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兵》 正文 序言 本文主要内容为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以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中央军和阎锡山,李宗仁,刘湘等领导的国民党地方军在那场持续了8年的抗日战争中在正面战场所付出的牺牲。因本书为小说形式,故其中一些情节为作者虚构,忘读者切莫将本书作为历史教科书来对待。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正文 第一章 军阀与北伐 时间走到了1900年,满清政府的通知已经是摇摇欲坠了。而此时全国各地以北洋团体为主的军头也已形成了割据一方的局面,这些军阀到了民国时期,尤其是袁世凯死后便连对中央唯一一点的估计也荡然无存了。于是他们你争我多大打出手使得本来就贫弱的国家更是雪上加霜,这样的斗争却持续了十七年,严重影响了后来的对日作战能力。直到1928年蒋介石先生率军北伐统一中国才告一段落,在这17年里一共出现过10位国家元首分别是临时大总统孙中山(1912年1月1日) 临时大总统袁世凯(1912年3月10日) 总统袁世凯(1913年10月10日) 总统黎元洪(1916年6月7日) 代总统冯国璋(1917年7月6日) 总统徐世昌(1918年10月10日) 总统黎元洪(1922年6月11日) 总统曹锟(1923年10月10日) 临时执政段祺瑞(1924年11月24日) 大元帅张作霖(1927年6月18日) 内阁总理共更换了43届,分别如下唐绍仪(111天)陆征祥(86天)赵秉钧(330天)段祺瑞(77天)朱启玲(3天) 段祺瑞(13天)熊希龄(197天)孙宝琦(79天)徐世昌(178天)陆征祥(149天) 徐世昌(53天)段祺瑞(69天)段祺瑞(328天)伍廷芳(22天)江朝宗(13天) 李经义(8天)段祺瑞(132天)汪大燮(9天)王仕珍(83天)钱能训(32天) 段祺瑞(202天)钱能训(268天)龚心湛(104天)靳云鹏(283天)萨镇冰(88天) 靳云鹏(145天)靳云鹏(223天)颜惠庆(7天)梁士怡(133天)颜惠庆(74天) 周自齐(66天)颜惠庆(56天)王宠惠(6天)唐绍仪(46天)颜惠庆(72天) 汪大燮(13天)王正廷(25天)张绍曾(156天)高凌蔚(210天)孙宝琦(174天) 顾维钧(75天)颜惠庆(47天)黄乳(26天)段祺瑞(403天)许世英(69天) 宝耀德(431天)胡维德(25天)颜惠庆(41天)杜锡珪(105天)顾维钧(99天) 顾维钧(157天)胡维德(4天)潘复(348天) 各大军阀于1920年(民国9年)开始发生冲突,首先是在北京直系的曹锟与吴佩孚大战皖系的冯国璋,冯国璋败北,次即直皖战争。 1922年(民国11年)直系打败奉系张作霖,即直奉第一次站在。 直系打败张作霖之后,士气高昂,遂想拥立曹锟为总统,于是曹锟便以每人5000元收买了480名议院议员,于1924年10月5日(民国13年)当选总统。曹锟贿选传出举国震惊,中山先生更发电讨伐,于是爆发了直奉第二次战争,此战因冯玉祥阵前倒戈,直系打败。吴佩孚率残部经海路逃至汉口。 中山先生因感军阀之乱,遂决心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革命武力。不过建军绝非易事,首先武器来源便是重中之重。各大军阀的装备各不相同,奉系张作霖与奉系段祺瑞的靠山为日本,直系吴佩孚为英国和美国。 于是中山先生便与北方的苏联展开合作,1924年中国国民党改组宣布容共,此即第一次国共合作。同年5月创建黄埔军校,蒋介石担任校长。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情况十分艰难,最初经费由地方补助,每月为25000元,分别为广东省财政厅5000元,广州市政府5000元,广州市公安局15000元。但是经费却进场领不足,所以建校指出便是借助于苏联援助的300万卢布,相当于270万大洋。因黄埔军校是在联俄容共的政治背景下建立的,所以当时的黄埔便有了因意识形态的差与而产生的思想分歧。最具体的变现为信仰马列主义的学生所建立的“青年军人联合会”和与国民党所成立的“孙文主义学会”之间所展开的斗争。 中山先生于1925年在北京逝世后各地军阀混战再起,此次混战直至第二点6月为止,国家已成无政府状态。7月中国国民党成立国民政府于广州,实行委员制,共16人,以汪精卫为主席,商讨平乱对策。1926年7月,国民政府觉得以蒋介石为革命军总司令北伐,不久便攻入湖南,在汀四桥打败吴佩孚。9月龚克武汉三镇,继而进攻长江下游,11月攻克江西。而从东路进攻的何应钦也攻占福建。 民国初年各地军阀的士兵与佣兵差不多,军队中流传着“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的谚语,不难看出其军事素养十分低落。但是黄埔学生却是受过思想教育的知识份子,至少知道为何而战,这边是北伐获胜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好景不长,国民党内部出现分裂,最好变成一国两府的局面(宁汉分裂)。8月蒋介石宣布下野,更与1927年12月(民国16年)与宋美龄在上海结婚。此时奉系张作霖自任大元帅进入北京,北伐战事成胶着装。1928年(民国17年),蒋介石重任总司令继续北伐,下辖4个集团军分别为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蒋介石(兼任),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阎锡山,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李宗仁。兵分三路杀向北京,第一集团军于5月1日攻克济南,日军却无故发兵杀害百姓一万多人。3日外交部交涉元蔡公时与日军理论时被日军割下耳舌残忍杀害,此即“53惨案”。为防止与日军发生冲突,蒋介石觉得绕道北上。5月底北伐军即将于北京会师,张作霖见大势已去遂于6月2日离京返回东北,6月4日被日军炸死于皇姑屯。至此奉系大权由其长子张学良掌握,同年12月张学良通电服从中央,中国至此表面上已经实现了统一。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正文 九一八 1928年6月,北伐軍進駐北京城。12月29日东北易帜,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飘扬在中华神州大地上。经过了17个年头的分裂与流血,中国终于统一了,可惜这只不过是国民政府的官方说辞而已。而当时的统一只不过是强大的中央军以武力暂时降伏了各地的军阀而已,军阀划地为王的本质并没有因之而改变。此种情况直接影响到了918事变后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北伐完成后各方兵力分别暴涨为中央军50万,冯玉祥40万,阎锡山20万,李宗仁20万,奉军40万,其余各大小军阀总计30万全国总兵力大约在200万上下。而所需要的粮饷已超过了整个国家的财政总收入。 北伐业已完成,所以必须裁军,中央国民政府与1928年7月(民国17年)召开“国军编谴会议”,会议觉得除中央军保持60万外其余各系均控制在20万以下,但是此举却引起了各系军阀的极端不满。于是各地“倒蒋”的呼声纷纷再起。于是中央军和各地军阀便展开了中华民国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场内战史称“中原大战”。 这场大战双方动员兵力多大140余万人,从1929年3月双方开始局部接触,5月1日双方正式开战。战事持续2年之久伤亡多大25万余人,战场遍及南北10省。这场伤筋动骨的战争不仅国力位置受损,更严重的后果是东邻强敌的进一步侵略。中原大战的结束与张学良引兵入关支持中央有着密切关系,但是第二年1931日本便乘机发动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 事实上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后利用清廷的赔款不仅建立了一个具有现代化军备的国家,也是日本的发展从手工业过渡到了轻工业时代,从此是开始日本便成为世界上的仿冒王国,日本将仿冒品倾销到中国和其他亚洲地区牟取暴利从而奠定了经济基础。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日本继而发动了第二次产业革命又进入了发展重工业的时代,日本极为知名的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大财阀便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1914年一战爆发日本参战进兵胶州湾有获得了好处,至1922年日本的国民生产额从1913年的3800万越增至2亿3千万。不过好景不长,随着一战结束欧美各国重返亚洲市场,1919年中国爆发的五四运动造成的民族觉醒风潮从而全面抵制日货,1920年日本开始进入经济发展的低潮。1923关东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损失,1929命衰喝水都塞牙,又遇到了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 根据以往靠战争获取利益的经验,日本当权者便觉得以向外扩张来解决问题。而此时却正是中国刚刚打完中原大战,国家初步稳定的时候。值得回味的是民国元年正巧也是日本大正天皇登基的时候,1926年日本裕仁天皇等级改元昭和,这年的中国正好是蒋介石先生掌握军权开始第一次北伐。可惜的是这段时间内无论是谁主政一个国家总是处于分崩离析,战火连连越分越裂的局面,而另外一个则是走向了神权军国越凝越聚的情况。 1931年的918事变就是激进军人所组成的樱社和东北关东军联手想拉垮文人内阁所闯下的祸,日本在日俄战争之后本来就在东北留有军队。当他们接收南蛮铁路的时候又设立了关东总督府,从此便已南满的经营为掩护进行着逐步请略的事实。“南满铁路”随着袁世凯和段祺瑞不断让步而膨胀,1919年关东军司令部成立到1931年日朝移民以及多达百万人,而男人全部接受过现代化军事训练,关东军有权调度的兵力更是有10万之众。关东军的跋扈也已经到了“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的程度。所以即使没有“万宝山”和“姚南中村”等事件的发生日本人还是会制造其他事端寻衅开火。1927年日本军人田中义一组阁,军国的色彩更加浓厚,虽然因皇姑屯事件被迫下台,但也表明日本政府已经无法掌控关东军了。 而在中国方面,自从中原大战之后在政治上自从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党便处于群龙无首胡别苗头的乱局之中。例如中原大战期间汪精卫,阎锡山,李宗仁和冯玉祥等人就在北平合谋另组政府以与中央对抗,后来因张学良的入关而瓦解。1931年5月汪精卫又结合了党内反蒋势力在广州另组国民政府,形成了宁粤对峙的局面。汪精卫在这一时期收买了石有三攻击中央军又派遣陈友仁赴日本表示“倒蒋去张”的共同立场以换取支援。这一切使当时任南京国民政府的蒋中正头疼不已,也形成了先安内后攘外的原因。1931年7月蒋介石在“告全国同胞书”中宣称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阐明国家不能统一则不能攘外的主张。有关“安内”和“攘外”的先后问题在当时引起了极端不同的反应。不过我个人认为就当是的情势而言,清廷的积弱,民国的分裂和眼前的动乱,中国无力与日本进行全面战争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不过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当时却难逃不抗日的罪名。基于此一政策东北在“万宝山”事件之后张学良就致电沈阳东北军说“此是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敗則日方将要求对我割地赔款,东北将万劫不复,极宜力避冲突,以公理为之周旋” 19319月18日,和37年前甲午黄海之战仅差一天。晚上10点半,板垣征四郎下令按动了炸毁柳条沟铁轨的按钮,中日延续了14年的第二次战争从此开始,东北军没有抵抗。日军于18日夜炮击沈阳城外北大营我军防地之后第二天便攻占沈阳,接着安东,抚顺,长春,吉林等地相继沦陷。国民政府于21日向正在日内瓦开年会的“国联”提出控诉,参与当年此项国际事件的当事人其中多为当时国际知名的外交家,德国方面的是史崔玛,法国方面的薄礼昂,英国的劳德西斯欧,日本代表则是松冈洋又,是日本有名的诡辩派。虽然松岗能说善辩,但是国联依然议定限日军于10月13日前撤军,并组成调查团进行调查。不过日军根本不予理睬,继续烧杀抢掠。而东北军及各军政机关纷纷后移退入关内,在这个里面有2人后来成为了台湾方面的海军司令,他们分别是马季壮和宋长治。国联调查团由李顿率领于1932年3月抵达东北,中国外交部派出顾维钧日本则派出松岗,松岗称东北是日本移民所在地,从东北取得的各类原料,因此东北对于日本等于是生命线。顾维钧于是也提出中国更需要东北,但是由于中国长期的分裂状况,当时的中央实业部一点资料都找不到,只能从上海的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获取资料由时任实业部工业司代司长顾毓泉写出报告递交国联。 民国21年6月,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又在上海挑起事端。28日炮击吴淞要塞,19路军奋起抵抗,中央派兵驰援,此战迫使日军三度更换指挥官。本来扬言4天拿下上海,最后打了一个多月最后以签订“上海停战协议”结束。而此时辽,吉两省已经全部沦陷,东三省只剩下黑龙江守军马占山的部队苦守克山。在东北沦陷的同时,东北各地爱国军民纷纷投入义勇军奋起抗日,年轻的作曲家聂耳更为此写下一首“义勇军进行曲”声援抗日。对当时全面抗日极具影响力。但是面对日本这样的强敌只凭一股气显然不足以取胜,民国21年底义勇军弹尽粮绝退入苏联国境。第二年春日军先后珙县榆关,承德,长城各地烽火连连。5月国民政府签订“塘沽停战协定”。1934年3月,溥仪“登基”,当上了“满洲国”的皇帝。 当时全国抗日的风潮风起云涌,尤其是青年学生更是热血沸腾纷纷要求国民政府抗日。蒋介石遇到了执掌兵权以来最为难的局面,因为只有真正了解战争的人才知道战争的可怕。“不战而屈人之兵”本来是兵法的上策,如果非要开战那么必须求胜,如果战败中国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命运。而在日本方面,918事变其实是激进军人夺权的手段,在“柳条沟事件之前,日本缓和派人士并不主张对华动武,甚至在攻陷沈阳之后东京本部仍坚持“不扩大政策”。可是关东军“三羽鸟”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花谷正对于东京方面的根本不予理睬,加上东北军的不抵抗使东北连失数十城,关东军以事实证明“支那”不堪一击,造成了日本缓和派实力微弱,从此日本走上了军国侵略的不归路。 蒋介石在“敌忽友忽”一文中承担了这一过程的一切责任“九一八事变既起,当局迟回却顾,坚持不撤兵则不交涉的原则,致使日本缓和派不能抬头,军人气势日张问题愈显僵化。。。。。这不能不说当局没有决心及不负责任之所致。”当时正是国民党内宁粤分裂之际,蒋介石于12月被迫下野。1932年3月蒋委员长复职,6月15日召开庐山会议,重申“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并且制定了围剿中共红军的方针,红军在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带领下分三路于1936年10月长征到达陕北,而当时的红军与张学良的东北军相接处产生了微妙的化学变化,东北军官兵离开家乡已经5年之久,上至统帅张学良,下至普通兵卒根本无心执行中央的“剿共”命令。后来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