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郑君临专栏
推荐阅读: 宝鉴 扶明录 叶辰萧初然 重生之再铸青春 女神的上门豪婿(又名:女神的超级赘婿,主角:赵旭) 女神的上门豪婿 女神的上门贵婿 逆天丹帝 神魂丹帝 神魂丹帝 重生之搏浪大时代 仙府种田 这个领主大人非常科学 六指诡医 重生之我真是富三代 刚被悔婚超级天后带娃堵门 踏枝 叶君临
郑君临,名君临,字天下,乃本人挚友,其博览群书,才情颇高,又常著短文,论断精辟幽默,实乃非凡。遂为其开此专栏,传其佳作,以飨读者!!!!
[原创]纪念徐子陵君
一
唐高祖武德九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少帅军为十八日在李世民天策府前遇害的徐子陵寇仲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侯希白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徐子陵写了一点什么没有?”
我说“没有”。他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徐子陵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今古传奇*武侠版》全年的就有他。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正邪高手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慈航静斋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
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二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三
徐子陵君是我的偶像。他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师妃暄女士做慈航静斋老大时,追杀三个偷和氏璧的人中。其中的一个就是他;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宁道奇率领四大神僧,追杀双龙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帅哥告诉我,说:这就是徐子陵。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
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在江湖上翻云覆雨的高手,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他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寇仲创建少帅军,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重创石之暄,师妃暄离他而去的时候,我才见他虑及石青璇,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四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玄武门之变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石之轩居然出手,死伤至数百人,而徐子陵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天策府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与魔门勾结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徐子陵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他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寇仲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天策府就有令,说他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五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他,徐子陵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天策府前中招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跋锋寒君想扶起他,中了四掌,其一不死印,立仆;同去的寇仲君又想去扶起他,也被击,箭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他还能拔出井中月,石之轩在他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掌,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徐子陵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他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寇仲君也死掉了,有他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跋锋寒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帅哥从容地转辗于正邪高手围攻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大堂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魔门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正邪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六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师妃暄石青璇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慈航静斋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反抗。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原创]纪念徐子陵君
一
唐高祖武德九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少帅军为十八日在李世民天策府前遇害的徐子陵寇仲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侯希白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徐子陵写了一点什么没有?”
我说“没有”。他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徐子陵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今古传奇*武侠版》全年的就有他。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正邪高手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慈航静斋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
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二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三
徐子陵君是我的偶像。他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师妃暄女士做慈航静斋老大时,追杀三个偷和氏璧的人中。其中的一个就是他;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宁道奇率领四大神僧,追杀双龙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帅哥告诉我,说:这就是徐子陵。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
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在江湖上翻云覆雨的高手,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他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寇仲创建少帅军,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重创石之暄,师妃暄离他而去的时候,我才见他虑及石青璇,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四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玄武门之变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石之轩居然出手,死伤至数百人,而徐子陵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天策府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与魔门勾结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徐子陵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他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寇仲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天策府就有令,说他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五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他,徐子陵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天策府前中招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跋锋寒君想扶起他,中了四掌,其一不死印,立仆;同去的寇仲君又想去扶起他,也被击,箭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他还能拔出井中月,石之轩在他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掌,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徐子陵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他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寇仲君也死掉了,有他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跋锋寒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帅哥从容地转辗于正邪高手围攻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大堂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魔门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正邪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六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师妃暄石青璇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慈航静斋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反抗。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