都合不拢,本来就人满为患的州学图书馆几乎被人挤爆。
而到了考试成绩张榜公布之日,放榜的州学正门外人山人海,维持秩序的吏员和士兵差点就吃不消。
入围的学子有三十人,要按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独自接受朝廷天使和各州吏员的“面试”,只要身份清白,不是样貌丑陋、说话口吃、身有明显残疾的人,必然入选。
三十人,前二十名合格者全部入选,没几日就跟着天使前往长安,准备在京城当官。
天子求贤若渴,派使者在黄州州学举办考试来选拔人才,只要考中就能入仕,自己和家族的命运瞬间扭转,如此强烈的刺激,让许多人激动万分。
而不止天子,山南几个总管府及辖下各州郡,牧守官也开始把注意放在黄州州学上。
若按旧例,朝廷每隔一段时间一年或者数年就会让各地牧守举荐人才,或者牧守官自己需要佐官,也会征辟人才,以往都是那些当地大户、豪强子弟才有幸中选,寒族子弟基本没机会。
如今天子率先在黄州州学选拔学子和饱学之士做官,各地牧守很可能会跟进,通过举荐、征辟学子的方式,获得“慧眼识英才”的美誉。
各牧守官手中的几个举荐、征辟名额,很大可能有一个会落在黄州州学,那些在州学表现出色、品学兼优的学子,入仕的机会凭空高了许多。
在黄州州学读书、参加考试,成了寒族子弟入仕的新途径,即便机会可遇不可求,但对于广大入仕无门的寒族子弟来说,却是极佳的入仕机会。
而现在流传开的传闻,就是到了年后,将由山南东道大总管府牵头,河南道行军行辕、东南道行军行辕派官员在黄州州学举办考试、选拔人才。
入选者将作为佐官,和其他途径选拔的人一道,去河南、淮北各地任职,辅佐主官治理收复的州郡。
要考试选拔的名额据说不下五十人,不局限州学学生,所有身份清白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考试。
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传闻,虽然官府从未对此明确表态,但对于这传闻却没有斥之为“谣言”,可想而知应该是确有其事。
议论到这里,有学子惊呼:“不下五十人那么届时州学又要人满为患了”
“没错所以许多人过年不回家,要趁着人少的好机会,在州学用功看书”
“那那”
“那什么那想入仕,就赶紧用功读书”
“现在才知道读书就晚了”又有学子叹了口气,“这次若真是考试选拔,选拔五十个人,那么各地涌来的读书人肯定很多,要想在这么多人之中脱颖而出,谈何容易。”
“寒窗苦读的人那么多,可入仕的机会十分渺茫,几乎等于没有,好不容易有一次机会,可以靠着考试入仕,你觉得那些读了十几甚至几十年书的人会不来”
“那那”
“那什么那还是要用功读书州学有名家坐镇,是最好的求学机会,若这样都考不过穷乡僻壤的读书人,你还有脸抱怨”
同学们议论得热火朝天,孔颖达却在一旁默默吃饭,没有参与议论的意思。
学而优则仕,是许多读书人的梦想,对于年轻的孔颖达来说,同样不能免俗,但他的抱负不仅仅是当官、光耀门楣而已。
孔颖达是“先师尼父”孔子的后裔,自幼聪慧,不敢称“神童”,但在求学上的表现,远超同龄人。
而随着自己在学海里遨游的日子越来越长,孔颖达有了一个抱负,一个宏伟的抱负,那就是将南学、北学以及儒家经学各流派统一。
自汉以来,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儒学内部流派众多,一如群雄逐鹿。
又因为南北数百年对峙,有了南学、北学的纷争,于是群经异说,诸师异论,不下数十百千,纷纷攘攘,至有互为水火之势。
对于这个局面,有饱学之士试图改变,那就是二刘之刘焯刘士元,刘炫刘光伯,这两位精通南学、北学,有舌战群儒之功力。
可即便如此,想要统一儒学依旧很难,因为这需要权力和上位者的强力支持,二刘一直在努力,但仕途不顺,蹉跎多年毫无进展。
师从二刘的孔颖达,决定要像两位老师那样,为统一儒家经学而努力。
随着他在西阳求学,越来越发觉自己才疏学浅,所以,即便自己现在就有把握通过考试选拔去当官,他也不会去参加,要继续留在西阳求学。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祖说的话,孔颖达深以为然,他有抱负,要实现抱负就得有真才实学,不然如何舌战群儒,如何统一儒学
黄州州学接连成为考试选拔的场所,可想而知,日后官府还会在黄州举行考试选拔,那么纷至沓来的读书人、饱学之士,就是孔颖达展开辩论的最佳人选。
辩不过对方,说明自己学问还不够,或者观点确实有问题,若是辩赢对方,那就设法让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
如果辩论时谁也辩不倒谁,那就引经据典进行讨论,讲道理。
黄州州学聚集了大量经学名家、饱学之士,做学问的气氛很好,这是孔颖达最为留恋之处,所以比起做官,他觉得还是先做学问为好。
孔颖达有信心,终有一日,他会超越两位老师,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儒家经典的内容统一,结束儒家经学内部宗派的纷争。
到时候,他定要编制一部著作,论述五部经典的明正之义,流传后世千年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