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90.第390章
推荐阅读: 宝鉴 扶明录 叶辰萧初然 重生之再铸青春 女神的上门豪婿(又名:女神的超级赘婿,主角:赵旭) 女神的上门豪婿 女神的上门贵婿 逆天丹帝 神魂丹帝 神魂丹帝 重生之搏浪大时代 仙府种田 这个领主大人非常科学 六指诡医 重生之我真是富三代 刚被悔婚超级天后带娃堵门 踏枝 叶君临
石咏想了想, 面上露出一派为难,对庆德说“二伯, 不是我不帮你, 只是我们家里藏的那些, 就算略像样的, 也不过是值几百两的字画,您要凑八千两,恐怕得将我们家全掏空了去喻哥儿说亲在即, 您、您忍心看着我们这儿”
“不不不, ”庆德双手直摇,急得额头上见汗, 说“咏哥儿, 你误会我的意思了”
亲眷间的往来人情都是要还的,他现在从石咏这儿取一件八千两的古董, 将来就得还石咏八千两的东西, 这他哪儿舍得。
“我的意思, 就是要一件看起来值八千两,但是真正的价钱远远不到八千两的古董。”庆德把话挑明白。
石咏也直接回“二伯对不住,咱家还真没这样的东西。”
庆德却双手抱住石咏的胳膊“咏哥儿, 外头就是琉璃厂, 琉璃厂里人人都说大侄子你是古董这行当里头的行家,眼睛最毒,只消瞅一眼就能看出这古董是真是假,值多少钱。这不, 二伯自己掏银子,只求你帮二伯一起去看看,挑一件物事,这总行了吧”
石咏感叹原来自己依旧是琉璃厂的传说。
但是庆德话说到这个份儿上,石咏见怎么都不能消除这位二伯的执念,便只能陪着庆德去了琉璃厂。在琉璃厂大街上,石咏琢磨了半日,终于对庆德说“二伯若是实在想有一件看起来体面金贵、常人又摸不清深浅的古董文玩,那就还是在玉器里挑吧”
历来就有“黄金有价玉无价”的说法,古玉的价格更是忽高忽低,即便是大行家也可能有走眼的时候,有时伪劣次品能被叫上天价,而至宝如和氏璧亦有无人问津的时候。石咏知道庆德是耍小聪明,想出小钱,占大便宜。他劝之不得,只能给庆德出些能留条后路的法子,日后若真的出事还有余地能找补。
庆德欣然应允,拉着石咏去了琉璃厂一间古玩铺子。这间铺子不是松竹斋,铺子的掌柜与石咏过往没有交情,但是掌柜认得石咏,也怕石咏,见到石咏就结结巴巴地说“石石石石大爷”
石咏一挥手“不怕,今日过来绝不找你麻烦。就是来看看你这儿有没有比较像的高古玉。”
那掌柜一听,便放心了。“高古玉”一般是指汉代及以前的玉,汉代时对玉石的开采量极大,而且玉器的制作工艺也非常考究,所以自汉代流传至今的玉器,自然都是价格不菲的宝贝。
偏生石咏说的是“比较像”的高古玉。
掌柜的点头哈腰,连忙去将身边贴着螺钿的楠木柜子抽屉拉开,从最深处取了几枚玉佩出来,用帕子托着,递到石咏与庆德的面前。“明人不说暗话,石大爷您也是个大行家,咱们也不说这些是高古玉,都只是明代的东西,但您要是觉得好,看着像是战国的、西汉的家伙,您就拿了去。小店只按收来的价钱,一分不加,直接转给您”
庆德一听,能以明玉的价格,盘下战国的甚至是汉玉,有这等好事,登时喜笑颜开。
石咏却有些迟疑这些毕竟是在骗人啊。虽然掌柜没骗他,他也没骗庆德,庆德也只是想拿这冒充的汉玉去走走人情,免得糟践了早先买蜀锦的两千两,可是以伪作真,这总是有哪里不大对。
他正犹豫着,后头帘子一掀,有人进来招呼石咏“茂行”
来人正是宝玉,笑着向石咏拱手“早先在外头就见到茂行兄了,但既然遇上了,少不得要进来打个招呼。掌柜的,盼着没麻烦您”
那掌柜赶紧说是不麻烦,接着请石咏等人自便,细细将那几块玉一一看过。而庆德听说宝玉是荣府的公子,便只打了个招呼,什么也没多说,对已经大不如前的荣府应当是不大感兴趣。
石咏则招呼宝玉上前“来,宝玉兄弟,看看这些高古玉,你觉得如何”
宝玉便来到柜台跟前,双眼望着柜台上放在一方绸帕上的几枚“古玉”,打量了半晌,他面上却笑容愈甚,却摇摇头。
石咏问“怎么没一枚入得了眼的”
宝玉不好意思地笑道“都不是汉玉”
石咏一拍大腿,道“好厉害,宝玉兄弟,真没看出来,原来你也是个识玉断玉的行家”哪怕是他,见到了这几枚古玉,也需要看包浆、看沁色、看钙化、用放大镜看裂纹甚至需要用仪器辅助,才能鉴定出古玉的真实年代。而宝玉只是站在这里,慢慢看着看着,便轻描淡写地得出结论这些都不是高古玉。
宝玉听见石咏赞赏,不好意思地笑了,轻轻摇着头说“绝不是什么行家,只是以前在家中看得多了,如今看看就觉得应当不是汉玉。”
宝玉说得轻描淡写,石咏听来却心内暗自唏嘘。荣府过去的富贵与荣耀,怕是就此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昔日的生活依旧在宝玉的人生里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甚至宝玉只要随意看看,就能知道这些是明代的玉,与高古玉无关,这大约便是元稹所说的“曾经沧海难为水”了。
石咏见这几枚冒充的“高古玉”,没有一枚能入得了宝玉这样的眼,便觉得即便是庆德买下来,再往孟氏那里送去,就算过得了“锦官坊”那一关,也未必过得了往后年羹尧年家人那一关。于是他到底还是劝下了庆德,没有出手花钱,而是一行人离开了这间玉器铺子。
岂知过了几日,庆德面如土色地过来告诉石咏,说是“锦官坊”的行情如今已经涨到了二十万两白银。
石咏险些绝倒,赶紧问庆德“二伯,你问得确实吗”
二十万两买个官儿,那岂不是天下的钱都要跑到年羹尧兜里去了
庆德点着头说“千真万确,千真万确啊”
原来他得到的这消息是关于昔日直隶巡抚赵之垣的。赵之垣这人是康熙朝名将赵良栋之孙,两广总督赵弘灿的儿子、直隶总督赵弘燮的侄子,出身良将与官宦世家,早年间年羹尧发迹的时候就也未将年羹尧放在眼里。康熙六十一年,赵弘燮过世,赵之垣荫蒙袭了直隶巡抚的官职,便上书弹劾年羹尧,说年羹尧将清理赵弘燮亏空银四十万两“侵占为己有”。
过了没多久,康熙崩逝,雍正即位,年羹尧得势,便反过来报复赵之垣,说此人“庸劣纨绔”、“断不可令为巡抚”云云,并且举荐自己的私人李唯钧,因此赵之垣丢官,而李唯钧最终得了直隶总督的官职。
这赵之垣丢官之后痛定思痛,觉得自己还是没有辨清时事,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追随年羹尧才是硬道理。于是此人便改换门庭,拿了价值二十万两白银的金玉珠宝贿赂年羹尧,要求投入年羹尧门下,并于年羹尧此前回京面圣的那一段时间里频频登门拜访,反复求见,终于让年羹尧“回心转意”,这不,前阵子便上书游说雍正,说赵之垣此人“可靠”“得用”“稳妥”,当可大用。
石咏在南书房行走,年羹尧推荐赵之垣的上书他见到过,同时也见到过雍正对年羹尧的折子批了“前后语言颠倒,殊不可解”这几个字的批语。当时石咏还不明白年羹尧前后变化为何如此之大,如今听了庆德解说,他总算是明白了二十万两那,有钱能使鬼推磨,难道还推不动年羹尧
石咏只得安慰庆德一二“二伯,人家这毕竟是谋的外省督抚大员的缺,若是一万两就能谋个总督、巡抚,这天下岂不是总督巡抚遍地走了”
庆德双眼无神,呆呆地凝望着石咏,道“咏哥儿,你二伯当初就是想谋个巡抚啊”
石咏
“如今二伯是彻底不敢想了,二十万两谋缺,将来在任上可不得刮地皮否则不就是亏本的买卖”庆德茫然地说。然而石咏却觉得二伯这回终于说了一回人话,自康熙末年开始的吏治崩坏,民生疲敝,不正是由这种官场乱象而起人人花大价钱得官,回头到了任上再从百姓身上刮回来。
“可是咏哥儿,你还是得帮帮二伯”庆德越说越是哭丧着脸,从怀里掏出一方帕子,露出帕子里包着的两枚仿冒“高古玉”。“你二伯上回一时糊涂,还是去买了这两块玉,如今已经彻底绝了这念想了,两块玉,咏哥儿,你能不能帮二伯退回去”
石咏彻底无语。
原来庆德上回由石咏带着去古董行,就因为宝玉一句话,没能买成那几块仿冒的“高古玉”。庆德钻了牛角尖,等到与石咏分别之后,便偷偷自己回去那间铺子,找掌柜买下了两枚高古玉。
结果一转脸就听说了水涨船高,一个巡抚的缺儿竟然要二十万两。庆德再也不敢想了,哪怕把他们整个忠勇伯府掏空,都找不出来二十万两。可是已经买下的玉又退不回去,庆德只能老脸皮厚地回头来找石咏。
“咏哥儿,真的是二伯一时昏了头,日后再没下次,再没下次了好不好”庆德百般乞求。
石咏却知道,琉璃厂古董行的规矩,货物出手,就没有“退”这个说法,铺子会随行就市,重新衡量货物的价值,决定收还是不收。那铺子的掌柜说什么“不退”,其实是觉得这几枚玉往后未必卖得上价钱,不愿以原价再往回收。
可是庆德百般恳求,就差要给石咏跪下了。石咏无奈之下,与庆德约定了,日后绝不再与“锦官坊”有什么瓜葛,他这才出面,带着庆德和那两块玉,去早先那间古董铺子,要求铺子回购那两块玉。
听说“回购”两个字,这掌柜也觉得麻烦,左推右推,就是不肯。最后石咏无法,便道“这么着,掌柜的,我应承你一件事,以后贵铺子要是有看不准的古董,我可以过来帮着看一回。”他拍着胸脯道,“你也知道我石咏这个人,商彝周鼎,秦镜汉匜,晋书唐画,尽可以找我,宋元以下,一概不看。”
石咏就是有这等底气,越是古老,越是有灵气的古董就越是难不倒他。而琉璃厂的人也都知道他有这等底气,也知道他这一承诺千金难求,若是用在刀刃上可以为铺子赚上一大票,哪儿还敢不卖石咏这个面子最终掌柜这边就还是松了口,将庆德那两件高仿“高古玉”给退了。
石咏从此劝庆德,不要再想着走捷径求缺,不要再花冤枉钱了。庆德想想也是,便委委屈屈地答应了。石咏又劝他最好去将“锦官坊”那两匹蜀锦也给退了,而且最关键的,是去将锦官坊那里记了他名字的那本册子里的记录都划去。
庆德听得又惊又疑,圆睁着眼,半晌才说“年年公的铺子,应该无妨的吧”
石咏不愿多说什么,随意耸耸肩,说“谁知道不过,二伯,这种事情总之能少留下痕迹是最好,如今这般便是留了把柄在人家手里,虽然不能说以后就一定会如何,但是唉,二伯,你自己好生把握便是。”
庆德这些日子经历的起起伏伏太多了,一时没省过来,到底是存了侥幸心理,心想,他当初也不过是两千两买了两匹蜀锦而已,与旁人相比,只是块蚊子肉。就算出事,应当也连累不到他身上去,于是这便算了,闷声吃了这个亏,也没敢再与孟氏去理论。
庆德的事过去没多久,西北又传来捷报,年羹尧继平定罗卜藏丹津之叛以后,又平定卓子山叛乱。这时年羹尧已经一家上下都是爵位,几乎封无可封。因此雍正最后决定加封年羹尧次子年富爵位。自此,年羹尧的荣宠已经达到顶峰,威震西北,声慑全境,朝野之间,无人不知其“年大将军”之名。
就在此时,石家迎回了两位久违了的朋友。
“老太医,牟大夫,别来无恙”石咏将于老太医与牟大夫从城外迎回,由他做东,为这两位接风洗尘。同仁堂的大夫乐凤鸣与靳勤两人作陪。众人都是饶有兴致,迫切想知道这两位在西北有什么进境。
“听说尊夫人得了一对双生子,真是可喜可贺,可喜可贺呀”于老太医拱着手向石咏道贺,并且诚挚地说,“每到这种时候,我们都盼着没有人需要我们那种为活人输血的急救术。”
石咏笑了,心里也颇感动。医者父母心,谁也不希望世人有病痛危难,最好什么危险都不发生。可是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才愈发需要他们这些丹青圣手。
“早就听说老太医与牟大夫在西北救了不少受伤的兵卒,”乐凤鸣在一旁充满尊敬地插话,“两位真是功德无量”
于老太医登时微笑,自豪地说“总共救下了七百零二人,幸不辱命。茂行,你给西北送去的那些橡胶管什么的总算没白费。”
听见这个数字,石咏与乐靳两人一时激动,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乐凤鸣半是羡慕半是嫉妒,对于老太医说“太医,您可知道,茂行那间橡胶厂总共就那么一点儿材料,制出的橡胶管和针头什么的全都送去西北了,京里都没留多少。您可见茂行是多么照顾西北了”
眼下橡胶厂的橡胶还不能自给自足,都要靠从广州进口,原材料有限,因此产量也有限。到货源不足的时候石咏将热水袋什么的一切都停了,所有材料都用来供应西北。所以这么些年,于老太医与牟大夫在工具材料上从来没犯过愁。
于老太医得意地拈着胡子,笑着对石咏道“可是你这也没亏呀要知道,我们在西北还有一桩发现也是可以救命的”
这几人来了兴趣,一起问“究竟是什么”
牟某便替老太医解释“是这样的,我们在西北也是误打误撞才发现的,原来有些药物也可以像输血一样直接输入血管,这种法子只要处理得当,也一样能够救命。”
石咏一听,便知这两位研制出来的应当类似静脉注射,而且还是中药制剂的静脉注射,这是在后世也没有人说一定有十足把握的法子,而且可能会有不小的副作用。
然而在眼下这时空,给病患用药的方法尚且只有口服、外敷、泡、洗之类。反倒是于老太医这无意中的一项发现,许是能给医药界指明一个新的方向。
作者有话要说 中药制剂成分非常复杂,所以安全性不如相对单一成分的西药制剂。本文这里完全不涉及中西医的功效,只是书中人物自行提出一个方向而已。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不不不, ”庆德双手直摇,急得额头上见汗, 说“咏哥儿, 你误会我的意思了”
亲眷间的往来人情都是要还的,他现在从石咏这儿取一件八千两的古董, 将来就得还石咏八千两的东西, 这他哪儿舍得。
“我的意思, 就是要一件看起来值八千两,但是真正的价钱远远不到八千两的古董。”庆德把话挑明白。
石咏也直接回“二伯对不住,咱家还真没这样的东西。”
庆德却双手抱住石咏的胳膊“咏哥儿, 外头就是琉璃厂, 琉璃厂里人人都说大侄子你是古董这行当里头的行家,眼睛最毒,只消瞅一眼就能看出这古董是真是假,值多少钱。这不, 二伯自己掏银子,只求你帮二伯一起去看看,挑一件物事,这总行了吧”
石咏感叹原来自己依旧是琉璃厂的传说。
但是庆德话说到这个份儿上,石咏见怎么都不能消除这位二伯的执念,便只能陪着庆德去了琉璃厂。在琉璃厂大街上,石咏琢磨了半日,终于对庆德说“二伯若是实在想有一件看起来体面金贵、常人又摸不清深浅的古董文玩,那就还是在玉器里挑吧”
历来就有“黄金有价玉无价”的说法,古玉的价格更是忽高忽低,即便是大行家也可能有走眼的时候,有时伪劣次品能被叫上天价,而至宝如和氏璧亦有无人问津的时候。石咏知道庆德是耍小聪明,想出小钱,占大便宜。他劝之不得,只能给庆德出些能留条后路的法子,日后若真的出事还有余地能找补。
庆德欣然应允,拉着石咏去了琉璃厂一间古玩铺子。这间铺子不是松竹斋,铺子的掌柜与石咏过往没有交情,但是掌柜认得石咏,也怕石咏,见到石咏就结结巴巴地说“石石石石大爷”
石咏一挥手“不怕,今日过来绝不找你麻烦。就是来看看你这儿有没有比较像的高古玉。”
那掌柜一听,便放心了。“高古玉”一般是指汉代及以前的玉,汉代时对玉石的开采量极大,而且玉器的制作工艺也非常考究,所以自汉代流传至今的玉器,自然都是价格不菲的宝贝。
偏生石咏说的是“比较像”的高古玉。
掌柜的点头哈腰,连忙去将身边贴着螺钿的楠木柜子抽屉拉开,从最深处取了几枚玉佩出来,用帕子托着,递到石咏与庆德的面前。“明人不说暗话,石大爷您也是个大行家,咱们也不说这些是高古玉,都只是明代的东西,但您要是觉得好,看着像是战国的、西汉的家伙,您就拿了去。小店只按收来的价钱,一分不加,直接转给您”
庆德一听,能以明玉的价格,盘下战国的甚至是汉玉,有这等好事,登时喜笑颜开。
石咏却有些迟疑这些毕竟是在骗人啊。虽然掌柜没骗他,他也没骗庆德,庆德也只是想拿这冒充的汉玉去走走人情,免得糟践了早先买蜀锦的两千两,可是以伪作真,这总是有哪里不大对。
他正犹豫着,后头帘子一掀,有人进来招呼石咏“茂行”
来人正是宝玉,笑着向石咏拱手“早先在外头就见到茂行兄了,但既然遇上了,少不得要进来打个招呼。掌柜的,盼着没麻烦您”
那掌柜赶紧说是不麻烦,接着请石咏等人自便,细细将那几块玉一一看过。而庆德听说宝玉是荣府的公子,便只打了个招呼,什么也没多说,对已经大不如前的荣府应当是不大感兴趣。
石咏则招呼宝玉上前“来,宝玉兄弟,看看这些高古玉,你觉得如何”
宝玉便来到柜台跟前,双眼望着柜台上放在一方绸帕上的几枚“古玉”,打量了半晌,他面上却笑容愈甚,却摇摇头。
石咏问“怎么没一枚入得了眼的”
宝玉不好意思地笑道“都不是汉玉”
石咏一拍大腿,道“好厉害,宝玉兄弟,真没看出来,原来你也是个识玉断玉的行家”哪怕是他,见到了这几枚古玉,也需要看包浆、看沁色、看钙化、用放大镜看裂纹甚至需要用仪器辅助,才能鉴定出古玉的真实年代。而宝玉只是站在这里,慢慢看着看着,便轻描淡写地得出结论这些都不是高古玉。
宝玉听见石咏赞赏,不好意思地笑了,轻轻摇着头说“绝不是什么行家,只是以前在家中看得多了,如今看看就觉得应当不是汉玉。”
宝玉说得轻描淡写,石咏听来却心内暗自唏嘘。荣府过去的富贵与荣耀,怕是就此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昔日的生活依旧在宝玉的人生里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甚至宝玉只要随意看看,就能知道这些是明代的玉,与高古玉无关,这大约便是元稹所说的“曾经沧海难为水”了。
石咏见这几枚冒充的“高古玉”,没有一枚能入得了宝玉这样的眼,便觉得即便是庆德买下来,再往孟氏那里送去,就算过得了“锦官坊”那一关,也未必过得了往后年羹尧年家人那一关。于是他到底还是劝下了庆德,没有出手花钱,而是一行人离开了这间玉器铺子。
岂知过了几日,庆德面如土色地过来告诉石咏,说是“锦官坊”的行情如今已经涨到了二十万两白银。
石咏险些绝倒,赶紧问庆德“二伯,你问得确实吗”
二十万两买个官儿,那岂不是天下的钱都要跑到年羹尧兜里去了
庆德点着头说“千真万确,千真万确啊”
原来他得到的这消息是关于昔日直隶巡抚赵之垣的。赵之垣这人是康熙朝名将赵良栋之孙,两广总督赵弘灿的儿子、直隶总督赵弘燮的侄子,出身良将与官宦世家,早年间年羹尧发迹的时候就也未将年羹尧放在眼里。康熙六十一年,赵弘燮过世,赵之垣荫蒙袭了直隶巡抚的官职,便上书弹劾年羹尧,说年羹尧将清理赵弘燮亏空银四十万两“侵占为己有”。
过了没多久,康熙崩逝,雍正即位,年羹尧得势,便反过来报复赵之垣,说此人“庸劣纨绔”、“断不可令为巡抚”云云,并且举荐自己的私人李唯钧,因此赵之垣丢官,而李唯钧最终得了直隶总督的官职。
这赵之垣丢官之后痛定思痛,觉得自己还是没有辨清时事,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追随年羹尧才是硬道理。于是此人便改换门庭,拿了价值二十万两白银的金玉珠宝贿赂年羹尧,要求投入年羹尧门下,并于年羹尧此前回京面圣的那一段时间里频频登门拜访,反复求见,终于让年羹尧“回心转意”,这不,前阵子便上书游说雍正,说赵之垣此人“可靠”“得用”“稳妥”,当可大用。
石咏在南书房行走,年羹尧推荐赵之垣的上书他见到过,同时也见到过雍正对年羹尧的折子批了“前后语言颠倒,殊不可解”这几个字的批语。当时石咏还不明白年羹尧前后变化为何如此之大,如今听了庆德解说,他总算是明白了二十万两那,有钱能使鬼推磨,难道还推不动年羹尧
石咏只得安慰庆德一二“二伯,人家这毕竟是谋的外省督抚大员的缺,若是一万两就能谋个总督、巡抚,这天下岂不是总督巡抚遍地走了”
庆德双眼无神,呆呆地凝望着石咏,道“咏哥儿,你二伯当初就是想谋个巡抚啊”
石咏
“如今二伯是彻底不敢想了,二十万两谋缺,将来在任上可不得刮地皮否则不就是亏本的买卖”庆德茫然地说。然而石咏却觉得二伯这回终于说了一回人话,自康熙末年开始的吏治崩坏,民生疲敝,不正是由这种官场乱象而起人人花大价钱得官,回头到了任上再从百姓身上刮回来。
“可是咏哥儿,你还是得帮帮二伯”庆德越说越是哭丧着脸,从怀里掏出一方帕子,露出帕子里包着的两枚仿冒“高古玉”。“你二伯上回一时糊涂,还是去买了这两块玉,如今已经彻底绝了这念想了,两块玉,咏哥儿,你能不能帮二伯退回去”
石咏彻底无语。
原来庆德上回由石咏带着去古董行,就因为宝玉一句话,没能买成那几块仿冒的“高古玉”。庆德钻了牛角尖,等到与石咏分别之后,便偷偷自己回去那间铺子,找掌柜买下了两枚高古玉。
结果一转脸就听说了水涨船高,一个巡抚的缺儿竟然要二十万两。庆德再也不敢想了,哪怕把他们整个忠勇伯府掏空,都找不出来二十万两。可是已经买下的玉又退不回去,庆德只能老脸皮厚地回头来找石咏。
“咏哥儿,真的是二伯一时昏了头,日后再没下次,再没下次了好不好”庆德百般乞求。
石咏却知道,琉璃厂古董行的规矩,货物出手,就没有“退”这个说法,铺子会随行就市,重新衡量货物的价值,决定收还是不收。那铺子的掌柜说什么“不退”,其实是觉得这几枚玉往后未必卖得上价钱,不愿以原价再往回收。
可是庆德百般恳求,就差要给石咏跪下了。石咏无奈之下,与庆德约定了,日后绝不再与“锦官坊”有什么瓜葛,他这才出面,带着庆德和那两块玉,去早先那间古董铺子,要求铺子回购那两块玉。
听说“回购”两个字,这掌柜也觉得麻烦,左推右推,就是不肯。最后石咏无法,便道“这么着,掌柜的,我应承你一件事,以后贵铺子要是有看不准的古董,我可以过来帮着看一回。”他拍着胸脯道,“你也知道我石咏这个人,商彝周鼎,秦镜汉匜,晋书唐画,尽可以找我,宋元以下,一概不看。”
石咏就是有这等底气,越是古老,越是有灵气的古董就越是难不倒他。而琉璃厂的人也都知道他有这等底气,也知道他这一承诺千金难求,若是用在刀刃上可以为铺子赚上一大票,哪儿还敢不卖石咏这个面子最终掌柜这边就还是松了口,将庆德那两件高仿“高古玉”给退了。
石咏从此劝庆德,不要再想着走捷径求缺,不要再花冤枉钱了。庆德想想也是,便委委屈屈地答应了。石咏又劝他最好去将“锦官坊”那两匹蜀锦也给退了,而且最关键的,是去将锦官坊那里记了他名字的那本册子里的记录都划去。
庆德听得又惊又疑,圆睁着眼,半晌才说“年年公的铺子,应该无妨的吧”
石咏不愿多说什么,随意耸耸肩,说“谁知道不过,二伯,这种事情总之能少留下痕迹是最好,如今这般便是留了把柄在人家手里,虽然不能说以后就一定会如何,但是唉,二伯,你自己好生把握便是。”
庆德这些日子经历的起起伏伏太多了,一时没省过来,到底是存了侥幸心理,心想,他当初也不过是两千两买了两匹蜀锦而已,与旁人相比,只是块蚊子肉。就算出事,应当也连累不到他身上去,于是这便算了,闷声吃了这个亏,也没敢再与孟氏去理论。
庆德的事过去没多久,西北又传来捷报,年羹尧继平定罗卜藏丹津之叛以后,又平定卓子山叛乱。这时年羹尧已经一家上下都是爵位,几乎封无可封。因此雍正最后决定加封年羹尧次子年富爵位。自此,年羹尧的荣宠已经达到顶峰,威震西北,声慑全境,朝野之间,无人不知其“年大将军”之名。
就在此时,石家迎回了两位久违了的朋友。
“老太医,牟大夫,别来无恙”石咏将于老太医与牟大夫从城外迎回,由他做东,为这两位接风洗尘。同仁堂的大夫乐凤鸣与靳勤两人作陪。众人都是饶有兴致,迫切想知道这两位在西北有什么进境。
“听说尊夫人得了一对双生子,真是可喜可贺,可喜可贺呀”于老太医拱着手向石咏道贺,并且诚挚地说,“每到这种时候,我们都盼着没有人需要我们那种为活人输血的急救术。”
石咏笑了,心里也颇感动。医者父母心,谁也不希望世人有病痛危难,最好什么危险都不发生。可是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才愈发需要他们这些丹青圣手。
“早就听说老太医与牟大夫在西北救了不少受伤的兵卒,”乐凤鸣在一旁充满尊敬地插话,“两位真是功德无量”
于老太医登时微笑,自豪地说“总共救下了七百零二人,幸不辱命。茂行,你给西北送去的那些橡胶管什么的总算没白费。”
听见这个数字,石咏与乐靳两人一时激动,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乐凤鸣半是羡慕半是嫉妒,对于老太医说“太医,您可知道,茂行那间橡胶厂总共就那么一点儿材料,制出的橡胶管和针头什么的全都送去西北了,京里都没留多少。您可见茂行是多么照顾西北了”
眼下橡胶厂的橡胶还不能自给自足,都要靠从广州进口,原材料有限,因此产量也有限。到货源不足的时候石咏将热水袋什么的一切都停了,所有材料都用来供应西北。所以这么些年,于老太医与牟大夫在工具材料上从来没犯过愁。
于老太医得意地拈着胡子,笑着对石咏道“可是你这也没亏呀要知道,我们在西北还有一桩发现也是可以救命的”
这几人来了兴趣,一起问“究竟是什么”
牟某便替老太医解释“是这样的,我们在西北也是误打误撞才发现的,原来有些药物也可以像输血一样直接输入血管,这种法子只要处理得当,也一样能够救命。”
石咏一听,便知这两位研制出来的应当类似静脉注射,而且还是中药制剂的静脉注射,这是在后世也没有人说一定有十足把握的法子,而且可能会有不小的副作用。
然而在眼下这时空,给病患用药的方法尚且只有口服、外敷、泡、洗之类。反倒是于老太医这无意中的一项发现,许是能给医药界指明一个新的方向。
作者有话要说 中药制剂成分非常复杂,所以安全性不如相对单一成分的西药制剂。本文这里完全不涉及中西医的功效,只是书中人物自行提出一个方向而已。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