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 > 历史军事 > 锦衣状元 > 正文 第三百六十七章 没有倾向的考题

正文 第三百六十七章 没有倾向的考题

推荐阅读: 宝鉴   扶明录   叶辰萧初然   重生之再铸青春   女神的上门豪婿(又名:女神的超级赘婿,主角:赵旭)   女神的上门豪婿   女神的上门贵婿   逆天丹帝   神魂丹帝   神魂丹帝   重生之搏浪大时代   仙府种田   这个领主大人非常科学   六指诡医   重生之我真是富三代   刚被悔婚超级天后带娃堵门   踏枝   叶君临  

    题目出得中规中矩不带有任何政治影射看起来完全就是张邦奇出于对士子学问的考校。

    在院试中摒除了像邝洋名这样把个人思想强加到科举考题的行为这样的题目看起来很工整但恰恰就是这种文章不好写因为你不太好把握主考官的政治倾向。

    没法从题目中发掘其政治倾向那就没法探知他的好恶写文章时反而容易出现瞻前顾后甚至写出冲撞主考官政治理念的文章就算你才学再高最后也要落得个铩羽而归。

    第一题。

    孟子题。

    意思很简单就是治理天下和耕地不可能同时来做官员有官员的事小民有小民的事;有人用脑有人用力。

    至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句话很经典说的就是你想成为社会上层就要靠读书来博上位如果只想靠体力在这世上存活那永远要受人治理。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是表明一个道理被治理者向别人提供吃穿用度管理者的吃穿用度则仰仗于人。

    朱熹的《孟子章句集注》中此段表述为:“治于人者见治于人也。食人者出赋税以给公上也。食于人者见食于人也。此四句皆古语而孟子引之也。君子无小人则饥小人无君子则乱。以此相易正犹农夫陶冶以粟与械器相易乃所以相济而非所以相病也。治天下者岂必耕且为哉?”

    通篇来讲就是社会分工的问题。

    就算你是治人的劳心者也要靠劳力者来养活这算是对社会关系的一种诠释在人类这种群居动物面前必须要做到分工明确才能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最终成为万物之灵统治这个世界。

    孟子在一个社会生产力极度落后的时代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也是他能成为儒家亚圣的重要原因。

    朱浩认为第一题不涉及政治倾向比较容易写只要把论点说明便可。

    “事出于专而精于行焉国治平而不乱则在各行其道。”

    开篇破题讲究一个稳。

    符合唐寅的忠告在这种一心求稳的主考官面前不需要讲什么大道理不需要冒头只要能把所思所想在纸面上表现出来就算合格你一个县案首便能确保获得秀才功名。

    至于论述方面只需符合破题中“各行其道”的论点便可。

    ……

    ……

    第一题对朱浩和在场考生来说应该不算太难。

    难在第二题。

    第二题的字面意思是: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大行于世我知道原因了在于“智者过愚者不及”;一个人不能理解中庸之道的博大精深也在于“贤者过不肖者不及”。

    朱熹论述:“道者天理之当然中而已矣。知愚贤不肖之过不及则生禀之异而失其中也。知者知之过既以道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贤者行之过既以道为不足知;不肖者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常不明也。道不可离人自不察是以有过不及之弊。”

    孔子讲这一段时可说是非常符合中庸之道。

    一般来说你学无止境达到“至善”的标准对人世间种种规律和人情世故都能参透也明白万物变化的道理总该明了中庸之道吧?对不起孔子说了你是智者、贤者你理解不了中庸之道的高深。

    朱浩有种“这他娘的是在说我”的错觉。

    因为从某种程度而言朱浩觉得儒家的中庸之道是一种祸害人的思想逼着人从至善往“亚善”甚至往平庸的路上赶人不追求至理只追求中庸说好听点这样方便你在人世间立身处世但这恰恰是统治者希望看到的结果。

    像朱浩这种天生没有皇权至上思想的人不会接受被人愚弄为了在人世间生存就要各种委曲求全。

    当然说“愚者不及”那就更好理解了。

    你笨理解不了就没有资格达到圣人所言的“中庸”在圣人看来人家的思想还是很高端的不是下里巴人能奢求。

    问题来了。

    意思谁都明白可怎么论述呢?

    论中庸之道?

    可问题是题目是让你论为何会出现中庸之道不能大行于世的原因仅仅是聪明人和笨人各自因为超出了认知不能达到一个上下几何数的范畴所以被摒除在外?

    再或是这世上过于聪明的人和过于愚蠢的人太多?

    更重要的是你不知道张邦奇心中是怎么想的。

    朱浩就要好好研究了。

    ……

    ……

    朱浩闭上眼认真思索。

    没有政治倾向恰恰才是最大的政治倾向。

    张邦奇属于少年得志青年时便已考中进士科举路顺风顺水他会追求中庸之道吗?

    会!

    张邦奇是否有政治野心追求名利场上更进一步?

    这是自然。

    以张邦奇的成长经历他应该属于壮志未酬的官员现在天天盯着一群读书人三十多岁当个教授成天培养学生但学生成绩好坏又不能决定其职称评定混日子混到感觉似乎永远也熬不出头。

    他对于中庸之道如何看待?

    想到这儿朱浩觉得还是不好下结论。

    他突然觉得头年里张邦奇路过安陆时唐寅让他去见一面或许当时见了跟此人多接触一下的话或许能发现一些端倪这道题也就好写了。

    可问题是作为王府伴读的朱浩以兴王府的背景跟张邦奇相见对他这样一个少年冒尖的孩子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张邦奇不是地方知州不用仰兴王府鼻息人家看你不顺眼随随便便一句话就能把朱浩本应到到手的功名给剥夺这也是朱浩为何坚持不去见的原因。

    在未来科举考试的主考官面前一定要表现出一种谦逊态度。

    正想着突然木栅栏从外面被人打开。

    随后进来一名官员正是前来巡场的主考官张邦奇。

    朱浩心想机会来了。

    ……

    ……

    张邦奇巡场可能就是从甲子号考棚开始他站定后先环顾一圈没发现存在可能作弊的情况接下来便要顺着号舍走上一圈最后离开。

    本来考试刚开场绝大多数考生都没落笔张邦奇作为主考官也不可能进号舍查看众考生卷子上写了什么这是为了避嫌防止被人指责某考生与其暗通款曲他先行查看考生具体写了什么方便最后录取。

    所以此番前来不过是例行检查。

    张邦奇先从袁汝霖那边走起来到朱浩的号舍时距离门口也就几步路了突然发现朱浩的草稿纸上已把第一篇文章写完。

    “呵呵。”

    张邦奇微笑着摇了摇头随后走出考棚去下一个院子巡查。

    这位主考官一圈走下来看起来没露出多少端倪但朱浩却看出张邦奇身上带有的那种随和。

    再加上此人出题时讲究一个工整不出纰漏而一年下来把湖广各地走了个遍又岁考秀才又院考生员出那么多题他能一一考虑出题倾向?

    有的考官直接顺着一部经典今天出这一段明天到了下一地直接选取另外一段反正都是圣人之言你们看着写最后只要大差不差我就给你过……

    朱浩随即想到《明史·张邦奇传》中曾记录张邦奇治学方面的思想:“学不孔、颜行不曾、闵虽文如雄、褒吾且斥之。”

    意思是学习方面不像孔子、颜回行为方面不像曾参、闵损即使文章写得像杨雄、左思我也要斥责他。

    杨雄和左思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辞赋家可说是文辞华美世间罕见左思的《三都赋》流传市面时更是促成“洛阳纸贵”这一成语的诞生。

    这就意味着张邦奇对士子的辞藻不太看重更注重士子修习学问时的勤勉克己。

    回到第二题涉及中庸之道看来张邦奇的思想跟中庸之道关联不大。

    但朱浩马上找到共通点。

    就在于“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连朱熹都说“道不可离人自不察是以有过不及之弊”。

    感情张邦奇提及中庸之道乃是幌子要求学生在进学路上的自察才是你出题的目的那要是真中了陷阱跑去论中庸之道那你写得再好也只能落入平庸。

    明白这一点朱浩的破题方向也就找到了。

    修学在于修心中庸也在于修心这才是论题的精妙所在而这也符合正德年间正在逐渐发扬光大的心学思想……

    “中庸者在于明学而守心道自察明是非之理心方而定。”

    论中庸之道先论个勤学很符合张邦奇的治学理念而且我隐晦去讲还特别论了个要守心的问题讲究的是不能因为多智就乱了本心那就超出圣人所言中庸的范畴。

    我讲的是学问再大也可以保持中庸不在于学问多寡而在于你能不能把本心守住。

    守心的要诀在于自查和明理做到这两点就不怕智者过、贤者余的问题了。

    ------题外话------

    第三更送上天子求订阅和月票支持!

上一页 加入书签 目录 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 特种精英玩网游   重振大明   齐天大魔猴   仕途青云   神弃   神峰   网游之统领天下   网游之主宰万物   万能神戒   网游之影子大师   穿越之嫡女锋芒   约会大作战之反转士道   武侠英雄联盟系统   游戏王之竞技之城   撼仙   娇蛮小姐傲总裁   御龙无双   天玄剑传奇   婚城难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